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癲癇狂證

癲、癇,狂三者,雖有輕重之分,實因痰火鬱悒,心神耗散,氣虛不能勝敵,痰火猖狂犯上之所致也。正《內經》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是也。

白話文:

癲癇和狂躁症,雖然症狀輕重要分為不同程度,但都是由於痰火鬱結、心神耗散、氣虛不能鎮壓,導致痰火發作所引起。正如同《內經》所說的「心神不主導就會危害臟腑」,導致經絡閉塞不通,最終身體會受到嚴重傷害。

夫人事混濁,神識不清,語言顛倒,曰癲。一云失心風。有狂之意,不如狂之甚。屬心血不足。乃求望高遠,所願不遂者有之。心脈及兩寸必虛數,或洪大無力。當從心清,治心舒郁養神,石菖蒲、香附子、川芎、當歸、茯神、梔子、貝母、麥冬、橘紅、柏仁之類。痰多者先以湧劑,去其痰後,服安神藥。

白話文:

當人們的思緒混亂,神志不清,言語顛倒時,稱為「癲」。又稱「失心風」。它有狂躁之意,但不如狂躁症嚴重。這與心血不足有關,可能由於抱有過高的期望,卻未能實現所願。心脈和寸脈一定虛弱且跳動快速,或脈搏洪大但無力。治療時,應從清心、舒緩心神入手,養護精神。可使用的中藥包括石菖蒲、香附子、川芎、當歸、茯神、梔子、貝母、麥冬、橘紅、柏仁等。如果痰液過多,應先服用催吐劑清除痰液,再服用安神藥。

若心經蓄熱,發作不常,或時煩躁,鼻眼覺有熱氣,不能自由,有類心風,稍定復作,清心湯加石菖蒲。思慮傷心而得者,酒調天門冬、地黃膏,多服乃效。

白話文:

如果心經蓄積熱量,發作時沒有規律,有時感到煩躁不安,鼻子和眼睛有熱氣,無法自由活動,類似於心風病的症狀,病情稍有好轉又會復發,可以服用清心湯並加入石菖蒲。由於思慮過度而傷心的,可以使用酒調天門冬和地黃膏,多服用纔有效果。

妄歌妄笑,登高逾垣,罵詈不避親疏,曰狂,俗謂之風子是也。與傷寒熱極發狂,同屬痰火內盛。有樂極而成,有怒極而成。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牛黃瀉心湯、滾痰丸,極對症方。須斷厚味、酒肉、麵食、姜蒜、煎炒。《內經》所謂奪其食乃已,即此義也。此心火獨盛,陽氣有餘,神不守舍,痰火壅盛而然耳。

白話文:

胡言亂語、大笑不止,爬高跳牆,不管親疏遠近都罵人,這種情況稱為「狂」,俗稱「風子」。與傷寒發作時發瘋的情況類似,都是因為痰火內盛所致。有的因為過於快樂而引發,有的因為過於憤怒而引發。診察時要找出導致「狂」的火氣和痰液,根據其多少對症下藥。牛黃瀉心湯和滾痰丸是極好的對症方劑。並且必須戒除肥甘厚味、酒肉、麵食、姜蒜、煎炒的食物。《內經》中所說的「奪其食乃已」,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情況是心火過旺,陽氣有餘,精神無法安穩,再加上痰火阻塞而導致的。

亦有水涸相火獨旺而致者,忽然僵仆作獸聲,手足勁強,厥不知人,曰癇,俗名羊頭風是也。方書以五畜分五臟。丹溪斷其為痰,千古灼見。大法行痰為主,用黃連、膽星、栝蔞仁。如內有熱者,用涼藥以清其心。有痰氣實者,可用吐法。虛實在脈上辨,不可以肥瘦取。若虛而不能吐下者,用人參、菖蒲、茯苓、麥冬、全蠍、竹瀝之類。

白話文:

有時也是因為水分不足,相火過旺導致的,會突然僵硬倒地發出怪獸般的聲音,手腳力氣很大,神智不清,就是癇,俗稱羊癲瘋。醫書會用五畜來對應五臟。朱丹溪斷定是由於痰所致,這是一個歷經千古的明見。治療大法以祛痰為主要目標,可用黃連、膽星、栝蔞仁。如果內有熱,可用涼藥清心。如果有痰氣壅實,可以用吐法治療。虛實要通過脈象來辨別,不能根據胖瘦來判斷。如果身體虛弱,不能進行吐下治療,可以用人參、菖蒲、茯苓、麥冬、全蠍、竹瀝等藥物治療。

大抵癲為心血不足,狂為痰火實盛,癇病獨生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宜乎吐,狂宜乎下,癲則安神養血,兼清痰火。雖然,此病神脫目瞪,如愚如癡者,縱倉扁復生,亦末如之何也。

白話文:

癲癇主要由心血不足引起,狂躁主要由痰火過盛引起,癇病則單純由痰引起,由於火激惹痰液所致。治療方法:癇病宜用催吐法,狂躁宜用瀉下法,癲癇則應安神養血,兼清痰火。然而,如果病情嚴重到神志脫離,目光呆滯,像白癡一樣,即使扁鵲再生也無能為力。

又有小兒胎癇,胎元之始,當母受驚之邪,出腹後一二歲始發,或八九歲發之,必待復感之邪,與所感母腹之邪相搏而後作。然小兒質弱,目瞪不過歲月,難出成人之年。蓋腎間生命之氣虛而不復,故不復壽也。

白話文:

此外,有些幼兒患有癲癇,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母親受到驚嚇之邪氣,出生後一兩歲開始發作,或八九歲才發作。這類癲癇的發作必須要有再次接觸的邪氣,與當初在母腹中受到的邪氣互相激發才會發作。然而幼兒體質虛弱,病情發展迅速,通常難以長大成人。這是因為腎臟中主管生命力的氣虛弱無法恢復,所以無法長壽。

2. 諸積病

《準繩》曰:大全方分痃癖諸氣、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痞癥、食癥、血癥,凡七門。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弦。癖者僻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積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也。

白話文:

《準繩》一書中說:治療疾病的方劑分為七種:痃癖諸氣、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痞癥、食癥、血癥。

痃:在腹內,靠近肚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疼痛,疼痛劇烈,大的像手臂,小的像手指,是由於氣滯引起,像琴絃一樣,所以稱之為弦。

癖:偏在兩脅之間,有時會疼痛,所以稱之為癖。

疝:疼痛。

瘕:假性腫塊,腫塊積聚在體內,移動時會疼痛。

瘕有八症:黃、青、燥、血、脂、狐、蛇、鱉。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與臟氣結搏堅牢,雖推之不移。名曰癥,言其病形可徵驗也。氣壅塞為痞,言其氣痞塞不宣暢也。傷食成塊,堅而不移,名曰食癥,淤血成塊者也。大抵以推之不動為癥,動為瘕也。至夫疝與痃癖,則與痛俱見,不痛即隱。

在腹左右為痃,在兩脅之間為癖,在小腹而牽引腰脅為疝。

白話文:

瘕病有八種症狀: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這些症狀積聚在腹部或腸胃之間,與臟腑之氣結合,堅固牢靠,即使推按也無法移動。這些症狀稱為「癥」,表示這種病症的形態可以被觀察和驗證。

當氣血壅塞時,稱為「痞」,表示氣血鬱結,不順暢。飲食積聚成塊,堅硬且無法移動,稱為「食癥」,這是淤血積聚而形成的。總的來說,無法推動移動的稱為「癥」,可以移動的稱為「瘕」。

至於疝氣與痃癖,則與疼痛同時出現,不疼痛時就會隱藏起來。

朱丹溪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吞下。瓦壠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石鹼一物,有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

白話文:

朱丹溪說:噎住堵塞位於中間的是痰液飲水,位於右側的是食物痰液堆積,位於左側的是血塊。氣體不會形成塊狀而聚集。塊狀是有形狀的物質,由痰液、食物堆積和死血形成。使用醋煮海石、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等藥製成藥丸,用石鹼、白朮湯送服。瓦壠子能夠消散血塊,其次是消散痰液。石鹼這一種藥物,如果有痰液堆積或塊狀物可用,它可以洗淨污垢油膩,也能消解食物堆積。

治塊當降火,消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去須大補。凡積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除根矣。

白話文:

治療塊狀物(如腫塊、血塊)要清熱降火,消食積,也就是化痰。如果是死血塊,需要大量補血。凡是有積滯的情況,不能用瀉下藥,因為瀉下藥會損傷正氣,而且病也不會好。應該用消積化滯的藥物,讓積滯融化消失,才能從根本上根除。

張子和曰:積之在臟,如陳莖之在江河,中間多著脂膜曲折之處,區臼之中。如陳莖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灣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積之在臟,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藥驅新受之食,使無梗塞,其闢著之積,已離而未下。次以散藥,滿胃而下,橫江之筏,一壅而盡。

設未盡者,得以藥調之。惟堅積不可用此法,宜以漸除。《內經》曰堅者削之是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積滯在臟腑裡,就像河道裡堆積的陳年水草,中間有許多脂膜包裹著曲折的地方,就像河道中被水草分割出來的坑坑窪窪。就像河道中的陳年水草,不會在河中央,而是在水流緩慢、有渦流的地方。遇到河水暴漲,這些水草就會被一下子沖走。臟腑中的積滯也是如此。所以我先用丸藥祛除新進來的食物,避免它們堵塞,這些已經附著在臟腑上的積滯雖然已經鬆動,但還沒掉下來。然後再用散藥,讓它充滿胃部往下走,就像橫在河道上的木筏,一下子就能堵住並全部沖走。

凡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白話文:

凡是飲食積滯,導致心腹脹滿,可以服用大黃、牽牛之類的藥物,嚴重者可以服用礞石、巴豆等瀉下藥。

酒積,目黃口乾,乾葛、麥芽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酒過量,導致眼睛發黃、口乾舌燥,可以使用乾葛、麥芽這類藥材調理。嚴重的話,可以適量使用甘遂、牽牛這類瀉下藥物。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檳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喉如曳鋸,硃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白話文:

氣體積聚,導致胸悶不適,可以使用木香、檳榔等藥材。嚴重時,可使用枳殼、牽牛等藥材。

痰積,涕唾稠黏,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藜蘆。

癖積,兩脅刺痛,三稜、廣朮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白話文:

如果痰液阻塞,黏稠的鼻涕和唾液,可以使用半夏、南星等藥物,嚴重情況下可以使用瓜蒂、藜蘆。

水積,足脛脹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甘遂。芫花。

白話文:

水腫,足部和小腿腫脹,可用郁李、商陸之類的藥物,病情嚴重的可以加甘遂、芫花。

血積,打撲肭淤,產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白話文:

如果血流淤積、瘀傷、產後沒有月經,可用桃仁、地榆等中藥治療。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虻蟲、水蛭來治療。

肉積,贅瘤核癘,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硇砂、信石。

九積皆以氣為主,各據所屬之狀而對治之。

白話文:

對於肉塊、贅瘤、核腫瘤和癘瘡,應使用膩粉和白丁香。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砭刺放血,甚至使用硇砂和信石。

方約之曰:凡積聚痞塊之症,人之氣血營衛,一身上下周流,無時少息,一旦七情感動五志之火,火性炎上,有升無降,以致氣液水穀不能順序,稽留而為積也必矣。

白話文:

方約說:所有積聚痞塊的病症,人體的氣血營衛在全身上下不斷運行,從不停止。一旦七情(喜、怒、哀、樂、愁、思、恐)激動五志(心、肝、脾、肺、腎)之火,火性上炎,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導致氣液水穀不能順利運行,滯留形成積聚。

丹溪以為氣不能成塊成聚,塊必痰與死血食積而成,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誠哉言也。夫左關肝膽之位,藏血液;右關脾胃之位,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為血塊,右邊有積為食積。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穀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則為痰飲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認為,氣不可能自行形成團塊,團塊一定是痰液、死血和積食形成的。在人體右側出現團塊,說明是積食;在左側出現團塊,說明是血塊;在中央出現團塊,則說明是痰液。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體左側是肝膽所在的位置,儲存著血液;右側是脾胃所在的位置,儲存著食物。因此,左側如果有積聚物,就會形成血塊;右側如果有積聚物,就會形成積食。中間部位是水谷(食物)進出人體的通道,五臟六腑之火會燻蒸水谷,產生痰液。所以,如果中間部位有積聚物,就會形成痰液。

治法,順氣破血,消食豁痰是已。如木香、檳榔去氣積,三稜、莪朮去血積,麥芽、神麯去酒積,香附、枳實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山楂、阿魏去肉積,海粉、礞石去痰積,雄黃、白礬去涎積,乾薑、巴豆對寒積,黃連、大黃去熱積,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就是順暢氣血,消食祛痰。比如:

  • 木香、檳榔:去除氣鬱
  • 三稜、莪朮:去除血瘀
  • 麥芽、神曲:去除酒積
  • 香附、枳實:去除食積
  • 牽牛、甘遂:去除水積
  • 山楂、阿魏:去除肉食積滯
  • 海粉、礞石:去除痰積
  • 雄黃、白礬:去除涎積
  • 乾薑、巴豆:對付寒積
  • 黃連、大黃:對付熱積

這些藥物根據不同的積滯類型來使用。

大抵積之初,固為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予分辛溫、辛平、辛涼三例,正欲人知新久之義耳。然陰虛難補,久積難除,誠節欲以養性,內觀以養神,固可從容而治耳。

白話文:

大體上,積食剛開始時,以寒症為主;而積食時間長了,就會轉為熱症。我將積食分成辛溫、辛平、辛涼三類,就是希望人們瞭解新舊病症的區別。但如果氣血陰虛,難以補養,積食時間久了難以清除,那就需要節制慾望以保養心性,內觀心神以保養精神,這樣才能從容地調理身體。

《治法綱》曰:積有常所,痛有常處;聚無常所,痛無常處。蓋陰伏而靜,陽浮而動,故臟腑之氣,有積聚之別。然雖有積聚之脈,總皆氣病,無二端也。其脈浮洪者易治,沉澀者難治。治宜審其所因:倘有風寒束於外,使氣不宣通,當以驅邪為主;或憂思納於內,使氣不流暢,當以理氣為本。丹溪治積法甚善。

白話文:

《治法綱領》中說:病竈或積聚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也有固定的部位;病竈或積聚沒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也沒有固定的部位。這是因為陰氣潛伏而安靜,陽氣浮動而活躍,所以臟腑的氣會出現積聚或不積聚的區別。然而,雖然有積聚的脈象,但總歸都是氣病,沒有兩種不同的根源。其中,脈搏浮而洪大的容易治療,脈搏沉而澀滯的難以治療。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病因:如果風寒從外部束縛導致氣血不通暢,應以驅邪為主要方法;如果憂思從內部鬱結導致氣血不流通,應以理氣為根本。丹溪治療積聚的方法非常好。

又云若積於皮裡膜外者,尤非藥石所能治,必須針灸之,方能消散,甚得肯綮。潔古云養正則積自除,亦有滋味。蓋元氣實,方可攻邪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如果積聚在皮下膜層之外,更是藥物針灸所難以治療的,必須要針灸,才能消散,非常有道理。潔古說「培養正氣,積聚自然消除」,這句話也很有道理。因為元氣充實,才能抵抗邪氣。

今以通用藥味,加減主之,各加引經之藥,庶無差誤。以檳榔、木香、青皮、陳皮、枳殼、三稜、莪朮之類,如因風寒外束,氣滯不行,加麻黃、蘇葉、乾薑、官桂、吳茱萸之類;因七情內傷,氣鬱不散,加香附、川芎、蒼朮、蘇梗之類;如肝積左脅,嘔逆,倍用青皮,加柴胡、白芍、川芎,防風之類;如心積臍上至心,煩悶,加菖蒲、炒黃連、香附,川芎、當歸之類;如脾積中脘,其人黃瘦,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山楂之類;如肺積右脅,喘咳,加桔梗、葶藶、前胡、蘇子之類;如腎積臍下奔築,加細辛、官桂、香附之類;如手足太陽經聚,加羌活;如手足少陽經聚,加柴胡;如手足陽明經聚,加白芷。

白話文:

現在根據通用的藥材,根據不同情況加減用量,再根據不同的經絡加入相應的引經藥物,這樣治療纔不會出現偏差。如檳榔、木香、青皮、陳皮、枳殼、三稜、莪朮等,如果因風寒外襲,氣機鬱滯不通,則加麻黃、蘇葉、乾薑、官桂、吳茱萸等;如果因七情內傷,氣鬱不散,則加香附、川芎、蒼朮、蘇梗等;如肝火鬱結左側脅肋,嘔逆,則多用青皮,加柴胡、白芍、川芎、防風等;如果心火鬱結上至心口,煩悶,則加菖蒲、炒黃連、香附、川芎、當歸等;如果脾火鬱結中腹部,患者面色萎黃消瘦,則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山楂等;如果肺火鬱結右側脅肋,喘咳,則加桔梗、葶藶、前胡、蘇子等;如果腎火鬱結臍下陰部,則加細辛、官桂、香附等;如果手足太陽經氣血聚集,則加羌活;如果手足少陽經氣血聚集,則加柴胡;如果手足陽明經氣血聚集,則加白芷。

若治痞塊,以培養脾胃為主。而兼以消化之劑,以人參、白朮、茯苓、黃耆、陳皮、白芍、歸身、甘草之類。如痰塊,加半夏、蒼朮、南星、海石、牡蠣。如血塊,加三稜、莪朮、香附、桃仁、紅花、蘇木、乾漆。如食積,加山楂、麥芽、神麯、枳實。如肉積,加生薑、黃連、阿魏。

白話文:

如果要治療痞滿脹塊,重點在於調理脾胃。但也可以同時搭配有助於消化的藥材,例如人參、白朮、茯苓、黃耆、陳皮、白芍、當歸、甘草等。

如果是痰塊,可以加入半夏、蒼朮、南星、海石、牡蠣等藥材。如果是血塊,可以加入三稜、莪朮、香附、桃仁、紅花、蘇木、乾漆等藥材。如果是食物積滯,可以加入山楂、麥芽、神麴、枳實等藥材。如果是肉積,可以加入生薑、黃連、阿魏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