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觀順逆

有餘之病,脈當有神有力,忌見陰脈,如沉、澀、細、弱而不應手者,逆也;不足之症,脈當和緩軟柔,忌見陽脈如浮、洪、緊、數而搏擊者,逆也。暴病脈宜浮、洪、數、實,久病脈宜微、緩、軟、弱。若新病而沉、弱、微、細,久病而浮、數、滑、實者,皆逆也。元氣衰敗之脈,有極微欲絕者,用回陽救本之藥,脈氣漸出為佳。

若暴出忽如復元者,假復也,必至復脫不治。

白話文:

【看脈象的順逆】

對於體內有餘的疾病,其脈象應該呈現有神且有力的狀態,最忌見到的是陰性脈象,例如:沉脈、澀脈、細脈、弱脈等,這些脈象摸起來不太明顯,這就是逆脈;而對於體內不足的病症,其脈象應該是和緩、軟柔的,如果出現像浮脈、洪脈、緊脈、數脈等陽性脈象,且脈象強烈跳動,這也是逆脈。

對於急性的疾病,其脈象適合呈現浮脈、洪脈、數脈、實脈;對於長期的慢性疾病,則脈象適合呈現微脈、緩脈、軟脈、弱脈。如果新病卻出現沉脈、弱脈、微脈、細脈,或者長期疾病卻出現浮脈、數脈、滑脈、實脈,這些都是逆脈。

當元氣衰敗時,脈象可能極度微弱甚至快要消失,這種情況下,使用回陽救本的藥物,若脈氣逐漸恢復,是個好現象。

然而,如果脈象突然暴出,看似恢復正常,實際上這是假象,後續很可能會再度衰弱,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2. 平病脈

傷寒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表之虛實可知;沉緊而有力無力,里之虛實可知;中而有力無力,陰陽之吉凶可知。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證,以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里症,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

蓋寒邪脈皆緊數,若緊數浮洪有力,邪在陽分,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者,邪在陰分,即陰症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症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症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為的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

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症。以其邪輕,或以初感而未甚,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若其和緩全無緊疾,脈雖浮大,自非外邪。

脈大者為病進,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病退,緩為胃氣至,病將愈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如脈體本大,而再加洪數,此為病進之脈也;如脈體本小,自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蓋脈至不鼓,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弦,甚緊、甚洪、甚實,皆勞傷之脈,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東垣發明內傷,辨脈一條,以左為人迎主表,右為氣口主裡,外感則人迎浮緊,內傷則氣口脈大,至今相習以為確然,不知其短於論脈,不容不辨。夫人迎本在結喉兩傍,本太陰肺脈,兩寸口同稱也。內傷外感之分,一表一里,如肝腎在左,豈無里乎?脾胃在右,豈無表乎?即仲景之論傷寒,亦浮大為表,沉細為里。仲景之前,未聞以左右言表裡者,迨自叔和之後,悉宗其謬。

嘗試論之:脈見緊數,此傷寒外感也,然未有左數而右不數者。又如所云左大為風邪,右大為飲食,則又不然。人生稟賦,右脈大者十居八九,左脈大者十居一二。若果陽邪在表,則大者更大,豈以右脈本大而可認為食乎?若飲食在腑,則強者愈強,豈可以左脈本大而可認為寒乎?不知此之大而緊,則彼之小者亦緊;彼之小而緩,則此之大者亦必緩。若因其偏強而即起偏見,則忘其本體者多矣。

故以大小言脈體有不同,可以左右分也。若以遲疾言,則息數本相應,不可以左右分也。矧左右表裡之說,既非經旨,亦非病徵,烏足信哉。夫亦六脈俱有表裡,左右各有陰陽。外感者兩手俱緊數,內傷者左右俱緩大,又必以有神無神辨虛邪實邪。然必察脈之常體,以參久暫之病,斯可得脈症之真,因辨之為東垣之一助云耳。

白話文:

[談論疾病脈象],對於感冒類疾病的脈象,我們可以透過脈象的浮、緊、沉等特徵判斷體表和體內的虛實情況。浮緊且有力無力的脈象可以反映表部的虛實;沉緊且有力無力的脈象則反映體內的虛實;而中間位置的脈象是否有力無力,則可以預測陰陽的吉凶。通常來說,浮脈表示病症在表層,沉脈表示病症在體內,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診斷方法。然而,沉脈也可能出現表症,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陰寒過盛、陽氣不足造成的;同樣地,浮脈也可能出現體內病症,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水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判斷表層病邪時,我們不能單純依賴脈象的浮沉,而應該進一步判斷脈象是否緊數。

寒邪入侵時,脈象通常會呈現緊數的特徵。如果脈象緊數且浮洪有力,這表示病邪在陽性部位,屬於陽性病症;如果脈象緊數且沉弱無力,這表示病邪在陰性部位,屬於陰性病症。如果緊數的脈象同時伴隨著表症,這通常表示外感病無疑,治療上應採用散寒解表的方法。然而,內傷的脈象也可能出現緊數的情況,但內傷的緊數是逐漸產生的,而外感的緊數則是突然發生的,這是判斷內傷和外感的重要依據。有些脈象看似緊數但實際上並非緊數,只是比平時稍微滑快一些,這種脈象也可能是外感病的表現。這是因為病邪較輕,或者剛剛感染還未完全展現,因此這種脈象也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如果脈象平和緩慢,沒有緊數的情況,即使脈象浮大,也不一定是外邪所致。

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因為邪氣旺盛,病情逐日惡化;脈象漸漸放緩表示病情好轉,因為放緩表示胃氣恢復,病情將要痊癒。然而,有些情況下脈象大未必是好事,例如脈象本身已經很大,但再變得更加洪大快速,這表示病情加重;相反地,如果脈象本身很小,但在服藥後逐漸變得滑大有力,這表示病情從陰轉陽,即將出汗解表,這是個好兆頭。因為脈象變弱,通常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沒有充足的陽氣如何能夠出汗?

虛損的脈象,包括非常急促、非常快速、非常細微、非常虛弱、非常滯澀、非常滑利、非常短促、非常長、非常浮、非常沉、非常弦、非常緊、非常洪大、非常實等,都是勞損和傷害的脈象。然而,無論脈象浮沉大小,只要逐漸放緩,就表示病情開始好轉。如果脈象非常弦,病情通常很嚴重;如果脈象非常快,病情可能非常危險。如果脈象同時出現弦細和緊數的情況,那麼病情很可能無法挽救。

東垣先生提出了內傷的概念,並通過脈象辨別內傷和外感。他認為左側脈象反映表部情況,右側脈象反映體內情況。外感時左側脈象浮緊,內傷時右側脈象大。這個觀點一直被廣泛接受,但實際上,左側脈象在結喉兩旁,屬於肺脈,與右側脈象同稱為「寸口」。內傷和外感的區分是表裡之別,但肝腎在左側,難道沒有體內病症嗎?脾胃在右側,難道沒有表層病症嗎?即使是張仲景的傷寒論中,也是以浮大為表,沉細為體內。在張仲景之前,從未有人以左右脈象來區分表裡。從王叔和之後,這種觀點被普遍接受,但實際上是錯誤的。

舉例來說,如果脈象緊數,這表示外感病,但不可能只有左側脈象緊數而右側脈象不緊數。再比如,有人認為左側脈象大表示風邪,右側脈象大表示飲食過度,但這種觀點也不正確。人的體質不同,右側脈象大的人佔大多數,左側脈象大的人只佔少數。如果真的有陽性病邪在表層,那麼右側脈象大的人脈象會變得更大,難道可以因此認為他們是因為飲食過度嗎?如果飲食過度影響到腸胃,那麼原本脈象就大的人脈象會變得更強,難道可以因此認為他們是因為風邪嗎?實際上,如果左側脈象大而緊,右側脈象小也會緊;如果右側脈象小而緩慢,左側脈象大也會緩慢。如果只因為某一部位脈象強烈就產生片面的看法,那麼很容易忽略整體情況。

總之,脈象的大小反映脈象的形態不同,可以通過左右脈象來區分。但是,脈象的快慢是相互對應的,不能通過左右脈象來區分。況且,左右脈象代表表裡的說法並不符合經典,也不是疾病的徵象,因此不能信以為真。實際上,六脈都有表裡之分,左右脈象也都有陰陽之別。外感病時,雙手脈象都呈現緊數;內傷病時,左右脈象都呈現緩慢。此外,還必須通過辨別有無神氣來區分虛邪和實邪。然而,必須根據脈象的正常形態,結合長期和短期病症,才能真正理解脈象和病症的關係,這是對東垣先生理論的一種補充。

各種疾病中,心腹痛這一症狀的脈象往往比較難以辨認。雖然滑實有力的脈象通常表示實邪,虛弱無神的脈象通常表示虛邪,但在極度疼痛的情況下,脈象往往會變得沉伏細澀,這是最極端的虛弱狀態。然而,這種脈象實際上是由於氣血受阻,脈道不暢,這纔是實邪的脈象。如果疼痛是由於火邪引起的,脈象就不會這樣。辨別這種脈象的方法是,如果急性疼痛且脈象突然變得細伏,這通常表示實邪;如果疼痛緩解且脈象本來就微弱,這表示虛邪。只要根據道理來判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