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驚悸怔忡健忘煩躁不寐

張三錫曰:《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病,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入膽氣,母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煩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不安,而怔忡驚悸之所由生也。

夫所謂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跳動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積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執以為心虛而治。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因遇事煩冗,思想無窮,精神斫喪之所致也。

然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當兼理心脾,神寧志定,其證自除。大抵怔忡、驚悸、健忘三者,名雖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積飲停痰而成此症。其治惟在補養心血,調和脾氣,寧神化痰,使神完氣充,則無此三者之患矣。

又有一種虛煩,心中擾亂,鬱郁不寧,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營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於躁也。

又有大病後,血氣未復而煩者。陳氏曰:內熱曰煩,外熱曰躁;心熱則煩,腎熱則躁。宜八珍湯加竹葉、棗仁、麥冬,或四物加人參、茯神。

又有不寐一種,老年人及病後虛弱人,陽衰而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虛者四君子加棗仁、黃耆、痰者溫膽湯加天南星。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營湯。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動,謂之怔忡。然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而為火邪者也。蓋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之為陽,陽主動。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夫如是而動,則得其正,而清淨光明,為生之氣也。若乏所乘,則君火過而不正,變而為煩熱,相火妄動,既熱且動,豈不見心悸之證哉?況心者神明居之,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又曰:血氣者,人之神。

則是陰陽氣血在心臟,未始相離也。今失其陰,偏傾於陽,陽亦失其所承而散亂,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當自心臟中補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氣。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又包絡之火,非惟輔心,而且遊行於五臟。故五臟之氣妄動者,皆火也。

是以各臟有痰,皆能於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如是者,當自各臟補瀉其火起之由,而後從包絡調之平之,隨其攸利而治。若各臟移熱於心,而致包絡之火動者,治亦如之。若心氣不足,腎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氣,瀉其水,補其陽。若左腎之真水不足,而右腎之火上逆,與包絡合動者,必峻補左腎之陰以制之。

若內外諸邪郁其二火,不得發越,隔絕營衛,不得充養其正氣者,則皆以治邪解鬱為主,若痰飲停於中焦,礙其經絡,不得舒通,而鬱火與痰相擊於心下,以為怔忡者,必導去其痰,經脈行則病自已。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食直覺心跳者是血少。多勞則心跳,屬虛兼氣。

東垣曰:六脈大而空虛,病面赤心跳,乃火虛炎上也,補以降之,有不因驚而心動者,謂之憺憺動,屬痰火。王宇泰曰:一陰一陽,多對待而言。如喜怒並稱者,喜出於心,為陽;怒出於肝,為陰。志意並稱者,志是靜而不移,意是動而不定;靜則陰也,動則陽也。驚恐並稱者,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惑於外事,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

是故《內經》所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無氣還,無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又謂嘗貴後賤,嘗富後貧,悲憂內結,至於脫營失精,病深無氣,則灑然而驚。此類皆是病從外事而動內之心神者也。

若夫在人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驚是火熱,躁動其心,心動則神亂,神用無方,故驚之。變態亦不一狀,與五神相應而動。肝藏魂,魂不安則為驚駭為驚妄;肺藏魄,魄不安則驚躁;脾藏意,意不專則為驚惑;腎藏志,志不慊則為驚恐,心惕惕然;胃雖無神,然五臟之海,諸熱歸之,則發驚狂,若聞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動也。驚則安其神而散亂之氣可斂,恐則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2. 聲喑

張景岳曰:聲音出於臟氣,臟實則聲宏,臟虛則聲怯。然舌為心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在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肺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病雖由五臟,而三者實為之主。

然人以腎為根,元氣所由生,使腎一衰,則元陽寢弱。聲音之標在心肺,聲音之本則在腎。經云: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喑病分虛實:實者病在標,風寒火邪,氣逆之閉,易治之;若其色欲傷腎,憂思傷心,驚恐傷膽,飢餒疲勞傷脾,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虛為難治矣。

然猶有難易者,暫而近者易,漸久者難;脈緩滑者易,細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以及病人久嗽聲啞,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若見假熱痰盛,再用寒涼消耗,鮮不危矣。

白話文:

張景嶽說:人的聲音是由臟腑的氣血所產生,臟腑氣血充足,聲音就會洪亮,氣血虛弱,聲音就會顯得怯懦。然而,舌頭是心臟的外顯,心臟生病,舌頭就無法靈活轉動,這說明心臟是聲音的主要控制者。聲音是由氣息發出,肺部生病,氣息就會不足,這顯示肺部是聲音的通道。腎臟儲存精氣,精氣轉化為氣息,如果陰虛,氣息就會衰弱,這說明腎臟是聲音的根本來源。疾病雖然可能源自五臟,但心、肺和腎是影響聲音最主要的三個臟器。

人體以腎臟為根本,元氣由此產生,一旦腎臟功能衰退,元陽也會隨之減弱。聲音的表面表現看心肺,但聲音的本質根源卻在腎臟。經典中寫到:體內元氣被奪取,就會導致聲音沙啞。這正是腎虛的表現。腎臟是聲音的根本,這一點毫無疑問。

聲音沙啞的病症可分為虛實兩種:實症是表層問題,可能是風寒、火邪或氣逆導致的閉塞,較容易治療;若是因縱慾傷腎、憂慮傷心、驚嚇傷膽、饑餓疲勞傷脾,這些問題如果不針對其根源治療,單純大補元氣,難以期待聲音嘶啞的情況能恢復正常,受損的聲音能重新振作。這種虛症較難治療。

然而,即使同為虛症,也有易治與難治之分:剛發生不久的較易治,持續時間長的較難治;脈搏緩慢且滑順的較易治,細微且頻繁的較難治;從未受過傷害的較易治,長期勞累體弱的較難治。對於長期咳嗽聲音沙啞,肺腎都已受損的患者,應當補充肺部氣息,滋養腎臟的陰液,滋潤肺金,使其不再乾燥,聲音自然就能恢復。或者稍微添加訶子、百藥煎等藥物,從表層收斂治療。如果看到虛熱痰多的情況,再使用寒涼的藥物消炎,往往會導致病情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