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1)

1. 操獨見

脈義之見於諸家者,六經有序,臟象有位,三部九候有則,詳且備矣。學者按部以索象,按臟以索病,咸謂無遁情矣。

然索部位,審之於寸,似乎病在心肺;索之於關,似乎病在肝脾;索之於尺,似乎病在兩腎。乃有不然者,如頭痛一證,病本在上,兩寸其應也。若以經臟言,則少陽、陽明之痛,不應在兩關乎?太陽之痛,不應在左尺乎?如淋遺等症,病本在下,尺中所主也。若氣有不攝,病脈見右寸矣;神有不固,病脈見左寸矣。

使必以部位言,則上下相關,不可泥也;使必以經臟言,則承製相移,有不必執也。故善為脈者,貴在察神,不可察形;貴在眾中見獨,不在部中泥證。

然獨之為義有三:有部位之獨,謂諸部無恙,一部稍乖,乖處藏奸。有臟氣之獨,不得以部位為拘,如諸見洪者皆心脈,諸見弦者皆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脈,五脈互見,獨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臟之有餘;乖而弱者,則本臟之不足。有脈體之獨,《內經》曰: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獨陷者病是也。三者之獨,但得其一,即見病之本矣。故曰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正此謂矣。

白話文:

對於脈診理論,各大家的見解中,六經的排列順序,臟腑的定位,三部九候的規則,已經詳細且完備。學習者依照部位探索臟腑的狀況,根據臟腑來判斷疾病,都認為沒有任何隱藏的病情。

然而,當探查部位時,在寸脈,似乎病情出現在心肺;在關脈,似乎病情出現在肝脾;在尺脈,似乎病情出現在雙腎。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例如頭痛,病症本來出現在上方,應該反映在兩寸脈。如果從經絡和臟腑的角度來看,少陽、陽明的頭痛,不應該反映在兩關脈嗎?太陽的頭痛,不應該反映在左尺脈嗎?像淋瀝尿頻等病症,本來出現在下方,主要由尺脈反映。如果氣血失調,病脈會出現在右寸脈;如果精神不穩,病脈會出現在左寸脈。

如果一定要按照部位來說,上下之間相互影響,不能死板地看待;如果一定要按照經絡和臟腑來說,經絡之間相互制約,也不必過於拘泥。因此,擅長脈診的人,重在察覺病人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隻看外在形態;重在眾多脈象中看出獨特的異常,而不是在特定部位固守某種病症。

然而,所謂的"獨"有三個含義:一是部位上的獨特,即其他部位都正常,只有一個部位稍有異常,異常的地方可能藏有問題。二是臟腑氣血的獨特,不能只看部位,如洪脈多與心脈有關,弦脈多與肝脈有關,浮脈多與肺脈有關,緩脈多與脾脈有關,沉脈多與腎脈有關。五臟中,各有五種脈象,五脈交錯出現,獨特的異常表示病變,異常且強烈的,表示該臟器功能亢進;異常且微弱的,表示該臟器功能不足。三是脈象本身的獨特,《內經》提到,單獨的細小脈象、大的脈象、快的脈象、慢的脈象、深陷的脈象都是病態。

這三種獨特的脈象,只要發現其中一種,就能找到病根。因此說,掌握其中的精髓,就能預知生死,正是這個意思。

2. 察胃氣

經曰:脈無胃氣亦死。又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穀氣即胃氣,胃氣即元氣也。凡診脈者,無論浮、沉、遲、數,但於邪脈得兼軟滑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氣。雖諸病疊見,必無害也。

若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則知邪氣之愈進。若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則病當漸清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

察邪正進退之法,死生之兆,惟以胃氣為主。蓋脾胃屬土,脈本和緩,土惟畏木,木脈弦強,凡脈見弦急者,為土敗木賊。

白話文:

【觀察胃氣】

古文說:「如果脈搏中沒有胃氣的存在,人就會死亡。」又說:「脈象若顯現出弱且滑順的狀態,這就是有胃氣的表現。」再說:「邪氣入侵時,脈象會呈現緊繃且快速的狀態;而穀氣,也就是我們身體正常運作的能量,到來時,脈象則會呈現緩慢而平和的狀態。由此可見,所謂的穀氣即是胃氣,而胃氣實質上就是我們的生命原氣。因此,醫生在診斷脈象時,不論脈象是浮、沉、遲、速,只要發現脈象中同時存在軟滑、緩慢、平和的特性,就表示此人具有胃氣。即使此人同時患有各種疾病,但因為他具有胃氣,所以他的生命並不會受到威脅。

如果今天脈象還算和緩,但明天卻變得緊繃且快速,這表示邪氣正在進一步侵害身體。反之,如果今天脈象非常緊繃且快速,但明天卻變得和緩,這表示胃氣正在逐漸恢復,那麼病情也會逐漸好轉。甚至在短時間內,如果脈象由快變慢,這表示胃氣正在回復;反之,如果脈象由慢變快,這表示胃氣正在流失。

要觀察邪氣與正氣的消長,預測生死的徵兆,最重要的就是看胃氣的存亡。因為脾胃在五行中屬土,正常的脈象應是和緩的,而土最怕木,如果脈象呈現緊繃且強烈,這表示土被木剋制,身體狀況正在惡化。」

3. 別死脈

雀啄連連三五啄,屋漏半日一點落,魚翔似有又如無,蝦游靜中忽一躍,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為解索。

白話文:

就像麻雀啄食般,脈搏連續跳動三到五次;又好似屋頂漏水,半天才滴下一滴,脈搏極其緩慢。這種脈象又似水中魚兒遊動,若有若無,極為微弱。又像蝦在靜水中突然一躍,脈搏間歇性地跳動。再者,脈象堅硬如彈石,但一按即散,不穩定。最後,脈象散亂無章,如同解開纏繞的繩索一般,毫無規律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