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疝證

張三錫曰:疝屬肝經濕熱,為外寒所郁,氣不得通,則痛甚,是固然也。乃或腎氣憊甚,酒色無節,滲利不及,濁氣流入下部厥陰之分,或勞碌,或遇寒則發,發作有時。或有形,結於小腹,不能頓消。乃濕熱為標、腎虛為主。丹溪法用參朮,佐心疏導是也。張子和以寒、水、筋、血、氣、孤、㿗名七疝,其治一以攻下為主,恐非確。

白話文:

張三錫說:疝氣屬於肝經濕熱,是由於外界的寒冷鬱結,導致氣血不通而劇烈疼痛。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有時可能是因為腎氣虛弱嚴重,縱慾無度,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濁氣流入體內的厥陰經脈。或者過度勞累,或遇到寒冷天氣時,也會引發疝氣,而且發作時間不固定。有的疝氣會在小腹形成包塊,不能很快消散。這是因為濕熱是表證,腎虛纔是根本原因。丹溪派用人參和茯苓,輔以疏通心氣的方法治療,是正確的。張和子將疝氣分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孤疝、痺疝七種,主張以攻下為主的方法治療,恐怕不夠準確。

大抵七疝為病,若非勞役過度,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也,發前人所未發也。火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寒因熱用,則邪易伏。稍安即加培養,更慎酒色、厚味為佳。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七疝的病因不是勞累過度,就是長途跋涉的疲勞,或者涉水踏冰,熱血受寒,凝滯在小腸和膀胱的分界處;或是濕氣趁虛而入,流入足厥陰經。古代的方子都認為是寒證,所以單純使用烏頭和附子。只有我的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這是前人未曾發現的。火氣鬱結在中焦,寒氣束縛在外,所以會出現極其劇烈的疼痛。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驅逐本經的濕熱,消導下焦瘀滯的血。而寒性藥物因為熱性藥物而使用,那麼邪氣容易潛伏起來。稍有好轉就容易復發,因此必須謹慎對待酒色和肥甘厚味之類的食物。

其症有有聲者,有無聲者,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有小腹痛連睪丸者,有痛在下部一邊者。

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者腫多,㿗疝是也。其有挾虛而發者,肺沉緊大豁無力,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補而兼疏導。

白話文:

濕熱證也需要分多少來治療。濕氣重的人會有浮腫,如疝氣就是。如果濕氣搭配虛弱發病時,肺氣沉重緊繃,呼吸急促無力,疼痛也會較輕,主要會有沉重下墜、牽引感,治療時要補虛,同時疏通氣血。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坐臥濕地,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

白話文:

水疝

水疝,其狀腎莖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寒濕乘虛襲入下部而然。

水疝症狀:腎臟部位腫脹疼痛,陰部有時出汗,或陰囊腫脹如水晶球,或陰囊發癢,抓破後流出黃水,或小腹按壓有水聲。

**病因:**

過度飲水或飲酒導致水濕內積,過度勞累出汗,寒濕之氣趁虛而入下半身,引起水疝。

筋疝,其狀陰囊腫脹,或潰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隨溺而下,得之房勞及邪術。

白話文:

血疝,外形就像王瓜,位於小腹靠近韌帶骨的兩端。俗稱「便癰」。成因為過度飲酒、飽食、勞累或房事,導致氣血流入膀胱,形成腫脹,後來又化膿成梅瘡。

血疝,其狀如王瓜,在小腹傍核骨兩端,俗云便癰。得之醉飽勞碌入房,氣血流入脬囊,結成癰腫,後復生梅瘡。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腎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脹罷則氣散是也。小兒有此,俗名偏氣。惟灸築賓穴可消。

白話文:

氣疝的症狀是上連接著腎區,下延伸到腎囊。有時候因為哭鬧或生氣,導致氣體鬱結而脹氣,等脹氣罷了,氣也散了。小兒如果有這種情況,俗稱偏氣。只有艾灸築賓穴才能消除。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正與狐相類,今人帶鉤鉗是也。

白話文:

狐疝的癥狀就像一片瓦片,躺下時進入小腹,站立時從小腹出來,可以裝進袋子裡。狐狸在白天出洞撒尿,晚上回洞不撒尿,這種疝氣的出入與狐狸的習性很像,現在人們戴的鉤鉗就是用來治療狐疝的。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

女子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疝類。但不謂之疝,謂之瘕。

2. 心胸胃脘腹痛諸證

李土材曰,心腹諸痛,按《內經》之論,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獨詳於心,而略於胸腹,舉一以利其餘也。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經有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此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臟也。又云: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

白話文:

李土材說,心腹各種疼痛,《黃帝內經》的論述認為,心痛必定會伴隨五臟功能異常,但其中的描述只詳細說明瞭心臟,而略過胸腔和腹部,這是為了概括出其它部位的影響。心臟為君主之官,本應不接受邪氣,一旦受邪,本經脈就會生病,稱為真心痛,必死無治。然而,《內經》中又說:邪氣在心則會造成心痛、喜悲、時常暈眩倒地。這說明是胞絡受邪,在腑而不在臟。還說:手少陰經脈活動異常的話,會造成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說明是別絡受邪,在絡而不在經。

其絡與腑之受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而方論復分九種:飲、食、熱,冷、氣、血、悸、蟲、疰。苟不能遍識病情,將何治耶?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與臟腑感受病邪,大多是因為過度驚嚇、思考過度,損傷了神氣和血液。而中醫方論中又將病邪分為九種類型:飲邪、食邪、熱邪、寒邪、氣邪、血邪、心悸、蟲邪、疰邪。如果不能全面辨識病情的類型,怎麼能夠對症下藥呢?

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壯者邪不能幹,弱者著而即病。偏熱偏寒,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藏而見症,當與心痛相同。但或滿或脹,或嘔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便難,或瀉利,面浮而黃,本病與客邪又參雜而見也。

白話文:

胃屬於濕潤的土性,位於中焦,是食物和水的匯集處,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從這裡獲得氣。體質強壯的人邪氣無法入侵,體質虛弱的人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生病。過度熱或過度冷、水液停滯或食物積滯,都會與正氣相衝突而產生疼痛。肝木過於旺盛會成為邪氣,腎氣虛寒導致手腳冰冷會成為微小的邪氣。如果邪氣侵襲到其他臟腑而出現症狀,則與心痛相似。但是,胃痛可能會出現胸悶、脹氣、嘔吐、進食困難、反酸、大便不通暢或腹瀉,面色浮腫發黃,這是胃的本病和外來邪氣混合造成的結果。

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橫滿胸膈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在心之上也。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此以胸屬心也。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能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夫胸中,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

白話文:

胸痛就是隔膜痛。它與心痛不同,心痛在心口骨陷落的地方,而胸痛則橫貫整個胸腔和隔膜之間。它與胃脘痛不同,胃脘在心上方。

經典中說:南風盛行於夏季,會引起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的疾病,以及胸脅部位的疾病。這說明胸部與心臟相關。肝虛則會引起胸痛並牽引到背部和肋部,肝實則會引起胸痛以致不能轉動身體。這又說明胸部與肝臟相關。

肺部位於胸腔中,但說到心臟,是因心臟的脈絡從心包經由膈肌向上貫通肺部。

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脅痛舊從肝治,不知肝固內胠脅,何以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痛者哉?若謂筋脈挾邪而痛,何以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故非審色按脈,熟察各經氣變,卒不能萬舉萬當也。且左右、肺肝、氣血、陰陽,亦有不可盡拘,臨症者可不詳察耶?

白話文:

所謂的肝臟,是因為肝臟的脈絡貫穿橫隔膜,向上流注到肺部。脅痛舊說都是從肝臟治療的,但是不知道肝臟本來就包覆在橫隔膜內,和足少陽經、手心主經經過而疼痛的道理有何不同呢?如果說是筋脈夾雜邪氣而疼痛,那和經脈經過而疼痛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因此如果不仔細觀察面色、按脈,仔細分辨各條經絡氣血的變化,就不能夠每用必效。而且左右、肺臟和肝臟、氣血、陰陽之間,有很多不能拘泥於固定原則的因素,臨牀上難道不需要仔細觀察嗎?

腹痛分為三部:腹以上痛者,為太陰脾;當臍而痛者,為少陰腎;少腹痛者,為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每部各有五臟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害,五運之邪,至紛至博。苟能辨氣血、虛實、內傷、外感,而為之調劑,無不切中病情矣。

白話文:

腹痛分為三個部位:

  • 腹部上半部疼痛:與太陰脾有關。
  • 肚臍部位疼痛:與少陰腎有關。
  • 下腹部疼痛:與厥陰肝、沖脈、任脈、大腸和小腸有關。

每個部位都有五臟的變化、七情的影響、六氣的侵害、五運的邪氣,錯綜複雜。

如果能夠辨別氣血的失衡、虛實、內傷和外感,並針對其進行調理,就能夠切中病情。

心痛有停飲,則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小胃丹胃苓湯。食積則飽悶,噫氣如敗卵,得食輒甚,香砂枳朮丸加神麯、莪朮。火痛,忽減忽增,口渴便閉,清中湯。外受寒,內食冷,草豆蔻丸。虛寒者,歸脾湯加薑、桂、菖蒲。氣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氣散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心痛有停飲,則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小胃丹或胃苓湯。食積則飽悶,噫氣如敗卵,得食輒甚,香砂枳朮丸加神麯、莪朮。火痛,忽減忽增,口渴便閉,清中湯。外受寒,內食冷,草豆蔻丸。虛寒者,歸脾湯加薑、桂、菖蒲。氣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氣散。

心痛有積水時, 會感覺噁心煩悶,有時吐出黃色液體,嚴重時晃動身體會聽到水聲,可以用小胃丹或胃苓湯治療。

食物積滯時, 會感到飽脹悶痛,打嗝有腐敗的氣味,吃東西後症狀會加重,可以用香砂枳朮丸加神曲、莪朮治療。

火熱引起的疼痛, 會忽冷忽熱,口渴、大便不通,可以用清中湯治療。

外感寒邪或內服寒涼食物時, 可以用草豆蔻丸治療。

虛寒體質引起的疼痛, 可以用歸脾湯加薑、桂皮、菖蒲治療。

氣機鬱結,攻刺導致的疼痛, 可以用沉香降氣散治療。

死血,脈必澀,飲下作呃,手拈散,甚者桃仁承氣湯。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妙香散。蟲痛,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能食,或口中沫出,剪紅丸。蛔蟲,蛔動則噁心嘔吐,烏梅丸蕪荑散,鬼疰,昏憒妄言,蘇合香丸。熱厥心痛,金鈴子散。寒厥心痛,朮附湯

白話文:

死血

  • 脈象一定結澀
  • 喝東西會噎住
  • 手指捏散,嚴重的要吃桃仁承氣湯

心痛而煩悶

  • 發熱、心悸
  • 這是氣血虛損,要吃妙香散

蟲痛

  • 臉上出現白斑
  • 嘴脣紅潤、能吃東西
  • 可能在吃東西後或痛後能吃東西
  • 或者口中吐沫
  • 要吃剪紅丸

蛔蟲

  • 蛔蟲蠕動會噁心嘔吐
  • 要吃烏梅丸、蕪荑散

鬼疰

  • 昏迷、胡言亂語
  • 要吃蘇合香丸

熱厥心痛

  • 要吃金鈴子散

寒厥心痛

  • 要吃朮附湯

胃脘痛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按之滿痛者,下之,大柴胡湯;虛寒者,理中湯

白話文:

胃脘痛的症狀類似於心痛,但有積食不消的狀況,按壓時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可以服用下氣通腸的大柴胡湯。如果是虛寒所致,則服用溫補脾胃的理中湯。

胸痛肝虛者,痛引背脅,補肝湯;肝實者,不得轉側,喜太息,柴胡疏肝散。有痰,大棗加薑汁。

白話文:

胸痛如果是由於肝虛所致,疼痛會蔓延到背部和脅部,此時可以使用補肝湯。

如果肝實,患者無法轉動身體,並且喜歡嘆氣,此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

如果有痰液,則在補肝湯中加入大棗和薑汁。

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脈遲傷火,加乾薑。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熱飲食,其脈遲者,寒也,香砂,枳朮、理中湯。

白話文:

腹痛,可以用芍藥甘草湯治療。收割的穀物是甘味的,甘味屬於土行;彎曲的植物是酸味的,酸味屬於木行。土行和木行相互作用,形成土行,這是仲景的妙方。

脈搏緩慢表示傷水,可以加桂枝和生薑;脈搏洪大表示傷金,可以加黃芩和大棗;脈搏澀滯表示傷血,可以加當歸;脈搏弦緊表示傷氣,可以加芍藥;脈搏遲緩表示傷火,可以加乾薑。

持續性的疼痛,沒有增減,喜歡用熱手按壓或食用熱食,如果脈搏遲緩,說明是寒症,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枳朮理中湯。

冷痛,用溫藥不效,大便秘者,當微利之,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大黃。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大而數者,熱也,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暑痛,十味香薷飲。濕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脈必細緩,胃苓湯。痰痛,或眩暈,或吐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脈必滑,輕者二陳加枳殼、薑汁,重者用礞石滾痰丸

白話文:

冷痛

如果服用溫性藥物無效,而且有大便祕結,應該稍稍通便,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上官桂、木香、大黃。

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搏大且快

這是熱證,可以使用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

暑痛

可以使用十味香薷飲。

濕痛

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脈搏必定細緩,可以使用胃苓湯。

痰痛

可能會伴隨頭暈目眩,嘔吐冷涎,排出白色積液,小便不利,或接觸辛辣熱湯時疼痛暫時緩解,脈搏必定滑利。如果是輕微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枳殼、薑汁;如果是嚴重症狀,可以使用礞石滾痰丸。

食積,痛甚,大便後減,其脈弦,或沉滑,平胃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黃。酒積痛,葛花解酲湯三稜、莪朮、茵陳。氣滯必腹脹脈沉,木香順風散。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脈澀或芤。虛者四物湯料加大黃蜜丸服;實者歸尾、桃仁,加童便、酒、韭汁、桃仁承氣湯,或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元胡。

白話文:

食物積滯

  • 症狀:劇痛,大便後減輕。
  • 脈象:弦脈或沈滑脈。
  • 治療:加服平胃散,並加入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嚴重者加入大黃。

酒積疼痛

  • 治療:葛花解酲湯加入三稜、莪朮、茵陳。

氣滯

  • 症狀:必伴有腹脹,脈沉。
  • 治療:木香順風散。

死血作痛

  • 症狀:疼痛固定在某一處,不移動。脈澀或脈芤。
  • 治療:
  • 體虛者:服用四物湯加料,加大黃蜜丸。
  • 體實者:服用歸尾、桃仁,加入童便、酒、韭汁,或服用桃仁承氣湯。
  • 或服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元胡。

蟲痛,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有塊耕起,腹熱善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吐青水者,蟲也,椒湯烏梅丸安之。

白話文:

腸胃絞痛,腹部絞痛難忍,疼痛位置不定時上時下,疼痛時有時無,或有硬塊隆起,腹部發熱口渴,臉色忽青忽白忽紅,嘔吐青水,這可能是蟲症,服用含有烏梅的胡椒湯可以緩解。

夫近世治痛,有以諸痛為實,痛無補法者;有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有以痛隨利減者,以為不可易之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乃為相宜;若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須知脹閉而痛者為實,不脹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

白話文:

現代人治療疼痛,有認為所有疼痛都是實症,不適合用補法的人;有認為疼痛是因為不通,通了就不會痛;也有認為疼痛會隨著瀉下而減輕,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方法。

他們不知道,身形壯實、病症為實,閉塞不通才是合適的治療方法;如果身形虛弱、脈象微弱,飲食少、大便泄瀉,豈能混為一談?

要知道,脹氣閉結導致疼痛的是實症,不脹氣閉結的疼痛多為虛症;按壓時有阻力的疼痛是實症,可以按壓的疼痛是虛症;喜歡冷的疼痛多為實症,受熱的疼痛多為虛症;飽後疼痛加劇的疼痛多為實症,飢餓時疼痛加劇的疼痛多為虛症;脈象實大、氣息粗重的疼痛多為實症;脈象虛弱、氣息微小的疼痛多為虛症;新發生的病症、年輕力壯的病人多為實症;久治不癒、年紀老衰的病人多為虛症;補藥治療無效的疼痛多為實症,攻伐藥物治療後病情加重的疼痛多為虛症。

疼痛位於經絡上的,脈象多為弦細有力;疼痛位於臟器上的,脈象多為沉細微弱。

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辨,則虛實灼然。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以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若泥痛無補法,則殺人慘於刀劍矣。

白話文:

必須詳細辨別望、聞、問、切這四項診斷方法,虛實狀況才能一目瞭然。所以,表虛而疼痛的,是陽氣不足,必須溫經纔行;裡虛而疼痛的,是陰血不足,必須養營纔行。上虛而疼痛的,是因為脾胃受傷,必須補中才行;下虛而疼痛的,是脾腎虛弱,必須溫補命門纔行。如果只著眼於疼痛而沒有補救的方法,那麼殺人將比刀劍更慘烈。

脅痛:左痛多留血,代抵當湯;右痛多痰氣,痰二陳湯,氣推氣散。左為肝邪,枳芎散;右為肝移邪於肺,推氣散。挾寒,理中湯加枳殼。死血,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澀或芤,桃仁承氣湯加枳殼、鱉甲。痰飲,導痰湯白芥子。食積,有一條扛起者是也,枳朮丸吳茱萸黃連、神麯、山楂。

白話文:

脅痛:

  • 左側疼痛,多因瘀血,可用代抵當湯。
  • 右側疼痛,多因痰氣,可用痰二陳湯(化痰)、推氣散(行氣)。
  • 左側疼痛表示肝臟有問題,可用枳芎散(疏肝)。
  • 右側疼痛可能是肝臟的問題轉移到肺部,可用推氣散(行氣)。

合併症狀:

  • 如果有寒症,可用理中湯加入枳殼(溫經散寒)。
  • 如果有瘀血,疼痛會在傍晚加重,脈象澀或芤,可用桃仁承氣湯加入枳殼、鱉甲(活血化瘀)。
  • 如果有痰飲,可用導痰湯加入白芥子(化痰)。
  • 如果有食積,感覺像有一條東西卡住,可用枳朮丸加入吳茱萸、黃連、神麯、山楂(消食導滯)。

肝火盛,龍薈丸。虛冷,理中湯送黑錫丹。肝脈軟,補肝湯。驚傷脅痛,桂枝散

白話文:

  • **肝火旺盛:**龍薈丸
  • **虛寒:**理中湯送服黑錫丹
  • **肝脈虛弱:**補肝湯
  • **受驚嚇後脅痛:**桂枝散

脅痛肝火盛,左金丸。治肝火有氣鬱者,看其脈沉澀,當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龍薈丸最快。右脅痛,嚴氏推氣散。左脅痛,蒼朮川芎青皮、當歸、柴胡,痛甚當歸龍薈丸。薑汁下。然脅痛固屬肝,常見口吐苦水,脅痛寒熱,用豬膽炒黃連,入小柴胡,是膽家有火也。

白話文:

脅痛是肝火旺盛所致,可以使用左金丸治療。

如果是肝火旺盛且伴有氣鬱,觀察脈象沉澀,則應當作為氣鬱證治療。

如果疼痛劇烈且無法伸展,龍薈丸可以迅速止痛。

右側脅痛,可以使用嚴氏推氣散。

左側脅痛,可以使用蒼朮、川芎、青皮、當歸、柴胡,疼痛嚴重時可以用當歸龍薈丸,薑汁送服。

不過,脅痛雖然與肝臟有關,但經常會伴有口吐苦水、脅痛合併寒熱的症狀,此時需要使用豬膽炒黃連,加入小柴胡湯中,這是因為膽囊中有火氣導致。

若夫謀慮不決,不眠辛苦,膽氣傷而作痛,用歸、芍、人參、麥冬、茯神、棗仁,有火加元參,此膽虛脅痛也。

白話文:

如果憂慮難以決斷,失眠勞累,導致膽氣受傷而疼痛,可以使用當歸、芍藥、人參、麥冬、茯神和酸棗仁。如果有熱火,可以加入元參。這是因為膽氣虛弱引起的脅肋疼痛。

方約之曰,脅痛之症,多是肝火上升,不得條達之故。予每度其左脅痛甚者,即是肝火盛,木氣實也,宜用龍薈丸、左金丸,辛涼之劑以治之;凡右脅痛微者,即是痰疰,宜用鹽煎散順氣丸,辛溫之劑以治之是也。

白話文:

方約說,脅痛的病症,多是由於肝火上升,不能暢通所致。我每次遇到左脅痛嚴重的人,都是因為肝火旺盛,肝氣太強所造成的,應該用龍薈丸、左金丸這些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右脅痛比較輕微的,那就是痰氣阻滯,應該用鹽煎散、順氣丸這些辛溫的藥物來治療。

又嘗論左脅痛,胃脘痛之症,婦人為多,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灌於中,發則上衝,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而不得條達,故作痛也。故治婦人諸痛;必以行氣開鬱為主,而破血散火兼之,庶乎得法矣。諺云: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此之謂也。

白話文:

另曾經討論過左側肋痛和胃脘痛的病症,多發於女性。這是因為女性憂慮思慮、憤怒的氣息常常堆積在體內,一旦發作就向上衝,被濕痰和死血阻滯,導致氣息無法暢通,因此引起疼痛。所以治療女性各種疼痛,一定要以疏通氣息、化解鬱結為主,同時兼顧活血化瘀和清熱瀉火,這樣纔算得法。俗話說:「香附、縮砂,是女性的寶物。」所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張景岳曰:脅痛者,左右氣血之辨,若左無氣,右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此謬談也。予以為莫若察其有形無形。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痛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症,詳察所因,自可辨識。凡屬有形之症,亦無非由氣之滯,但得氣行,則何聚而不散?無論是氣是血是痰,必皆兼氣為主,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可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脇痛可以區分左右氣血的狀況。如果左側氣不足,右側血不足,消化不良或痰飲難道一定不會影響左側嗎?這是錯誤的說法。我認為應該仔細觀察有形和無形的情況。因為血積是有形的,且不會移動,有時摸起來堅硬難按;而氣痛會流動,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會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至於消化不良或痰飲,都屬於有形的病症,仔細探究原因,就可以辨別出來。所有有形病症都離不開氣的滯留,只要能讓氣運行,無論是聚積還是消散,都能治癒。無論是氣、血、痰,都必須以氣為主,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輔助治療。

一內傷虛損,房勞腎虛之人,多有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倘於此症不知培氣血,而但知行滯通經,則誤矣。

白話文:

當身體因內部損傷而虛弱,或者因為過度房事導致腎虛的人,經常會感到胸脅之間隱隱作痛。這是因為肝腎精氣虛弱,不能將精氣轉化為氣,而氣虛又不能生成血液所致。人的氣血就像泉水一樣,如果充足就會流暢,如果不足就會阻塞。所以,氣血不虛就不會阻塞,虛弱了就一定會阻塞。如果得了這個病症,卻不知道要滋養氣血,只知道疏通經絡,那就錯了。

王節齋曰: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滯,便與和中消導之藥。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乾燥,大小便澀難,則內有鬱熱矣,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症如前者,俱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

白話文:

王節齋說:治療心腹疼痛,如果是新起的病症,要詢問患者最近吃了什麼,是否因為外感因素引起的,有沒有積食的情況。如果是這樣,就開具一些和中消導的藥物。但如果病程已經比較久了,並且之前服用了很多辛溫燥熱的藥物,導致嘔吐、食不下咽、胸腹飽脹、口乾舌燥、大小便不通暢,說明體內有鬱熱了。如果是原有的舊病,因為外感因素而發作,拖延了很長時間,症狀和前面說的一樣,就可以使用一些疏肝行氣、清熱潤燥的藥物,比如川芎、香附、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病情嚴重的,可以再加芒硝。

但治心腹久痛,須於溫散藥內,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

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郁,而火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見熱愈喜,雨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錮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誤認為沉寒錮冷,而益投之,至死不悟。然則如之何?曰從治法,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是也。

白話文:

各種積聚疼痛,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溫熱藥物與病情相符合,積聚時間久了形成鬱結,火邪很深。鬱熱很深時,就會覺得寒冷更加難受,遇到溫熱就會感到舒服。濕熱同時出現,所以不會產生其他疾病,這就是所謂的「火極似水」。

但是身體的正氣被侵蝕,陰血乾枯,病情日益加重,無法治療。世人不明白,只看到使用溫熱藥物後病情沒有好轉,誤認為是沉寒閉冷,又繼續使用溫熱藥物,直到死亡也不明白。

那麼該怎麼辦呢?治療的方法是,如果是寒症引起的熱症,就要使用寒藥;如果是熱症引起的寒症,就要使用熱藥。先治療主要症狀,再治療根本原因。

朱丹溪曰:心膈之痛,須分新久。病久則成郁,久鬱則蒸熱,古方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用梔子炒,去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大概胃中有熱而作痛者,用山梔不可,須佐以薑汁、臺芎開之。痰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

白話文:

朱丹溪說:心膈疼痛,需要區分新發作或久病。如果病症已久,就會鬱結,鬱結時間長了就會化熱,古方大多用山梔子作為行導熱藥。取山梔子炒熟,去皮,每次用15顆,煎濃湯服下一口,加入生薑汁使其辛辣,再煎煮至稍沸,又加入川芎1錢,效果更佳。總的來說,如果胃中有熱而導致疼痛,就不可以使用山梔子,需要輔助使用薑汁、川芎來疏通。如果是痰引起的,可以選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炒山梔子加倍。

痛甚者,加乾薑從之,反治之法也。若用山梔並劫藥不止,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腹痛有寒、有熱、死血、食積、濕痰。脈弦為食,脈滑為痰。濕痰多作腹痛,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以生薑汁入湯服。大法:主方,在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沒藥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白話文:

腹痛可以分為寒性、熱性、瘀血性、食積型、濕痰型。脈搏弦緊者多為食積,脈搏滑利者多為濕痰。濕痰型腹痛較常見,可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研成細末,用生薑汁調服。

治療腹痛的大原則:

  • 氣滯型:使用行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沒藥等。
  • 血瘀型:使用活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

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壯實者同。若人虛弱衰與久病者,宜升之消之。凡心腹痛,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上者多屬食,用炒乾薑、蒼朮、川芎、白芷、香附、薑汁之類,不可用峻藥攻下之。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

白話文:

疾病初期,元氣尚好時,必須疏通,這是通用的治療方法。健康強壯者也適用。若病人虛弱衰竭或久病者,宜採用升提消散治療。一般來說,心腹疼痛,必定使用溫散之藥,這是因為氣血鬱結不通暢,阻礙氣機運行,因此發痛。在上面(指上焦)的疼痛多屬於飲食問題,可使用炒乾薑、蒼朮、川芎、白芷、香附、薑汁等藥。不可使用峻猛的瀉下藥。再配合行氣化氣的藥物輔助,應該沒有治不好的。

寒痛者,綿綿痛,無增減者是也。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痛有處,不移者也。大便利後減者,是濕痰。東垣云:感寒而痛,宜薑、桂,嘔者加丁香。傷暑而痛,宜玉龍丸。肥人腹痛,屬氣兼濕痰,宜人參、蒼朮、白朮半夏。或曰:痰豈能作痛,不知氣鬱則痰聚,痰聚則凝,氣道不得運,故痛也。

白話文:

寒性疼痛: 持續疼痛,疼痛程度不增不減。

熱性疼痛: 時而疼痛,時而停止。

死血疼痛: 疼痛集中在某個部位,不移動。

大便後疼痛減輕: 濕痰引起疼痛。

元朝醫家朱丹溪說:受寒引起的疼痛,適合使用生薑、肉桂等溫熱藥物。如果出現嘔吐,可加丁香。

傷暑引起的疼痛,適合使用玉龍丸。

肥胖者腹痛,多與氣滯和濕痰有關,適合使用人參、蒼朮、白朮、半夏等藥物治療。

有人說:痰怎麼會引起疼痛?其實,氣鬱時痰液會聚集,痰液聚集凝結,阻礙氣血運行,因此會導致疼痛。

如稟受素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以養胃湯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又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茱萸良。絞腸痧,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亦宜刺委中出血。

白話文:

如果天生體質虛弱,飲食過多導致腹痛,可以使用養胃湯,加入桂皮、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另外理中湯、建中湯都可以使用,再加入茱萸效果更好。

對於絞腸痧,可以使用樟木煎成湯大口嘔吐,或者白礬加水調成湯嘔吐。也可以用鹽水灌腸催吐,同時建議在委中穴刺血放血。

喻嘉言曰:五臟失治,皆為心痛,理甚明晰。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瘈,如從後觸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滯,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病益甚。

白話文:

喻嘉言說:五臟出問題,都會導致心痛,這個道理很清楚。腎臟心痛的人,大多是因為陰邪上逆,所以很容易打嗝,就像從後面觸動了心臟一樣。胃部心痛的人,大多是因為食物停滯,所以胸腹脹滿。脾臟心痛的人,大多是因為寒氣逆流到中焦,所以病情較重。肝臟心痛的人,大多是因為肝火鬱結,病在血液之中,所以臉色蒼白如死人一樣。肺部心痛的人,大多是因為上焦不清,病在氣息之中,所以一動就會加重病情。

若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逐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實多虛,則或溫或補。必真心痛,乃不可治。否則得其本,隨手而應也。

白話文:

如果知道疾病在氣,就要疏通氣機;在血,就要活血化瘀;氣血鬱結,就要疏通鬱滯;氣血運行不暢,就要推動它們運行。火盛實證,可以用散寒或清熱的方法;實證而兼有虛證,可以用溫補的方法。只有真正的氣血瘀阻在心,才會難以治療。否則,只要找出病因,就能隨手而應對。

張景岳曰:諸症虛實,皆可以脈辨。惟心腹痛症,脈多難辨。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此其常也。然暴病之極,每多沉伏細澀,最似極虛之候。不知氣為邪逆,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脈。然於沉伏之中細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陽氣者,多有是脈。

白話文:

張景嶽說:所有疾病的虛實,都可以通過脈象來辨別。只有心腹疼痛的病症,脈象比較難辨。雖然脈象滑實有力的人,通常是實邪入侵;虛弱無力的人,通常是虛邪入侵,這是常見的情況。然而,突然發作的重病,常常脈象沉伏、細小而澀,非常像極度虛弱的徵兆。但這其實是氣被邪氣阻逆,脈絡不通暢,因此異常沉伏,這是一種正邪實證的脈象。然而,在沉伏的脈象中仔細察覺,一定有微微弦緊的感覺,這種脈象多見於寒邪阻遏陽氣的情況。

若火邪作痛,則不然也。辨此之法,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論其虛實,酌之以理,參而論之,則萬無一失矣。

白話文:

如果疼痛是由火邪引起的,則情況就不同。辨別火邪的方法是:

  • 觀察病人的體型氣色,評估其平時體質強弱。
  • 詢問發病原因,瞭解發病時間長短及誘發因素。

通常,急性發作、疼痛劇烈,但脈搏細弱沉伏的,多為實邪。慢性發作、疼痛緩和,脈搏本來就微弱的,多為虛邪。

根據這些診斷,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就能準確判斷虛實,做到萬無一失。

凡治心腹痛症,已經攻擊盪滌,愈而復作,或再三用之,愈作愈甚,脈反浮弦虛大,為中虛之候。速當酌其虛實,或專補正氣,或兼治邪氣。若用補無礙,不可妄亂雜投,使脾胃強,則痛自愈矣。

白話文:

對於治療心腹疼痛的症狀,如果已經進行了攻擊和清理,但還是反覆發作,或者使用多次後,疼痛反而加重,脈象出現浮弦虛大的情況,說明患者氣虛。

這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辨證施治,或者專門補益正氣,或者兼顧邪氣的治療。如果使用補益的方法沒有禁忌,不應該隨便亂用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導致疼痛加劇。如果能讓脾胃強健起來,疼痛自然會消失。

一胸腹之痛,有無關於內,而在筋骨皮肉之間,此邪之在經,不可混作里症,必詳問的當,而分其或火或寒或氣,或血滯或血虛,或淫瘡邪毒,留蓄在經,庶治之無誤也。

白話文:

當胸腔或腹部出現疼痛時,必須分辨疼痛是否來自體內器官,或只是筋骨皮肉的問題。如果疼痛來自經絡,不要把它當成內臟病症,必須仔細詢問發病的時間、症狀,並區分是熱性、寒性、氣滯血瘀,或是血虛或感染導致的毒邪滯留在經絡中,這樣才能對症治療。

附醫案:余治一上舍,年近三旬,因食麵角,午刻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堅突如拳,痛劇之甚。余察其明系面積已入大腸,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疑藥未及病,更投神佑丸瀉之,又不效。又疑藥性皆寒,故滯不行,因再投備急丸,連得大瀉,而堅痛毫不為減。

白話文:

案例:我治療了一位近三十歲的書生。他因為吃了麵疙瘩,從中午到傍晚,食物到了小腹部下面的右下腹就停滯不前,堅硬得像拳頭一樣,疼痛劇烈。我診斷出這明らかに是麵疙瘩已經進入大腸,於是給他服用了木香檳榔丸,連續瀉了兩三次次,但疼痛依舊。懷疑藥物沒有治到病,又給他服用了神佑丸瀉藥,但仍然無效。又懷疑藥性都是寒涼的,所以導致停滯不前,因此又給他服用了備急丸,讓他大瀉了一次,但堅硬和疼痛絲毫沒有減輕。

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嚮導不能得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進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然小腹之塊,仍在半年許始得盡消。

白話文:

根據我的觀察,病因應該只在表層,難道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控制嗎?現在追趕病因也來不及了,如果不借助藥物的力量來治療,恐怕不行。

我想,消除表層毒素,非大蒜不能奏效;疏通氣滯,非木香不能見功。而且氣滯深久,道路遙遠,若沒有精良的嚮導引路,恐怕無法到達病竈。於是我用火酒磨木香,讓他嚼服一瓣生蒜,再用火酒送服木香。

服藥後,患者感覺疼痛稍減,三四次服藥後,疼痛逐漸消失,食慾也逐漸恢復,最終完全康復。不過,小腹的腫塊還存在,大概半年後才完全消散。

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惟宜以行氣為先也。且知飲食下行之道,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因筆之廣聞見云。

白話文:

由此可知,想要消散食物滯積,即使是大黃、巴豆等藥物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唯一適宜的方法就是先行氣。而且要知道,飲食下行的通路,必定經過小腹下方右邊的區域,然後再進入大腸。這點自古以來無人提及,是筆者經過廣泛見聞後才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