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腰痛

《治法綱》曰: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賴轉移者也。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有腎虛而腰痛者,有淤血而痛者,有挫閃而痛者,有痰而痛者,有濕熱而痛者,有風寒而痛者,有氣滯而痛者。

白話文:

《治法綱》上說:腰部的狀態反映腎臟的狀況,是身體中重要的依賴部位,負責轉移氣血。各種經絡都與腎臟相連並貫穿腰脊,一旦腎氣虛弱,腰部就會疼痛。腰痛的原因有多種,包括腎虛、淤血、扭傷、痰濕、濕熱、風寒、氣滯等。

腰者腎之府,不能轉搖,腎將憊矣。戴氏曰:腰痛而不已者,是腎虛也,宜補腎。淤血作痛,日輕夜重是也,宜行血順氣。有暑熱動作必有痰,或一塊作痛,遇天陰而發也,宜燥濕行氣豁痰,使痰隨氣運化也。腰樞因拗抐忽然不可俯仰,此淤血為患,以桃仁大黃蘇木當歸紅花之類。

白話文:

腰部是腎臟所藏儲的地方,如果無法轉動或擺動,就表示腎臟即將衰弱了。

戴氏註解:

  • 腰痛且持續不癒,這是腎虛導致的,需要補腎。
  • 由淤血引起的疼痛,會在白天減輕,晚上加重,需要活血化氣。
  • 如果有暑熱,活動時必定會有痰,或者某個部位疼痛,在陰天時發作,需要祛濕活氣化痰,使痰隨氣運化排出。
  • 腰部因扭傷或拉傷而突然無法彎腰或仰頭,這是淤血作祟,可以使用桃仁、大黃、蘇木、當歸、紅花等藥物來治療。

若痛轉側如錐刺者,尤是也。腎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間如帶五千錢,治宜去濕之藥,兼用溫散之劑。

白話文:

如果痛起來翻身時像錐子刺一樣,就更能確定是這種病了。腎臟冷得像冰塊,飲食和以前一樣,小便暢通無阻,腰部感覺像綁著五千個銅錢。治療方法應採用祛濕的藥物,同時配合溫散的藥方。

又曰:腎虛腰痛者,其脈必大,不能轉側,如疲弱嗜臥,痛而不已,宜用加味虎潛丸之類。風傷腎腰痛者,其脈必浮,或左或右,痛無常處,牽引兩足,宜用獨活寄生湯。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用五積散桔梗,加吳茱萸。氣滯而作痛者,其脈必沉,宜烏藥順氣散,可加木香

白話文:

還有,腎虛造成的腰痛,脈搏一定洪大,無法轉身側臥,常感覺疲倦愛睡覺,疼痛不止,宜用加味虎潛丸一類的藥物。風邪傷及腎腰造成的腰痛,脈搏一定浮沉不定,或左或右,疼痛位置不定,牽引兩腳,宜用獨活寄生湯。感受寒邪造成的疼痛,脈搏一定緊實,遇熱則減輕,遇冷則加重,宜用五積散去掉桔梗,加入吳茱萸。氣滯造成的腰痛,脈搏一定沉伏,宜用烏藥順氣散,可加入木香。

腰軟而不能強者,是肝腎二經受病,宜消息用藥。凡腰痛之症,多因腎臟真陰虛損,外被風寒之郁遏,內有濕熱之流注,以致營衛不通,故作痛也。

白話文:

腰部痠軟無力,是肝腎兩條經絡出了問題,需要用藥調理。所有的腰痛症狀,大多是因為腎臟真陰虛弱,而受到風寒的侵襲,內部又有濕熱的積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會疼痛。

《千金》云所感不同,腰痛有五:一曰陽氣不足,少陰腎衰之故;二曰風痹,風寒濕著之故;三曰腎虛,勞役傷腎之故;四曰墜墮傷腰之故;五曰濕地寢臥之故。此皆各有所因而致之,治宜審症用藥。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因不同原因導致的腰痛有五種:

  1. **陽氣不足:**是因為少陰腎氣衰弱所致。

  2. **風痹:**是由於風寒濕邪入侵所致。

  3. **腎虛:**是由於過度勞累損傷腎氣所致。

  4. **墜墮:**是指跌落或負重過重導致的腰部受傷所致。

  5. **濕地寢臥:**是指在潮濕的地方睡覺或躺著所致。

這些原因各有不同,治療時應根據症狀仔細診斷並使用相應的藥物。

大抵腰之作痛,亦不宜補氣之藥,又不宜峻用寒涼。因而氣虛作痛者,非補不可,不能不用補氣之藥,當監製之,又何執一論哉。

白話文:

一般來說,腰部疼痛不宜採用補氣的藥物,也不宜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但如果是由於氣虛引起的疼痛,就不能不用補氣的藥物,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用藥,不能一概而論。

背痛有靜坐久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八物湯。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痰與虛,除濕化痰,兼補腎脾。醉飽後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禁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為要。又有素虛後,及病後、產後、經行後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背肩,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利,愈利愈虛。發汗後患此者眾,惟宜溫補。

白話文:

背痛

  • 久坐不動而痛:屬虛證,宜服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
  • 肥胖多痰之人,年紀大後,必須靠人捶打才能緩解疼痛:屬痰濕夾虛,宜祛濕化痰,兼補腎脾。
  • 酒後飽食後常痛並想捶打:是脾胃運化不良,濕熱內阻所致,須節制飲食。
  • 消瘦之人多因血虛陰虛,不能禁酒或肥甘厚味而導致背痛,應以養血清火為要。
  • 平素身體虛弱,或病後、產後、經期後出現心痛,或牽涉乳房脅肋,或遊走於背部肩部:這是元氣上逆,應引導元氣歸入原位,不可再用疏利之法,越瀉越虛。
  • 發汗後患此症者居多,宜溫補。

拘於痛無補法,謬矣。汗者心之液,陽受氣於胸中,汁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柯柏齋曰:腰痛之證,多因腎虛所致。蓋腎虛則精血之真氣不足,寒濕之氣乘虛而入,久則結滯不通,真氣與之相攻,故痛。先瀉其邪,後補其氣,此治法也。未瀉而補,則補而不效;瀉而不補,則痛必復作,蓋邪乘其虛而再入也。腰痛亦有因閃挫而得者,閃挫之初,必有凝滯之處,亦宜先瀉而後補也。

白話文:

柯柏齋說:腰痛的症狀,大多是因為腎虛造成的。因為腎虛,精血和元氣就會不足,寒濕之氣就會趁虛進入,時間久了就會停滯不暢,元氣和寒濕之氣會相互攻擊,所以才會疼痛。治療的方法是:先驅除邪氣,再補養元氣。如果不先驅除邪氣就補養元氣,那麼補養了也沒用;如果只驅除邪氣不補養元氣,那麼疼痛必定會復發,因為邪氣會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再次入侵。腰痛也有可能是因為閃到或挫傷而引起的。閃挫初期,必定會有凝聚阻塞的地方,這時也應該先驅除邪氣再補養元氣。

疝痛與腰痛皆起於腎虛寒濕,由前而入則為疝,由後而入則為腰痛。

張景岳曰:腰痛之虛症,十居八九。但察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年衰勞苦,或酒色斫喪,或七情憂鬱所致者,悉屬真陰虛症。凡虛證之候,形色必青白,間或見黧黑;脈息必和緩,而或細微;或行立勞動更甚,而臥息少可。蓋積而漸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餘,治宜辨之。

白話文:

張景嶽說:腰痛的虛症,十個有八九個。只要觀察沒有外感風寒,也沒有濕熱,而是因年老衰弱、勞累辛苦、飲酒過度、縱慾傷身,或是七情憂鬱造成的,都屬於真陰虛症。凡虛症的症狀,面色必定青白,偶爾會見黑色;脈搏一定和緩,或細微;或在行走勞動時疼痛加劇,而休息片刻就能稍微緩解。這是因為積累漸漸形成的都是不足,突然疼痛劇烈的則多有餘,治療時要分辨清楚。

凡腎水真陰虛,宜當歸地黃飲,及左右歸丸;若病稍輕,或痛不甚,虛不甚者,青蛾丸煨腎丸補髓丹通氣散

白話文:

凡是腎水(身體的精華和濕潤)不足的,應該服用當歸地黃飲和左右歸丸。如果病情較輕微,或者疼痛較輕、身體虛弱不嚴重,可以服用青蛾丸、煨腎丸、補髓丹和通氣散。

丹溪云:諸腰痛,不可用參補氣,亦不可峻用寒涼。此言未當。蓋凡勞傷虛損而陽不足者,多有氣虛之症,何為參不可用?又如火聚下焦,痛極不可忍者,速宜清火。而熱不甚,不宜過用寒涼者有之;或虛中挾實,不宜參者亦有之。概謂不可用寒涼,豈其然乎?

白話文:

朱丹溪說:各種腰痛病,都不能用人參補氣,也不能急著用寒涼的藥物。這種說法不對。凡是過度勞累、虛損而陽氣不足的人,大多有氣虛的症狀,為什麼不能用人參?另外,如果火氣聚集在下焦,疼痛劇烈難忍,就應該趕緊清火。而熱不嚴重時,就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虛弱之中夾雜有實熱,也不能用人參。一概而論不能用寒涼藥物,怎麼能正確呢?

2. 頭痛眩運風汗證

李土材曰:經之論頭痛,風也,寒也,虛也。運氣論頭痛十條,《傷寒論》太陽頭痛一條,皆六氣相侵,與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干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也。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清華之血,皆會於此。故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搏,鬱而成熱,脈滿而痛。

白話文:

李土材說:根據經書記載,引起頭痛的原因有風、寒、虛。在《運氣論》中,關於頭痛有十條論述;《傷寒論》中,關於太陽經引起的頭痛有一條論述。這些論述都提到頭痛是因為六氣侵襲,與人體真氣相爭,導致經氣逆行上升,阻礙陽氣的運行,氣血壅塞不通而疼痛。頭部猶如天象,六腑的陽氣和五臟的精血都會聚集在這裡。因此,天氣中的六淫邪氣和人體氣血中的五賊變化都能對頭痛產生影響。它們可能遮蔽頭部的清陽之氣,或阻塞經絡,與氣相爭,鬱結生熱,脈象充盈而疼痛。

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搏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捲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此虛痛也。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而痛者,煩心惡熱。因濕而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

白話文:

如果邪氣滯留,脈搏強勁而且氣血混亂,那麼疼痛就會加劇,這就是實痛。

寒濕侵襲,真氣虛弱,雖然沒有發生搏擊產生熱,但邪氣會侵犯脈絡之外,導致血脈發冷,收縮緊縮,並牽引小的經絡產生疼痛,用溫熱的方法可以緩解疼痛,這是虛痛。

因風而痛,抽搐,怕風。

因熱而痛,煩躁不安,怕熱。

因濕而痛,頭重,陰雨天氣加重。

因痰而痛,昏沉,想吐,但吐不出來。

因寒而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

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藥。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

白話文:

頭痛有許多原因,但古方經常使用風藥治療。因為在高處,只有風能到達,風的滋味清淡,是陰中之陽,從地升到天的氣息。對於風、寒、濕造成的頭痛,用風藥當然是正道,即使是虛證或熱證,也可以藉助風藥引經。

須知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也。

白話文:

要知道突然發生的頭痛只是普通的頭痛,而持續時間長、症狀較深的叫頭風。頭風一定會影響眼睛,這是因為《內經》中說:東風起於春季,會引起肝臟疾病,而眼睛是肝臟的竅,肝風一旦發作,邪氣就會侵害空竅。

頭痛九竅不利屬氣虛,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川芎細辛、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魚尾上攻頭痛屬血虛,四物湯薄荷。動作頭痛,胃熱也,酒炒大黃,濃茶煎服。心煩並頭痛,清空膏加麥冬、丹參

白話文:

頭痛九竅不通是氣虛

補中益氣湯加入芍藥、川芎、細辛。

後腦勺靠近髮際線叫魚尾,魚尾處疼痛是血虛

四物湯加入薄荷。

活動後頭痛,是胃熱

大黃用酒炒,濃茶煎服。

心煩頭疼

清空膏加入麥冬、丹參。

張三錫曰:《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其氣虛肥白之人,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是以痰挾虛火上衝頭目,正氣虛不能勝敵,故忽然眼黑生花,如坐舟車而旋暈,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謂無痰不作暈者,此也。若黑瘦之人,軀體弱,真水虧欠,或勞役過度,相火上炎,亦有時時眩暈,何濕痰之有?《原病式》曰:靜順清謐,水之化也;動亂勞擾,火之用也。

白話文:

張三錫說:《黃帝內經》中記載著,各種頭暈目眩的症狀,都屬於肝木。如果是氣虛肥白的人,那麼濕痰就會停滯在上面,陰火就會從下面升起。因此,痰氣挾帶著虛火向上衝擊頭部,正氣虛弱無法抵抗,所以就會突然出現眼前發黑、出現幻覺的症狀,就像坐船車而暈船暈車一樣。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昏倒,失去知覺。這也就是丹溪所說的「沒有痰氣,就不會發生暈眩」的說法。

但是,如果是黑瘦的人,身體虛弱,真水不足,或者過度勞累,導致相火上炎,也會時常出現眩暈。這種情況下,哪來的濕痰?《原病式》上說:平靜順應、清淨安謐,是水的作用;動亂勞累、煩擾不安,是火的表現。

腦者,地之所生,故藏陰於目,為瞳子,系腎水至陰所主,二者喜靜謐而惡動擾,若掉眩散亂,故腦轉目眩也。治法:肥白人作眩運,宜清痰降火,兼補陰;黑瘦人宜滋陰降火而帶抑肝之劑。亦有感風邪而為眩運者,宜祛風順氣,伐肝降火為良。有因嘔血而眩運,多是血虧氣損,虛火泛上,與產後血暈同。

白話文:

大腦是產生於「地」的,因此將陰氣儲藏在眼睛裡,形成瞳孔,而腎水主宰至陰,這兩者都喜歡安靜平和,討厭躁動不安。如果經常感到頭暈目眩,就是因為大腦轉動,眼睛也跟著眩暈。

治療方法:

  • 肥胖白皙的人出現眩暈,應清肺降火,並補充陰氣。
  • 黑瘦的人宜滋陰降火,並帶有抑制肝氣的藥物。
  • 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眩暈,應祛風順氣,平肝降火。
  • 由於嘔吐出血而引起眩暈,多是血氣虧虛,導致虛熱上浮,與產後血暈類似。

《準繩》曰:凡有過節,即隨其所動經臟之氣而妄起。又或腎水不足,或精血傷敗,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或中土虛衰,不能提防下氣之逆,則龍雷之火得此震動於巔。諸火上至於頭,輕則旋轉為眩暈,重則搏擊而為痛矣。

白話文:

《準繩》書上說:每次逢到節氣交替,人體就會隨著受影響的經絡臟腑之氣躁動不安。另外,腎水不足或精血受損,無法約束五臟陽氣獨自旺盛;或是脾胃虛弱,無法阻止下部之氣逆行,都會導致腦部氣血上衝,就像雷電在頭上炸開。各種邪火上衝到頭部時,輕則會感到頭暈目眩,重則會造成頭痛。

薛立齋曰:頭目眩運,丹溪先生曰:眩者言其黑運旋轉,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若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運也。若鬱結生痰而眩運者,此腎虛氣不歸元也。若吐衄崩漏而眩運者,元氣虛也,正元飲黑錫丹

白話文:

薛立齋說:頭暈目眩,丹溪先生說:「眩暈」是指眼前發黑旋轉,好像閉上眼睛、眼前發黑、身體轉動、耳朵聽不見,就像站在船或車上,起身時就會想要跌倒。這通常是身體極度虛弱又受寒引起的,不能用同一個方法治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會有出汗;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會抽痛;如果是暑熱引起的,會發熱煩悶;如果是濕氣引起的,會感到頭重沉滯。這四種外邪乘虛而入,就會造成眩暈。如果是氣血鬱結生痰引起的眩暈,這是腎氣虛弱,氣血無法歸於根本。如果是吐血、流鼻血、崩漏等失血過多引起的眩暈,這是元氣虛弱,可以服用「正元飲」和「黑錫丹」。

傷濕頭暈,用腎著湯加川芎。有痰用青州白丸子。頭風,風熱也,久則目昏;偏頭風,相火也,久則目緊便澀,皆宜出血以開表之。竊謂前症肝虛頭暈,用鉤藤散;腎虛頭暈,六味丸。頭暈吐痰,養正丹,不應,八味丸。血虛四物參、蒼、白朮,不應,當歸補血湯。氣虛,四君歸、耆,不應,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 濕氣導致頭暈,可用腎著湯加上川芎。有痰可服用青州白丸子。
  • 頭痛,是由於風熱引起的,時間久了會導致視力模糊;偏頭痛,是由於相火引起的,時間久了會導致眼睛緊澀,都建議放血以宣洩體表的病邪。
  • 有人認為,上述症狀是由於肝虛引起的頭暈,可用鉤藤散治療;腎虛引起的頭暈,可用六味丸治療。
  • 頭暈同時伴有嘔吐痰液,可用養正丹治療,如果無效,可改用八味丸。
  • 氣血虛弱引起頭暈,可用四物參、蒼朮、白朮治療,如果無效,可改用當歸補血湯。
  • 氣虛引起的頭暈,可用四君歸、耆治療,如果無效,可改用補中益氣湯。

肝木實,瀉青丸;虛,地黃丸,不應,川芎散。脾氣虛,二陳參、朮、柴、升,不應,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脾胃有痰,半夏白朮天麻湯。風痰上湧,四神散。發熱惡寒,八物湯。七情氣逆,四七湯。傷寒而暈,除濕湯

白話文:

  • **肝木實(肝氣旺盛):**使用瀉青丸。

  • **肝虛(肝氣不足):**使用地黃丸,若效果不佳,則使用川芎散。

  • **脾氣虛(脾胃功能低下):**使用二陳參、朮、柴、升,若效果不佳,則在益氣湯中加入茯苓、半夏。

  • **脾胃有痰:**使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 **風痰上湧(風邪和痰液積聚在頭部):**使用四神散。

  • **發熱惡寒:**使用八物湯。

  • **七情氣逆(因情緒激動導致氣機逆亂):**使用四七湯。

  • **傷寒而暈(因風寒侵襲導致頭暈):**使用除濕湯。

朱丹溪曰:頭眩,痰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左手脈數熱多,肺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頭暈主要是氣虛合併痰和火所致。治療重點是化痰,同時加入補氣藥和降火藥。沒有痰就不會頭暈。左手脈搏數而熱,表明肺部受損,有淤血。右手脈搏有力,表示痰液積聚,而且脈搏越大,說明病情越久了。氣血都虛弱但脈搏有力,是因為痰濁沒有下行所致。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頭痛可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肥人是濕痰,宜半夏、蒼朮;瘦人是熱,宜酒製黃芩防風。感冒頭痛,宜羌活藁本、芷。風熱在上,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芩。

白話文:

頭痛大多是痰液引起,疼痛劇烈者是因為火熱過多。可以通過嘔吐或瀉下藥物來治療。頭痛時可以用川芎治療。如果仍然不好,可以根據經絡加入相應藥材:太陽經加川芎,陽明經加白芷,少陽經加柴胡,太陰經加蒼朮,少陰經加細辛,厥陰經加吳茱萸。肥胖的人是濕痰引起的,宜用半夏、蒼朮;消瘦的人是熱症引起的,宜用酒製黃芩、防風。感冒引起的頭痛,宜用羌活、藁本、芷。風熱上襲引起的頭痛,宜用天麻、蔓荊子、臺芎、酒芩。

肥白人是氣虛,宜黃耆、生地、南星、秘藏安神湯。形瘦蒼黑是血虛,宜芎、歸、酒芩。如苦頭痛,用細辛。頂巔痛,宜藁本、防風、柴胡。且如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屬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腸痛,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肥白之人:氣虛。宜服用黃耆、生地、南星、祕藏安神湯。

形瘦蒼黑之人 :血虛。宜服用當歸、川芎、酒芩。

苦頭痛 :可用細辛。

頂巔痛 :可用藁本、防風、柴胡。

太陽頭痛 :惡風畏寒,脈搏浮緊。宜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藥物。

少陽頭痛 :脈搏細弦,時冷時熱。宜用柴胡為主藥。

陽明頭痛 :自汗、發熱惡寒,脈搏浮緩長實。宜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等藥物。

太陰頭痛 :必定有痰,體重或腸痛,脈搏沉緩。宜用蒼朮、半夏、南星等藥物。

少陰頭痛 :足寒氣逆,為寒厥,脈搏沉細。宜用麻黃、附子、細辛等藥物。

厥陰頭痛 :可能吐痰沫,厥冷,脈搏浮緩。宜用吳茱萸湯為主藥。

血虛頭痛,川芎、當歸為主;氣虛頭痛,參、耆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內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

白話文:

血虛引起的頭痛,用川芎、當歸做主藥;氣虛引起的頭痛,用人參、黃耆做主藥;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需要補氣養血,再加入川芎、蔓荊子、細辛,效果非常顯著。

頭風,屬痰者多,有熱,有風,有血虛。在左屬風,薄荷、荊芥;屬血虛,川芎、當歸。在右屬痰,蒼朮、半夏;屬熱,酒芩為主;又,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偏頭風,在左屬風者,荊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至藥。須要察其兼見何症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陳治痰而佐之。察識病情,全在活法。

白話文:

頭痛,大多是由於痰液所致,可能有熱、可能有風、可能有血虛。如果頭痛在左側,與風有關,可以使用薄荷和荊芥;如果與血虛有關,可以使用川芎和當歸。如果頭痛在右側,與痰液有關,可以使用蒼朮和半夏;如果與熱有關,可以使用酒芩為主。另外,如果與濕痰有關,可以使用川芎、南星和蒼朮。偏頭痛,如果發生在左側與風有關,可以使用荊芥和薄荷,這兩種藥物就是對症的有效治療方法。需要仔細觀察患者同時出現的其他症狀,並針對這些症狀進行輔助治療。例如,如果有痰液,可以使用二陳湯來化痰。瞭解病症,才能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王海藏曰: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故熱蒸熏而頭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症也。

白話文:

王海藏說:頭部出汗,沿著脖子流下來,這是血證。額頭上汗出得特別多,是什麼道理?他說:頭部是六陽經脈交會的地方,所以熱氣蒸燻頭部,就會出汗。額頭上出汗特別多,按位置來看,左邊臉頰屬於肝,右邊臉頰屬於肺,鼻子屬於脾胃,下巴屬於腎,額頭屬於心。三焦之火會消耗腎水,剩下的熱氣向上逼迫到心部,所以就會發為頭汗。而額頭上汗出得特別多,屬於心部,因此是血證。飲酒或飲食後頭部出汗,也是血證。

至於雜症,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用血症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症。

白話文:

對於各種疾病,如果腎臟虛弱,相火強盛,就會導致腎水向上升,而心陰受擾。這時就會出現盜汗,或者自汗,再進一步,還會出現頭部出汗或者心下發悶的情況。這時都應該按照治療失血癥的原則來治療,無論是傷寒還是雜症。

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症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在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獨益中州脾土,為血藥治之,其治無以加矣。

白話文:

服用瀉藥後出現心下痞滿的症狀,這是血虧所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瀉藥會損傷陰氣。陰氣不足,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血虧。氣血滯留在胸中,與血虧有關。血虧使得氣血陷於心膈,因此出現心下痞滿。一般人以為這是血證,使用行氣藥來治療,反而加重了痞滿的症狀。如果不加節制地繼續服用瀉藥,就會發展成中滿、腹脹的症狀。這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只有通過補益脾胃之氣來治療血虧,纔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王節齋曰:久頭痛,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劑,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益甚矣。

白話文:

王節齋說:長期的頭痛,只要稍微接觸風寒就會發作,在寒冷的月份需要用厚厚的棉被和圍巾包裹住(頭部),這是因為體內鬱熱,實際上是熱證,但表面表現為寒證。一般人不瞭解,常常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雖然暫時有效,卻誤以為是寒證。殊不知,因為體內原來就有鬱熱,毛孔經常打開,所以風寒容易入侵,外來的寒氣束縛了體內的熱氣,閉塞不通而導致疼痛。辛溫發散的藥物,雖然可以疏通閉塞、散解表面的寒邪,但是以熱助熱,病根會更加深,惡寒的症狀會更加嚴重。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戴院使曰:有頭風眩暈,不可謂其無痛而不以為風。切宜詳審,未可遽作虛治,若投補劑愈甚。別又無疾,又非諸般病後,卒然得此,是風暈分曉,宜小續命湯全蠍三四個。

白話文:

戴院使說:有頭痛暈眩的症狀,不能因為沒有明顯的疼痛而不認為是風症。必須仔細診斷,不要貿然用虛證的治療方法,否則服用補藥會加重病情。另外,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也不是在患了其他病後突然出現這些症狀,那麼很可能是風眩,這時適合服用小續命湯,並加入3、4個全蠍。

眼眶骨痛,有二症: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肝經停飲一證,發則眉稜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飲,或芎辛湯去茶芽,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

白話文:

眼眶骨疼痛,有兩種情況:

  1. **肝虛所致的疼痛:**由於肝臟虛弱而引起疼痛,當見到光線時,疼痛會加劇。適合服用生熟地黃丸。

  2. **肝經停飲:**由於肝經鬱熱、痰液停滯而引起疼痛。發作時眉毛邊緣骨痛,眼睛無法睜開,白天較輕微,晚上加重。適合化痰利濕,可以使用芎辛湯(去掉茶芽)或二陳湯,並服用青州白丸子。

張介賓曰:頭痛,須先審久暫,次辨表裡。暫痛必因邪氣,久病必兼元氣。暫痛有表邪,治宜疏散,忌清降;有里邪,治宜清降,忌升散。久病者或發或愈,或表虛,微感則發;陽勝,微熱則發;或水虧於下,虛火乘之;或陽虛於上,陰寒勝之而發,所重元氣。此大綱也。亦有暫病而虛,久病而實,當以脈證辨之。

白話文:

張介賓說:治療頭痛,首先要判斷病情的時間長短,其次是辨別疾病的表裡。

新發作的頭痛通常是由邪氣引起,而長期存在的頭痛則必然會累及元氣。新發作的頭痛,如果有表邪(病邪在體表),治療應以疏散的方式排出體外,忌用清降法;如果有裏邪(病邪在體內),治療應以清降的方式排出體內,忌用升散法。

長期存在的頭痛,有時候發作,有時候好轉,可能表示表氣虛弱,遇到輕微的外邪就容易發作;或者陽氣過盛,稍微有熱就容易發作;或者腎水不足,虛火會乘虛而入導致頭痛;或者上焦陽氣虛弱,陰寒之氣勝過陽氣而導致發作,這些情況都容易損耗元氣。這是一般的法則。

但也有一些暫時性的頭痛卻是虛證,一些長期的頭痛卻是實證,這時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

火邪痛,諸經有之,陽明為最。無表邪者,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木通澤瀉。他經則芩、連、知、柏。治火不宜佐以升散,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郁之火,得升愈熾矣。

白話文:

因火邪而引起的疼痛,各經絡都會出現,其中陽明經最常見。如果沒有外來的邪氣表症,可以使用白虎湯,並加入生地、麥冬、木通、澤瀉。治療其他經絡的火邪,可以使用黃芩、黃連、知母、柏子仁。治療火邪時不應該使用升散的藥物,因為外來的火邪可以散去;而內部鬱結的火邪,如果使用升散藥物,反而會加重。

張景岳曰:眩運一證,河間取《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無痰不能作眩也。據此二說,則凡眩運,無非風火痰症也。然痰飲之症,軒岐絕不言此,但曰上氣不足,頭為之傾,目為之眩;曰上虛則眩;曰督脈虛則頭重高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冒。凡此,豈皆痰症耶?丹溪以無痰不能作眩,余則以為無虛不能作眩。

白話文:

張景嶽說:眩暈症的病因,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各種頭暈目眩都屬於肝的問題。朱丹溪說: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向上燒動了痰,沒有痰就不會頭暈。根據這兩種說法,所有眩暈症都是風、火、痰引起的。然而,華佗和岐伯這些醫家都沒有說過痰飲是眩暈症的病因,只說是上氣不足,導致頭部傾斜,眼睛眩暈;或者說是上虛導致眩暈;或者說是督脈虛導致頭重搖晃;或者說是髓海不足,導致頭腦旋轉、耳鳴、眩暈。這些情況,難道都是痰症引起的嗎?朱丹溪認為沒有痰就不會頭暈,我卻認為沒有虛證就不會頭暈。

當以治虛為主,而兼酌其標。

且頭痛之與頭眩,有虛實之辨。《內經》分別甚明,曰:頭痛巔疾,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此以邪氣在上,所以為痛,故曰上實也。若至眩運,則曰上氣不足,又曰上虛則眩,未聞言上之實也,豈非頭眩為上虛證耶?諸家以氣逆奔上,下虛上實,何與《內經》相反若此?夫眩運之症,或為頭重,或為眼黑,或腦髓旋轉,不可以動。求其言實之由,不過以頭重。

白話文:

頭痛和頭暈,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內經》中說得很清楚,頭痛和巔疾是由上實(邪氣在上)下虛(氣血在下不足)引起的。因為邪氣在上,所以會疼痛,所以稱為上實。如果到了頭暈目眩的時候,就會說上氣不足,或者說上虛則眩。從來沒聽說過說頭暈是上實證的,難道頭暈不是上虛證嗎?

有些中醫認為,頭暈是因為氣逆上衝,導致下虛上實。這種說法和《內經》的說法完全相反。頭暈的症狀,有的會頭重,有的會眼前發黑,有的會腦髓旋轉,不能轉動。仔細分析虛證的依據,不過是因為頭重而已。

不知頭本不重於往日,惟不勝其重者,乃甚於往日耳。上力不勝,陽之虛也,豈上實乎?

然頭眩猶有大小之異。今人氣稟薄弱,或勞倦酒色,忽有耳鳴如磨,頭眩眼黑,倏頃而止者,乃人所常有之事。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僕卒倒等症,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運即止者,皆謂頭運眼花;卒倒不醒者,必謂中風、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氣血未敗,故旋見旋止,即小中風也。

白話文:

頭暈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分。現在的人體質虛弱,或者過度勞累、飲酒過度,突然耳鳴像磨豆子一樣,頭暈眼花,一會兒就好了,這是人們常有的情況。到了中年以後,經常會出現頭暈、突然昏倒等症狀,這也是人們常有的情況。但是突然發作又馬上停止的,都說是頭暈眼花;突然昏倒不醒的,一定說是中風或痰厥。不知道突然停止的,是因為氣血還沒有完全耗盡,所以馬上出現馬上停止,這是小中風。

卒倒而甚,以根本既虧,故遽病而難復,即大頭眩也。於此察之,是風非風,是痰非痰,虛實從可悟矣。

然頭眩雖屬上虛,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陽虛宜治其氣,四君子、異功散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陰虛宜補其精,左歸、右歸、四物等湯主之。故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當以兼補氣血為最。兼火清火,兼痰清痰,有氣順氣,在乎因機應變,無不當以治虛為先也。

白話文:

頭暈雖然屬於上虛,但無法避免與下虛的關係。因為上虛是指陽中之陽虛;下虛是指陰中之陽虛。陽虛應該治療氣,四君子湯、異功散、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可以治療;陰虛應該補精,左歸、右歸、四物等湯可以治療。因此,損害下部的必定會枯竭上部;滋養根苗的必定要灌溉根部。最重要的是同時補充氣血。同時清火、化痰、順氣,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但總的原則是優先治療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