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18)
卷六 (18)
1. 頭痛眩運風汗證
至於雜症,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用血症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症。
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症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在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獨益中州脾土,為血藥治之,其治無以加矣。
王節齋曰:久頭痛,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劑,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益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戴院使曰:有頭風眩暈,不可謂其無痛而不以為風。切宜詳審,未可遽作虛治,若投補劑愈甚。別又無疾,又非諸般病後,卒然得此,是風暈分曉,宜小續命湯加全蠍三四個。
眼眶骨痛,有二症: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肝經停飲一證,發則眉稜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飲,或芎辛湯去茶芽,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
張介賓曰:頭痛,須先審久暫,次辨表裡。暫痛必因邪氣,久病必兼元氣。暫痛有表邪,治宜疏散,忌清降;有里邪,治宜清降,忌升散。久病者或發或愈,或表虛,微感則發;陽勝,微熱則發;或水虧於下,虛火乘之;或陽虛於上,陰寒勝之而發,所重元氣。此大綱也。亦有暫病而虛,久病而實,當以脈證辨之。
火邪痛,諸經有之,陽明為最。無表邪者,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木通、澤瀉。他經則芩、連、知、柏。治火不宜佐以升散,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郁之火,得升愈熾矣。
張景岳曰:眩運一證,河間取《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無痰不能作眩也。據此二說,則凡眩運,無非風火痰症也。然痰飲之症,軒岐絕不言此,但曰上氣不足,頭為之傾,目為之眩;曰上虛則眩;曰督脈虛則頭重高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冒。凡此,豈皆痰症耶?丹溪以無痰不能作眩,余則以為無虛不能作眩。
當以治虛為主,而兼酌其標。
且頭痛之與頭眩,有虛實之辨。《內經》分別甚明,曰:頭痛巔疾,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此以邪氣在上,所以為痛,故曰上實也。若至眩運,則曰上氣不足,又曰上虛則眩,未聞言上之實也,豈非頭眩為上虛證耶?諸家以氣逆奔上,下虛上實,何與《內經》相反若此?夫眩運之症,或為頭重,或為眼黑,或腦髓旋轉,不可以動。求其言實之由,不過以頭重。
白話文:
頭痛眩暈風汗證
各種雜症中,若相火(命門之火)逼迫腎水上行,侵入心臟,則會導致盜汗或自汗,甚至蔓延成頭汗,或心下痞悶等症狀,這些都可用治療血證的方法治療,不論是傷寒或雜症皆適用。
因飲酒過量而導致心下痞悶,也是血證。為何如此?因為瀉下導致陰液虧損,陰液虧損則損傷脾胃,進而損傷血液。氣血滯留在胸中,因血液虧損而沉陷於心臟部位,所以出現心下痞悶。世人誤以為是血病,使用補氣藥物導引,反而會使痞悶加重。若再瀉下,則會演變成腹部脹滿。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唯有益氣養血,滋補脾土,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王節齋說:久治不癒的頭痛,只要略微感受風寒就會發作,即使在寒冷的月份也需要用厚厚的帕子包裹頭部保暖,這是由於體內鬱熱,本為熱證而表現為寒象。世人不了解這一點,往往使用辛溫解表藥物,雖然能暫時見效,卻誤以為是寒症。殊不知,因為體內本有鬱熱,毛孔經常疏鬆,所以容易感受風寒。外寒束縛內熱,氣機閉塞而導致疼痛。辛熱藥物雖然能開通閉塞,驅散外寒,但卻是火上加油,加重病情,反而會讓惡寒更加嚴重。
應該以瀉火涼血為主,佐以辛溫散表藥物,才能從根本上治療,使疾病痊癒。
戴院使說:頭風眩暈,不能因為沒有明顯的疼痛就認為不是風證。必須仔細診察,不可輕易使用補益藥物,否則會加重病情。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也不是其他疾病之後的併發症,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就是風暈,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加全蠍三到四個。
眼眶骨疼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肝臟虛弱導致疼痛,一看到光線就加重,應服用生熟地黃丸;另一種是肝經停滯導致的飲邪,發作時眉稜骨疼痛,眼睛睜不開,白天輕微晚上嚴重,應使用導痰飲的藥物,例如芎辛湯(去掉茶芽)或二陳湯加服青州白丸子。
張介賓說:頭痛,首先要判斷病程的長短,其次要區分表裡。暫時的頭痛多半是邪氣入侵所致,久病則多半兼有元氣虧虛。暫時性的頭痛,若為表邪,治療應以疏散為主,忌用清降之法;若為裡邪,治療應以清降為主,忌用升散之法。久病者病情時好時壞,可能是表虛,稍微受寒就發作;也可能是陽氣盛,稍微發熱就發作;或是下焦陰液虧損,虛火上炎;或是上焦陽氣虛弱,陰寒內盛而發作,這些情況都損傷元氣。這是總體原則,但也有一些暫時性疾病是虛證,久病卻是實證,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辨證。
火邪導致的疼痛,各個經脈都可能出現,但陽明經最為常見。如果沒有表邪,可以用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木通、澤瀉。其他經脈則可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等藥物。治療火證不宜佐以升散藥物,外邪引起的火邪可以疏散去除;但內在鬱積的火邪,如果升散,反而會更加熾盛。
張景岳說:眩暈是一種症狀,《河間醫學全書》認為《內經》中所說的各種風證導致的眩暈,都屬於肝經病變。朱丹溪說: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炎上衝,就會導致痰火擾動,沒有痰就不能產生眩暈。根據這兩種說法,凡是眩暈,都是風火痰證。但是,痰飲的病證,《黃帝內經》從未提及,只說上氣不足,頭就會歪斜,眼睛就會眩暈;說上虛則眩暈;說督脈虛弱則頭重身搖;說髓海不足,就會腦轉耳鳴而眩暈。這些情況,難道都是痰證嗎?朱丹溪認為沒有痰就不能產生眩暈,而我則認為沒有虛證就不能產生眩暈。
應該以治療虛證為主,兼顧其表證。
而且頭痛和頭眩,有虛實之分。《內經》區分得很清楚,說:頭痛巔疾,上實下虛,是厥巔疾。這是因為邪氣在上,所以疼痛,所以說是上實。至於眩暈,則說是上氣不足,又說上虛則眩暈,從未說過是上實,難道頭眩不是上虛證嗎?許多醫家認為氣逆上衝,下虛上實,這與《內經》的說法為何如此相反?眩暈的症狀,可能是頭重,可能是眼黑,也可能是腦髓旋轉,不能動彈。尋找其實證的原因,不過是頭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