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10)
卷二 (10)
1. 推按法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係以手推病法,亦診例也。
柯韻伯曰:按脈內側推而外,欲候筋骨、氣血、肌肉等病,脈反內著,知病已在內,故牢不可移,是胸腹有積聚為患,故脈如是也。推脈外側而內求之,以候胸腹諸病,指欲內而脈反外鼓,是病已外發,氣從外向,形身有熱,為可證矣。
寸脈為陽而主降,反脈為陰而主升,天地氣交,火既濟之理也。按寸推而上之,究其胸喉以上之病,其脈氣上而不下,是陽虛而不降,則陰中無陽,腰足清也。按尺推而下之,究其小腹腰股膝脛中病,其脈下而不上,是陰虛而氣不上升,陽中無陰,頭項痛可知也。
不內不外,是脈氣有餘;不上不下,皆因脈氣不足。然陰陽外降以為和,及其偏勝,則陽下陷入陰中而發熱,陰氣上入陽中而腦髓惡寒,更可以上下之法神而明之矣。
按之至骨,所以候腎。舉指不實,便是少氣,腎附腰脊,故痛,精髓不足,故身有痹也。
白話文:
[推按法]
推法是向外推,如果只能推到內部而無法向外,表示有心臟或腹部的疾病。若向內推時,只在外部感到反應,無法深入內部,這代表身體有發熱的症狀。向上推時,如果脈氣只上行而不能下行,可能腰部和腳部會感覺清涼。向下推時,如果脈氣只下行而不能上行,可能是頭部或頸部疼痛。若按壓至骨頭,發現脈氣較弱,可能是腰背疼痛且身體有麻痹症狀。
這種方法是用手推按病人身體來診斷病症的一種方式,也是診斷疾病的一般方法。
柯韻伯說:在脈搏內側向外部推按,想要檢測筋骨、氣血、肌肉等疾病,如果脈象反而往內,這表示病已經在體內,所以病情穩固不易移動,胸部或腹部可能有腫瘤,因此脈象會呈現如此。在脈搏外側向內推按,用以檢測胸部、腹部的疾病,如果手指想要向內但脈象反而往外鼓起,這表示疾病已經發散到體表,氣從體外散發,身體有發熱的症狀,這是可以證明的。
寸脈爲陽,主下降;反脈爲陰,主上升。這是天地之氣交接,水火既濟的道理。在寸脈處向上推按,探究胸喉以上的疾病,如果脈氣只上行而不能下行,這表示陽虛而不能下降,陰中無陽,腰部和腳部會感覺清涼。在尺脈處向下推按,探究小腹、腰部、大腿、小腿中的疾病,如果脈氣只下行而不能上行,這表示陰虛而氣不上升,陽中無陰,頭痛和頸部痛是可以預知的。
既不在內也不在外,表示脈氣過盛;既不上也不下,都是因爲脈氣不足。然而陰陽應當在外部下降以達到和諧,當一方勝過另一方時,陽氣下陷進入陰氣中則會發熱,陰氣上入陽氣中則腦髓會感覺寒冷,這可以用上下推按的方法來進一步理解和治療。
按壓至骨頭,用以檢測腎臟狀況。如果抬手指時感覺不到實感,這表示氣少,腎臟附着在腰背,所以會痛,精髓不足,所以身體會有麻痹症狀。
2. 脈主病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粗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上實者寸盛,下虛者尺弱,皆陽強之脈,故為陽厥巔頂之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陽氣受也。
來之徐,知上之虛,皆陽不足也。陽虛必惡風。
有脈俱沉細者,少陰厥也。
沉細腎脈,兼數則熱,陰中有火,此少陰之厥也。然愈虛則愈數。沉細之數,厥則何疑?又不可以火斷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脈數散,陰不固也。故或入之陰,或出之陽,而為來往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眴僕。
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陰氣脫,故為眴僕。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數動陽脈也,一代陽邪傷其血氣也,故為泄膿血。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壅,喘而兩脅滿,肝壅,兩脅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壅,脅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滿,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三經皆能為滿,若其脈實,當為浮腫。肺居膈上,其系橫出腋下,故肺壅則喘而兩脅滿。肝之脈環陰器布脅肋,故壅則兩脅滿不得小便。肝主驚,臥則愈壅,故多驚也。腎脈循內踝,上腨出膕,絡膀胱而上行,故壅則脅下至少腹滿也。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跛。易偏枯,不能運行所致。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
心脈滿大,火有餘也;火盛則血涸。故癇瘛筋攣。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餘,故為是病。夫癇瘛筋攣病一也,而心肝二經皆有之,一以內熱,一以風寒,寒熱不同,血衰一也。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騖,馳驟也。驚駭肝病,肝脈急亂,因驚而然。此特一時氣逆耳,通則無喑也。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脈細小而急,陰邪聚於陰分也,故當隨經而為瘕。
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水病有陰陽,腎肝在下,肝主風,腎主水。俱沉者陰中陰病也,石水凝結少腹,沉堅在下。俱浮者陰中陽病也,風水遊行四體,泛浮於上。並虛者,一為根本,一為發生,根本空虛,有表無里,當死。並小真陰虛,小而兼弦木邪勝,氣虛膽怯,故為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疝者,寒氣結聚所為。急者,挾肝邪。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脈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居之,故疝,按疝病乃寒邪挾肝邪之證,或結小腹,或結睪丸,或結於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絞痛,脈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經曰肝風疝,脾風疝,皆兼一風字,其必挾肝邪可知。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白話文:
脈象粗大,代表身體陰液不足,陽氣過盛,是體內有熱的表現。脈象來得快去得慢,表示上身陽氣過盛,下身陰液不足,這是厥症(一種昏厥)和巔頂頭痛的徵兆。
脈象粗大,像浮脈和洪脈一樣,代表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所以是體內有熱。寸脈旺盛,尺脈虛弱,都是陽氣過強的表現,所以是陽氣逆亂導致的厥症和巔頂頭痛。
脈象來得慢去得快,表示上身虛弱,下身充實,這是受到風邪侵襲的表現。所以感受風邪,是陽氣受到損傷。
脈象來得慢,代表上身虛弱,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虛弱必然會怕風。
如果脈象整體都沉細,表示是少陰經(腎經)的厥症。
脈象沉細而且脈率快,表示體內有熱,是陰液中有火,這是少陰經的厥症。然而越虛弱脈率越快。脈象沉細又快,是厥症沒有疑問。但也不能單純用清熱的方法治療。
脈象沉細,脈率快且無力,表示是寒熱病。
沉細代表陰,快而散代表陽,陰脈快而散,表示陰氣不固。所以有時病邪侵入陰,有時又侵入陽,就會出現來往寒熱的症狀。
脈象浮而無力,表示是昏倒的徵兆。
浮脈代表陰液不足,無力代表精神無法固守,浮而無力,是陰氣脫失的表現,所以會昏倒。
脈象數(快)而且搏動時有停頓,表示病邪在陽經,會出現腹瀉或排出膿血。
脈象數是陽脈的表現,搏動時有停頓,代表陽邪損傷了血氣,所以會出現腹瀉膿血。
肝、腎、肺三經氣血充盛,都是實證,會導致腫脹。肺氣壅塞,會出現喘息和兩脅脹滿;肝氣壅塞,會出現兩脅脹滿,躺下會驚醒,並且小便不暢;腎氣壅塞,會出現脅下到小腹脹滿,腿脛有粗細大小,大腿小腿活動不便,容易偏癱。
滿,指的是邪氣壅滯導致的脹滿。三經都可能出現脹滿,如果脈象實,應當是浮腫。肺位於膈膜上方,其經脈橫出腋下,所以肺氣壅塞會導致喘息和兩脅脹滿。肝脈環繞陰器並分布於脅肋,所以肝氣壅塞會導致兩脅脹滿和小便不暢。肝主驚恐,躺下時氣血壅塞更嚴重,所以容易驚醒。腎脈循行於內踝,向上經過小腿肚,到膝窩,連接膀胱而向上,所以腎氣壅塞會導致脅下到小腹脹滿。腫脹或消退不定,稱為大小腿不正常。容易偏癱,是因為身體氣血運行不暢。
心脈滿大,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細而急,也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
心脈滿大,是火氣過盛的表現,火氣旺盛則血液耗損,所以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藏血,細脈代表血不足,急脈代表邪氣過盛,所以會出現這種疾病。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雖然是同一種疾病,但心肝兩經都會出現,一個是由於內熱,一個是由於風寒,寒熱不同,但血氣衰退是相同的。
肝脈躁動不安,代表受到驚嚇,脈象摸不到或像失音一樣,不治療會自行痊癒。
躁動,是奔跑的意思。驚嚇會導致肝病,肝脈會急促紊亂,是由於驚恐引起的。這只是一時的氣機逆亂,通順後失音的情況就會消失。
腎脈細而急、肝脈細而急、心脈細而急,並且無力,都是體內有腫塊的表現。
三脈細小而急,是陰邪聚集在陰分(體內)的表現,所以會根據經脈所在而出現腫塊。
肝腎兩脈都沉,是結石;都浮,是風水病;都虛,是死症;都細而弦,則會驚恐。
水腫病有陰陽之分,腎和肝位於下焦,肝主風,腎主水。兩脈都沉,是陰中之陰的病,結石會凝結在小腹,沉在下部。兩脈都浮,是陰中之陽的病,風水會遊走於四肢,漂浮在上部。兩脈都虛,一個是根本,一個是發生的根源,根本空虛,有表無里,就會死亡。兩脈都細,是真陰虛,細而兼有弦脈,是木邪旺盛,氣虛膽怯,所以會驚恐。
腎脈大而急且沉,肝脈大而急且沉,都是疝氣。
疝氣,是寒氣聚集所導致。急脈,是挾帶肝邪。沉脈,是在陰分。沉急而大,是陰邪旺盛。肝腎的經脈聯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侵入,就會形成疝氣。根據疝氣發病是寒邪挾帶肝邪的表現,可能會結聚在小腹,或睪丸,或在睪丸的周圍。筋脈會出現急迫絞痛,脈象一定是急促搏動,多數是由於寒邪聚集在陰分,而且挾帶了風木之氣。《經》中說肝風疝,脾風疝,都加了一個“風”字,說明必然挾帶肝邪。
心脈搏動滑快,是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