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水腫

喻嘉言曰:病機之切於人者,水火而已矣。水泛溢於表裡,火遊行於三焦,可無具以應之乎?三陽結謂之消,三陰結謂之水。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火之為害,已論之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人體發病的關鍵在於水和火。水在表裡泛濫,火在三焦遊走,如果不加以應對,能行嗎?三陽之氣鬱結稱為消渴,三陰之氣鬱結稱之為水腫。手足陽明熱結而導致消渴,火造成的危害,已經論述過了。

而三陰者,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胃為水穀之海,水病莫不本之於胃,經乃以屬之脾肺昔何耶?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於下,海不揚波矣。惟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裡,無所不到也。是則脾肺之權,可不伸耶?

白話文:

而三陰指的是手足太陰脾、肺兩個臟器。胃是水穀的海洋,水病無不源自於胃,為什麼經典將其歸屬於脾肺呢?讓足太陰脾能夠將水液精華運輸到上面,手太陰肺能夠疏通水道到下面,海洋就不會波濤洶湧了。只有脾肺兩個臟器的氣鬱結不通,胃中的水才會停蓄,浸潤內外,無處不在。那麼,脾肺的權力,豈能不伸張嗎?

然其權尤重於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經文謂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於中節目,尤難辨晰。

白話文:

腎臟在調節水液代謝方面尤為重要,因為它是胃的出入口。腎臟掌管開合,腎氣隨著陽氣而開,陽氣過盛則出入口大開,水液直下形成消渴;腎氣隨著陰氣而合,陰氣過盛則出入口常閉,水液不通而形成水腫。經典中提到「腎本肺標」,指腎和肺互相影響,水液代謝異常的疾病以脾、肺、腎為三大綱領。其中具體的分辨,則難以清晰辨別。

《金匱》為五水之名,及五臟表裡主病,曰風水,曰正水,曰皮水,曰石水,曰黃汗。其風水、皮水、黃汗雖關於腎,屬在陽分。至於正水與石水,則陰分之水,一切治陽之法,所不得施。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有五種水,分別代表五臟內外主治的疾病。

  • 風水:與腎有關,歸屬於陽分。
  • 正水:屬於陰分,治法與陽證不同。
  • 皮水:與腎有關,歸屬於陽分。
  • 石水:屬於陰分,治法與陽證不同。
  • 黃汗:與腎有關,歸屬於陽分。

對於風水、皮水和黃汗,儘管與腎有關,但屬於陽分。而正水和石水,則屬於陰分的水,不能使用治療陽證的方法。

正水其脈沉遲,外症自喘。北方壬癸自病,故脈見沉遲。腎藏水,肺生水,子病累母,故外症自喘。《內經》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泛溢於皮膚,跗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金匱》正水之名,蓋本諸此。

白話文:

真正患有水氣的人脈象會沉緩,外部症狀會自發喘息。北方壬癸日生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病,所以脈象沉緩。腎藏水,肺產生水,兒子生病會連累母親,所以外部症狀會自發喘息。《內經》說:腎是膀胱的關口,關口不暢通,所以水聚積成病,上下泛溢到皮膚,導致腳和肚子腫脹,上面表現為氣喘,無法平躺。《金匱》中「正水」的名稱,就是根據這一點命名的。

石水其脈自沉,外症腹滿不喘。此因腎氣並於水而不動。故脈沉。水蓄膀胱之內胞,但小腹滿硬,氣不上於肺,故不喘。《內經》曰:陰陽結斜,陰多陽少,名曰石水。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以肝腎兩臟之氣,皆得貫入於胞中故也。然石水即關於肝腎兩臟,腎多即下結而難上,肝多則挾水勢上犯胃界,亦勢所必至也。後世漫不加察,治水輒宗霸術,可謂智乎?

白話文:

石水病人的脈象通常很沉細,外表上會腹部脹滿但不喘。這是因為腎氣與水結合而不能運行的緣故,所以脈搏便會沉細。水液積聚在膀胱和膀胱內的胞宮,造成小腹部脹滿、堅硬,氣息不能上升到肺部,因此不會喘。

《內經》說:陰陽失調,陰氣過多而陽氣不足,稱為石水。又說:腎氣和肝氣都沉伏,導致石水。這是因為腎和肝臟的氣都貫穿到了胞宮中。

雖然石水與腎和肝臟兩臟有關,但主要是腎氣過盛,導致下焦閉塞,氣血難以上升;而肝氣過盛,則會挾持水液勢頭上升,侵犯胃部,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後世的醫家不認真考察病因,一味地使用溫補藥物治療水腫,這能叫做聰明嗎?

然水在心之部,則鬱心火炳明之化;在肝之部,則鬱肝木發生之化;在肺之部,則孤陽竭於外,其魂獨居;在脾之部,則陰竭於內,而穀精不布;在腎之部,不但諸陽退伏,即從陽之陰亦且退伏,孤陽獨居於下而隔絕也。

白話文:

當水液位於心臟部位時,會抑制心火明亮的轉化;位於肝臟部位時,會抑制肝木生髮的轉化;位於肺臟部位時,孤陽會消耗在外,而神魂獨居於肺中;位於脾臟部位時,陰液會消耗於內,而穀氣精微無法運化;位於腎臟部位時,不僅諸陽都會隱退,連同陽中之陰也會隱退,孤陽獨居於下部而被隔離。

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仍屬消渴,末傳中滿之不救,腎中之水,惟恐其無火,無火則真陽滅沒,而生氣內絕。

白話文:

胃中的水怕有火氣,火氣會導致口渴,最後無法解決胃氣上逆導致腹脹。腎中的水怕沒有火氣,沒有火氣就會導致陽氣衰竭,而生命之氣會衰竭。

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運,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腎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斯不敢於橫發。故當襄陵懷山之日,而欲求土宜稼穡,舍神禹、仲景之道,而誰師乎?

白話文:

心臟裡的水,可以抑制心火。如果脾胃強健,那麼心水就能救護心火。其他器官(肝、肺、腎)的水,只要脾胃強旺,水就會受到約束,不敢妄發。所以當我們保養脾胃時,應該要養護土能,讓土能繁榮,這樣水才能得到制約。拋棄神禹和仲景的方法,還有誰可以成為我們的導師呢?

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而病於下。所以胃中積水浸注,無所底止耳。

白話文:

胃是儲存食物和水的部位,是五臟六腑的重要來源。脾不能將胃中的水氣運化到肺,導致患上中焦疾病;肺不能將胃中的水分輸送到膀胱,導致患上上焦疾病;腎不能控制胃的開闔功能,導致無法正常排泄,患得上焦疾病。因此,胃中積聚的水分會不斷下流,沒有止境。

仲景論雜症,於水氣一門,極其精詳,惟恐足太陰脾之健運失職,手太陰肺之治節不行,足少陰腎之關門不開,並其腑膀胱之氣化不行,所以方藥,皆不蹈重虛之戒,立於無過之地。

白話文:

仲景在論述雜症時,特別強調水氣的影響。他擔心脾臟功能失常,肺臟無法調節水分,腎臟關門機制失靈,膀胱氣化作用不佳。因此,他在開立處方時,絕不敢有過於瀉虛的顧慮,總是採取穩妥保守的方針。

後世諸治,不傷脾即瀉肺,不瀉肺即瀉膀胱。水病門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氣之膹鬱而伸其治節之方,無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絕而伸其氣化之方,無有也。海藏設水氣問難、用藥大凡,要其方治,渾是後人窠臼,況其他乎?

白話文:

後世的各種治療方法,要不是損傷脾胃,就是瀉去肺氣,要不就是瀉去膀胱的水液。在關於水病的章節中,有上百種成方,但卻找不到一種能夠拯救肺氣鬱結,擴展治療範圍的方劑;也找不到一種能夠拯救膀胱閉塞,促進氣化功能的方劑。海藏寫了水氣問難、用藥大凡等著作,但它們的方劑治療方法都是後人創新發明的,更不用說其他的著作了。

張景岳曰:凡水腫症,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入於肺則氣息喘急。分言之,三臟各有所主;合言之,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於腎。

白話文:

張景嶽說:所有水腫症都是脾、肺、腎這三個器官相互影響的疾病。主要是肺虛的時候,氣不能變成精華,反而變成水;脾虛的時候,土不控制水,反而會被水剋制;腎虛的時候,水沒有歸宿就會亂流動。水不能歸於經絡,就會逆流氾濫,所以傳到脾臟導致肌肉浮腫,傳到肺臟就會氣喘吁吁。分開來說,三個器官各司其職;綜合來說,都是陰氣過盛造成的,而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歸於腎臟。

經曰: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然關門何以不利也?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治腫,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

白話文:

經典上說:腎臟是胃的關隘,這個關隘如果不能正常關閉,就會積聚水液,並從它的同類(膀胱)處流出。但是,為什麼這個關隘不能正常關閉呢?經典上說:膀胱就像一個州府,津液儲存在這裡,當氣化後就能排出體外。所謂的氣化,就是腎臟中的氣,也就是陰中之火。如果陰中沒有陽,氣就無法化生,所以水道不通,水液就會溢出而形成腫脹。因此,治療腫脹,只有讓下焦的真氣運行,才能進行轉化;只有讓下焦的真水找到它應有的位置,才能分清濁。

求古法,惟薛立齋加減腎氣湯誠對症之方也。此雖壯水之劑,而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於下。則後天胃氣失所本,而由脾及肺,治節所以不行而喘脹。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自安。方中用桂、附化陰中之陽也,熟地、山藥、牛膝養陰中之水也,茯苓、澤瀉、車前利陰中之滯也。此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

補而不滯,利而不伐,誠諸方是第一也。

白話文:

尋求古老的治療方法,只有薛立齋改良的腎氣湯纔是真正對症的方劑。這個方劑雖然是強補腎水的藥物,但同時也針對脾、肺、腎三臟進行根本治療。因為腎是先天氣的根源,如果先天的元氣不足,那麼後天的脾胃之氣就會失其根本,而從脾臟到肺臟,治節的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氣喘和腹脹。因此治療的重點是大幅補益命門,讓元氣恢復,那麼三臟的機能就會自然恢復正常。方劑中使用的桂枝和附子是溫陽驅寒的藥物,熟地、山藥和牛膝是滋補腎水的藥物,茯苓、澤瀉和車前子是利尿通淋的藥物。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元氣轉化為精華,起到治療肺臟的作用;補益陽氣生化陰液,起到治療脾臟的作用;強壯腎水暢通竅道,起到治療腎臟的作用。

若症有全由脾胃不足而為腫脹者,宜四君,歸脾之屬,須兼補命門。人知土能剋水,而不知陽實制陰;知氣化為精,不知精化為氣。虛則補母,正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完全是由脾胃虛弱導致水腫,宜用四君子湯和歸脾湯等方劑,但需要注意同時滋補腎陽。人們都知道土能克水,卻不知道陽氣旺盛可以控制陰氣;知道氣可以化為精,卻不知道精也可以化為氣。如果虛弱,就需要補益其母,這就是這個道理。

脾腎虛症,用腎氣湯誠善,然有脾腎大虛,並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正與實漏扈者同,元氣終不能復。惟參附理陰,仍加白朮大劑與之。凡治全虛,悉用此法,無一不效。塞因塞用,斯其最也。

白話文:

脾腎虛弱的疾病,用腎氣湯確實很好。但是,如果脾腎極度虛弱,再用利尿藥,那會減弱補藥的效果,就像實虛同時出現的情況一樣,元氣最終無法恢復。只有使用參附來調理陰虛,再加入大量白朮。治療虛弱的疾病,都使用這種方法,沒有一個不有效的。塞因塞用,是最妙的方法。

2. 關格證

喻嘉言曰:關格之症,自《靈》、《素》以及《難經》、仲景脈法,皆深言之,然無其方也。《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白話文:

喻嘉言說:關格的病症,在《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以及《難經》和仲景脈法中都有深入的討論,但是沒有具體的方劑。

《黃帝內經·素問》上說,人迎脈一盛,疾病在少陽經;兩盛,疾病在太陽經;三盛,疾病在陽明經;四盛以上,就是格陽。寸口脈一盛,疾病在厥陰經;兩盛,疾病在少陰經;三盛,疾病在太陰經;四盛以上,就是關陰。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盛四倍以上,就是關格。

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大地之精氣,則死矣。《靈樞》復言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能盡期而死也。

越人宗之,發為陰乘、陽乘之脈,因推其陰乘之極,上為魚溢,入尺為覆,形容陰陽偏而不返之象,精矣。

白話文:

關格的人脈氣虛弱,無法吸收大地精氣,就會死亡。《靈樞經》又說,邪氣在腑中,會導致陽脈失調,陽脈失調會阻滯氣血,氣血阻滯會使陽氣過盛。陽氣太盛會導致陰脈失調,陰脈失調會阻滯血脈,血脈阻滯會使陰氣過盛。陰氣太盛,就會阻礙陽氣的流動,所以稱為「關」;陽氣太盛,就會阻礙陰氣的流動,所以稱為「格」;陰陽都過盛,不能互相促進,所以稱為「關格」。「關格」體質的人,無法活到應有的壽命。

至仲景,復開三大法門,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從兩手關陰格陽過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陰虛陰實。陽虛陽實,以施治療。蓋於《靈樞》陰陽太盛不能相榮,以及越人陽乘陰乘之法,加以浮大之辨,而虛實始得燎然。不爾,關則定為陰實,格則定為陽實矣。此一法也。

白話文:

到了張仲景,又開創了三大辨證法門:

  • 寸口脈浮而大,浮是虛,大是實。
  • 在尺脈稱為「關」,在寸脈稱為「格」。如果「關」受阻,就會導致小便不暢;如果「格」受阻,就會出現嘔吐逆氣。
  • 從兩手關陰格陽過盛的情況,觀察是浮脈還是大脈,來判斷是陰虛還是陰實、陽虛還是陽實。
  • 根據陰陽虛實的辨證,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

這種辨證法是在《靈樞》中陰陽太盛不能相榮,以及越人提出的陽乘陰乘之法的基礎上,加上浮大脈的辨別,才讓虛實辨證變得明朗。如果不這樣辨證,很有可能把關脈直接判定為陰實,格脈直接判定為陽實。這是第一種辨證法。

謂心脈太盛而長,是其本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此則深明關格之源,由於五志厥陽之火,遏鬱於心胞之內。其心脈上微見頭小,亦陽虛之驗;下微見本大亦陽實之驗。頭無汗者可治,有汗則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此一法也。

白話文:

這是說心臟的經脈過於旺盛,而且過長,這就是它的基本脈象。如果上部脈象微弱,頭部較小,那麼就會出汗;如果下部脈象微弱,根部較大,那麼就會導致氣血不通,無法小便。頭部不出汗的話可以治療,頭部出汗的話就會死亡。這就深刻揭示了氣血不通的根源,是由於五志厥陽之火阻滯在心胞之內。心脈上部脈象微弱,頭部較小,也是陽氣虛弱的徵兆;下部脈象微弱,根部較大也是陽氣實盛的徵兆。頭部不出汗的話可以治療,如果頭部出汗,那麼心臟的液體就會外泄,從而自焚而死,這就是一種治療方法。

在二陽之病發心脾,且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傳為風消索澤,況關格之病,精氣竭絕,五臟空虛,厥陽之火獨行,上合心神,存亡之機,間不容髮。此一法也。

白話文:

在陽明、少陽經的病症中,會影響到心脾,而且無法隱藏或緩解。男性會出現少精症,女性會出現閉經。這通常被認為是由風邪消耗津液所致。更何況,當關格之病發生時,精氣耗盡,五臟空虛,只有厥陰之火單獨運作,上達心神。生死存亡之間,只差一線之隔。這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

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診趺陽足脈,或伏或澀,胃氣之所存可知矣。榮衛之行遲,水穀之入少,中樞不運,下關上格,詎待言哉?此一法也。仲景以此三法言關格,大概在顧慮其虛矣。

白話文:

所謂的趺陽脈,如果摸起來感覺隱藏不清且澀滯,隱藏不清就會出現嘔吐、飲食不消化的問題,澀滯就會導致食物難以下嚥,稱為關格。診斷時檢查趺陽足部脈象,有的隱藏不清,有的澀滯,胃氣的運作狀況就可以推知了。氣血運行緩慢,飲食攝取量減少,中樞消化系統不運作,下關阻滯上關,難道還用多說嗎?這就是一種方法。張仲景用這三種方法來描述關格,大體上是考慮到虛證。

後世云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傳其所試九方,其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此從《傷寒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立說,實非關格本症。

白話文:

後世的《岐黃子》描述了陰陽錯位的狀態,並傳授了他試驗過的九種方法。他認為陰陽位置互換,導致疾病稱為「關格」。膈以上通常是陽氣所在,因此發熱為主症;身體以下通常是陰氣所在,因此發冷為主症。胸中有寒氣,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丹田有熱氣,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如果胸中同時有寒氣和熱氣,則根據主客關係來治療。治療主要的症狀時應緩慢,治療次要的症狀時應迅速。這種說法源自《傷寒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的說法,實際上並非關格的根本病症。

所引運氣治主客之法,亦屬無據。於《素》、《難》、《金匱》之文,絕不體會,所定諸方,又入後人惡劣窠臼,殊不慊人。夫陰陽不交,各造其偏,而謂陰反在上,陽反在下,可乎?九死一生之症,而以霸術劫奪其陰陽,可乎?

白話文:

文中引用的治療主客的方法,同樣缺乏依據。《素問》、《難經》、《金匱要略》中沒有這些內容。作者所提出的各種方劑,又落入了後人劣質的窠臼,令人難以接受。陰陽不協調,各自偏向一方。這種情況下,還能說陰在上方,陽在下方嗎?對於九死一生的危症,用霸道的治療方式奪取其陰陽,這行得通嗎?

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正欲人調其榮衛,不偏陰偏陽,聽胃氣之自為敷布,乃始得協於平也。故不問其關於何開,格於何通,一惟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俟其趺陽脈不伏不澀,乃因其勢而利導之,庶不與藥扦格耳。惟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漸透於上;治不溲之關,由中而漸透於下;治格而且關,由中而漸透於上下可耳。

進退黃連湯腎氣丸治法論

白話文:

仲景使用趺陽脈來診斷,目的在於讓病人的榮衛之氣平衡,不傾向陰虛或陽盛,讓胃氣自行調和分佈,這樣才能達到中和平衡的狀態。因此,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病症,或者是什麼部位阻塞不通,通通從人體的中心部位著手,掌握樞紐加以調動,逐漸通達上下。等到趺陽脈不再沉伏或澀滯,再順勢給予利導的治療,這樣纔不會跟藥物治療產生衝突。特別是治療嘔吐的阻塞,從中心部位逐漸擴散到上部;治療小便不暢的關閉,從中心部位逐漸擴散到下部;如果同時有阻塞和關閉的情況,則從中心部位逐漸擴散到上下即可。

黃連湯,仲景治傷寒之方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而不交於中土,於是陰不得升,而獨滯於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

白話文:

黃連湯是仲景治療傷寒的藥方。傷寒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想要嘔吐的,就用黃連湯來治療。因為胃中的邪氣阻擋了陰陽升降的通道,導致陰陽無法在中焦交會。因此,陰氣不能上升,所以只停留在下焦,成為下寒;陽氣不能下降,所以只停留在上焦,成為胸中熱,導致想要嘔吐。用黃連湯來升降陰陽,自然就能治癒了。

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法,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以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其有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扦格矣。

白話文:

至於濕氣引起的下痢,舌頭上有白色苔狀物,表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為什麼呢?因為傷寒分為表、裡、中三法,表裡病邪都盛,就從中調和。所以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來幫助脾胃,再加入柴胡來透表,黃芩來透裏,讓上升的脾胃之氣帶著柴胡透表,下降的脾胃之氣帶著黃芩透裏,這樣一調和,表裡病邪就全都被驅除。如果還有未除盡的,再加其他藥物來治療,也不會互相衝突。

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於上下,而不為表裡,即變柴胡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

白話文:

至於丹田胸中的邪氣,則位於上下,不分表裡。因此,將柴胡湯改為黃連湯,調和上下。用桂枝代替柴胡,用黃連代替黃芩,用乾薑代替生薑。這樣就能順應胃氣在上下運行的規律,所以不論是上熱下寒,還是上寒下熱,都能治療。

夫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之辣以開之。仲景聖法灼然矣。前論所謂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俟其榮氣前通,衛氣後通,而為進退也。

白話文:

表裡寒邪,用柴胡、黃芩;上下寒邪,用桂枝、黃連。表裡寒邪,用生薑的辛辣氣味來驅散;上下寒邪,用乾薑的辛辣氣味來打開。名醫張仲景的聖方十分明顯。前面所說的「求之於中,握樞而運」,就是逐漸貫通上下,等到榮氣先通暢,衛氣後通暢,再進退施治。

夫格則吐逆,進而用此方為宜。蓋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中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調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至於五志厥陽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以火濟火,頭有汗而陽脫矣。

白話文:

如果因為外感而嘔吐,那麼使用這種方劑是合適的。因為太陽經主開,如果太陽經不通,胸中就會感到窒息,無法進食,即使吃進去也會吐出來。桂枝是太陽經的藥物,具有調節榮衛,推動陽氣流通的作用,所以能夠疏通。至於五志中厥陽的火氣上衝,就不可再使用桂枝了。如果使用桂枝,就會以火助火,導致頭部出汗,陽氣耗散。

其關不得小便,退之之法,從胃氣以透入陰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關門已閉,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之關必不開矣。《內經》常兩言之,曰腎氣獨沉,曰腎氣不衡。夫真氣之在腎中,猶權衡也。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闔;有權無衡,則關門有闔無開矣,小溲亦從何而出耶?是以腎氣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腎氣交於胃則關門開,交於心則厥陽之火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時矣。

白話文:

若因病症造成小便不通,治療方法應透過胃氣,讓它傳入陰分。因此,桂枝療法並不適用。但是,胃的關門已經關閉,主司閉合的少陰之氣不足,少陰之氣無法上升,胃的關門一定也無法打開。《內經》中經常提到「腎氣獨沉」或「腎氣不衡」。腎中所藏的真氣,有如天秤的權重和衡量器具。當權重和衡量器具兩者皆有時,關門才會適時開啟或閉合;若只有權重而沒有衡量器具,關門則會只能閉合而無法開啟。在此情況下,小便如何能排出?所以,腎氣丸也是解除小便不通的治療方法之一。腎氣與胃相交,則關門開啟;腎氣與心相交,則厥陽之火下伏。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腎氣丸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法。

張景岳曰:關格一症,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症也。自越人以上魚為溢,入尺為覆,以尺寸言關格,已失本經之意。仲景亦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再至丹溪,則曰此症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

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謂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

白話文:

張景嶽說:關格這個病症,在《黃帝內經》中原本指的是脈象,用來表明陰陽分離的危重情況。從越人開始以魚際為溢,尺部為覆,用尺寸來解釋關格,已經偏離了《內經》的本意。仲景也說,在尺部的是關,在寸部的是格。可是《內經》中說,人迎脈搏的跳動頻率是寸口的四倍,四倍並不是指尺寸。到了丹溪,他則說這個病症是上寒下熱,兩寸脈都比四倍強,治療方法應該是嘔吐,以提升被橫格的氣。

夫關格症者,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者,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白話文:

關格症在《黃帝內經》中,主要是透過人迎部位來觀察六腑的陽氣,以及寸口部位來觀察五臟的陰氣。

如果人迎部位的脈象比正常高出四倍以上,表示陽明經的陽氣孤獨顯露,陰氣不能滋潤陽氣,因此稱為「格陽」。格陽是指陰氣阻礙陽氣。

如果寸口部位的脈象比正常高出四倍以上,表示太陰經的陰氣過強,陽氣不能歸於陰精,因此稱為「關陰」。關陰是指陽氣阻礙陰氣。

如果人迎和寸口部位的脈象都比正常高出四倍以上,而且脈象大且數,表示陽氣不能收藏,所以陰氣中沒有陽氣;陰氣不能上升,所以陽氣中沒有陰氣。陰陽失去了平衡,因此稱為「關格」。

《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是可見陽病極於陽分,陰病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於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病至此,陽自陽,陰自陰,上下痞膈,兩顧不能,補瀉不可,有死而已。

白話文:

《脈度篇》說: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滋養,所以稱為「閉阻」;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滋養,所以稱為「阻礙」。陰陽都過盛,無法互相滋養,所以稱為「閉阻兼有阻礙」。「閉阻兼有阻礙」的人,活不到應有的壽命。由此可見,陽症極於陽經,陰症極於陰經。凡陽氣過盛於陽經,似乎應該瀉火,但陰經又有陰症,又不可瀉火;陰氣過盛於陰經,似乎應該補氣,但陽經又有陽症,又不可補氣。病情到了這個地步,陽屬陽,陰屬陰,上下不通暢,互相影響而無法自愈,補瀉都不合適,只能等死。

此與真寒假熱、假熱真寒之症大有不同。凡見此症,總由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沉氣露,亢極如此。真陰敗竭,元海無根,誠亢悔之象,最危之危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與真正的寒症假裝熱症、假熱症真寒症不同。凡是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過度飲酒、房事過度傷腎,情慾過度傷精,導致陽氣無法固攝,所以脈象沉細,氣息微弱,身體極度衰弱。這是真陰極度衰竭,身體基礎虛弱的象徵,是最危險的狀態。

然關格診法,後人不察人迎,但寸口為脈之大會,脈見於彼,未有不見於此者。若其弦大至極,四倍以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症。

白話文:

然而,後代中醫對於關格的診斷方法,卻忽略了察看人迎脈。他們只關注寸口脈,認為脈象出現在寸口,就一定會出現在關格脈。如果寸口脈特別弦大,超過四倍,又大又數,這就是關格脈,不要誤認為是火氣證。

蓋其症無實邪發熱,又無咳嗽失血,所以為異也,然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症,求其所因,無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雖與勞損症若有不同,實則勞損之別名也。

白話文:

患者的症狀並非是由邪氣引發的發熱或咳嗽、失血,因此可視為不同尋常的疾病。然而,富貴之人和體型較為豐腴的人往往會得此症。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沉迷於年輕美色和中年時期縱情酒色所導致。雖然與勞損症的症狀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仍是勞損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故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宜峻補真陰為主,然又當察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別處治。

白話文:

因此,關格的脈象一定極度緊繃、強大。其中,緊繃表示中焦虛損,浮大表示陰氣不足,這是一種腎水極度虧損,只有陽氣沒有陰氣的脈象。治療此病宜以大力補益真陰為主,但同時也應觀察虛損中的寒熱,以及陰氣中的陰陽,分別施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