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9)
卷二 (9)
1. 三陰三陽藏象脈法
常陽變陰,常陰變陽,常者主也,變者客也。變有真假,真變則殆,假變無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義,有脈體焉,有運氣焉,有久暫焉,有順逆焉,有主之先而後之客者焉,診之精妙在此。
白話文:
陽氣常盛轉而為陰,陰氣常盛轉而為陽,常盛的氣是主要的,轉變的氣是客氣。轉變有真假之分,真的轉變則危險,假的轉變則無妨礙;真的轉變是主要的,假的轉變是客氣。 客氣與主氣的關係,體現在脈象、運氣、時間長短、順逆等方面,以及主氣先現後客氣現的順序上,診斷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
2. 附六經主用發明說
羅東逸曰,人身之正,有三陰三陽之經,分主周身。然其經皆起於足,三陽為外,三陰為內。故足太陽之經,從巔頂頭項而下五行,居身之背,以至於足。足陽明從額顱頸喉而下,亦五行,居身之前,以至於足。足少陽從耳前後下脅身畔,而居身之兩脅,以至於足,此足三陽之周身,所以主外也。
至於三陰,足太陰為後天六經之主,足少陰為先天藏精之腑,足厥陰為陰陽生氣之根,所以立人之命蒂者,盡足三陰也。
若手之六經,雖與足六經出入相連,而手少陰心,君主清靜高拱,太陰肺調元行氣,包絡為佐貳臣,二腸三焦,器能傳化之官耳。其經位則見於兩臂,地既不多,而所傷之病皆自足六經及之。此仲景於傷寒止立足六經,而不立手經,為古聖傳述,為後學發蒙也。
蓋手六經緣與足六經相絡上下,故詳之十二經。其實此六經之陰陽,皆足六經之附庸也。末學不察,見古經三陽之文,遂以膀胱與小腸雙舉,二陽則大腸與胃雙舉,輒以附庸為主用,輕重失宜。不知手經緣與足經相接,非謂附庸能與天運四時同體也。此義不明,乃自命為名家者,亦墮此雲霧,為之一概。
白話文:
羅東逸表示,人體的正常運作,是由三陰三陽這六條經脈主管,它們貫穿全身。然而這些經脈都是由腳開始,其中三陽經在外側,三陰經在內側。因此,足太陽經從頭頂開始,往下經過頭部和頸項,共下行五段,位於身體背部,直至腳部。足陽明經從額頭、顱骨、頸部和咽喉下行,同樣是五段,位於身體前側,直至腳部。足少陽經從耳朵前面和後面,經過腰部和身體側邊,位於身體兩側,直至腳部,這就是足三陽經貫穿全身,主導外在功能的原因。
再來談到三陰經,足太陰經是後天六經的主宰,足少陰經是先天藏精的腑臟,足厥陰經是陰陽生氣的根本,人之所以能活著,全靠足三陰經。
至於手上的六條經脈,雖然與腳上的六條經脈相互連接,但是手少陰心經主管清靜高貴,太陰肺經調節元氣,包絡經作為輔助,二腸三焦只是器官,負責轉換和消化。手六經的位置在雙臂,範圍不大,受到的傷害通常源自腳六經。因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只提到腳六經,並未提及手六經,這是古代聖賢的傳授,為後世學習者啟蒙。
因為手六經和腳六經互相聯繫,上下交錯,所以詳細列在十二經脈中。實際上,手六經的陰陽屬性,都依附於腳六經。有些初學者不明白,看到古籍中三陽的描述,就以為膀胱和小腸、大腸和胃是同等重要的,將次要的當作主要的,輕重不分。他們不知道手經與腳經相連接,但並不代表次要的可以和主要的一樣重要。這個道理如果不明白,就算是自詡為專家的人,也會陷入這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中。
3. 脈有逆從陰陽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必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其脈絕不來,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逆從之例三條,一以反四時,一以反病體,一以形脈相反。凡逆從之見有餘不足輕重,皆可知矣。
按陰陽逆從四字,是診脈辨病之要法。諸脈異等,臟腑異情,四時異宜,死生之辨,皆以此四字別之。故胃氣、四時、五臟諸脈之形,為診家之經;陰陽逆從,為診家之緯。
白話文:
【脈有陰陽,瞭解陽就能理解陰,明白陰就能懂得陽。通常來說,陽有五種,五個五就是二十五種陽。所說的陰,指的是真臟,一旦出現就一定會衰敗,衰敗後必然導致死亡;所說的陽,指的是胃脘中的陽氣。能分辨出陽,就知道病在哪裡;能分辨出陰,就知道生死的期限。
所謂陰陽,離開的是陰,到達的是陽,靜止的是陰,運動的是陽;慢的是陰,快的是陽。
脈象有順逆之分,應合四季變化。如果在春夏季節脈象卻呈現瘦弱,秋冬時脈象卻浮大,這叫做逆四時。風熱病症但脈象平靜,下瀉失血但脈象實,病在內但脈象虛,病在外但脈象澀且堅硬,這些都難以治療,這也叫反四時。
如果脈象完全消失,或者在一息之間跳動五六次,即使身體肌肉尚未消瘦,即使未見真臟,還是會死亡。
逆從的三個標準:一是反四時,二是反病體,三是形脈相反。所有逆從現象的過剩或不足,輕重程度,都可以由此得知。
根據陰陽逆從四字,這是診斷脈象和辨別疾病的關鍵方法。各種脈象的不同,臟腑的情況不同,四季的適宜不同,生與死的判斷,都要用這四字來區別。所以,胃氣、四季、五臟的各種脈象,是醫生診斷的經典;陰陽逆從,則是醫生診斷的原則。】
4. 脈之大要
夫脈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心煩,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渾渾其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氣血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少血少氣,微有寒。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
脈之浮沉及與人迎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者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者傷於寒,氣口大傷於食。
沉細懸絕者為陰,盛躁喘數者為陽。
邪氣來,緊而疾;穀氣來,徐而和。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叄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脈雖獨調,與中臟相失者死。中部之脈相減者死。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張景岳曰:脈之見象,陰陽而已。本經謂三陽搏而勿浮,三陰搏而勿沉,是則雖有一陽、二陽、三陽之分,而總在勿浮之例:雖有一陰、二陰、三陰之分,而總在勿沉之例。可見胃氣之本,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滑而不澀,此太和之人也。一自邪氣勝而正氣衰,胃氣竭而臟氣見,遂有太過不及之病形與脈象俱見,於是有浮、沉、大、小、緩、急、滑、澀八者之脈見。
夫八者之脈,皆病脈也,然各有所主,有於中者必形於外,要其微甚懸絕之相去,即可得之氣血多少,死生之診。故其診法雖有不同,而大要則有所定,所謂知要者一言而終也。
白話文:
脈是血液的運行通道。脈象長代表氣機平穩,短表示氣機受阻;數快表示心煩,脈大顯示病情加重;上部脈盛代表氣勢高亢,下部脈盛則可能有氣脹;脈代顯示氣力衰弱,細脈顯示氣力不足。如果脈象混亂如湧泉,顯示病情加重且面色憔悴,脈象若斷若續如絃斷,這就是死亡的徵兆。脈象急促多表示寒症,緩慢多表示熱症。大脈多表示氣多血少,小脈表示氣血都少。滑脈表示陽氣旺盛,略帶些微熱;澀脈表示血氣兩虛,略帶些微寒。所有脈象微小的情況,都表示陰陽形氣均不足。
脈象的浮沉以及人迎、寸口脈氣的大小等同,病情難以痊癒。臟病中,脈象沉而大的較易痊癒,脈小的則是逆症;腑病中,脈象浮而大的較易痊癒。人迎脈盛表示受寒,氣口脈大表示飲食過度。
脈象沉細或消失是陰象,脈象旺盛、躁動、呼吸急促、脈數是陽象。
邪氣來臨時,脈象會緊繃且快速;穀氣來臨時,脈象則會緩慢而和順。
脈象若弱且滑,表示有胃氣。
身形壯碩但脈象細,氣力不足且呼吸困難的會死亡;身形消瘦但脈象大,胸部氣多的會死亡。身形與氣力相符的則能存活。三五不調的會生病。三部九候都失去協調的會死亡。
上下左右的脈象,如舂米般一起跳動的是病態;上下左右的脈象失去協調,無法計算的會死亡。中部脈象雖然獨自調和,但與臟腑脈象不協調的會死亡。中部脈象減弱的會死亡。
脈象極其沉是病態,脈象極其弦是病態,脈象極其澀是病態,脈象極其快是病態,脈象參差不齊是病態,脈象重複出現是病態,病氣未除卻似乎已除是病態,病氣已除卻似乎仍在是病態,脈象反常的是死亡。
色脈已定,該如何區別呢?岐伯說:調節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疾病變化就能確定。
張景嶽說:脈象表現,不過是陰陽而已。本經認為三陽搏動但不浮,三陰搏動但不沉,因此即使有一陽、二陽、三陽的分別,但總歸在不浮的範疇;即使有一陰、二陰、三陰的分別,但總歸在不沉的範疇。由此可見,胃氣的根本,不大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快,滑而不澀,這是太和的人。一旦邪氣勝過正氣,胃氣枯竭而臟氣顯現,就會有太過或不及的病態形狀與脈象一同出現,於是有了浮、沉、大、小、緩、急、滑、澀八種脈象。
這八種脈象,都是病脈,然而各自有不同的主導,內在的問題必定會在外在表現出來,只要掌握其微弱、旺盛、消失的程度,就可以診斷出血氣的多少,判斷生死。因此,雖然診法各有不同,但主要原則是一定的,所謂知道關鍵的,一言可以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