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5)
卷四 (5)
1. 痞滿
河間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之義也。其心膈悶而不痛者為痞滿,內外皆脹急者為腫脹,二者似同實異。有中氣弱不能運行精微而為痞者,又有飲食痰積不能運化而為痞者,又有濕熱太甚,上乘心下而為痞者,有誤下以致內虛入而痞者,皆土邪之為病。東垣曰:傷寒雜症,下之太過則為痞滿,皆血症也,蓋下則亡陰,陰者即脾胃之陰亡也。
白話文:
河間張仲景說:痞滿與否證相同,都是不通暢的意思。心腹憋悶而不痛的叫痞滿,內外都脹痛的叫腫脹,兩者看似相同,實際上不同。
- 有的中氣虛弱,不能運行精氣,就會導致痞滿。
- 有的飲食不節,痰飲積聚,運化不良,也會導致痞滿。
- 有的濕熱過盛,上攻心下,也會導致痞滿。
- 有的誤用瀉下藥,導致內虛,氣血入裡,也會導致痞滿。
- 這些都是土氣邪氣阻滯所致的疾病。
李東垣說:傷寒雜症,下利太多,就會導致痞滿,都是血證。這是因為下利會損耗陰液,脾胃的陰液也因此虧虛所致。
故胸中之氣,因陰虛而下陷於心之分,以致心下痞滿,宜理脾胃兼陰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此發前人所未發也。
白話文:
由於身體陰氣不足,胸中的氣就往下沉降到心臟的分支,導致心臟以下部位脹滿不適。因此,應該同時調理脾胃和滋陰,來治療這個問題。如果只使用補充氣的藥物,那麼脹滿感會更加嚴重。這是我對前人理論的一個新的見解。
然痞有虛實之殊:實痞能食而大便閉,黃連、枳實、厚朴苦以泄之;虛痞不能食而大便利,白芍、陳皮酸以收之。有濕則四肢困重,小便短少,蒼朮、茯苓、半夏、滑石、澤瀉以滲之。鬱滯不通,食難消化,撫芎、厚朴、香附、蒼朮、枳實以開之。脾胃虛而運轉不舒為痞者,人參、甘草、茯苓、白朮甘以溫之。
白話文:
然而,痞證分為虛實兩種:
實痞
- 能夠進食,但大便不通。
- 治療方法:使用黃連、枳實、厚朴等苦味的藥物來瀉下。
虛痞
- 不能進食,但大便稀溏。
- 治療方法:使用白芍、陳皮等酸味的藥物來收斂。
濕痞
- 四肢沉重,小便量少。
- 治療方法:使用蒼朮、茯苓、半夏、滑石、澤瀉等藥物來利濕。
滯痞
- 食物消化不良,有鬱結感。
- 治療方法:使用撫芎、厚朴、香附、蒼朮、枳實等藥物來理氣化滯。
氣虛痞
- 脾胃虛弱,運化不暢導致的痞證。
- 治療方法:使用人參、甘草、茯苓、白朮等甘溫藥物來補益脾胃。
飲食過傷痞寒者,青皮、枳實、厚朴、山楂、神麯以消導之。挾痰血成窠囊者,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右關多弦遲者,必心下堅滿,以肝木克脾土,鬱結不得開通,木香順氣丸。如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補中益氣湯加陳皮。
白話文:
飲食過度造成痞寒的:用陳皮、枳實、厚朴、山楂、神麴來消導。伴有痰血形成囊塊的: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右邊脈象弦脈遲緩的,必定是心下堅硬滿脹,由肝木克脾土,鬱結不通暢,可用木香順氣丸。如果大病初癒,元氣未復而出現痞證的,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陳皮。
2. 腫脹
李士材曰:《內經》之論腫脹,五臟六腑靡不有之。詳考全經,如脈要論曰:胃脈實則脹。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四條皆實脹也。太陰陽明論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䐜滿閉塞。師傳篇曰:足太陰之別公孫,虛則鼓脹。
白話文:
李士材說,《內經》中記載了腫脹的論述,五臟六腑皆有發生腫脹的可能。
仔細查考全書,例如:
- 脈要論提到:「胃脈實則脹。」
- 病形篇提到:「胃病的人,腹部會鼓脹。」
- 本神篇提到:「脾氣實則腹脹,大便和小便不通暢。」
- 應象論提到:「濁氣在上,則會產生鼓脹。」
這四條論述都是指實性腫脹。
太陰陽明論提到:「飲食起居不節制,會導致五臟出現飽脹、閉塞的狀態。」師傳篇提到:「足太陰經別的公孫穴,虛則會鼓脹。」
此二條皆虛脹也,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膈寒不通,失衣則䐜脹。此三條皆寒脹也。六元正紀、至真等論,云太陰所至為跗腫,及土鬱之發,太陰之初氣,太陰之勝復,皆濕勝之腫脹也。或曰水運太過:或曰寒勝則浮;或曰太陽司天,太陽勝復;少陽司天,少陽勝復;或曰熱勝則腫,皆火勝之熱脹也。或曰厥陰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或曰陽明之復,皆水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
由是,則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
白話文:
以上的這些症狀都是腹脹,根據《經脈篇》記載:胃中受寒就會脹滿。在《方宜論》中提到:臟器受寒會導致腹脹。在《風論》中指出:胃部受風寒,氣機不暢,如果沒有注意保暖就會腹脹。
以上這三種情況都是寒性腹脹。根據《六元正紀》和《至真》等醫書記載,如果太陰經受損,就會導致足部腫脹;如果土氣鬱結發作,太陰經的初氣發作,太陰經的氣勢恢復,這些情況都是濕邪過盛導致的腫脹。
有人認為是水液運轉過度;有人認為是寒邪盛則浮腫;有人認為是太陽經掌管天氣,太陽經氣勢恢復;少陽經掌管天氣,少陽經氣勢恢復;也有人認為是熱邪盛則腫脹,這些都是火邪過盛導致的熱脹。
還有人認為是厥陰經掌管天氣,在泉穴發作,厥陰經氣勢恢復;或者陽明經氣勢恢復,這些都是水邪侵犯土氣,或金氣過盛的反彈導致的腫脹。
然經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
白話文:
經典(黃帝內經)中有提到疾病的綱要,說:各種濕氣導致的腫脹和滿脹,都屬於脾臟的功能失調。又說:腫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腎臟,而最終的表現則在肺臟。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水液聚集造成的。
另外還說:腎臟是胃部的樞紐,如果這個樞紐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聚集,水液便會流向與之相關的部位。由此可見,雖然各種經絡都可能出現腫脹,但無一不是由脾臟、肺臟和腎臟造成的。這是因為脾臟屬土,主導運化功能;肺臟屬金,主導氣化功能;腎臟屬水,主導五液,凡是五氣所化生的液體,都歸屬於腎臟;五液所運行的氣,都歸屬於肺臟;脾臟則在調解著這兩個臟腑的轉輸功能,以控制水液的生化過程。因此,腫脹不外乎這三條經絡的功能異常所致。
但陰陽虛實,不可不辨,大抵陽症必熱,熱者多實;陰症必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先腫於外,而後脹於裡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為實;小便清白,大便瀉泄為虛。滑數有力為實,弦數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悴聲短為虛。凡諸實症,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甚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
若是虛症,或情志多勞,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
白話文:
辨別陰陽虛實很重要。一般來說,陽症必定發熱,發熱者多為實證;陰症必定畏寒,畏寒者多為虛證。先出現內部脹滿,之後纔在外部腫脹的是實證;先在外部腫脹,之後纔在內部脹滿的是虛證。小便黃赤,大便便祕的是實證;小便清白,大便腹瀉的是虛證。脈搏滑動快速有力的是實證,脈搏細小無力的是虛證。臉色紅潤,呼吸粗重的是實證;臉色蒼白,聲音低弱的是虛證。所有實證,可能是六淫外邪侵犯,也可能是飲食內傷,陽邪急速發作,甚至非常猛烈,通常在幾天內形成。
然治實頗易,理虛恆難。虛人氣脹者,脾虛不能運氣也。虛人水脹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臟,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症多屬火衰也。
白話文:
治療實證相對容易,但處理虛證卻經常困難。虛證人士出現脹氣,是因為脾氣虛弱而不能運行氣。虛證人士出現水腫,是因為脾虛而不能控制水。水雖然受脾抑制,但實則統於腎。腎為水臟,而元陽寄居其中。命門之火衰弱,既不能自我控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因此陰不隨從陽,而精華化為水,所以水腫的症狀大多是火衰所致。
丹溪以為濕熱,宜養金以制水,使脾無賊邪之患,滋水以制火,使肺金得清化之權。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害土乎?惟屬熱者宜之。若陽虛者,豈不益其病哉。
更有不明虛實,專守下之則脹已之一法,雖得少寬於一時,真氣愈衰,未幾而腫脹再作,遂致不救,殊可嘆也。
白話文:
丹溪認為濕熱體質的人,應該滋養肺金來剋制體內的水,讓脾臟不受濕邪侵擾,滋養腎水來剋制體內的火,讓肺金擁有肅清肺熱的權力。剋制肺火固然可以保全肺金,但是難道不用擔心它會損害脾臟嗎?只有熱證體質的人才適合這種療法。如果是陽虛體質的人,這種療法豈不是會加重病情嗎?
余於此症,察其實者,直清陽明,反掌收功。苟涉虛者,溫補脾胃,漸次康復。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見功,繼以補中調攝。
白話文:
對於這個疾病,我觀察到:
- **實證:**直接清泄陽明經,就能快速奏效。
- **虛證:**溫補脾胃,逐步恢復元氣。
- **介於實虛之間:**先用清利法緩解症狀,再用補中法調理身體。
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屬於氣也;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在女科有氣分、血分之殊:氣分者,心胸堅大,而病發於上,先病水脹,而後經斷;血分者,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先因經斷,而後水脹。在治法有理肺、理脾之殊;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
此其大略也。
白話文:
還有表徵為實證但本質為虛證的病人,瀉藥不能用,補藥也沒用,非常危險。在病名中,有鼓脹和蠱脹的區別:鼓脹是中空無物,腹部皮膚繃緊發急,多與氣有關;蠱脹是中實有物,腹部膨脹變大,不是蟲就是血。在婦科中,有氣分和血分的區別:氣分是心胸脹大,病症發作在上面,先得水腫,然後月經停止;血分是血液凝結在子宮口,病症發作在下面,先因月經停止,然後得水腫。在治療方法中,有理肺和理脾的區別:先喘後脹的,治療在肺;先脹後喘的,治療在脾。
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似瘧者死。腹大脹,四未清,脫形,泄甚者為逆。腹脹便血,脈大時絕者死。唇黑或腫肝傷。缺盆平心傷。臍突脾傷。足心平腎傷。背平肺傷。五傷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瀉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陰囊及莖腫者死。水腫先起於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後歸於腹者死。
白話文:
中滿,趙養葵曰:中滿與鼓脹、水腫無異,然而不同者,中滿中空似鼓,虛滿而非實滿也。大約脾腎兩虛所致,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是以發而不能制也。
腹脹的情況下,趙養葵認為:腹脹與鼓脹、水腫症狀相似,但不同的是,腹脹時腹部像鼓一樣中空,是虛脹而非實脹。這通常是脾腎虛弱導致的。治療時只知道利水,卻不重視補益脾胃,因此難以控制症狀。
白話文:
在腹脹的情況下,趙養葵認為:腹脹與鼓脹、水腫的症狀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因為腹脹的時候,腹部會像鼓一樣中空,這種情況屬於虛脹而不是實脹。這一般是因為脾腎虛弱所導致的。在治療的時候,如果只懂得利水,而不注重補益脾胃,那麼就很難控制住症狀。
若真知為水濕之氣客於中焦,侵於皮膚,如水晶之光亮,手按之隨起者,《內經》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之法,近如舟車丸、禹功散之類,一服而退,何誤之有?
白話文:
如果你真的知道水濕之氣停留於中焦,侵入皮膚,像水晶那般晶瑩剔透,用手按壓會隨之浮腫,那麼《內經》中記載的去除菀陳、開鬼門、潔淨腹部的治療方法,比如舟車丸、禹功散這一類的藥物,服用一次就會消退,哪有誤診的可能呢?
若久病大病後,或傷寒瘧痢後,女人產後,小兒痘後,與夫元氣素弱,概以前法施之,脾氣愈泄愈虛,不可復收矣,故治腫者先以補脾土為主。
白話文:
如果長期患有重病或傷寒、瘧疾、痢疾等疾病之後,或是女性產後、小兒出過痘疹後,以及元氣原本就很虛弱的人,如果再用上述方法治療,脾氣會越來越虛弱,無法恢復。因此,治療腫脹疾病時,先以補強脾土為主。
或為喘滿,而又加純補,恐益䐜脹,必加行氣利水之品方妙,不知肺氣已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已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時似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
白話文:
對於氣喘和腹脹的人,如果再加用純補藥,恐怕會加重腹脹,必須加入行氣利水之藥纔好。然而,有些人不知道肺氣已經虛弱,不能再用行氣藥;腎水已經衰弱,不能再用利水藥。純補藥,初期服用時可能會覺得不舒服,但過一段時間藥力發揮後,身體狀態會逐漸好轉。
張仲景金匱腎氣丸,能補而不滯,通而不泄,為治腫之神方。以中滿之病,原於腎中之火氣虛不能行水,此方以八味為主,以補腎中之火,則三焦有所稟命,而能行水。又火能生土,土實而能制水矣。如牛膝、車前二味,最為切當。車前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強陰益精;牛膝治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壯陽益精。此方試之甚效,故詳著焉。
白話文: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腎氣丸,具有補而不過於滯礙,通而不會瀉泄的功效,是治療水腫的神奇方劑。對於中滿的疾病,其根源在於腎中的陽氣虛弱,無法運行水液。此方以八味藥物為基礎,旨在補益腎中的陽氣,讓三焦都能接受指令,進而運行水液。此外,陽氣還能生化脾土,脾土強盛後就能控制水液。
方中牛膝和車前子這兩味藥尤為關鍵。車前子利尿而不耗散元氣,與茯苓具有相似的功效,能增強陰精;牛膝治療老年人小便失禁,補益中氣,續命強陽。此方經過驗證效果極佳,因此詳細記載於此。
前所論症,乃治脾腎兩虛者。至於純是脾虛,既以參耆四君為主,亦須以八味丸兼補命門火,蓋脾土非命門不能生,虛則補母之義也。
白話文:
前面所討論的症狀,是治療脾腎兩虛的情況。至於純粹的脾虛,雖然以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這四味藥材為主要補方,但仍需要八味丸來兼顧補充命門之火,因為脾土需要命門才能產生,虛弱時就需要補充根本,這也是補母之義。
喻嘉言曰:從來腫病,遍身頭面俱腫尚易治,若只單單腹脹腫則難治。遍身俱腫者,臟腑俱各有見症,故瀉肝、瀉肺、瀉膀胱、瀉大小腸之藥,間有取效之時。而單單腹脹,則中州之地,久窒其四達之軸,而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聚,牢不可破,實因脾氣之衰,而瀉脾之藥尚敢漫用乎?或謂腫為大滿大實,必從乎瀉,則病後腫與產後腫,將亦瀉之耶?
白話文:
喻嘉言說:以往的腫脹疾病,遍及全身頭面,雖然嚴重但較好治療;如果只是單純的腹部腫脹,就難以治療了。遍及全身腫脹的人,臟腑都有不同症狀,所以針對肝、肺、膀胱、小腸和大腸的瀉藥,偶爾會有效果。而僅有腹部腫脹的,則是脾胃中氣下陷,導致通往四方的道路長期阻塞,清氣無法上升,濁氣不能下降,相互堆積,牢不可破,實際上是由於脾氣衰弱造成的,還能隨意使用瀉脾的藥物嗎?有人認為腫就是過度飽滿充實,必須瀉下,那麼病後的腫脹和產後的腫脹,也都要瀉下嗎?
世人過信劉張之學,以汗、吐、下三法劫除百病,不顧元氣之羸劣。所以凡用劫奪之藥,其始非不遽消,其後攻之不消矣,後再攻之,如鐵石矣。不知者見之,方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甚。自明者觀之,不過為猛藥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氣,轉與此身為難首,實有如驅良民為寇之比。所以赤子盜兵,弄於潢池,稟其然哉。
惟理脾一法,可以行之。故有培養一法,補元氣是也。三法俱不言瀉,而瀉在其中,無餘蘊矣。
白話文:
世人過度相信劉完素和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去除各種疾病,卻不考慮人的元氣強弱。因此,凡是使用這些過於猛烈的藥物,起初可能疾病會迅速消失,但之後再用這些方法就無法治癒了,再次使用時,就像治療鐵石一樣困難。不知情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是什麼邪氣所致,竟然如此嚴重。但是有見識的人觀察之後,知道這不過是使用猛烈藥物所致,就好像把原先善良的人逼成了強盜一樣。難怪有「孩子偷武器,玩耍在水池中,這是合理的嗎?」之說。
徐東皋曰:經云臟寒生滿病,胃中寒則脹滿,太陰所至為中滿。大抵脾濕有餘,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之久於雨水,則為泥矣。惟風和日暖,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治此宜以辛熱藥主之。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充實者,可下。如傷寒邪入於裡,而或腹滿堅實,大便硬結者,三承氣下之。
若因脾虛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脹滿運行,經所謂塞因塞用也。
白話文:
徐東皋說:醫書上說,臟寒會導致腹脹,胃寒會導致胃脹,太陰所到的地方會出現腹部中央脹滿。總的來說,脾濕過盛,沒有陽氣溫暖化解,就像土地長期被雨水浸泡,就會變成泥巴。只有等到風和日麗,濕氣散去,陽氣生發,脾濕才會自然消退。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辛熱的藥物為主。如果濕熱並重,飲食過多,脾胃充實的人,可以使用瀉下藥調理。例如傷寒邪氣進入體內,導致腹部脹滿堅實,大便乾結的人,可以使用三承氣湯瀉下。
張景岳曰:腫脹之病,氣水二字足以盡之,能辨而知其虛實,無餘蘊矣。病在氣分,當治氣為主;病在水分,則治水為先。然氣水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益氣化水自化也;治氣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腫脹的疾病,可以用「氣」和「水」這兩個字來概括。只要能辨別它的虛實,就不會有遺漏。如果病在氣分,就應當以治療氣為主;如果病在水分,就應當以治療水為先。但是,氣和水本來就是同類的,所以治療水時應當兼顧調理氣,因為氣化水才能自消;治療氣也應當兼顧水,因為水行則氣也行。
夫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氣血之逆,飲食之逆,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作脹。而虛實之治,反如冰炭,必詳辨之,乃能因機通變。
若病在水分者,以陰勝於陽,而肌膚皆腫,光薄明潤,且腫不速,每自下而上,腫有分界。
白話文:
當疾病發生在氣分時,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飲食失調,寒熱濕邪侵襲,或氣虛無法運化導致的。因此,治療時應針對氣分壅滯進行調整。虛實證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如同冰炭相差,必須仔細辨別,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對。
欲辨水氣之異者,須辨陰陽。若病在氣分,陽症、陰症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則為陰症。蓋陽旺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水即身中之血氣,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
白話文:
要區分水氣的不同,必須辨別陰陽。如果疾病在於氣分,可能有陽性症狀,也可能有陰性症狀。如果疾病在於水分,則是陰性症狀。這是因為陽氣旺盛,水氣就會轉化成精氣。陽氣衰弱,水氣就無法轉化,精氣就會變成水。水就是身體中的血氣,是好是壞,就在於它能否轉化。水不能轉化,是因為氣不足,難道不是因為陰中沒有陽氣嗎?
然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清於下,而氣竭於上,所以下為腫滿,上為喘急,標本俱病,危斯亟矣。此宜速救本原,若作實喘,猶然泄肺,無不敗矣。
白話文:
水液屬腎,氣息屬肺。水液在下方清澈,而氣息在上方衰竭,因此下面腫脹,上面氣喘。本和標都已得病,十分危急。此時應趕緊搶救根本,如果把它當成實症的氣喘,仍然瀉肺,那必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