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8)
卷二 (8)
1. 三陰三陽藏象脈法
太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曰:少陽藏何象?曰:象一陽也。一陰誤文,陰藏者,滑而不實也。曰:陽明藏何象?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此名象藏者,六經之本脈也。象三陽而浮者,太陽主表,為諸陽之極盛而在上,故象三陽而浮也。象一陽者,輕虛以滑是也,象大浮者,陽明胃氣之海,其氣本大而升,故象浮大也。太陰臟搏,言伏鼓者,伏言其主陰主內,鼓言其有力,所謂大而緩,不浮者也。二陰搏至,即所謂沉滑者也。
其一陽藏者,滑而不實句,實一陰之誤文。蓋滑而不實,可言一陰,而不可言一陽。一陽者,輕虛帶滑,其滑從浮見。一陰者,滑而不實,其不實從滑見。要其地為純陰,陽之所起,實在於此,此為陰陽相錯之地,不沉為陰,故滑而不實也。
所謂三陽者,太陽也。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鉤而滑,經絕,氣浮不鼓。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謬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前明六經之脈象,此明六部之至寸口而弦急者,當察也。太陽當浮,今乃帶弦,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度而決斷之,必又察以心,而合之陰陽之論。此不特太陽而然,凡五部皆然也。
陽明浮大,今弦沉急不鼓,是陰勝陽,木乘土也。若是炅至以病,是陽明之陰絕,死矣。
少陽之脈輕虛以滑,今至手太陰上出人迎,脈來弦急而長,浮露不斷,則失其所以為少陽矣。若弦急太甚,是真臟脈見,謂之專陰,可以徵其死也。
三陰即脾,故為六經之所主,有母萬物之象,和緩基本脈。今見伏鼓不浮,則陰盛陽衰,當病上焦空虛,志心為陰所傷,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者,腎脈上行入肺,出氣口,又主水,與肺行降下之令,通調水道,其氣歸膀胱也。腎能升降,又即與脾胃,知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外者腎,對肺言,即二陰,為里之義。
一陰獨至,則經絕於中,氣浮於外,故不能鼓,鉤而滑,但弦無胃,生意竭矣。
此六脈者,陰陽皆至於手太陽,是交屬相併,謬通五臟,故能合於陰陽也。張景岳曰:六脈之交,至有先後,有以陰見陽者,有以陽見陰者。陽脈先至,陰脈後至,則陽為主而陰為客;陰脈先至,陽脈後至,則陰為主而陽為客。主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之謂也。然至有常變,有真假。
白話文:
【三陰三陽臟象脈法】
太陽臟象如何?岐伯回答:它像三陽一樣,脈象浮動。那麼,少陽臟象如何?他說:它像一陽,原本「一陰」為誤寫,陰臟的脈象,滑而不太實。再問,陽明臟象如何?答:它像大的浮動。太陰臟搏動,如伏鼓般。二陰搏動到來,腎脈沉而不浮。
我們稱這些臟象,為六經根本的脈象。像三陽且浮動的,因太陽主表,是所有陽臟最盛者,位於上層,因此脈象像三陽且浮動。像一陽的,輕虛且滑,像大浮動的,因陽明胃氣旺盛,氣息本來就大且上升,所以脈象顯得浮動且大。太陰臟搏動,被描述為伏鼓,「伏」表示它主陰主內,「鼓」表示有力,即大而緩,不浮動。二陰搏動到來,就是所謂的沉滑。
關於一陽臟象,「滑而不實」這句話,其實是一陰的誤寫。因為滑而不實,可以形容一陰,但不能用來形容一陽。一陽,輕虛且滑,其滑動性由浮動顯示。一陰,滑而不實,其不實由滑動性顯示。其地為純陰,陽的起始,就在這裡,這是陰陽相錯的地方,不沉為陰,所以滑而不實。
所謂的三陽,指的是太陽。三陽脈到達手太陰,弦浮而不沉,以標準衡量,用心觀察,配合陰陽理論。
所謂的二陽,指陽明。到達手太陰,弦且沉急,不鼓動,若熱度高則疾病會致命。
一陽,即少陽。到達手太陰,向上連接人迎穴,脈象緊急且持續,這是少陽的病症,全陰則死亡。
三陰,為六經的主要部分,交會在太陰,脈象如伏鼓,不浮動,上部空虛,影響心志。
二陰到達肺部,其氣歸屬於膀胱,外部連結脾胃。
一陰獨自到來,鉤狀且滑,經絡斷絕,氣浮而不鼓動。
以上六脈,忽陰忽陽,相互交錯,錯誤地連接到五臟,符合陰陽理論,先到的是主,後到的是客。
之前我們討論了六經的脈象,現在我們來看六部脈象到達寸口且弦急的情況,應當細心觀察。太陽應該浮動,現在卻帶著弦,應以四季高低程度判斷,並用心觀察,配合陰陽理論。不只是太陽,其它五部脈象也是如此。
陽明本來浮動且大,現在卻弦沉急不鼓動,這是陰勝過陽,木克土的現象。如果高熱且疾病持續,是陽明的陰已盡,就會死亡。
少陽的脈象輕虛且滑,現在到達手太陰,向上延伸到人迎穴,脈象緊急且長,浮露且不斷,那就失去作為少陽的特性。如果弦急太嚴重,是真正臟器的脈象出現,稱之為全陰,可以預測其死亡。
三陰即脾臟,因此是六經的主要部分,有萬物之母的形象,脈象和緩且基本。現在看到伏鼓不浮動,則陰盛陽衰,會導致上焦空虛,心志被陰所傷,都變得不足,所以說上空志心。
二陰到達肺部,腎脈向上進入肺部,出氣口,主水,與肺部的下降命令相通,調節水道,其氣歸屬於膀胱。腎臟能升降,也與脾胃相關,瞭解升降的原理,所以說外部連結脾胃。外部是指腎臟,相對於肺部,即二陰,為裡的意思。
一陰獨自到來,則經絡在內部斷絕,氣息在外部浮動,所以不能鼓動,鉤狀且滑,只有弦沒有胃氣,生命活力枯竭。
以上六脈,陰陽都到達手太陽,因此相互交錯,錯誤地連接到五臟,所以能符合陰陽理論。張景嶽說:六脈的交錯,有先後之分,有陰中有陽,有陽中有陰。陽脈先到,陰脈後到,則陽為主,陰為客;陰脈先到,陽脈後到,則陰為主,陽為客。主先到為主,後到為客。然而,到達的脈象有常態和變化,有真實和虛假。
常態的陽變成陰,常態的陰變成陽,常態的是主,變化的則是客。變化的有真實和虛假,真實的變化則危險,虛假的變化則無虞,真實的是主,虛假的是客。客和主的概念,有脈象體質,有運氣,有時間長短,有順序,有主先後客的情況,精確的診斷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