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7)
卷二 (7)
1. 五臟脈
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真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此論真藏而拈胃氣為本,最為發明顯切。夫五臟雖各有本氣以主時,要必得胃氣之贍養,而其真得藏焉。如心脈之累累連珠,腎脈之喘喘累累以下,皆形容其藏之得胃以為臟真,故浮而不浮,沉而不沉,急而不急,緩而不緩,有神存於其間,此能以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若喘喘連屬以下,則五臟之邪氣勝而真氣衰矣。
若胃氣竭絕,已不能自至於手太陰,亦不能復藏其神而真臟見,胃家餉絕,真神孤削,故其惡見如此。是以古聖於四時五臟,皆占胃氣以為本也。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陽勝急曰弦,陽絕而亟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此言鉤、弦、毛、石之正象,以為諸脈之準則也。經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陽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陽。此一陽者,陽之盛,即太陽也,為心家主脈,其氣純和而一,正心脈之得其平者也。鉤脈主夏,故鼓一陽曰鉤。
又云:三陰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清靜為陰,而勿沉者,正清輕之謂,當揫斂燥金之時,而其氣不沉於下,而漸收於上,清明之極,故謂之鼓一陰曰毛,此正肺脈應秋之和也。
至於弦者,本陰部厥陰之脈。厥陰為陰中之少陽,木性本達,方沉厥陰之下,與厥陰爭而直上,是以陽勝急而弦。要其主春者,惟少陽令之,春生則木氣已發,軟弱輕虛,端直以長,斯謂之主春之弦。不然,陽之勝急,正仲景所謂殘賊之脈也,弦脈本象如此,故謂陽勝急曰弦。
腎為陰中之太陰,水體沉滑之極,此為陽絕不至,而陰獨至。陰獨至,則至搏而沉,動而且堅,故曰石也。
若夫陰陽之相過,則陰陽之交馳者也,諸家注皆以為脾脈。然以溜言之,非脾脈之正,不可以脾言。然其脈順而不逆,去而不滯,滑而不衰敗,絕似少陽之脈,故曰溜。本文舉此以明陰陽之交者耳。若夫脾脈在諸臟,善者不可得而見,故不拈出,欲人體認也。
白話文:
五臟脈
見到真臟的氣息,就代表要死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五臟都接受胃的氣息,胃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氣息,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脈,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脈。所以,五臟各在其應有的時間,自己運作,最終都到達手太陰經脈。因此,邪氣旺盛,就代表真氣衰弱。所以病情嚴重時,胃氣不能與真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脈,因此真臟的氣息就會單獨顯現出來。真臟的氣息單獨顯現,表示疾病已經勝過臟腑,所以就說要死了。
這段論述著重於真臟,並指出胃氣是根本,闡述得非常明顯透徹。雖然五臟各有其本氣來主宰時令,但必須依靠胃氣的滋養,才能使其真氣藏於臟腑。例如心脈像串珠一樣連綿不斷,腎脈像喘息般連綿不斷等等,這些都是形容臟腑依靠胃氣才能維持其真氣,所以脈象既不浮也不沉,既不急也不緩,其中充滿了生機。這樣才能按照時令自行運作,最終到達手太陰經脈。如果脈象像喘息般連綿不斷,就表示五臟的邪氣旺盛,真氣衰弱了。
如果胃氣衰竭,已經不能到達手太陰經脈,也不能再滋養臟腑的精氣,使真臟顯現出來。胃的供養斷絕,真氣孤獨衰弱,所以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病症。因此,古聖先賢在論述四時五臟時,都把胃氣當作根本。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陽勝急曰弦,陽絕而亟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這段話說明鉤、弦、毛、石脈象的標準形態,作為各種脈象的準則。經書上說:「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這三陽脈,不能互相脫節。搏動而不浮,稱為一陽。這一陽,是陽氣盛盛的表現,也就是太陽脈,是心的主要經脈,其氣息純和而一致,是心脈平和的表現。鉤脈主夏,所以把鼓動的陽氣稱為鉤。
又說:「三陰者,不得相失也。」搏動而不沉,稱為一陰。清靜為陰,不沉則代表清氣上升,這是在收斂燥金之氣的秋季,其氣不沉於下而漸漸收斂於上,清明到了極致,所以稱為鼓一陰曰毛,這是肺脈應秋季的和諧狀態。
至於弦脈,是本於陰部厥陰經的脈象。厥陰是陰中之少陽,木的特性是向上生發,因此在厥陰之下沉伏,並與厥陰爭力而向上直衝,所以陽氣旺盛而急促,表現為弦脈。其主春的原因,是少陽經所致,春天生長,木氣已發,柔軟輕虛,向上直長,這就是春天弦脈的表現。否則,陽氣旺盛而急促,正是仲景所說的「殘賊之脈」。弦脈的本象就是這樣,所以稱為陽勝急曰弦。
腎屬陰中之太陰,水的特性是沉降而流利,這是陽氣衰竭不到達,而陰氣獨至。陰氣獨至,則搏動而沉,動而堅實,所以稱為石脈。
至於陰陽相過,是指陰陽交替往來,諸家注釋都認為是脾脈。但是從溜脈來看,這並非脾脈的正常表現,不能用脾脈來解釋。但是其脈象順暢而不逆,流利而不阻塞,滑利而不衰敗,非常像少陽脈,所以稱為溜脈。本文舉此例子來闡明陰陽交替的現象。至於脾脈在各臟腑中,好的脈象很難見到,所以沒有特別提出,是想讓人自己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