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3)
卷一 (3)
1. 張景岳真陰論
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此皆上焦之陽虛也;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皆中焦之陽虛也;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陽虛也。
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臟之陽虛,不能禦寒也;或肌肉膨脹者,以土臟之陽虛,不能制水也;或拘攣痛痹者,以木臟之陽虛,不能營筋也;或寒嗽虛喘,身涼自汗者,以金臟之陽虛,不能保肺也;或遺精血泄;二便失禁,腰骨如折,骨痛之極者,以水臟之陽虛,精髓內竭也。凡此之類,皆陽不足以勝陰,病在陰中之火也。
王太僕曰: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無水無火,皆在命門。故曰陰虛之病,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治者,凡亂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當求其本。蓋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陰之謂也。王太僕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惟薛立齋獨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錢氏六味丸,即益火、壯水之劑也。寒邪中人,本屬表症,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陰;中風為病,身多偏枯,而筋脈之敗,必由乎陰。虛勞生火,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瀉利亡陰。
非補腎何以因其門戶?臌脹由乎水邪,主水須求水臟;關格本乎陰虛。欲強陰舍陰不可。此數者,乃疾病中最大綱領,明者覺之,可因斯而三反矣。
白話文:
張景岳真陰論
頭暈目眩、七竅失靈;咽喉阻塞、嘔吐氣短,這些都是上焦陽氣虛衰。飲食消化不良、吞酸反胃;腹部痞滿阻塞、痰多水腫,這些都是中焦陽氣虛衰。大小便失禁、腸鳴腹瀉;陽痿、精寒、臍腹疼痛,這些都是下焦陽氣虛衰。
此外,畏寒怕冷,是因為火臟(心臟)陽氣虛弱,無法禦寒;肌肉腫脹,是因為土臟(脾臟)陽氣虛弱,無法制約水濕;肢體拘攣疼痛,是因為木臟(肝臟)陽氣虛弱,無法滋養筋脈;寒咳虛喘、身體冰冷多汗,是因為金臟(肺臟)陽氣虛弱,無法護衛肺氣;遺精、血崩、大小便失禁、腰痛劇烈如折斷,是因為水臟(腎臟)陽氣虛弱,精髓耗竭。所有這些症狀,都是陽氣不足以制約陰寒,病根在陰寒之中。
王太僕說:怕冷卻不感到冷,是因為缺乏腎水;發熱卻不感到熱,是因為缺乏腎火。缺水缺火,都歸咎於命門(腎臟)。所以說,陰虛的疾病,不可不仔細觀察。
所謂真陰的治療,疾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五臟的根本在於命門(腎臟),神氣的根本在於元精(腎精),這就是所謂的真陰。王太僕說:補益腎水,以制約陽熱;增強腎火,以消除陰寒。薛立齋獨具慧眼,常用仲景的八味丸和錢氏的六味丸,都是補益腎水、增強腎火的藥方。寒邪入侵人體,本屬表證,但汗液的生成,必然依靠陰液;中風導致身體偏枯,筋脈的損傷,也必然與陰液虧虛有關。虛勞導致陰虛火旺,不補益腎水,如何能控制火勢蔓延;瀉痢導致陰液流失,不補益腎臟,如何能鞏固其根本?腹脹是因水濕停滯,治療水腫必須從腎臟入手;關格不通是因陰虛導致,想增強陰氣,卻捨棄陰氣是不行的。這幾點,是疾病治療中最重要的綱領,明白的人就會覺察到,可以以此反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