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3)
卷一 (3)
1. 趙養葵水火論(三條)
世人皆曰水剋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剋水,而余獨於水中補土。世人皆曰本剋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何則?君相二火,以腎為宮,水剋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也;水養火者,先天無形之水火也。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丹溪謂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
白話文:
人們都說水克火,但我卻獨自認為水會滋養火。人們都說金生水,但我卻獨自認為水生金。人們都說土克水,但我卻獨自認為在水中補土。人們都說木克土,但我卻獨自提升木的能力來保護土。這是為什麼呢?君火和相火,以腎為宮殿,剋制火的後天水火具有形體;滋養火的先天水火不具有形體。肺部金氣在夜間睡覺時會返回貯藏在腎水中,丹溪稱之為「母藏子宮,子隱母胎」。
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而畏寒。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或為咳嗽,或為不寐。或為不食。斯時欲補土,母以益子,喘脹愈甚。清之瀉之,肺氣日消,死期迫矣。惟收斂一法,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夫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
白話文:
這個臟器叫做嬌臟,既怕熱又怕冷。腎裡有熱火,那麼金臟就會害怕受火刑而不敢歸位;腎裡沒有熱火,那麼水氣就會寒涼冰冷,金臟也就不敢歸位。或者會喘息脹滿,或者會咳嗽,或者會失眠。或者會不思飲食。這個時候想要滋補脾胃,以母親來滋養兒子,那麼喘息脹滿就會更加嚴重。清熱瀉火,肺氣會一天天消散,死亡的期限也逼近了。只有收斂調理的方法,看上去好像有道理,然而找不到竅門,從哪裡著手呢?肺臟負責呼氣,腎臟負責吸納氣息,肺臟是氣息的主人,腎臟是氣息的根源,所有氣息從臍下逆行而上的,這都是因為腎虛不能吸納氣息歸於根本啊。
毋徒從事於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金向水中生矣,若夫土者隨火寄生,即當隨火而補。然而補火有至妙之理,陽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而歸脾湯一方,又從火之外家而補之,俾木生火,火生土也。太陰脾土,隨少陽相火而生,故補脾土者補相火。
白話文:
不必只從肺部下手,有時可以增強腎臟(水之主)的功能,或者補充身體元氣(火之原)。因為金(肺)是由水滋生的。至於土(脾)是依附於火(心)而存在的,所以補脾土時要同時補心火。但是補心火的方法有非常微妙的道理,陽明胃土是由少陰心火滋生的,所以補胃土就是補心火。而歸脾湯這個方劑,則是從心火以外的方式來補心火,讓木生火,火生土。太陰脾土是由少陽相火滋生的,所以補脾土就是補相火。
而八味丸一方,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此一理也。張仲景立建中湯以健脾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芍藥味酸為甲木;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草味甘作己土。酸甘相合,甲己化土。又加肉桂,蓋桂屬龍火,使助其化也。仲景立方之妙類如此。
白話文:
八味丸的方子,將水火交融後蒸煮腐熟,是基於這個原理。張仲景創建建中湯以健脾土,木主曲直,曲直化酸,芍藥味酸為甲木;土主稼穡,稼穡化甘,甘草味甘作己土。酸甘相合,甲己化土。再加入肉桂,因為肉桂屬龍火,有助於促進化土。仲景的方子妙處如此。
又以見木生土之義,世以木剋土,舉欲伐之,不知木氣者,生生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者也,焉可伐之,此東垣《脾胃論》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詳也。
白話文:
再從「木生土」的道理來看,一般人認為木剋土,就要去砍伐它。其實不懂木氣的人,要知道木氣是生長之氣,是陽氣,是元氣,也是胃氣,都是同一個來源而有不同的名稱。怎麼能砍伐呢?這也就是東垣在《脾胃論》中運用昇柴疏通木氣的重要性,他這些話說得很詳細。
龍雷之火,無形而有聲,不焚草木,得雨而益熾,見於季春而伏於季秋。原夫龍雷之見者,以五月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故隨陽而上升。至冬至一陽來復,故龍亦隨陽而下伏,雷亦收聲。人身腎中相火亦猶是也。平日不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遊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症。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而龍歸大海,此至理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股「龍雷之火」,它沒有具體形狀,但是有聲音。它不會燒毀草木,反而在下雨後更加旺盛。在春天末尾出現,到了秋天末尾就會潛伏下來。
「龍雷之火」出現的原因是:在五月時,地底的陰氣開始生長,水底變冷,而天上變熱。龍是一種陽性的生物,因此會隨著陽氣上升。到了冬至時,陽氣開始回歸,因此龍也會隨著陽氣下潛伏伏,雷聲也會停止。
人體的腎臟中也有一股「相火」,它的作用與「龍雷之火」類似。如果平日裡不能控制慾望,導致腎氣衰弱,腎陰過盛,那麼「龍火」就沒有藏身之處,只能遊蕩在上半身而不回歸腎臟。這樣就會導致上焦燥熱,出現咳嗽等症狀。
治療這種疾病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溫補腎臟的藥物,順著「龍雷之火」的特性引導它回歸腎臟。這樣才能遵循秋冬陽氣潛伏的規律,讓「龍火」回到「大海」,這纔是最合乎道理的治療方法。
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衰者,以黃柏。知母為君,而愈寒其腎,速其斃,良可悲哉!若有陰虛火旺者,此腎水乾枯而火偏盛,宜補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正謂此。
白話文:
遺憾的是,現在治療陰虛火衰的疾病,都使用黃柏和知母這兩種中藥材為主,這樣反而會讓腎臟變得更冷,加速死亡,實在令人悲哀!如果是陰虛火旺,腎水乾枯而火勢過強,應該採取「補水抑火」的治療方式,也不應該使用苦寒類的藥物來滅火。想要壯大腎水來剋制陽光,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針。
坎乾水也,氣也,即小而井,大而海也。兌坤水也,即微而露,大而雨也。一陽陷於二陰為坎,坎以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根本,故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兌以有形之水,普施於萬物之上,為資生之利澤,故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明。此二水可以悟治火之道矣。
白話文:
坎水(在八卦中代表寒冷)和乾水(在八卦中代表乾燥),都屬於水。小一點的是泉水,大一點的是湖泊和海洋。兌水和坤水(在八卦中分別代表濕潤和大地),也是水。小一點的是露水,大一點的是雨水。
一個陽氣陷入兩個陰氣之間形成坎卦。坎卦代表水氣,在土地中潛藏流動,是萬物生長發育的基礎。所以說,沒有什麼比水更能滋潤萬物。
一個陰氣上升到兩個陽氣之間形成兌卦。兌卦代表具有形體的水,普遍施予於萬物之上,是萬物生長所必需的資源。所以說,沒有什麼比濕潤和明亮的水更能使萬物生長繁茂。
這兩種水可以幫助我們領悟如何治理火的方法。
心火者,有形之火也;相火者,無形之火也。無形之火由燥熱而津液枯,以五行有形之兌水制之者,權也。吾身自有上池之水氣也,無形者也,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為真水真火,升降即宜,而成既濟矣。
白話文:
心火是實體存在的火,而相火則是虛無飄渺的火。虛無的火是由乾燥發熱導致身體水液枯竭而產生的,而根據五行屬性,用具體的兌水來制約虛火,這是權宜之計。我們的身體自己就有上池之水氣,它也是虛無的。用虛無的水來澆滅虛無的火,這樣才能持續長久。這就是真正的水火,升降得當,最終達到既濟的狀態。
2. 喻嘉言秋燥論
病機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二條明指燥病言矣。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適相吻合。只以誤傳傷燥為傷濕,解者竟指燥為濕,遂至經旨不明。今一論之。
白話文:
《病機》中說:各種氣蓄積於胸中,這都屬於肺病;各種虛弱、喘息、嘔吐,這都屬於上焦疾病。這兩條經文明確地說明瞭燥病的病理。在《生氣通天論》中寫道:秋天受燥邪侵襲,會往上逆行而導致咳嗽,發作為虛弱喘息。燥病的要點,用一句話即可概括,與《病機》中的兩條經文恰好吻合。只是因為誤傳傷燥為傷濕,解經者竟然把燥氣當成濕氣,導致經文的要旨不明確。現在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其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丈夫㿗疝,婦人小腹痛,目昧眥瘡,則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又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其所以致燥而令陰氣消亡之故,引而未發。又因《內經》脫遺燥症,後雖以東垣之大賢,其治燥諸方,但養營血,及補腎肝虧損,二便秘結而已,初不論及於肺也。
白話文:
一個人的左脅肋骨疼痛,不能轉身側臥,喉嚨乾燥、臉色晦暗,身上缺失光澤,足部外反發熱,腰部疼痛容易受驚嚇,筋脈攣縮,男性會發生疝氣,女性會小腹疼痛,眼睛昏暗、眼瞼生瘡,這些都是燥病的病因源於肝,而表現不同的症狀。另外,《痹論》中說:陰氣屬於安靜,安靜時神氣藏匿,浮躁時神氣就會消亡。其所以導致燥病而使陰氣消亡的原因,有引發未發的因素。而且根據《內經》,對於燥症有疏漏之處,後來雖然有像東垣這樣的大賢,他們治療燥病的各種方劑,不過是滋養營血,以及補益虧損的腎和肝,讓大便順暢而已,一開始並沒有論及肺部。
夫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非屬於肺之濕也。苟肺氣不燥,則諸氣稟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胡膹郁耶?諸痿喘嘔之屬於上,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統上焦心肺並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過膈而嘔出,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經文原有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其可稱為濕病乎?
白話文:
那些憋悶鬱結之氣歸屬於肺部的人,是因為肺部乾燥,並不是因為肺部濕氣。如果肺氣不乾燥,那麼各種氣體就會受到清肅的命令,在全身四處流動,怎麼會憋悶鬱結呢?
各種痿疾、喘息、嘔吐等歸屬於上者,這「上」也指的是肺,而不是心臟。如果把上焦的心和肺統稱,那麼心臟疾病就不會引起痿疾、喘息和嘔吐了。
只有肺部極度乾燥,才會導致肺葉萎縮而不發揮作用,肺氣上逆而喘鳴,食物難以通過膈膜而嘔吐出來。這三種症狀都是乾燥證候的極端表現。經文上原本就有「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的說法,這還能稱為濕病嗎?
《內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燥之由來遠矣。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則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不傳於肺,曾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見不足,其腸胃津液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夫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於不傾,則必無之事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如果心臟的熱傳遞到肺部,就會引起膈肌消瘦。肺燥症的緣由由來已久。如果腎臟的水氣充足,能夠上行並和心臟相交,那麼心臟的火氣就會下降並和腎臟相交,就不會傳遞到肺部了。心臟的火氣不傳遞到肺部,那麼就不會造成肺燥的問題了。即使腎臟的水氣有所不足,但腸胃的津液也能夠協助提供,使肺部不至於過度受損。然而,如果腸胃的水澤已經完全枯竭,但心臟的源頭之水還能維持不傾瀉,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經文又云:二陽結,謂之消。手陽明大腸熱結而津不潤,足陽明胃熱結而血不榮,證成消渴,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與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文雖異而義則一也。治膈消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專救其肺。以施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罔不合矣。
白話文:
因此《傷寒論》上又說: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同時發熱結聚,導致津液不能滋潤和氣血不運行,就會產生消渴症,表現為舌頭紅裂、極度口渴、引用大量水分。如果心熱傳到肺部,就會轉變成胸膈消渴症,雖然具體病症有所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治療胸膈消渴症,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湯,專門用來治療肺熱。用於治療氣喘鬱結、各種痿症、喘息和嘔吐等,都非常有效。
繆仲淳治病,喜用潤劑,於以治燥,似乎獨開生面。然亦未有發明,偶因世之患燥病者多,聰明偶合。然可以治內傷之燥,不可以治外感之燥,節取其長可矣。
白話文:
繆仲淳擅長使用滋潤的藥物治病,特別是治療那些體內津液不足、乾燥的疾病,似乎有獨到的見解。但這也不是什麼新的發現,只是他碰巧遇上了很多有燥症的病人,所以才顯得獨特。這種方法只能治療內傷導致的乾燥,對於外感引起的乾燥則無效,只能取其優點而已。
《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來,而未經揭出者。夫燥而令男子津液衰少,女子精血枯閉,亦云極矣。然其始但不利於隱曲之事耳,其繼則胃之燥傳入於脾,而為風消。風消者,風熱熾而肌肉消削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中提到:二陽經的疾病會影響心脾,症狀表現為性功能障礙,男子精液少,女子月經不調。病勢發展下去,會轉變成風消(肌肉消瘦)或息賁(喘息不止),到了這個階段就無法醫治了。這也正是肺臟乾燥的原因,但以前並沒有被明確指出。乾燥會導致男子體液減少,女子精血枯竭,這已經很嚴重了。但一開始只是影響性功能,接著胃部乾燥會傳至脾臟,形成風消。風消是指風熱過盛,導致肌肉消瘦。
大腸之燥傳入於肺,而為息賁。息賁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是則腸胃合心脾,以其成肺金之燥。三臟二腑,陰氣消亡殆盡,可救療乎?夫由心之肺,已為死陰之屬,然脾氣散二陽之精,上輸於肺,猶得少蘇涸鮒。今以燥之為害,令生我者盡轉而浚我之生,故直斷為死不治也。
從前憒之,特繹明之。
白話文:
大腸的乾燥感傳到肺部,導致氣息急速上衝,無法順利下降。這是因為腸胃與心脾相通,共同形成了肺部的燥熱。三臟二腑的陰氣幾乎耗盡,還能救治嗎?由心而來的肺氣,已經屬於死亡的陰性之氣,不過脾氣能夠將二陽之精散佈輸送給肺,還能稍微讓枯竭的肺部得到一些緩解。現在這種燥熱危害如此嚴重,甚至讓生養我的陽氣完全轉化為損害我的陰氣,所以直接可以判斷為死亡,不適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