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4)
卷一 (4)
1. 張景岳虛損論(二則)
損分五臟,而五臟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但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餘義矣。
白話文:
身體的虛損會影響五臟,而五臟所儲藏的,無非就是精氣罷了。精屬陰,是人體的水液;氣屬陽,是人體的熱能。水火適中,就能化生為精氣;水火失衡,就會產生熱或寒。這是因為水火偏損,導致了一方過剩。所以水性物質中不可缺少火性物質,沒有火性物質,則陰氣過剩,就會產生寒症;火性物質中不可缺少水性物質,沒有水性物質,則陽氣過剩,就會產生熱症。只要仔細分辨陰陽虛實,那麼虛損的治療方法就不難理解了。
如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切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切不可再傷陽氣。此因陽氣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陽又亡矣。夫治虛治實,本是不同。實者陰陽固有餘,但去其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有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氣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水分不足,表示陰氣不足,這時應該大量滋補真正的陰氣,切記不要再消耗陽氣;如果身體的火氣不足,表示陽氣不足,這時應該大量滋補元陽,切記不要再損傷陽氣。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再消耗陰氣,陰氣也會受損;陰氣不足,再損傷陽氣,陽氣也會消失。治虛和治實是不同的。實證的患者,陰陽本來都是過剩的,只要去除過剩的部分,就能恢復平衡;虛證的患者,陰陽本來都是不足的,如果再消耗原本不足的部分,那麼陰陽兩者都會垮掉,還能生存嗎?所以,治療虛證的重要原則是,如果陰虛多熱,最忌諱辛燥,因為辛燥會助長陽邪;特別忌諱苦寒,因為苦寒會消耗生氣。
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不得其主,陰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
白話文:
喜好使用甘溫益水的中藥,以補陰配陽,這樣強剛就會被柔性所制約,虛火就能自然下降,陽氣就能歸於陰氣了。
陽虛多寒的人,最怕寒涼滋潤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會助長陰邪之氣;更忌諱辛散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會損傷陰氣。只適宜使用甘溫益火的藥物,以補陽配陰,這樣陰寒之氣就會自斂,陰氣就能順從陽氣了。
因此,氣虛的人宜補益上昇的氣;精虛的人宜補益下降的精;陽虛的人宜補益兼溫暖;陰虛的人宜補益兼清涼,這便是陰陽治療的辨別。如果氣因精虛而虛,就應補益精氣以化生氣;精因氣虛而虛,就應補益氣血以生化精。
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蘇垂絕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
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
白話文:
同樣地,陽氣喪失陰氣而分離,不補陰氣的話,怎能收回消散的陽氣?水氣喪失火氣而敗壞,不補火氣的話,怎能讓瀕死的陰氣復活?這又是陰陽相輔相成的妙用。因此,擅長補陽的人,一定會在陰中尋找陽,那麼陽氣得到陰氣的幫助,生命就能生生不息;擅長補陰的人,一定會在陽中尋找陰,那麼陰氣得到陽氣的提升,源頭就能源源不絕。因此,用精氣區分陰陽,陰陽是不能分離的;用寒熱區分陰陽,陰陽是不能混淆的。這又是陰陽邪正的離合。
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原,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試以天道言之,其象顯然,旱則多燥,燥則多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則陰虛之候也。
白話文:
一般人只知道陰虛是一種病症,卻不知道陰虛分為兩種。如果陰中的水份不足,就是精血方面的病症;如果陰中的火氣不足,就是神氣方面的病症。因為陽氣衰弱就會導致氣血離散,所以神志會混亂,這不正是火虛嗎?陰氣不足就會導致形體衰敗,所以四肢會疲軟無力,這不正是水虛嗎?現在有人看到神離形壞的症狀,卻不從水火根本原因著手,反而用治風的療法,這樣很危險。就好像天道一樣,現象很明顯,乾旱的時候就會乾燥,乾燥的時候就會起風,這是因為風木之性會隨著乾燥而變化,乾燥就是陰虛的徵兆。
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使陰氣復則風燥自除。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症,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症,有滯則實也。治虛者,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氣素虧,猝然倒撲,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
白話文:
因此,治療類風濕的原則,主要是滋補元氣和陰液,從根本上調理,使陰氣恢復後,風熱自然就會消除。但是,外感風熱的類風濕,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虛症,氣虛的人也會表現出虛弱的症狀;內傷所致的類風濕,也不能說一定沒有實症,有痰濕滯留的人也會出現實熱的症狀。治療虛症的人,要辨別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後直接滋補;治療實症的人,要辨別是由於痰濕還是氣滯,然後暫時疏通。在內傷外感和虛實夾雜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根據症狀的輕重緩急來調整治療方法。甚至有元氣虛弱很長時間的人,突然倒地不起,沒有痰液,大小便失禁,閉著眼睛昏迷不醒,這是陽氣極度衰竭的證狀,與風寒之邪無關。
使非大劑參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裡,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陰,風藥皆散,散復傷氣,以內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大量的人參和附子,或七年以上的艾灸,否則無法逆轉病情。況且,如果不能辨別其內外症狀,也無法辨別其虛實,只以「風」為病名,大量使用風藥,卻不知風藥都是燥熱的,燥熱又會損傷陰液,風藥都是發散的,發散又會損傷正氣。以內傷當作外感來治療,把不足當作有餘來處理,這是促人早死的做法。
2. 張景岳論東垣脾胃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脾胃為養身之本。惟東垣獨知其義,發為《脾胃論》。因引《內經》之義,如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為害也。陽氣者,煩勞則張。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此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白話文:
人以飲食為生命之源,所以脾胃是滋養身體的根本。只有東垣先生獨自理解了這個道理,寫成了《脾胃論》。他引用《黃帝內經》的論點,例如《生氣通天論》中所說:上天的氣息清淨,則人的精神意志能得到調理,順應上天的氣息,陽氣就會固守,即使有外邪入侵,也無法造成傷害。陽氣在勞累時會變得亢盛。因此,上天的氣息應當清淨,陽氣厭惡勞累,這是疾病從脾胃中產生的原因之一。
又引《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也提到:陰精充足的人會長壽,陽精不足的人會早夭。陰精充足,指的是脾胃協調,穀氣向上升,春夏季節的功能正常運行,所以這樣的人會長壽。陽精不足,指的是脾胃不協調,穀氣向下流,收藏的功能正常運行,所以這樣的人會早夭。本病從脾胃而生的有這兩種。
又引《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凡十一藏者,皆取決於膽也。夫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安。故膽氣春生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此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中記載:脾臟、胃、大腸、小腸、三焦系統、膀胱,是儲藏精華的倉庫,也是營氣的住所。這些臟腑屬性至陰,與土氣相通。所有的十一臟腑功能,都取決於膽。膽屬少陽,是春季生發的陽氣。春天陽氣升發,萬物生長。所以膽氣在春天生發,其他臟腑也會跟著生發。如果膽氣不升發,就會出現腹瀉、腹痛等一系列問題。這種疾病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是第三種因素。
又引本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此之謂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或乖錯,人何以生?此病從脾胃生者四也。諸如此論,皆東垣獨得之見。
白話文:
《內經》中說:天用五氣餵養人,地用五味餵養人,這裡所說的「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上焦能夠宣發飲食中的五穀精氣,滋養皮膚、充實身體和潤澤毛髮,就像露水滋養草木一樣,這就叫做「氣」。如果「氣」出現異常,人怎麼能活下去?這就是脾胃生出的第四種疾病。諸如此類的論述,都是東垣先生獨特的見解。
茲察其所謂蒼天貴清淨,陽氣惡煩勞者,此指勞倦之為病也。所謂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者,此指陰盛陽衰之病也。所謂春生則萬物安者,此指降則無生之為病也。所謂氣或乖錯,人何以生者,此指陽氣受傷之為病也。東垣垂惠後世,開導來學,誠非小矣。
白話文:
如今我明白了古代醫書中說的「蒼天崇尚清淨」、「陽氣厭惡過度勞累」,這指的是勞累過度所導致的疾病。而「收藏順暢,故此夭折」,指的是陰氣過盛、陽氣衰弱所造成的疾病。「春天生長,萬物欣欣向榮」,指的是陽氣下降,生命力衰退的疾病。「氣息不協調,人怎麼能存活」,指的是陽氣受損所造成的疾病。李東垣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經驗,開導後學,功不可沒。
獨怪其論中有曰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所以為病,若此數語,大見矛盾。
白話文:
我獨自奇怪他的論述中說:喜怒憂恐會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和元氣勢不兩立,火強大就會侵佔土的部位,所以導致疾病。如果這幾句話是真的,那顯得十分矛盾。
夫元氣既損,多見生陽日縮,神氣日消,何以反助心火?脾胃屬土,得火則生,何謂火勝則乘其土位耶?且人之元氣,本貴清和,寒固能病,熱亦能病。而因勞動火者,固常有之,自不得不從清補,若因勞犯寒,而寒傷脾胃者,尤酷尤甚。第熱症顯而寒症隱,真熱症易辨,假熱症尤不易辨也。
白話文:
當身體元氣受損時,常表現為白天陽氣逐漸減弱,神氣逐漸衰退,為何反而助長了心火?脾胃屬土,得到火氣才能生長,怎麼說火勢過旺會侵犯土位呢?而且人體的元氣,本應清澈平和,寒冷固然能致病,火熱也能致病。由於勞累而導致熱症的,本來就很常見,使用清補的方法治療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勞累後受寒,寒氣損傷了脾胃,那就更加嚴重。只是熱證的症狀顯著,而寒證隱蔽難辨,真正的熱症容易辨認,假熱症就更不容易辨別了。
矧元氣屬陽,熱為同氣,邪猶可制;陰為陽賊,寒其仇也,生氣被伐,無不速亡,由此觀之,寒與元氣,尤不兩立。若東垣前言,獨令後人之妄言火者,反忘前四條之格言,而單執火不兩立之說為成案。此白璧之瑕,余實不能不為東垣惜也。
白話文:
元氣屬性為陽,熱為同氣,邪惡之氣尚且可以控制;陰為陽之賊寇,寒為陽之仇敵。生氣一旦被寒氣侵伐,必定會迅速消亡。由此可見,寒氣與元氣根本無法並存。如果只聽取東垣居士前半段的說法,就會讓後人錯誤地認為火可以消滅寒氣,卻忽略了前面四條格言,而片面地堅持火與寒氣不能並存的論調。這是東垣居士論述中的瑕疵,我不得不替他感到遺憾。
及再考東垣之方,如補中益氣、升陽益胃、黃耆人參、清暑益氣湯等方,每用升、柴,此即其培養春生之氣。而每用芩、連,亦即其制伏邪之意。第二三分之芩、連,固未必即敗陽氣;而以五七分之參、術,果能斡旋元氣乎?思古仲景立方之則,用味不過三四品,用數每至二三兩。
白話文:
接著再研究東垣派方的用藥,例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黃耆人參湯」、「清暑益氣湯」等,這些方劑都使用了人參、黃耆等「升」陽氣、益中氣的藥。同時也用了黃芩、黃連等「清」熱、制伏邪氣的藥。但是,使用過量的黃芩、黃連不一定會損害陽氣;而使用大量的參、朮,真的能調理元氣嗎?
參考古人仲景的用藥原則:
在用藥上,他只用三四種藥物;在用量上,每種藥才二三兩。
且人之氣血本大同,疾病多相類,而仲景之方大而簡,東垣之方小而雜,何其懸絕一至如此?此其中必有至道存焉。實以後學不敢雌黃,而私心向往,不能不霄壤於其間也。
白話文:
人的氣血原本都是相同的,發生的疾病也大多相似,但是仲景的方劑簡潔明瞭,東垣的方劑複雜細小,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呢?其中必定有重要的道理。我作為後輩不敢妄加評論,但內心總是嚮往,不能不在其中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