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4)
卷一 (4)
1. 張景岳命門後論
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根。然命門為元氣之本,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中州待火能生,然必少陽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此中本末固有先後。而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須知可曰補脾不若補腎,可不辨而明矣。
然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稟賦有強弱,元氣有盛衰,陰陽有勝負,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宜辨也。蓋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護,乃各見其候。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
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得一分則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凡壽夭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陽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下焦火候之謂也。
中焦如灶釜者,胃中陽氣,其熱如釜。飲食之滋,本於水谷,食強則體壯,食少則身衰。若灶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故脾胃之化與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強與不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既病,則漸痞漸長,或隔或嘔,或膨聚不消,或吞酸噯腐,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終日不飢,或清濁不分,或完穀不化。蓋化則無不運行,不化則無不留滯,運行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
此中焦火候之謂也。
上焦如太虛者,神明根於陽氣,陽氣化為神靈,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陰消,五官治而萬類盛。若陽衰陰勝,而陽為陰折,聰明奪而神氣減,此上焦火候之謂也。
夫以三焦論火候,非不各有所司,惟命門實,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此生生之本也。使真陽不發於淵泉,則總屬無根之火矣。
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在下。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證。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相求同氣,虛陽歸原矣。故曰甘溫除大熱,正此謂也。
昧者不明此理,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耶?若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
況命門有生氣,即乾元不息之機。不息則惟動惟升,所以陽得生氣;息則惟靜惟降,所以陰得死氣。故乾元之氣始於下而盛於上,升則向生;坤元之氣始於上而盛於下,降則向死。此陰陽之歧,相間不過毛髮,而終竟遠以千里,故死生之柄,惟此毫釐升降之機耳。譬之水暖則化氣,化氣是升,生也;水寒則成冰,成冰是降,死也。
白話文:
命門是精血的源泉,脾胃是消化吸收食物的地方,它們都是五臟六腑的根本。然而,命門是生命元氣的根基,是水火的住所,五臟的陰氣沒有它就不能得到滋潤,五臟的陽氣沒有它就不能發揚。脾胃作為身體的中樞,需要火來生成能量,但是必須有春天的少陽之氣開始從下方升起,然後三陽才能從地面升起,萬物才能得以成長,這難道不是說明命門的陽氣,正是脾胃的母親嗎?所以我說:脾胃是灌輸能量的基礎,得到後天的氣息;命門是創造生命的源泉,得到先天的氣息,這裡面有先後的區別。而東垣先生說補腎不如補脾,但我們也可以說補脾不如補腎,這點不是一目瞭然嗎?
然而,命門有其自身的火候,也就是元陽。人的稟賦有強弱,元氣有盛衰,陰陽有勝負,疾病的治療有輕重,這些都是應該辨識的火候。一陽的元氣,必定要從下方升起;而三焦的保護,各有不同的表現。下焦的表現,就像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中焦的表現,就像爐竈,是烹煮食物的地方;上焦的表現,就像天空,是精神活動的場所。
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之分,產出的東西也會不同;山川有深淺,儲藏的東西也會不同。能量的聚集和分散,都取決於陽氣,得到一分就有一分的使用,失去一分就有一分的損失。無論是壽命長短,勇氣大小,精血疾病治療的基礎,無不由此產生,元陽的充足與否,決定著生命力的消長和興衰,這就是下焦火候的意義。
中焦如同爐竈,胃中的陽氣,其熱度就像爐子一樣。飲食的滋養,來自於食物,食物充足身體就會壯碩,食物不足身體就會衰弱。如果爐竈裡的火少了,食物的烹煮就會延遲;火多了,食物的烹煮就會加快,如果火力不足,食物根本無法烹煮。因此,脾胃的消化與否,以及飲食的消化能力,總體上是由陽明的氣力強弱決定的,同時也受到陰寒邪氣的影響。當疾病發生時,會逐漸形成痞塊,或者隔斷,或者嘔吐,或者膨脹聚積不消,或者吞酸噯腐,食物的味道不會改變,或者腹疼肚痛,整天都不餓,或者清濁不分,或者食物完全無法消化。消化正常,一切都會順利進行;消化不良,就會留下阻滯,順利進行的會成為氣和血,阻滯的會成為積聚和痰。
這是中焦火候的意義。
上焦如同天空,神明根植於陽氣,陽氣轉化為神靈,陽氣在下方時會保持溫暖,所以被稱為相火;陽氣在上方時會保持明亮,所以被稱為君火。因此,陽氣增長陰氣就會消退,五官得到治理,萬類就會繁盛。如果陽氣衰落陰氣佔優勢,陽氣就會被陰氣抑制,聰明才智就會喪失,精神就會減退,這就是上焦火候的意義。
從三焦的角度來看火候,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只有命門實際上是藏於坎中先天真一之氣,從下方上升,與後天胃氣相接,這是生命誕生的根本。如果真陽不能從深處發出,那麼所有的一切都將成為無根之火。
無根的火,就是病態的氣息,而不是元氣。《易經》以雷在地下為復卦,可以看出火的表面在上方,而火的根本在下方。如果命門的陰氣佔優勢,元陽就會退避,龍火就沒有藏身之地,遊散不歸,導致煩熱和格陽等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順應它的本性,讓陽和之氣直接進入坎中,尋找同氣,虛陽就能回歸本源。因此,甘溫可以消除大熱,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把虛陽當作實熱,不想溫養這團火,只知道寒涼可以滅火,怎麼可能期待它還能保持生命力呢?如果三焦有外來的熱邪火氣,那都是普通的火,當然必須要清除。但是清除火氣並不難,這並不是正氣火候的意義。
況且,命門有生氣,就是乾元不息的生命機制。不息則唯有動力和上升,所以陽氣得到生氣;息則唯有靜止和下降,所以陰氣得到死氣。因此,乾元之氣開始於下方,而在上方達到鼎盛,上升則是生的方向;坤元之氣開始於上方,而在下方達到鼎盛,下降則是死的方向。這是陰陽的分歧,之間僅有毫釐之差,但最終卻相差千里,所以生死的關鍵,在於毫釐升降的機制。就像水溫暖時會蒸發氣體,蒸發氣體是上升的,是生的;水寒冷時會結冰,結冰是下降的,是死的。
因此,腎氣單獨下降,則供應生命的能量就會減少,這就是生氣的原理。
至於人的生氣,無所不在,比如臟器的功能、面色、聲音、脈搏、四肢、排泄等等都有生氣。生氣就是神氣,神氣由形體產生,怎麼能辨認不出來呢?明智的人會觀察,哪些能夠增加生氣,哪些會損害生氣?或者先攻擊病氣以保護生氣,或者先鞏固生氣以抵禦病氣。如果不瞭解原始和終結的道理,那就是短視的行為。
命門有門戶,是身體鞏固的關鍵。經典上說:倉廩不藏,是門戶不嚴;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守得住的就能生存,守不住的就會死亡。又說:腎是胃的關卡,關卡不利,就會聚集水分,跟隨同類。又說:黑色通向腎,開竅於二陰。可見北門的主宰總是在腎,而腎的政令總是在命門。
命門掌管陰陽的關鍵,陰陽和諧,進出就有規律;陰陽生病,開關就會失序,因此有的會出現小便不通,這是因為陰氣耗盡,水分乾涸,無法流動;有的會出現滑瀉不止,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火氣衰退,無法控制。陰精已經耗盡,如果不補充水分,就無法流動;陽氣已經虛弱,如果不補充火氣,就無法控制,這就是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