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論集

3. 張景岳大寶論

夫陰陽之體,曰乾與坤;陰陽之用,曰水與火;陰陽之化,曰形與氣。以生殺言,則陽生陰殺;以寒熱言,則陽熱陰寒。若其生化之機,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先天因氣以化形,陽生陰也;後天因形以化氣,陰生陽也。形即精,精即水;神即氣,氣即火。陰陽二氣,最不宜偏,平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

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此先王教人察陰陽、保生氣也。

夫陽一而陰二,故偶者陰也,後天之形也;奇者陽也,先天之氣也。神由氣化,而氣本於天,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形以精成,而精生於氣,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非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陰陽應象大論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非陰衰在前而陰凋之易乎?故人全盛之數,惟二八之後,以至四旬之外,前後止二十餘年而形體漸衰矣。

陽道常實,陰道常虛,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而立補陰、大補等丸。獨惜以黃柏、知母為神丹,致家傳戶用。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氣,而陰陽之自半,亦由乎氣。是形雖在陰,而氣則仍從乎陽也。此生死之機,不可不辨。

陽之為義大矣。夫陰以陽為主,所關乎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姑辨其最要者,一曰形氣,二曰寒熱,三曰水火。

夫形氣者,陽化氣,陰成形,是形本屬陰,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乃其靈覺盡滅,身冷如冰,形固存而氣則去,此以陽脫在前,而留陰在後,非陰多於陽乎?是形氣陰陽之辨也。

寒熱者,春夏之暖為陽,秋冬之冷為陰。當長夏之暑,草木昆蟲,鹹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熱則不盛。至一夕風霜,即僵枯遍野,是熱能生物,寒無生意,熱無傷而寒可畏,非寒強於熱乎?此寒熱陰陽之辨也。

水火者,造化之權,其象有四:日為太陽,火為少陽,水為太陰。月為少陰。此四象之真形也。陽中無太陰,陰中無太陽,此陰陽之專主也。日麗乎天,此陽之陽也,非太陽乎?月之在天,陽中之陰也,非少陰乎?水行於地,陰之陰也,非太陰乎?火之在地,陰中之陽也,非少陽乎?此等大義,丹溪所未知,故引日月盈虧,以證陰陽虛實。

況夫陰陽之性,太者氣剛,故日不可滅,水不可竭,此日為火之本,水為月之根也;少者氣柔,故火有時息,月有時缺,此火為日之餘,月為水之餘也。惟其不滅者,乃為真火;而時作時止,豈即元陽?故惟真陽之火,乃能生物;而燎原之凡火,但能焦物也。夫天一生水,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陽也,無一則止於六耳。

白話文:

天地間的陰陽本體,就如同乾和坤;陰陽的功用,就像水和火;陰陽的變化,則表現為形體和氣。如果從生長和殺滅的角度來說,陽氣主導生長,陰氣主導殺滅;如果從寒冷和熱的角度來說,陽氣代表熱,陰氣代表寒。但就其生化機制的運作來看,陽氣先於陰氣,陽氣施予,陰氣承受。先天因為氣而化生形體,這是陽氣生長陰氣的過程;後天因為形體而化生氣,這是陰氣生長陽氣的過程。形體就是精,精就是水;神就是氣,氣就是火。陰陽二氣,最不應該有所偏頗,陰陽平衡則氣和順而能產生萬物,偏離平衡則氣乖戾而會導致萬物衰敗。

《黃帝內經》說:「陰氣平和,陽氣固密,精神就會康健;陰陽離散決裂,精氣就會耗竭。」這就是古代聖賢教導人們觀察陰陽、保養生氣的道理。

陽氣屬一而陰氣屬二,所以偶數代表陰,是後天形成的形體;奇數代表陽,是先天之氣。精神由氣化生而來,而氣本源於天,所以能使我們身體發生的,是真正的陽氣;形體由精構成,而精產生於氣,所以能使我們身體成立的,是真正的陰氣。《上古天真論》說:「女子十四歲天癸來潮,男子十六歲天癸來潮。」這不正是陰氣在後產生,且陰氣的形成比較困難嗎?《陰陽應象大論》說:「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就自行衰退一半了。」

這不正是陰氣在前衰退,而且陰氣容易凋零嗎?所以人體最旺盛的時期,從十六歲或十四歲以後,到四十歲左右,前後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形體就逐漸衰老了。

陽氣的運行規律是經常充實,陰氣的運行規律是經常虛弱,所以朱丹溪引用日月盈虧的現象,認為陽氣經常有餘,陰氣經常不足,因此創立了補陰丸、大補丸等方劑。只是可惜他將黃柏、知母當作靈丹妙藥,以至於家家戶戶都使用。卻不知道天癸還沒來時,根本原因在於氣,而陰陽之氣衰退一半,也是由於氣的關係。這說明形體雖然屬於陰,但氣仍然屬於陽。這是關於生死轉變的重要關鍵,不能不加以辨別。

陽氣的意義非常重大。陰氣以陽氣為主導,關係到造化的根本,是性命的根本所在,就在於此而已。我姑且辨明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第一是形體和氣,第二是寒和熱,第三是水和火。

形體和氣方面,陽氣化生氣,陰氣形成形體,形體本來就屬於陰,而凡是整個身體溫暖的,都是陽氣的作用;凡是生命活動的,都是陽氣的作用;五官和五臟的神明難以測度的功能,也都是陽氣的作用。一旦靈敏的知覺完全消失,身體冰冷如冰,形體雖然存在,但氣卻已經散去,這說明是陽氣先脫離,而陰氣留在後面,這不正是陰氣多於陽氣嗎?這就是形體和氣的陰陽區別。

寒和熱方面,春夏的溫暖屬於陽,秋冬的寒冷屬於陰。當盛夏酷暑時,草木昆蟲都承受著煎熬和炙烤,但是越烤就越茂盛,如果不熱就不能夠旺盛生長。但只要一夜風霜,就會立刻枯萎凋零,這說明熱能產生萬物,寒冷卻沒有生機,熱不會傷害萬物,而寒冷卻很可怕,這不正是寒冷強於熱嗎?這就是寒熱的陰陽區別。

水和火方面,是造化的關鍵,其表現形式有四:太陽是陽氣之極,火是少陽,水是陰氣之極,月亮是少陰。這是四象的真實形態。陽中沒有太陰,陰中沒有太陽,這是陰陽各自的主導。太陽照耀天空,是陽中的陽,這不正是太陽嗎?月亮在天空,是陽中的陰,這不正是少陰嗎?水在地面流動,是陰中的陰,這不正是太陰嗎?火在地面燃燒,是陰中的陽,這不正是少陽嗎?這些重要的道理,朱丹溪沒有理解,所以才引用日月盈虧的現象,來證明陰陽虛實的道理。

而且,陰陽的性質,太盛的氣剛強,所以太陽不能熄滅,水不能枯竭,太陽是火的根源,水是月亮的根源;少盛的氣柔和,所以火有時熄滅,月亮有時虧缺,火是太陽剩餘的能量,月亮是水剩餘的能量。只有不熄滅的火才是真火,而時起時滅的火,難道就是元陽嗎?所以只有真正的陽火,才能產生萬物;而燎原的野火,只能燒焦萬物。天地初始生成水,所謂的「天一」,就是天之一,一就是陽,如果沒有一,就只會止於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