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論集

3. 張景岳大寶論

夫陰陽之體,曰乾與坤;陰陽之用,曰水與火;陰陽之化,曰形與氣。以生殺言,則陽生陰殺;以寒熱言,則陽熱陰寒。若其生化之機,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先天因氣以化形,陽生陰也;後天因形以化氣,陰生陽也。形即精,精即水;神即氣,氣即火。陰陽二氣,最不宜偏,平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

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此先王教人察陰陽、保生氣也。

夫陽一而陰二,故偶者陰也,後天之形也;奇者陽也,先天之氣也。神由氣化,而氣本於天,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形以精成,而精生於氣,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非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陰陽應象大論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非陰衰在前而陰凋之易乎?故人全盛之數,惟二八之後,以至四旬之外,前後止二十餘年而形體漸衰矣。

陽道常實,陰道常虛,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而立補陰、大補等丸。獨惜以黃柏、知母為神丹,致家傳戶用。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氣,而陰陽之自半,亦由乎氣。是形雖在陰,而氣則仍從乎陽也。此生死之機,不可不辨。

陽之為義大矣。夫陰以陽為主,所關乎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姑辨其最要者,一曰形氣,二曰寒熱,三曰水火。

夫形氣者,陽化氣,陰成形,是形本屬陰,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乃其靈覺盡滅,身冷如冰,形固存而氣則去,此以陽脫在前,而留陰在後,非陰多於陽乎?是形氣陰陽之辨也。

寒熱者,春夏之暖為陽,秋冬之冷為陰。當長夏之暑,草木昆蟲,鹹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熱則不盛。至一夕風霜,即僵枯遍野,是熱能生物,寒無生意,熱無傷而寒可畏,非寒強於熱乎?此寒熱陰陽之辨也。

水火者,造化之權,其象有四:日為太陽,火為少陽,水為太陰。月為少陰。此四象之真形也。陽中無太陰,陰中無太陽,此陰陽之專主也。日麗乎天,此陽之陽也,非太陽乎?月之在天,陽中之陰也,非少陰乎?水行於地,陰之陰也,非太陰乎?火之在地,陰中之陽也,非少陽乎?此等大義,丹溪所未知,故引日月盈虧,以證陰陽虛實。

況夫陰陽之性,太者氣剛,故日不可滅,水不可竭,此日為火之本,水為月之根也;少者氣柔,故火有時息,月有時缺,此火為日之餘,月為水之餘也。惟其不滅者,乃為真火;而時作時止,豈即元陽?故惟真陽之火,乃能生物;而燎原之凡火,但能焦物也。夫天一生水,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陽也,無一則止於六耳。

故水之生物者,賴此一也;水之化氣者,賴此一也。故春夏之水,土得之而生長;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長,是水亦死矣,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陽所主?此水中有陽,非水即為陽也。

夫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況於無陽乎?故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非陰能自盛也,陽衰則陰盛矣。

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試以太陽證之:日行南陸,在時為冬,斯時非無日也,第稍遠耳,便見嚴冬難御,萬物凋零。然則天地之和,惟此日也;萬物之生,惟此日也。設無此日,天地雖大,一寒質耳,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

陽衰者,即亡陽之漸也。聖人作《易》,首制一爻,立元陽之祖,明陽德之元亨於坤初六,日履霜堅冰,慮陰氣之漸長,防其有妨化育耳。

《內經》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此言陰之所恃,陽為主也。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可見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孰謂陽常有餘,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陽氣,欲保生可如是乎?

客曰:欲固此陽,計將安出?曰:但知根本,此其要也,命門是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由此而受;後天之我生,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人之盛衰安危,皆繫於此。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至夫脾胃,乃後天水穀之本,猶屬元陽之子耳。

4. 張景岳真陰論

凡物之死生,本由陽氣。顧今人之病陰虛者十常八九,何謂哉?不知此一陰字,正陽氣之根也。蓋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謂元陽元陰,亦曰真精真氣也。欲知所以死生者,須察乎陽,察陽者,察其衰與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陰,察陰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生之要法也。

稽之前輩,殊有不識真陰面目,而立言多矯強者。自河間主火之說行,而丹溪以寒苦為補陰,舉世宗之,莫能禁止。揆厥所由,蓋以熱證明顯,人多易見;寒證隱微,人多不知,而且於虛火實火之間,尤為難辨。亦孰知實熱為病者,十中不過三四;虛火為病者,十中常見六七。

夫實熱者,火之盛,元氣本無所傷,故可以苦寒折之。然當熱去即止,不可過用,過用則必傷元氣。虛火者,真陰之虧也,真陰不足,又豈苦劣難堪之物,所能填補?矧沉寒之性,絕無生意,非惟不能補陰,抑且善敗真火。第陰性柔緩,因循玩用,暗損壽元,勿之覺耳。故有老人亦喜涼者,正以元陽本足,故能受寒,非寒涼壽之也。

余請詳言真陰之象、真陰之藏、真陰之用,真陰之病。真陰之治,以悉其義。

所謂真陰之象者,陽以陰為根也。經曰:五臟者,主臟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非以精為真陰乎?又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非以形為真陰乎?觀形質之壞與不壞,即真陰之傷與不傷,此真陰之象,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藏者,凡五臟五液,各有所主,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腑。精藏於此,精即真陰之水也;氣化於此,氣即陰中之火也。命門居兩腎之中,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欲治真陰而捨命門,非其治也。此真陰之藏,不可不察也。

所謂陰之用者,凡水火之功,不可缺一。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以強壯,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十二臟之陰陽,皆賴資之以為治。此皆真陰之用,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病者,凡陰氣本無有餘,陰病皆因不足。即如陰勝於下者,原非陰盛,以命門之火衰也;陽勝以標者,原非陽盛,以命門之水虧也。水虧則陰虛之病疊出,火衰則陽虛之證迭生,如戴陽者面赤如朱,格陽者外熱如火。

或口渴咽焦,引水以自救;或躁擾狂越,欲臥於泥中;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漿如汁;或吐血衄血;或咳嗽遺精;或斑黃無汗,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風瘛瘲,以精血之敗傷。凡此之類,有屬無根之焰,有因火不歸原,是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又如火虧於下,或為神氣之昏沉,或為動履之困倦。

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此皆上焦之陽虛也;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皆中焦之陽虛也;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陽虛也。

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臟之陽虛,不能禦寒也;或肌肉膨脹者,以土臟之陽虛,不能制水也;或拘攣痛痹者,以木臟之陽虛,不能營筋也;或寒嗽虛喘,身涼自汗者,以金臟之陽虛,不能保肺也;或遺精血泄;二便失禁,腰骨如折,骨痛之極者,以水臟之陽虛,精髓內竭也。凡此之類,皆陽不足以勝陰,病在陰中之火也。

王太僕曰: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無水無火,皆在命門。故曰陰虛之病,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治者,凡亂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當求其本。蓋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陰之謂也。王太僕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惟薛立齋獨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錢氏六味丸,即益火、壯水之劑也。寒邪中人,本屬表症,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陰;中風為病,身多偏枯,而筋脈之敗,必由乎陰。虛勞生火,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瀉利亡陰。

非補腎何以因其門戶?臌脹由乎水邪,主水須求水臟;關格本乎陰虛。欲強陰舍陰不可。此數者,乃疾病中最大綱領,明者覺之,可因斯而三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