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似瘧證

趙養葵曰:世間似瘧非瘧者,世人一見寒熱往來,便以截瘧丹施治,以致委頓。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陽氣下陷入陰中則惡熱。凡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症,俱有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或一日二三度發,並作瘧治,但有陽虛陰虛之別。陽虛者補陽,如理中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薑桂,甚則加附子

白話文:

趙養葵說:世間有可能是瘧疾但又不太像瘧疾的病症。人們一見到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就用截瘧丹治療,結果導致病人身體虛弱。經書上說:陽氣虛弱則怕冷,陰氣虛弱則發熱。陰氣上升進入陽氣中就會怕冷,陽氣下降進入陰氣中就會發熱。凡是傷寒之後、大病之後、產後、勞累過度等症狀,都會出現寒熱交替,像是瘧疾但又不太像瘧疾,有的發作一天兩三次。在治療時,要區分陽虛和陰虛。陽虛者需要補陽,可以使用理中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上薑桂,病情嚴重時可以加附子。

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陰中之陽,水升火降而愈,醫者有論及之者矣。至於陰虛者,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

白話文:

所有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必定會使用升麻和柴胡,這兩種藥能引發體內的陽氣,使水降火升而痊癒。有些醫者也討論過這個道理。至於陰虛體質的人,他們的寒熱症狀也跟正瘧相似。

而陰瘧中又有真陰真陽之分,經曰: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按時而發,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六味湯主之;無火者益火,八味湯主之。世人患久瘧而不愈,亦治之不如法故耳。丹溪云:邪入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芎、歸、地、紅花黃柏治之。亦未及真陰真陽之至理。

白話文:

陰瘧又分為真陰和真陽之別,《傷寒論》中記載:白天出現症狀,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症狀,白天停止,按時發作,這是陽氣不足;白天出現症狀,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症狀,白天停止,忽隱忽現,時作時停,這是陽氣虛弱。陽氣不足的,需要用六味湯補陽;陽氣虛弱的,需要用八味湯益陽。世間人患有久了瘧疾而未能治癒,也是因為治療方法不對的原因。丹溪說:邪氣侵入了陰分,應該用活血藥引出陽分,川芎、當歸、生地、紅花、黃柏治療。這也沒有達到真陰真陽的根本治療原則。

夫發瘧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腎中真陰虛治,治之無不立愈。凡見患者寒來如冰,熱來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飲水者,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大劑一服便愈。

白話文:

當發作瘧疾的人面紅口渴時,皆是腎中真陰虛損所致,只要按照此法治療,都能迅速痊癒。凡是看見患者寒顫猶如寒冰,發熱猶如烙鐵,惟有面紅如脂,口渴欲飲水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子,大劑量服用一次即可痊癒。

又有一種鬱症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清脅痛,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萸、黃連、貝母,倍柴胡,作一服。繼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調理而安。

白話文:

還有一種情況,鬱症的症狀類似瘧疾,寒熱交替的情形與真正的瘧疾幾乎相同。但鬱症患者會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部蒼白、脅部疼痛、耳鳴、脈搏澀滯。需要使用逍遙散加上茱萸、黃連、貝母,再增加柴胡的用量,作為一劑藥。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芍藥,調理身體就能恢復健康。

至於三陰瘧者,惟太陰瘧當用理中湯,必加肉桂。若少陰、厥陰,非八味地黃不效。

2. 怒傷肝證

《治法綱》曰:夫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善怒,故經謂肝性最急,以甘緩之,如用細生甘草之屬。大怒則火起於肝,實火用黃連梔子瀉之,虛火看陰陽而施治。《內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嘔血者,用四物加丹皮、甘草兼香附。飧泄者,以四君子加青皮柴胡、神麯、香附以清之。

白話文:

《治法綱要》記載:肝臟就像將軍一樣,容易生氣發怒,因此醫書中說「肝性最急」,所以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肝氣,例如細生甘草等。如果過度生氣導致肝火旺盛,就要用黃連、梔子等藥物瀉火;如果是虛火,就要根據陰陽狀況來治療。

《內經》中說:生氣會導致氣血逆行,嚴重時可能會嘔吐血液或發生腹瀉。嘔吐血液時,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丹皮、甘草和香附。腹瀉時,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入青皮、柴胡、神曲和香附來治療。

有乘於肺者,則咳嗽,或喘急衄血;乘於心者,則病心跳怔忡。精神恍惚,夜臥不安,或煩躁口渴,或吐血;乘於脾者,則善食易飢,食入反脹;乘於腎,則病骨蒸煩熱,或夜夢泄,咳嗽,而似陰虛火動。若本經自病,則兩脅與小腹疼痛而吐,或吐血,或如寒熱似瘧,是皆怒氣所傷,而致氣血乘亂,母子相乘為患。則當平肝調氣為主,各加引經之藥。

白話文:

如果怒氣侵犯了肺部,就會出現咳嗽、喘氣急促、流鼻血;如果侵犯了心臟,就會出現心悸、心神不安,晚上睡不好覺,發作時可能煩躁口渴,或吐血;如果侵犯了脾臟,就會出現食量大、容易餓,吃東西後肚子脹;如果侵犯了腎臟,就會出現骨頭裡發熱,夜間出虛汗,或夜間頻頻做夢、盜汗,咳嗽,同時伴有虛弱和熱象。如果本身臟腑有病,就會兩側肋骨和下腹疼痛並嘔吐,或吐血,或發燒發冷類似瘧疾,這些都是因為怒氣傷身,導致氣血紊亂,臟腑相剋而引起的。因此,治療原則是平穩肝臟、調理氣息為主,同時根據病情的不同,加入引導氣血通行的藥物。

有肝膽之火動,而熱火沸騰,留滯於頸項之間而成瘰癧者。

有因怒而致小腹與兩足腫脹者,此肝氣鬱滯於下故也。

有怒而致小便欲去時,則兩手十指甲痛不可忍,蓋爪甲乃筋之餘,筋乃肝之餘,況肝主疏泄,而失其令故也。

有鬱怒所傷,而患頭疼之疾,凡遇怒氣則頭便痛,此則先因濁血與滯氣留積於頭故也。

有暴怒而卒中者,名曰中怒。《內經》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是矣。

有因大怒,復患腰背強痛難以伸屈者。《內經》曰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是矣。

有怒火鬱於肝經,用諸開鬱降火之藥而不愈,反用發散之藥,微取其汗而愈者,此亦火鬱則發之義也。

有怒氣挾食,鬱於胃口,患吐嘔不食,胸膈脹悶,痰涎壅盛。治分虛實,實則可吐者吐之,此因而越之之法;虛則元氣不足故也。

白話文:

因生氣後又馬上進食,導致氣滯在胃中,引起嘔吐、食慾不振、胸悶、痰多。治療時應區分虛實證:

  • 實證:可以催吐,這是一種疏通氣滯的方法。
  • 虛證:是因為元氣不足,所以不適合催吐。

有怒氣挾血,鬱於胃口而然,用破血行氣之劑開之。

凡怒氣傷肝,肝木之氣凌犯脾土,致使胃中元氣衰甚不食,雖肝之病氣有餘,只宜益元救土,不宜疏正氣。可於補養藥中多加白芍,少佐青皮治之。

白話文:

凡是生氣會傷及肝臟,肝臟之氣會侵犯脾胃,導致胃中元氣虛弱,不想進食。即使肝臟病氣過剩,也只宜補益元氣、救護脾胃,不宜疏通中正之氣。可以在補養藥中多加白芍,少佐青皮來治療。

又有遇怒便欲泄瀉,此先因怒氣挾食傷胃故也。稟壯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去其舊積,其病自瘳;稟弱者,只以消導等劑主之。

白話文:

也有人遇到生氣就拉肚子,這是因為生氣會導致食物傷到胃。身體強壯的人,用調胃承氣湯服用,去除體內的宿便,疾病自然會痊癒;身體虛弱的人,只需要服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即可。

有患手足冷,心下痛,痛則汗泄,嘔吐不欲食。或食入復出,此肝木之氣乘於脾胃之間,使太陰、陽明之氣上逆而不出,名曰食痹,治以白朮、青皮、人參、香附、神麯、砂仁沉香之類。

白話文:

有人手腳冰冷、心痛,痛了就會出汗、嘔吐、不想進食。或吃了東西又吐出來。這是肝木之氣衝擊脾胃,導致太陰(脾)、陽明(胃)之氣逆流而無法排出,稱為「食痹」。可以用白朮、青皮、人參、香附、神麴、砂仁、沉香等藥物治療。

婦人產後及小產後,或行經時,因怒氣所傷,凡遇行經之時,則小腹脹痛,及經水不調,此為怒傷血海,用當歸川芎烏藥、香附、木香、青皮、玄胡索、蒲黃五靈脂作湯。看有血逆者,再加破血之劑。

白話文:

婦人產後或流產後,或者在月經期間,因為生氣而受到傷害,每次月經來潮時,小腹就會脹痛,而且經血不順暢。這是因為生氣傷到了血海,可以用當歸、川芎、烏藥、香附、木香、青皮、玄胡索、蒲黃、五靈脂煮成湯藥來治療。如果發現有血逆的現象,再加入破血的藥物。

夫肝者,風之舍也,大怒則傷肝,因怒而內動厥陰,與少陽風熱,患頭疼發熱,或嗽咳氣逆,或為耳鳴煩躁,或為寒熱似瘧,並以四物湯加香附、柴胡、防風黃芩、梔子、黃柏之類。

白話文:

肝臟掌管風氣,大發脾氣會損傷肝臟。憤怒會刺激內部的不正常經絡,與少陽的風熱相互作用,導致頭痛發燒、咳嗽喘氣、耳鳴煩躁、寒熱交替類似瘧疾。可以用四物湯加香附、柴胡、防風、黃芩、梔子、黃柏等藥材治療。

又有鬱怒傷肝,患目珠脹痛,四物湯加柴胡、青皮、黃連、甘草、香附主之。

若真臟脈見,其人不病而自死。有真肝臟病者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