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論脈象

蓋以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母而耗,土以克賊而傷。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穀之海,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唯脈見和緩者吉,弦強者凶,若弦甚者土必敗。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凡浮豁虛散之屬,皆相類也。此孤陽脫陰之候,為陰虛發熱,失血脫血,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為氣無所歸,血無所附。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大虛之兆。

緊脈,急疾有力,堅搏抗指,有轉索之狀。凡弦、數之類相似也,陰多陽少。乃陰邪擊搏之候,主為痛為寒。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頭痛項強,渾身筋骨疼痛,咳嗽鼻塞,為痹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胸腹脹痛,為中寒逆冷,吐食瀉痢,陰疝痃癖,風癇反張。在婦人為氣逆經滯,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緩脈有三: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口臭、脹滿、癰瘍、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畏寒,氣怯眩運,痹弱痿厥,怔忡誕妄,飲食不化,飧泄疼痛,精寒腎冷,小便頻數。在女子為經遲血少,失血下血等證。

凡諸疹毒,及中風產後,但得緩脈者易愈。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為寒為陰極。通謂之氣血痰食,積聚癥瘕,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沉結為積聚在內。以余驗之,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多由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乏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多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

緩者猶可,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也。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此脈之虛,然必形強氣實,舉按有力者方是。又有無病而一生結脈者,素稟之異也。如病久不退,而漸見結脈,多氣血衰殘,速宜培本。

伏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象。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為痛極、霍亂、疝、癇、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等症。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不同。蓋脈之伏者,以其本有如無,一時隱蔽不見耳,有胸腹痛劇而伏者;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然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此外有積困綿延,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乃殘爐將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哉?

虛脈,無力無神,正氣虛也。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不特微、濡、細、弱、遲、澀之屬之虛類,但諸脈之中見指下無神者,總是虛脈。經曰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即此謂也。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

白話文:

論脈象

總之,木的生長依靠水,滋養依靠土。如果木氣過盛,則水因滋養木而耗損,土因克制木而受傷。腎臟是精血的根本,胃是水谷的倉庫,根本受損,生機就衰敗了。所以木氣不宜過盛。只有脈象平和緩慢的才是吉利的,脈象弦急有力的是凶兆,如果弦脈很明顯,則土必然受損。

芤脈,脈象浮大而空虛,按壓像蔥管一樣。凡是浮、豁、虛、散等脈象,都與此相似。這是孤陽不附陰的徵兆,表現為陰虛發熱、失血、頭暈目眩、驚悸不安、呼吸急促、盜汗,這是氣無所依附,血無所歸宿。芤脈雖然是陽脈,但陽氣虛弱無根,是大虛的徵兆。

緊脈,脈象急促有力,堅硬搏動,抵觸手指,像繩索一樣。凡是弦脈、數脈都與此相似,陰氣盛而陽氣衰。這是陰邪搏擊的徵兆,主要表現為疼痛和寒冷。緊數脈在表證,為傷寒發熱,頭痛項強,全身筋骨疼痛,咳嗽鼻塞,屬於痹證或瘧疾。緊脈沉在裡證,為心脅疼痛,胸腹脹痛,為中寒逆冷,嘔吐腹瀉,陰疝、痃癖、風癇抽搐。在婦女則為氣逆經滯,在小兒則為驚風抽搐。

緩脈分三種:從容平和、浮沉適中,這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脈象緩慢而滑大,多為實熱,如同《內經》所說;脈象緩慢而遲細,多為虛寒,如同諸家醫書所說。然而實熱者脈象一定緩慢而有力,多表現為煩熱口臭、腹部脹滿、癰瘍、大小便不利,或者傷寒、溫病初愈,餘熱未清者,常有此脈象;若虛寒者脈象一定緩慢而遲細,表現為陽虛畏寒、氣虛頭暈、肢體麻痺、痿厥、驚悸不安、飲食消化不良、腹瀉疼痛、腎虛精寒,小便頻數。在婦女則為月經遲來、經血量少、失血等證。

凡是各種疹子和毒症,以及中風、產後,只要脈象緩慢,就容易痊癒。

結脈,脈象時來時止,停止後又再次出現,總稱為結脈。古人認為脈搏頻數而一時停止為促脈,促脈為熱為陽氣極盛;脈搏緩慢而一時停止為結脈,為寒為陰氣極盛。總體來說,都是氣血、痰飲、食積、癥瘕、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絡,沉結為積聚在內臟。根據我的經驗,促脈類似數脈,未必是熱結;結脈類似緩脈,未必是寒邪,只要見到脈搏停止,都是結脈。多由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續不斷,常見於久病者,虛勞者,或誤用攻伐耗損正氣的藥物者。但脈象緩慢而結者多為陽虛,脈象頻數而結者為陰虛。

緩脈尚可,數脈則更嚴重。由此可以看出結脈的輕重,可以觀察元氣的消長。至於留滯鬱結等疾病,根源在於此脈象的虛弱,但是必須形體強壯,氣血充實,按壓有力才是。也有人無病而一生有結脈,這是先天稟賦的不同。如果疾病久治不愈,而漸漸出現結脈,多為氣血衰竭,應該迅速滋補根本。

伏脈,似有似無,貼近骨頭才能感覺到。這是陰陽潛伏,氣機阻滯閉塞的象徵。或者因為火熱閉阻而伏,或者因為寒邪閉阻而伏,或者因為氣機閉阻而伏。表現為劇烈疼痛、霍亂、疝氣、癇證、閉結、氣逆、食滯、憤怒、厥逆、水腫等症。伏脈雖然與沉脈、微脈、細脈、脫脈相似,但不同。伏脈是因為脈象本來就弱小,一時隱蔽不見而已,有胸腹劇痛而伏脈者;有氣逆於經脈,氣機不通而伏脈者;有偶爾因氣虛脫,脈搏不相連續而伏脈者,但這一定是暴病暴逆才有。調和氣機,脈象就會恢復。此外,還有積勞成疾,脈象本來就細弱,漸漸隱伏者,這是身體衰敗的徵兆,又怎能還有伏脈呢?

虛脈,脈象無力無神,是正氣虛弱。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不僅僅是微脈、濡脈、細脈、弱脈、遲脈、澀脈等虛證,凡是脈象在指下無神者,都是虛脈。《內經》說:「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凡是洪大而無神者,是陰虛;細小而無神者,是陽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