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八 (5)
卷八 (5)
1. 經漏
一婦,因勞耳鳴頭痛體倦,此元氣不足,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而痊。三年後,因飲食勞倦,前症益甚,月經不行,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頓愈。前症若因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胡;不應,八珍加前藥。若氣虛弱,用四君子。若怒便耳聾或鳴者,實也,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虛用補中益氣加山梔。
若午前甚作火治,用小柴胡加炒連、炒梔,氣虛用補中益氣。午後作血虛,用四物加白朮、茯苓。若陰虛火動,或兼痰甚作渴,必用地黃丸以壯水之主。經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治法綱》曰:《內經》方,血枯一證,與血膈相似,皆經閉不通之候。然而枯與膈則相反,有如冰炭。夫枯者,枯竭之謂;膈者,阻隔之謂。血本不虛,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病發於暫,其症則或痛或實,必通之,以血行而愈,此可攻者。枯者,其來有漸,脾胃氣乏,衝任內竭,其症無形,此必不可通者也。
夫血既枯矣,只當補養陰氣,使其血充。若勉強通之,則枯愈枯,不危何待耶。
白話文:
一位婦女,因為勞累導致耳鳴、頭痛、身體疲倦,這是元氣不足,於是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而痊癒。三年後,因為飲食勞累,之前的症狀加重,月經停止,午後發熱、體內燥熱,自汗盜汗,服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很快就好了。如果之前的症狀是因為血虛有火,就用四物湯加山梔子、柴胡;如果效果不好,就用八珍湯加上山梔子、柴胡。如果只是氣虛體弱,就用四君子湯。如果因為生氣而導致耳聾或耳鳴,這是實證,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山梔子;如果是虛證,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
如果上午症狀加重,屬於火盛,就用小柴胡湯加炒連翹、炒梔子;如果是氣虛,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下午症狀加重,屬於血虛,就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如果陰虛火旺,或者伴隨痰多口渴,就必須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腎陰。經書上說: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腸胃虛弱引起的。脾胃虛弱,耳目和九竅都會生病。
《治法綱要》記載:根據《內經》的治療方法,血枯症和血膈症相似,都是月經閉塞不通的症狀。但是血枯和血膈卻是相反的,就像冰與火一樣。血枯指的是血液枯竭;血膈指的是經血阻塞。如果血液本身不虛,而是因為氣機逆亂、寒邪或積滯等原因,導致暫時性的發病,症狀可能是疼痛或腫脹,必須疏通經絡,讓血液運行才能痊癒,這是可以攻治的。而血枯症則來勢緩慢,脾胃之氣不足,衝任二脈虛弱,症狀不明顯,這是不能強行疏通的。
既然血液已經枯竭,就應該滋補陰氣,讓血液充盈。如果勉強疏通,反而會加重病情,不等到危險發生才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