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三 (30)
卷三 (30)
1. 咳嗽門
徐叔拱曰:咳嗽為患,所感不同,內分經絡臟腑,外辨風寒暑濕燥火,冷熱虛實之因。咳者聲重,從丹田下起,連咳不已,為肺氣傷而不清;嗽者聲輕,在上焦中起,因脾濕動而為痰。咳嗽者,有痰有聲,痰從聲出,痰出而聲方止是也。
治之當隨臟腑四時,傷感之因,七情內傷,五臟相勝而辨治之。推其何因何脈,以用何藥。假令脈浮緩為風,風宜發散,非麻黃、細辛、旋覆花、前胡之屬,金沸草散、參蘇飲之類,則不能散其風邪。
脈弦緊為寒,寒宜溫解,非乾薑、官桂、款冬、佛耳草之屬,理中湯、溫肺湯之類,則不能溫其寒邪。
脈虛軟為暑,暑當清之,非柴胡、黃芩、地骨皮之屬,六和湯中加麥冬、烏梅之類,則不清其暑毒。
脈沉澀為濕,濕當燥之,非蒼朮、白朮輩,不換金正氣散、白朮散之類,則不能燥其濕。
脈弦滑,在胃中及氣口則為痰,痰當利之,非白芥子、皂角、石鹼、二陳湯、導痰湯之屬,非半夏、南星、茯苓、陳皮之類,則不能去其痰涎。
脈浮盛在氣口者,則為氣,氣當舒之,非紫蘇、香附、枳殼、並香砂二陳湯、紫蘇子湯、加減三奇湯之屬,則不能升降鬱結之氣。脈虛弱漸細者為虛,虛宜溫補,非鍾乳、阿膠、黃耆、人參不能補肺之虛。虛而極,作喘急,又當暖補鎮墜於下。
脈弦細數者為虛勞,勞則當滋養血氣,非人參、天冬、五味子、當歸之屬,並黃耆鱉甲散、秦艽鱉甲散之類,則不能滋養榮衛。
脈沉實有力者為氣實,氣實則當泄之,非葶藶、桑皮之屬,以瀉白散、平肺湯之類,則不能以瀉肺之實。
脈濡而弱者,為肺氣耗散,則宜斂之,非粟殼、訶子、烏梅酸澀之類,提金散、細辛五味湯之屬,則不能收斂肺氣。
中間止有散斂二法,散者為解散寒邪,斂為收斂肺氣也。宜散而斂,則斂住寒邪,為害匪輕;宜斂而散,走泄正氣,害亦非小。且如感風咳嗽,已經發散,表虛復感,虛邪相乘,又為喘咳,若欲散風則愈重,若收斂又滯其邪,當先清解,漸次斂之,喘嗽自止矣。
喻嘉言曰:內傷之咳,治各不同。火甚壯水,金虛崇土,郁甚舒肝,氣逆理肺,食積和中,房勞補下。內已先傷,藥不宜峻。
李士材曰:咳雖肺病,五臟六腑皆能致之。晰其條目,經文尚有漏義;總其綱領,不過內傷外感而已。
風寒暑濕傷其外,則先中於皮毛,皮毛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經亦病,此自肺而後傳於諸臟也:欲勞情志傷於內,則臟氣受傷,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諸臟而後傳於肺也。
自表而入者,病在陽,宜辛溫以散邪,則肺清而咳愈;自內而生者,病在陰,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則肺寧而咳愈。
大抵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流連不解,變生他病,故忌寒涼收斂,如五臟生成篇所謂肺欲辛是也;治內者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燥癢愈甚,故忌辛香燥熱,如宣明五氣篇所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是也。
白話文:
徐叔拱說:咳嗽這個病症,成因各不相同,從內部分,要區分是哪個經絡臟腑出了問題;從外部分,要辨別是風、寒、暑、濕、燥、火哪種外邪入侵,還有冷熱虛實等不同原因。咳嗽時聲音較重,感覺是從丹田下方發出,連續不斷地咳,這是因為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淨;嗽的聲音較輕,感覺是從上焦部位發出,是因為脾濕引起痰液產生。咳嗽時,既有聲音又有痰,痰隨著咳嗽聲排出,痰排出後聲音才會停止,這就是咳嗽的表現。
治療咳嗽,應該根據臟腑和四季的不同情況,以及外感或內傷的原因,像是七情內傷、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等,來辨別病因並對症下藥。要仔細推究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脈象如何,才能選用合適的藥物。例如,脈象浮緩,表示是風邪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不用麻黃、細辛、旋覆花、前胡等藥材,或是金沸草散、參蘇飲等方劑,就無法驅散風邪。
脈象弦緊,表示是寒邪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溫熱解表的方法,不用乾薑、肉桂、款冬、佛耳草等藥材,或是理中湯、溫肺湯等方劑,就無法溫散寒邪。
脈象虛軟,表示是暑邪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清熱的方法,不用柴胡、黃芩、地骨皮等藥材,或是六和湯中加入麥冬、烏梅等,就無法清除暑邪的毒害。
脈象沉澀,表示是濕邪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燥濕的方法,不用蒼朮、白朮等藥材,或是正氣散、白朮散等方劑,就無法去除濕邪。
脈象弦滑,如果出現在胃部或寸口,表示是痰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化痰的方法,不用白芥子、皂角、石鹼、二陳湯、導痰湯等藥材,或是半夏、南星、茯苓、陳皮等藥材,就無法去除痰液。
脈象浮盛,如果出現在寸口,表示是氣滯引起的,治療上應該用疏理氣機的方法,不用紫蘇、香附、枳殼,或是香砂二陳湯、紫蘇子湯、加減三奇湯等方劑,就無法疏通鬱結的氣機。脈象虛弱且逐漸細微,表示是虛證,治療上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不用鐘乳石、阿膠、黃耆、人參,就無法補益肺氣的虛損。如果虛到極點,出現喘急,還應該用溫補和鎮靜下沉的藥物。
脈象弦細而數,表示是虛勞,治療上應該用滋養氣血的方法,不用人參、天冬、五味子、當歸等藥材,或是黃耆鱉甲散、秦艽鱉甲散等方劑,就無法滋養身體。
脈象沉實有力,表示是氣實,治療上應該用瀉氣的方法,不用葶藶子、桑白皮等藥材,或是瀉白散、平肺湯等方劑,就無法瀉除肺氣的實邪。
脈象濡而弱,表示是肺氣耗散,治療上應該用收斂的方法,不用罌粟殼、訶子、烏梅等酸澀的藥物,或是提金散、細辛五味湯等方劑,就無法收斂肺氣。
總而言之,治療咳嗽的方法主要有發散和收斂兩種。發散是為了驅散寒邪,收斂是為了收斂肺氣。如果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卻用了收斂,就會把寒邪困住,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如果應該用收斂的方法卻用了發散,就會導致正氣外洩,危害也不小。例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經用了發散的藥物,結果身體虛弱又再次感冒,虛邪相乘,又出現喘咳。如果再次用發散的方法會讓病情加重,如果用收斂的方法又會使邪氣滯留。這時應該先用清解的方法,然後逐漸用收斂的方法,喘咳自然就會停止。
喻嘉言說:內傷引起的咳嗽,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如果是火盛,就要壯大水的力量;如果是金虛,就要補養土的力量;如果是氣鬱,就要疏肝解鬱;如果是氣逆,就要調理肺氣;如果是食積,就要和胃消食;如果是房勞過度,就要補養下焦。內傷引起的咳嗽,藥物不宜使用猛烈。
李士材說:咳嗽雖然是肺的疾病,但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導致咳嗽。詳細分析各種情況,古代醫書中可能還有遺漏的地方;總結這些綱領,不外乎內傷和外感兩種。
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身體,會先從皮毛開始,皮毛是肺的合體,如果肺的邪氣沒有解除,其他經絡也會生病。這是從肺開始,然後傳到其他臟腑;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情緒不佳而傷到身體內部,就會導致臟氣受損,先從陰分開始,然後影響到上焦。這是從其他臟腑開始,然後傳到肺。
如果是從體表進入的疾病,屬於陽證,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邪氣,這樣肺氣就會清淨,咳嗽也會好轉;如果是從體內產生的疾病,屬於陰證,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壯大水的力量,用滋潤的藥物來養護金的力量,這樣肺氣就會安寧,咳嗽也會好轉。
總的來說,治療外感的藥物不宜靜止,如果靜止不動,邪氣就會滯留不解,導致其他疾病產生,所以要避免使用寒涼收斂的藥物,就像《五臟生成篇》所說的「肺欲辛」;治療內傷的藥物不宜躁動,如果躁動,虛火就會不寧,乾燥搔癢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所以要避免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就像《宣明五氣篇》所說的「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