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病能集二(雜證十一門)
3. 暑證
王節齋曰:夏至後病熱者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而大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證,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痛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傷氣,宜補其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藿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症也。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火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暑熱發渴、脈虛,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水閣,大扇風車,是靜而得之,陰症也。其人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之類。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砂仁、神麯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若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砂仁、蒼朮,溫中消食也。
若吐瀉脈沉微者,不可用涼藥,宜用大順散加熟附等分,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益氣,而以理脾為主。東垣立方,已兼此意。其用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朮、神麯、青皮、陳皮、澤瀉、是補脾也。
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炒黃柏、白芍。挾痰加半夏、橘紅,或用生脈湯。
喻嘉言曰:暑症,日中勞役而觸冒其暑,此宜清涼,解其暑毒。若深居廣廈,襲風涼,餐生冷,遏抑其陽而病者,一切清涼之方,即不得徑情直施。如無汗,仍須透表,以宣其陽。如吐利,急須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溫藥以從治之。故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不可不辨也。
元豐朝立和劑局,萃聚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夏月暑症,五方歷試,見聞廣耳。其取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厚朴為主方。如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
白話文:
王節齋說:夏至之後,因為熱而生病的,就稱為暑。暑氣是因為相火(體內的火氣)在夏天當令運行。人在夏天感受暑氣,會從口齒進入體內,傷害心包絡的經脈。它的脈象會虛弱,或者浮大而散亂,或者細弦而遲緩。這是因為熱邪耗傷了氣,導致氣虛弱,脈也虛弱。這種病症的表現,煩躁時會喘氣、口渴,安靜時卻多話,身體發熱而且煩躁,心痛,非常口渴想喝水,頭痛,容易出汗,疲倦無力,呼吸短促,有時會便血、皮膚發黃、長出斑疹,嚴重時,熱邪會過於強盛,導致身體無法平衡,產生抽搐、昏迷不醒。治療暑病的方法,以清心火、利小便為最佳。
暑氣會損傷正氣,因此補氣是治療的重點。還有一種情況,會出現怕冷,或者四肢冰冷,嚴重時會昏迷不醒,甚至上吐下瀉,屬於「霍亂」,或者痰多嘔吐、腹痛腹瀉。這種情況並不是暑氣直接傷人,而是因為暑熱而導致的其他疾病。雖然是因為暑熱引起的,也算是暑病,但是治療方法不同。
如果是行路的人或者農夫在太陽下勞動而得的病,是因為動而引起的,屬於陽症。這種病一定會頭痛、煩躁發熱、怕熱,摸他的皮膚會感到發燙,一定會非常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虛弱無力,這是因為天氣炎熱,體外損耗了元氣。應該清解暑熱,補益元氣,可以使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物。
如果因為暑熱而感到口渴,脈象虛弱,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或者竹葉石膏湯。
如果是在暑熱天氣,沒有生病的人,為了避暑而在涼爽的廳堂、高大的建築物、涼台上、水邊閣樓,或者使用大風扇,這種是因為靜而得的病,屬於陰症。這種人一定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不舒服,四肢關節疼痛而且心煩,皮膚發熱,但沒有汗。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陽氣的運行,導致陽氣無法發散到全身。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可以使用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等藥物。
如果身體已經受寒,又吃了生冷的瓜果等食物,前面說的藥物要再加入乾薑、砂仁、神麴等藥物。這種情況不是單純治療暑病,而是治療因為暑熱而引起的其他疾病。
如果身體沒有受寒,只是因為吃太多冰水等寒涼食物,導致腹痛腹瀉,或者上吐下瀉,應該使用縮脾飲,或者理中湯,再加上神麴、麥芽、砂仁、蒼朮等藥物,來溫暖脾胃、幫助消化。
如果吐瀉,而且脈象沉細微弱,就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應該使用大順散加上炮製過的附子,或者附子理中湯加上炒過的白芍。
如果既傷了暑熱,又吃了生冷的食物,出現外熱內寒的情況,應該先治療內在的寒,溫暖脾胃、幫助消化,然後再治療外在的熱,清解暑熱,補益元氣,並且以調理脾胃為重點。東垣所開的方子,就包含了這些意思。他使用的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冬、當歸、五味子、黃柏、葛根,是為了清解暑熱、補益元氣;蒼朮、神麴、青皮、陳皮、澤瀉,是為了補益脾胃。
朱丹溪說:暑病之外,還有一種「注夏」的病症,屬於陰虛、元氣不足。在夏初或春末,出現頭痛、腿軟、食慾不佳、身體發熱的情況,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和柴胡,加入炒過的黃柏、白芍。如果兼有痰,要加上半夏、橘紅,或者使用生脈飲。
喻嘉言說:暑病,是因為在太陽下勞動,感受暑氣而得的,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來解暑毒。如果是因為住在涼爽的房子裡,吹涼風,吃生冷的食物,壓抑了陽氣而生病的,就不能直接使用清涼的藥方。如果沒有汗,仍然需要用藥讓身體發汗,來宣發陽氣。如果出現吐瀉,要趕快使用藥物來調和,使腸胃平穩,嚴重時,可以稍微使用溫性的藥物來輔助治療。因此,因為感受暑氣引起的霍亂吐瀉,要以治療暑邪為主;因為避暑而引起的霍亂吐瀉,要以調和腸胃、溫暖脾胃為主,這兩者必須分辨清楚。
元豐年間設立的和劑局,彙集了各家醫學的經驗,其中對中暑的病症描述得最詳細。夏天常出現的暑病,經過多次的驗證,各家都有豐富的經驗。他們使用的「小半夏茯苓湯」,並不是直接治療暑熱,而是專門治療體內濕氣。又用半夏、茯苓,稍微加上甘草,做成「消暑丸」,可見治療暑病重點在於消除體內的濕氣。他們使用的「香薷飲」,是以香薷、扁豆、厚朴為主要成分。如果熱邪很盛,就去掉扁豆,加入黃連,用來清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