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病能集四(雜證十門)

3. 諸血證

張三錫曰:營血之行,各有常道。為火所迫,則錯亂沸騰,而諸失血之證作矣。有如火急湯沸,勢不可遏。丹溪之論曰:口鼻出血,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矣。是論血症三昧語。蓋陽明之脈絡鼻,是經火盛,迫血妄行,從鼻出者曰衄,從口湧出者曰吐。

初起脈洪大,宜犀角地黃湯。犀角性升散,能散一切有餘之火,乃陽明經藥,故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今人不知,泥於犀角解乎心熱一句,不分虛實,與四物同用。若是實火,固為得宜,陰虛者寧免飛揚之禍?

吐血,心口脹懣,口中血腥氣,用韭汁、童便、薑汁、鬱金同飲,其血自清。勢盛脈芤大吐,用十灰散遏之,次用花蕊石散消之,後用清血藥鬱金、丹皮、赤芍之類,加降火。有因怒而得者,宜平肝降火,炒梔子、青皮、芩、連、柴胡。一切上焦血症,用五生飲,大獲奇驗。

用生韭、藕(荷葉亦可)京墨、側柏、生地,各取汁一杯,對童便。其生地、側柏研爛,以童便和方得汁。凡一應上溢之症,若脾胃氣壯,不瀉能食者,皆當以大黃醋製,和生地汁,及桃仁泥、牡丹皮之屬,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轉逆為順也,最妙法。不知此而徒事涼藥,脾胃反傷。

今人治此,無一生者,此也。諸失血後,倦怠昏憒,面失血,懶於言動,濃煎人參湯,所謂血脫補氣也,最妙。

先噁心,血雜痰出,嘔多至升許者,為嘔血。有怒而得者,有過飲得者,鬱悒人久之,氣血凝滯,中焦運化失常,亦作嘔痰帶血出,宜分治之。若肝脈旺,兩手弦數,宜平肝降火,連、梔、青皮、香附、柴胡、甘草、歸、芍,或用赤茯瀉心湯,是實者瀉其子也。若右寸脈洪滑或數,解酒毒,降火和中,二陳加芩、連、梔、丹皮。

若沉結或洪數,宜舒郁,越鞠丸去蒼朮,加丹皮、赤芍、歸尾主之,加韭汁亦妙。

脾統血,肺主氣,勞神多言,脾肺致傷,血妄行,忌涼劑,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遇勞即發,心肺受傷,其血必散,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佳。

咳血,熱壅於肺者易治,損於肺者難治。瘦人有此,脈細數,多成勞,宜二母、二冬、紫菀、花粉、生地、丹皮、竹瀝、童便、薑汁,選用一方。服藥血不止,是肺上有竅也。用白芨末、豬肺煮熟,蘸食,日三四次,妙不可言。昔人為白芨下咽至血竅,則竅為填而血止。詳見《本草綱目》。

一法,取末於粥中吃,妙。勞傷肺經,咳嗽有血,雞蘇散最妙。功在阿膠、炒蒲黃。勞嗽,服阿膠不止,無藥用矣。咳血非靜養絕欲,不可與治。諸病皆然,此尤當慎者。

咳血胸中痛,腥臭異常,肺脈數而虛,是肺痿。諸失血過多,體倦少食,及血不止,扶正氣為急,人參、黃耆、五味子、芍藥、麥冬、甘草、歸身,加鬱金亦可。

白話文:

張三錫說:人體的營血運行,各有一定的規律。如果被火熱之邪逼迫,就會錯亂沸騰,導致各種失血的症狀產生。這就像沸騰的開水一樣,勢不可擋。朱丹溪的理論說:口鼻出血,都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陽氣只升不降,血隨著氣往上衝,從上竅溢出。治療的方法應該是補陰氣、抑制陽氣,當氣能下降時,血自然就會回歸正常的經絡。這番理論可說是掌握了血症的精髓。因為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鼻子,如果此經的火熱之邪過盛,逼迫血液妄行,從鼻子出來的血稱為鼻衄,從嘴巴湧出來的稱為吐血。

初期發病時,脈象洪大,應該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犀角的藥性是升散的,能夠散去一切過盛的火熱,它是陽明經的藥物。所以古人說,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來代替。現在的人不明白,只拘泥於犀角能解心熱的說法,不分清是虛證還是實證,就和四物湯一起使用。如果是實火,這樣用藥當然合適,但如果是陰虛的患者,豈不是要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吐血時,如果覺得心口脹悶、口中有血腥味,可以用韭菜汁、童便、薑汁、鬱金一起飲用,血自然就會清澈。如果吐血的勢頭很猛,脈象虛大,可以用十灰散來止血,然後用花蕊石散來消散瘀血,之後再用清血藥,例如鬱金、丹皮、赤芍等,並加入降火的藥物。如果是因為發怒而引起的吐血,應該平肝降火,可以用炒梔子、青皮、黃芩、黃連、柴胡等藥物。所有上焦的出血症狀,使用五生飲都有很好的效果。

五生飲的配方是:生韭菜、生藕(或荷葉也可以)、京墨、側柏葉、生地,各取汁一杯,加入童便。其中生地和側柏葉要搗爛,用童便調和才能取汁。凡是一切向上溢出的症狀,如果脾胃功能強健,不腹瀉而且能吃飯的,都應該用醋製過的大黃,和生地汁,以及桃仁泥、牡丹皮之類的藥物,引導血液下行,使逆行的血歸於正常,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只是單純地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

現在的人用錯誤的方法治療,導致沒有一個病人能夠痊癒,就是這個原因。各種失血之後,如果感到疲倦、精神昏沉、臉色蒼白、懶得說話,應該濃煎人參湯來服用,這就是所謂的「血脫補氣」,效果非常好。

如果先感到噁心,吐出的血中夾雜著痰液,嘔吐量甚至達到一升左右,這就是嘔血。嘔血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發怒,有的是因為過量飲酒,有的是因為長期心情鬱悶,導致氣血凝滯、中焦運化失常,也可能導致嘔吐痰血,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如果肝脈旺盛,兩手的脈象弦數,應該平肝降火,可以用黃連、梔子、青皮、香附、柴胡、甘草、當歸、白芍等藥物,或者使用赤茯瀉心湯,這是「實則瀉其子」的治法。如果右寸脈洪滑或數,應該解酒毒、降火和中,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丹皮等藥物。

如果脈象沉結或洪數,應該舒緩鬱結,可以用越鞠丸去掉蒼朮,加入丹皮、赤芍、當歸尾等藥物來治療,加入韭菜汁效果更好。

脾主統血,肺主呼吸之氣,如果勞神過度、說話太多,就會損傷脾肺,導致血液妄行。這種情況應該忌用寒涼藥物,必須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養。如果一勞累就會發病,說明心肺受損,血液一定會耗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山藥、熟地、茯神、遠志等藥物來治療。

咳血,如果是熱邪壅滯於肺部,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肺部受損,就比較難治療。瘦弱的人如果出現咳血,脈象細數,大多會變成虛勞,可以用知母、貝母、麥冬、天冬、紫菀、花粉、生地、丹皮、竹瀝、童便、薑汁等藥物,選用其中一方來治療。如果服用藥物後血還是止不住,說明肺部有空竅。可以用白芨粉和豬肺煮熟,蘸著吃,一天吃三四次,效果非常好。古人認為白芨能順著咽喉到達出血的孔竅,填補空竅,血自然就止住了。詳細記載可以參考《本草綱目》。

還有一種方法,把白芨粉加入粥中食用,效果也很好。如果是勞傷肺經,導致咳嗽有血,可以使用雞蘇散,效果非常好。雞蘇散的功效在於阿膠和炒蒲黃。如果是勞嗽,服用阿膠仍然止不住,就沒有藥可以治療了。咳血必須靜養,斷絕慾望,才能治療。所有疾病都是如此,但這一點尤其應該注意。

咳血時如果胸痛,並且有腥臭味,肺脈虛數,就是肺痿。各種失血過多,導致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而且血流不止,當務之急是扶正氣,可以用人參、黃耆、五味子、白芍、麥冬、甘草、當歸身等藥物,加入鬱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