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2)
卷六 (2)
1. 諸血證
唾血,平時津唾中有血,一屬腎虛有熱,一屬上焦實火。有餘則瀉,加減涼膈加牡丹皮、藕節之類;不足則補,滋腎坎離,酒炒黃柏、肉桂一分許,瀉腎火,或加二冬、二母。
咯血,不嗽而咳出血也,咯同於痰。氣鬱於喉嚨之下,滯不得出,咯而乃出。求其所屬,咯、唾同出於腎也。咯血為病最重,以肺手太陰之經。氣多血少,又肺為清肅之臟,為火所爍,迫血上行,以為咯血,逆之甚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謂喘而見血,且咳嗽也,為難治。
初起用童便、青黛,以瀉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相火,而薑汁為佐,用地黃、牛膝輩以補陰,安其血。如喉中咯出小血塊或血點,亦分虛實,瘦人最忌。大法四物入童便,薑汁、青黛,或牛膝膏、地黃膏,尤妙。上焦一切血症,稍止即服六味丸,最不可緩。有血症者,終身不可脫。
滑伯仁曰: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妄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下,蓋戒於亡失之後。
朱丹溪曰:凡血症既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功。
喻嘉言曰:血證有新久微甚,本無不由於火,然火有陰陽不同,治法因之迥遠。今有暴病嘔血數盂,經曰暴病非陽,則其為火也,即非陽火甚明。陽火者。五行之火,天地間經常可久之物,何暴之有?惟夫龍雷之火,潛伏陰中,方其未動,不知其為火也。及其一發,暴不可御,以故載陰血而上溢。
蓋龍雷之性,必陰雲四合,然後遂其升騰之勢。若天青日朗,則退藏不動矣。故凡用涼血清火之藥者,皆以水制火之常法,施之於陰火,未有不轉助其虐者。大法惟宜溫補,而溫補之微細曲折,要在講明有素。經曰少陰之脈營舌本,又曰咯血者屬腎,明乎陰火發於陰中。
其血咯之成塊而出,不比咳嗽勞症,痰中帶血為陽火也。此義惟張長沙傷寒症中垂戒一款,云誤發少陰汗,動其經血者,下竭上厥,為難治。後人於下竭上厥之理,總之弗省。不知下竭者,陰血竭於下也;上厥者,陰氣逆於上也。故陰火動,而陰氣不得不上奔;陰氣上奔,而陰血不得不從上溢;陰血上溢,則下竭矣。
血既上溢,其隨血之氣,散於胸中,不能復返本位,則上厥矣。陰氣上逆不過至頸而止,不能越高巔清陽之位,是以喉間窒塞,心忡耳鳴,胸膈不舒也。然陰氣久居於上,勢必龍雷之火應之於下。血不盡,竭不止也;氣不盡,厥不止也。仲景斷為難治,其以是乎?
吾將闢其扃,則以健脾中之陽氣為第一義。健脾之陽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陽氣旺,如青天日朗,而龍雷潛伏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胸中窒塞之陰氣,如太空不留纖翳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飲食運化精微,復生其下竭之血也。況乎地氣必先蒸土為濕,然後上升為云。若土燥而不濕,地氣於中隔絕矣,天氣不常清乎。
白話文:
諸血證
吐血,平時唾液中帶血,一種是腎虛有熱,一種是上焦實火。血熱過盛就瀉火,加減涼膈散加牡丹皮、藕節等;血虛不足就補益,滋養腎陰,用酒炒黃柏、肉桂少量,瀉腎火,或加生地黃、麥冬。
咯血,不咳嗽而咳出血,咯血與痰相似。氣鬱結在喉嚨下,滯留不出,咯出來才吐血。咯血、吐血都與腎有關。咯血病情最重,屬於肺手太陰經。氣盛血少,肺是清肅的臟器,被火灼傷,迫使血液上湧,導致咯血,病情非常嚴重。上氣見血,下聞病音,指喘息並見血,伴有咳嗽,很難治療。
初期用童尿、青黛,瀉手足少陽三焦膽經的相火,用薑汁佐劑,用生地黃、牛膝等補陰,安撫血液。如果喉嚨咯出少量血塊或血點,也要分虛實,瘦弱的人最忌諱。常用方法是四物湯加童尿、薑汁、青黛,或牛膝膏、生地黃膏,效果很好。上焦一切出血症,稍有好轉就服用六味地黃丸,不能耽誤。有出血症的人,終身都要注意調養。
滑伯仁說:失血的人需要用下瀉的藥物破血,這是針對血瘀在初期。失血虛弱的人不能用下瀉藥物,這是針對失血之後。
朱丹溪說:凡是出血症久治不愈,古人多用胃藥來收功。
喻嘉言說:出血症有新舊輕重之分,根本原因都與火有關,但火有陰陽之分,治療方法大相徑庭。現在有暴病嘔血很多,經書說暴病非陽,則其為火,就不是陽火那麼簡單。陽火是五行之火,天地間經常存在的東西,怎麼會突然暴發呢?只有潛伏在陰中的陰火,平時不動,不知道是火;一旦發作,就暴烈難以控制,所以帶動陰血上湧。
陰火就像龍雷之火,必須陰雲密佈,才能上升。如果天氣晴朗,它就不會動。所以,用涼血清火的藥物,都是用水來制火,用於陰火,往往會加重病情。最好的方法是溫補,溫補的方法很細緻複雜,需要詳細說明。經書說少陰經脈循行舌根,又說咯血屬腎,說明陰火從陰中發動。
如果咯出的血成塊,不像咳嗽勞累引起的痰中帶血(屬陽火)。這一點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告誡過,誤發少陰汗,損傷經血,會導致下元虛竭,上焦厥逆,很難治療。後人對下元虛竭,上焦厥逆的道理,大多不明白。下元虛竭是陰血耗竭;上焦厥逆是陰氣逆於上。所以,陰火動,陰氣不得不向上奔;陰氣向上奔,陰血不得不隨之上湧;陰血上湧,下元就虛竭了。
血向上湧,隨血的氣散佈在胸中,不能回到原來的位置,就上焦厥逆了。陰氣逆上不會超過頸部,到不了頭頂清陽之位,所以喉嚨堵塞,心慌耳鳴,胸膈不舒服。但陰氣久居於上,勢必導致陰火在下應和。血不止,虛竭不止;氣不止,厥逆不止。張仲景認為難以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我要打開這個難題的關鍵,是靠健脾胃的中焦陽氣。健脾胃的陽氣有三種好處:一、脾胃陽氣旺盛,就像晴朗的天空,龍雷潛伏;二、脾胃陽氣旺盛,胸中阻塞的陰氣,就像太空一樣沒有絲毫阻礙;三、脾胃陽氣旺盛,飲食運化精微,可以滋生耗竭的血液。況且地氣必須先蒸騰土壤產生濕氣,然後上升形成雲。如果土壤乾燥沒有濕氣,地氣在中間隔絕,天氣就不會經常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