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諸血證

今方書皆治陽火之法,至龍雷之火,徒有其名,而無其治。反妄引久嗽成癆,痰中帶血之陽症,不敢用健脾增嗽為例。不思咯血之嗽,不過氣逆上厥,氣下則不嗽矣。

古方治龍雷之火用桂附,然施於暴血之症,可暫不可常。蓋已虧之血,恐不能制其悍;而未動之血,恐不可滋之擾。況此症以勞房憂恐,傷精傷腎。又肝惟疏泄,是以少陰之氣當藏不藏,而少陰之血無端溢出,與仲景所謂誤發少陰,汗動其血者,無少異矣。

究而論治龍雷之火,全以收藏為主,以秋冬則龍雷潛伏也。故治法惟以崇土為先,土厚則陰濁不升,而血患自息矣。

繆仲淳曰:吐血有三要。宜降氣,不宜降火。氣有餘即是火,氣降則火降,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傷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不由陰火致。

然宜以白芍、炙草制肝,枇杷葉、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清肺,苡仁、山藥養脾,番降香、蘇子下氣,青藁、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補陰清熱,酸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枸杞子、牛膝補腎,此累試輒驗之方。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不效。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矣。若血凝必發熱、及胸脅痛、病曰沉痼耳。

宜補肝,不宜伐肝。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主藏血,吐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薛立齋曰:血症多屬形病俱虛,治者當求其屬而主之。若鬱熱傷肺而衄者,用黃耆益氣湯;肺氣虛熱,不能攝血而衄者,用四君加芎、歸、五味;鬱結傷脾而咳吐血者,用歸脾湯;胃經有熱而咳吐血者,用犀角地黃湯;胃氣弱而咳吐血者,用四君子加川芎、當歸、升麻;腎經虛熱,陰火內動而咯吐血者,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怒動肝火而見血者,用逍遙散。雖曰血得熱而錯經妄行,亦有衛氣虛不能統攝營血而為妄行者,不可不察,臨症審諸。

又曰:勞嗽見血,亦有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者;亦有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過服天冬、生地寒藥,損傷脾胃,不能生肺氣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損傷陽氣,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致虛火上炎,真臟為患也,須用補中益氣湯補脾土而生肺金,用六味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戴元禮曰:牙宣有二證:有風壅牙宣,有腎虛牙宣。風壅者,消風散擦,仍服。腎虛者,以腎主骨,牙者骨之餘,虛而上炎,故宣。服涼劑而愈甚者,此屬腎,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間黑錫丹,仍用薑、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揩擦,妙。

白話文:

諸血證

古籍中治療出血症多用瀉火之法,但對於「龍雷之火」(一種陰虛內熱導致的出血)的治療方法卻名不副實,缺乏有效方法。甚至錯誤地將久咳成癆,痰中帶血的陽性症狀,作為不敢使用健脾止咳藥物的例子。其實咯血咳嗽,不過是氣逆上衝,氣降則咳止。

古方治療龍雷之火使用桂枝、附子,但僅適用於突發性出血,不能長期服用。因為已經虧損的血液,恐怕無法控制其強勁的衝力;而未受影響的血液,恐怕滋補反而會加重病情。況且此症多由勞累、房事、憂慮、恐懼,傷精傷腎引起。肝臟負責疏泄,因此少陰之氣無法正常收藏,少陰之血便無故溢出,與張仲景所說的誤傷少陰,導致汗出而見血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

究其根本,治療龍雷之火,關鍵在於收藏,就像秋冬季節龍雷潛伏一樣。因此治療方法應以培補脾土為先,脾土厚實,則陰濁之氣不會上升,出血症狀自然會停止。

繆仲淳說:治療吐血有三點重要原則:宜降氣,不宜降火。氣盛則為火,氣降則火降,血液隨著氣機運行,就不會溢出上焦。降火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傷及胃氣,胃氣受損,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更難以歸經。現在治療吐血,常見兩個錯誤:一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常常傷脾導致腹瀉,最終無法治愈;二是過度使用人參,加重肺熱,咳嗽加劇。也有用人參而痊癒的,那是因為氣虛咳嗽,並非陰虛火旺導致。

因此,應該用白芍、炙甘草制約肝火,枇杷葉、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清肺熱,薏苡仁、山藥養脾,降香、蘇子降氣,青蒿、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滋陰清熱,酸棗仁、茯神養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補腎。這些藥物經過多次驗證,療效顯著。但是滋陰補腎不能操之過急,需持續服用才能見效。

治療出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液不能循經絡運行,是因為氣逆上衝所致。血液遇熱則運行,遇寒則凝滯,因此降氣行血,則血液就能循經絡運行。如果血液凝滯,必然會發熱、胸脅疼痛,病情就變得頑固難治。

治療出血,宜補肝,不宜瀉肝。經書上說:五臟的功能是收藏精氣而不耗散。肝臟主藏血,吐血是肝臟失職所致。養肝則肝氣平和,血液有歸宿;瀉肝則肝臟不能藏血,出血不止。

薛立齋說:出血症多屬虛實夾雜,治療時應辨明其屬性而對症下藥。如鬱熱傷肺而鼻出血者,用黃耆益氣湯;肺氣虛熱,不能攝血而鼻出血者,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五味子;鬱結傷脾而咳吐血者,用歸脾湯;胃經有熱而咳吐血者,用犀角地黃湯;胃氣虛弱而咳吐血者,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升麻;腎經虛熱,陰火內動而咯吐血者,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怒氣傷肝而見血者,用逍遙散。雖然說血液因熱而錯亂,但也可能由於衛氣虛弱,不能統攝營血而導致出血,不能不加以區分,臨症應仔細辨別。

又說:勞咳見血,也可能是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也可能是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也可能是過度服用天冬、生地等寒涼藥物,損傷脾胃,不能生髮肺氣而導致不愈;也可能是誤用黃柏、知母等藥物,損傷陽氣,不能生髮陰精而導致不愈。凡此種種,都是脾肺虧損,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損害臟腑所致,必須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土以生髮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以生髮陰精,否則難以治愈。

戴元禮說:牙齦出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風邪壅塞牙齦,一種是腎虛導致牙齦出血。風邪壅塞者,用消風散外擦,並內服藥物。腎虛者,因腎主骨,牙齒是骨骼的延伸,腎虛則虛火上炎,導致牙齦出血。服用涼藥反而加重病情者,屬於腎虛,下虛上盛,宜用鹽湯送服安腎丸,間服黑錫丹,並用生薑、鹽炒香附子研成黑色粉末,外擦牙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