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4)
卷六 (4)
1. 諸血證
鼻衄,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有頭風自衄,頭風才發,則衄不止,宜芎附飲,間進一字散。有因虛而衄,此為下虛上盛,不宜過用涼劑;宜養正丹,佐以四物湯、芎歸湯,磨沉香飲。傷濕而衄,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傷胃致衄者,名酒食衄。喜、怒、憂、思諸氣,皆能動血,以此致衄者,名五臟衄,上膈極熱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茅花,如荊芥散,或用黃芩芍藥湯加茅花一撮。虛極者,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及食熱物而衄,先用茅花湯。衄愈甚,則用理中湯去乾薑,加乾葛,驀然以水噴其面,使戰驚則止。衄愈後,血因舊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並宜止衄散,茅花煎湯調下。或四物湯加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調熟石膏一匙許,兼進養正丹。
趙羽皇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又云:肺朝百脈之氣,脾統諸經之血,可知血藏於肝而屬於脾胃,明矣。但人身之失血,種種不同。故有鬱熱傷胃而吐血者,怒動肝火而見血者,腎虛火泛而咯血者,治法如清胃散、地黃湯、六味丸之屬,用之得宜,無不獲效。
獨見血之出於脾胃者,每略不講,一遇此等症,而莫可如何。蓋人身之脾為營衛之主,氣血之根,今人思慮不遂,郁傷火動,脾不攝血而從上竅出者,用歸脾湯補以斂之;力役過度,中氣勞傷,脾不統血而從下竅出者,用補中湯升以舉之。一滋脾胃之陰,而從陰以引陽;一補脾胃之陽,而從陽以引陰。
先哲有言,曰血脫益氣,須以參耆救之。又云:下血諸症,日久多以胃藥收功。無非為陽生陰長,以滋化生之源耳。世人往往不識此症,多用地黃、童便,以清火養陰。豈知脾胃既虛,多不利地黃之泥滯;中氣既弱,斷不宜童便之沉寒。予見蹈此病者多,特為拈出。
柯韻伯曰:失血之症,關係最重。先輩立論甚詳,治法甚備。如血脫益氣,見之東垣矣;滋陰清火,見之丹溪矣;安神補血,見之陸迎矣;引血歸源,見之吳球矣;攻補迭用,見之伯仁矣;逐淤生新,見之宇泰矣;辛溫從治,見之巢氏矣。先止後補,見之葛氏矣;胃藥收功,見之石山矣;宜滋化源,見之立齋矣。
無說不通,無治不善。乃創法者用之而痊,遵法者因循而敗,豈古今人有不相及歟?抑亦未知其要耳。
請言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調氣而補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夫人身中惟氣血用事,血隨氣行,誰不能言?獨於失血病,不言調氣之理。血脫須補,誰不知之?反於失血症,不知補血之法,惟以降火為確論,寒涼為定方,至於氣絕血凝,猶不悔悟,不深可憫耶?夫氣亢於上焦之陽分,則陽絡傷,血隨氣上溢於口鼻,當桃仁承氣以下之;氣並於下焦之陰分,則陰絡傷,血隨氣而下陷於二便,用補中益氣以舉之。氣有餘必挾火,當用苦寒以涼其氣;氣不足便挾寒,宜用甘溫以益其氣。
白話文:
諸血證
鼻出血,因為鼻子與腦部相通,血液從腦部溢出,所以會從鼻子流出來。有些是因頭風而引起的鼻出血,頭風剛發作,鼻血就止不住,這時應該服用芎附飲,間歇服用一字散。有些是因身體虛弱而引起的鼻出血,這是下焦虛弱,上焦卻亢盛的現象,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應該服用養正丹,輔以四物湯、芎歸湯,以及磨沉香飲。因受潮濕侵襲而引起的鼻出血,可用腎著湯加入川芎,稱為除濕湯。因傷胃而引起的鼻出血,稱為酒食衄。喜怒憂思等情緒,都能使氣血紊亂,因此引起的鼻出血,稱為五臟衄;上焦極度燥熱而引起的鼻出血,可用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入茅花,或像荊芥散一樣,或者用黃芩芍藥湯加一點茅花。身體極度虛弱的,則服用茯苓補心湯。
飲酒過多或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而引起鼻出血,先服用茅花湯。如果鼻出血很嚴重,則服用理中湯去掉乾薑,加入乾葛,並且突然用冷水噴灑面部,使人驚嚇一下,鼻血就能止住。鼻出血痊癒後,血液仍可能沿著舊路再流出來,可能一個月內會反覆出血三四次;還有些人洗臉也會鼻出血,每天都這樣,這是因為經絡不通暢,血液另尋通道的緣故,這時也應該服用止衄散,用茅花煎湯服用。或者服用四物湯,再加入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調入熟石膏一匙左右,同時服用養正丹。
趙羽皇說:營氣是水谷精華的氣,衛氣是水谷精華的較為強悍的氣。又說:肺主呼吸,朝百脈之氣,脾統攝全身血液,可見血液貯藏在肝臟,但又屬於脾胃,這一點很清楚。但是人體失血的情況,種類很多。所以有因鬱熱傷胃而吐血的,有因憤怒導致肝火旺盛而見血的,有因腎虛火旺而咯血的,治療方法像清胃散、地黃湯、六味丸等等,只要用藥得當,都能收到效果。
單獨就脾胃出血這一點,常常被輕描淡寫,一遇到這種情況,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人體的脾臟是營衛之氣的統帥,是氣血的根本,現在人思慮不暢,鬱結傷脾,肝火旺盛,脾臟不能攝血,血液從上部竅穴流出的,就用歸脾湯來補益和收斂;勞動過度,中氣虛損,脾臟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從下部竅穴流出的,就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一個是滋養脾胃的陰氣,從陰引陽;一個是補益脾胃的陽氣,從陽引陰。
前輩有說,失血要益氣,必須用人參、黃芪來救治。又說:下血症,時間久了,往往用胃藥來收功。無非是使陽氣生長,陰氣充盈,以滋養生命之源。世人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多用地黃、童便來清熱養陰。哪裡知道脾胃虛弱,大多不利於地黃的泥滯;中氣虛弱,絕對不宜童便的寒涼。我見過很多患者因為這樣而病情加重,特地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柯韻伯說:失血的症狀,關係非常重大。前輩們的論述非常詳盡,治療方法也很齊全。像血脫益氣,見於東垣(張元素)的醫案;滋陰清火,見於丹溪(朱丹溪)的醫案;安神補血,見於陸迎的醫案;引血歸源,見於吳球的醫案;攻補兼施,見於李伯仁的醫案;活血化瘀,見於宇泰的醫案;辛溫治療,見於巢氏的醫案;先止血後補益,見於葛氏的醫案;用胃藥收功,見於石山的醫案;滋養生命之源,見於立齋的醫案。
沒有不能解釋的道理,沒有治不好的病。但是創立方法的人用它就能痊癒,遵循方法的人卻因為墨守成規而失敗,難道古今醫術就沒有共通之處嗎?還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要領呢?
說到治療出血的要領,它的療效在於調和氣血,並補血;它的收功在於安神和固精。人體中只有氣血在起作用,血隨著氣運行,誰都會說。但是對於失血的疾病,卻不說調和氣血的道理。血虛需要補血,誰都知道。但是對於失血症,卻不知道補血的方法,只把瀉火作為唯一的論斷,寒涼藥物作為定方,到了氣虛血凝的地步,還不覺悟,實在令人惋惜!如果氣血上逆於上焦的陽分,則陽絡受損,血液隨著氣血上溢於口鼻,則應該用桃仁承氣湯等瀉下藥;如果氣血下陷於下焦的陰分,則陰絡受損,血液隨著氣血下陷於大小便,則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氣虛則必挾寒,應該用甘溫藥來補益氣血;氣盛則必挾火,應該用苦寒藥物來清熱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