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2)

1. 咽喉證

以上論陰虛咽痛。

張景岳曰:喉痹一症,有實火虛火之別,凡實火可清;虛火即水虧症也,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寒症也,皆不宜清。經云: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其義即此。喉痹所屬諸經——少陽、陽明、厥陰、少陰、厥陰、少陽為木火之藏,固多熱症,陽明為水穀之海,胃氣直透咽喉,火為尤甚。察其情志鬱怒而起者。

多屬少陽厥陰;肥甘辛熱而致者,多屬陽明,此實火也。若少陰絡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陰火逆衝於上,多因喉痹。有實火者,自有火症火脈。若因酒色過度,真陰虧損,此腎中虛火症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非溫補命門不可。

凡火浮於上,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升散。蓋火得升愈熾,非火鬱宜發之義。經曰高者抑之,正此義也。

陰虛喉痹者,亦多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過於酒色,或素稟陰虛,多倦少力,是水不制火。火甚者滋陰,八味煎。火微而便不堅,小便不熱,六味地黃湯。

格陽喉痹,由火不歸原,上熱下寒。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且下體絕無火證,腹不喜冷,即其候也。此因色欲傷精,泄瀉傷腎所致,八味地黃湯。

陽虛喉痹,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因於喉痹也。因喉痹而過於攻擊,致傷胃氣。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數,或弱而澀,聲如曳鋸。此肺胃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獨參湯飲之。痰多者加竹瀝、薑汁。若再用寒涼,必致不救。

白話文:

咽喉證

本文主要探討陰虛導致的咽喉疼痛。

張景岳認為,喉痹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實火可以用清熱的方法治療;虛火則屬陰虛體質,又分為陰盛格陽(真寒)的情況,這兩種情況都不適合使用清熱的方法。經書記載:「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意思就是這樣。喉痹涉及的經絡包括少陽、陽明、厥陰、少陰,其中少陽、厥陰屬木火,容易出現熱證;陽明是水穀之海,胃氣直通咽喉,更容易出現火證。

如果咽喉疼痛是因為情志鬱怒導致,多屬少陽厥陰經;因飲食肥甘辛熱所致,多屬陽明經,這都是實火。若少陰經火逆衝於上,也可能導致喉痹。實火會有明顯的火象和脈象。如果因酒色過度,導致真陰虧損,這是腎中虛火,需要滋陰補腎。如果下焦虛火,上焦卻表現為寒象,這是無根之火,需要溫補命門。

凡是火邪浮於上,聚集在頭面、咽喉者,最適合清熱降火,絕對不能使用升散之法。因為火邪向上蔓延會更厲害,這不是火鬱需要宣洩的道理。經書說:「高者抑之」,就是這個意思。

陰虛導致的喉痹,雖然也有內熱、口渴喉乾、唇紅頰赤、痰多等症狀,但一定會出現尺脈無力,脈象雖數但浮軟無力。如果患者平時嗜酒色,或天生陰虛體質,經常感到疲倦乏力,說明是陰虛導致水不制火。火邪較重的,用八味地黃丸滋陰;火邪較輕,大便不實,小便不熱的,用六味地黃丸。

陰盛格陽導致的喉痹,是因火不歸原,上熱下寒。脈象微弱,沒有滑大的表現,下體沒有火證,腹部也不怕冷,這就是它的特徵。這通常是因縱慾傷精,瀉洩傷腎所致,可用八味地黃丸。

陽虛導致的喉痹,不是喉痹導致陽虛,而是因為喉痹治療不當,傷及胃氣所致。中氣虛弱,疼痛外逼,容易導致元陽外泄,脈象浮數或弱澀,聲音嘶啞如鋸齒摩擦。這是肺胃衰竭的徵兆,要迅速回補元氣,可用獨參湯,痰多的加竹瀝、薑汁。如果再用寒涼之法,必致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