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13)
卷七 (13)
1. 耳諸證
《治法綱》曰:耳者腎之竅,足少陰之所主。人身十二經絡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絡皆入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或曰心亦開竅於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固寄於耳。此腎為主,心為客。五臟開於五部,分陰陽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藏陰精主之;在心脾肺居陽,故口、鼻、舌三竅陽精主之。《靈樞》云: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故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而致於聾聵。此言暴病者也。
若夫久聾者,於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餘則聾,為虛。若其人瘦,而其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餘,固藏閉塞,是聾為實,壽兆也。二者皆重所致,不須治之。
又有乍聾者。經曰:不知調和七損八益之道,早衰之節也。其年未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其症耳聾面頰黑者,為精脫神憊,用安腎丸、八味丸、蓯蓉丸、薯蕷丸,選而用之。若腎經虛火。面赤口乾,痰盛內熱者,六味丸主之。此論陰虛者也。
至於陽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虛,不能上升,而下流於腎肝。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若不知自節,日就煩勞,即為久聾之症矣。
又有因虛而外邪乘之聾者,如傷寒邪入少陽之類。
又有耳痛、耳鳴、耳癢、耳膿、耳瘡,亦當從少陰正竅分寒熱虛實而治之,不可專作火與外邪治。
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實也。王節齋曰:耳鳴盛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而為鳴,甚則閉塞矣。若其人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先多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
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必多欲,當見勞怯等症。
惟薛立齋詳分縷晰。云: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胡。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用八珍加柴胡。若怒便聾,而或鳴者,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梔。午後盛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朮、茯苓。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
耳中哄哄然,是無陰也。又液脫者,腦髓消,脛瘦,耳數鳴,宜地黃丸。腎虛耳中潮聲無休止時,妨害聽聞者,當墜氣補腎,正元飲咽黑錫丹,間進安腎丸。腎臟風,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戰鼓、更鼓,四肢抽摯痛,耳內覺風吹奇癢,宜黃耆丸。腎者宗脈所聚,耳為之竅,血氣不行,宗脈乃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風與之搏,故為耳鳴。先用生料五苓散,加制枳殼、橘紅、紫蘇、生薑同煎,吞青木香丸,散邪下氣。
白話文:
《治法綱》說:耳朵是腎臟的孔竅,由足少陰經脈所主管。人體十二條經脈中,除了足太陽經和手厥陰經,其餘十條經脈都與耳朵相通。所以治療耳病,主要以腎臟為根本。有人說心臟也開竅於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臟真正的開竅處在舌頭,但舌頭沒有孔竅,所以就寄託在耳朵。這樣看來,腎臟是主,心臟是客。五臟在五個部位開竅,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腎臟和肝臟屬陰,所以耳朵和眼睛這兩個部位由陰精主管;心臟、脾臟和肺臟屬陽,所以口、鼻、舌這三個孔竅由陽精主管。《靈樞經》說:腎氣與耳朵相通,腎氣調和就能聽見五種不同的聲音。
五臟不調和,則九竅不通暢。因此,凡是任何一條經脈、一條絡脈,有虛或實的氣進入耳朵,都會擾亂聽力,導致耳聾。這是指突然發病的耳聾。
至於長期的耳聾,在腎臟方面也有虛實的差別。左腎屬陰,主管精;右腎屬陽,主管氣。如果精不足而氣有餘,就會耳聾,這是虛證。如果這個人很瘦,膚色發黑,但筋骨強壯,這是精氣都充足,只是被阻塞住了,這種耳聾是實證,是長壽的徵兆。這兩種情況都是情況嚴重所致,不需要治療。
還有一種是突然耳聾的。經書說:不懂得調和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是早衰的表現。不到五十歲,身體就肥胖,耳朵和眼睛都不靈敏了。這種症狀是耳聾,面頰發黑,是精氣耗盡、精神疲憊的表現,可以使用安腎丸、八味丸、蓯蓉丸、薯蕷丸等藥來選擇使用。如果屬於腎經虛火,出現面紅口乾、痰多內熱的症狀,就用六味丸來治療。這是針對陰虛的情況。
至於陽虛引起的耳聾,經書說:清陽之氣應該上升到頭部竅孔。胃氣是清氣、元氣、春升之氣,如果現代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導致脾胃之氣虛弱,不能上升而下流到腎臟和肝臟,就會導致陽氣被阻塞,地氣上冒,邪氣侵入空竅,使人耳朵和眼睛都不靈敏。這種陽虛引起的耳聾,需要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不懂得自我節制,每天都過度勞累,就會變成長期耳聾。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虛弱而導致外邪乘虛而入引起的耳聾,例如傷寒邪氣侵入少陽經等。
還有像耳痛、耳鳴、耳癢、耳膿、耳瘡等症狀,也應當從少陰經的正常孔竅分辨寒熱虛實來治療,不能單純地當作火氣或外邪來治療。
耳鳴時,用手按住耳朵,耳鳴減輕或消失,這是虛證;用手按住耳朵,耳鳴反而加重,這是實證。王節齋說:耳鳴像蟬叫一樣,或者在左邊,或者在右邊,有時會感覺耳朵堵塞,世人多把它當作腎虛來治療,但效果不好。其實這種情況是痰火上湧,鬱結在耳朵裡導致耳鳴,嚴重的話就會耳塞。如果這個人平時喜歡喝酒、吃油膩的食物,上焦本來就有痰火,只需要清痰降火治療就行了。這種病症大多是先有痰火在上,又因為生氣而引起的。
生氣會使氣上逆,少陽的火氣會侵入耳朵。如果是腎虛引起的耳鳴,聲音不會很響,而且這個人肯定會有很多慾望,會出現勞累和虛弱等症狀。
只有薛立齋分析得最清楚。他說:血虛有火,用四物湯加上梔子、柴胡。如果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都虛弱,用八珍湯加上柴胡。如果因為發怒而突然耳聾,或出現耳鳴,這是屬於肝膽經氣過於強盛,用小柴胡湯加上川芎、當歸、梔子。氣虛則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柴胡、梔子。如果下午耳鳴加重,這是陰血虛,用四物湯加上白朮、茯苓。如果腎虛火動,或者痰多口渴,必須用地黃丸。
耳朵裡嗡嗡作響,是陰液不足的表現。另外,體液不足,腦髓就會減少,小腿消瘦,耳朵經常鳴叫,也應該用地黃丸。腎虛引起的耳朵裡像潮水聲一樣不停,影響聽力,應該降氣補腎,服用正元飲,吞服黑錫丹,間隔服用安腎丸。腎臟有風,會引起耳鳴,晚上睡著時耳朵裡像打戰鼓、敲更鼓一樣響,四肢抽搐疼痛,耳朵裡感覺像有風吹一樣奇癢,應該用黃耆丸。腎臟是宗脈聚集的地方,耳朵是它的孔竅,如果血氣不通,宗脈就會虛弱,風邪就會趁虛從脈絡進入耳朵,風邪與體內氣機相搏,就會引起耳鳴。先用生料五苓散,加上制枳殼、橘紅、紫蘇、生薑一起煎煮,吞服青木香丸,以疏散邪氣,降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