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11)
卷七 (11)
1. 咽喉證
張子和曰: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其用各異,喉以候氣,咽以咽物。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合,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齶,則會厭能蔽其咽矣。四者交相為用,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最急之處。故《難經》言七衝門,而會厭之下為吸門。及其為病,一言可了,曰火。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實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不通則死矣。推十二經,惟足太陽別項下,其餘皆湊於喉嚨,《內經》何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蓋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凡十二經,言嗌乾、嗌痛、咽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
惟喉痹最速,相火之所為也。君火猶人火,相火猶龍火。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間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後人立八名,曰單蛾、雙蛾、單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痹。生死人特反掌之間。治之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
然喉痹為龍火,雖用涼劑,而不可使令服,宜以火逐之,以熱行寒,不為熱病扦格,乃可以散龍火。凡用針創者,宜搗生薑一塊,調以熱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內經》謂火鬱發之,出血者乃發之一端也。若其微者,可以咸軟之。大者以辛散之,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皆其藥也。
方約之曰:纏喉風、喉痹之症,其人膈間素有痰涎,或因飲食過度,或因忿怒失常,或房室不節而發作也。何則?飲酒過度,是胃火動也;忿怒失常,是肝火動也;房室不節,是腎火動也。火動痰上而為痰熱,燔灼壅塞於咽嗌之間,所以內外腫痛而水漿不入也。治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治標用丸散,以吐痰散熱;治本用湯藥,以降火補虛。諸方出症,但云風熱,未云治痰;但云治脾肝火,未云降肝腎火。予雖不敏,贅以管見。如挾痰加以栝蔞、半夏,或千緡湯之類:挾肝火,加以柴胡、黃連,或小柴胡湯、左金丸之類;挾腎火,加以生地、黃柏,或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之類。凡人之五臟六腑皆有火,不知此三經之火,常更而為病之多也。
趙養葵曰:喉咽痛,喉與咽不同:喉,肺脘呼吸之門戶,主出而不納;咽,胃脘水穀之道路,主納而不出。經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渴舌乾,咽腫上氣,噎乾及痛。《素問》云: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納食。又曰:足少陰之絡,循喉嚨,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陰之病,但有寒熱虛實之分。
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逆衝於上。到此咽喉緊鎖處,鬱結而不得舒。故或腫或痛也。其症必內熱口乾面赤,痰涎湧上,其尺脈必數而無力。蓋緣腎水枯損,相火無制而然。須用六味地黃,麥冬,五味,大劑作湯服之。又有色欲過度,元陽虧損,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者,須用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與飲,便引火歸原。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謂上病治下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咽和喉,加上會厭和舌頭,這四個部位雖然在同一個區域,但功能各不相同。喉嚨是負責呼吸的,咽是負責吞嚥食物的。會厭位於喉嚨的上方和下方,負責開合,當食物吞下時,會厭會吸住並蓋住氣管,而當氣體呼出時,會厭則會打開。所以當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就能遮蔽咽喉。這四個部位互相協調作用,是氣體和食物進出的重要關口,也是最緊急的地方。因此《難經》說的七個衝門,會厭的下方就是吸門。至於它們的疾病,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火」。
《內經》說:「一陰一陽互相結在一起,就叫做喉痹。」這裡的「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心經的君火,「一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相火。這兩種火都屬於脈絡,並且會連結到喉嚨。當氣血過於充盛時,就會在喉嚨內部結在一起,結得嚴重就會腫脹,腫脹嚴重就會痹痛,痹痛到無法通暢的時候就會死亡。推究十二經脈,只有足太陽經的支脈從頸項下方走過,其他經脈都聚集在喉嚨附近。《內經》為什麼只說一陰一陽的結會造成喉痹呢?這是因為君火和相火如果過於旺盛,就會在經絡中結成熱邪,所以發病時會又痛又快。所有十二經脈提到的咽喉乾燥、疼痛、腫脹、下巴腫脹、舌頭僵硬等症狀,都是君火造成的。
喉痹發病最快,這是相火造成的。君火像是人點燃的火,相火就像是龍點燃的火。人點的火燒木頭,火勢比較慢;龍點的火燒木頭,火勢很快。《內經》所說的喉痹,實際上咽和舌頭也包含在內,因為它們的病因都是火,所以就沒有區分。後人把喉痹分為八種名稱,分別是單蛾、雙蛾、單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痹,這些病症的生死往往在轉眼之間。治療這種疾病,最好是用砭石或針刺出血,血一出來,病就好了。
然而,喉痹是龍火引起的,雖然可以用涼性的藥物,但不能讓病人直接服用,應該用熱性的藥物來驅散它,用熱藥來驅除寒氣,這樣才不會被熱病所干擾,才能夠驅散龍火。凡是用針刺過的傷口,最好搗一塊生薑,用熱開水調和,時常含在口中,這樣傷口比較容易癒合。《內經》說,火氣鬱積要發散出來,出血就是一種發散的方法。如果病情輕微,可以用鹹味的藥物來軟化它;病情嚴重,可以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等,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藥物。
總結來說,纏喉風、喉痹這種病症,患者通常胸膈之間原本就有痰液,或是因為飲食過量、情緒失控、房事不節制而引發。為什麼呢?因為飲酒過度,會引起胃火;情緒失控,會引起肝火;房事不節制,會引起腎火。火氣上湧,痰液也跟著上來,形成痰熱,在咽喉之間灼燒堵塞,所以會內外腫痛,連水都喝不下。治療的方法是:緊急的時候要先處理表面的症狀,病情比較緩和的時候再處理根本的原因。
處理表面的症狀,可以使用丸藥或散劑,來幫助吐痰散熱;處理根本的原因,可以使用湯藥,來降低火氣、補益虛弱。以往的藥方都只提到風熱,沒有提到治療痰液,只提到治療脾肝火,沒有提到降低肝腎火。我雖然不聰明,也想在這裡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夾雜痰液,可以加入瓜蔞、半夏,或者使用千緡湯之類的藥方;如果夾雜肝火,可以加入柴胡、黃連,或者使用小柴胡湯、左金丸之類的藥方;如果夾雜腎火,可以加入生地、黃柏,或者使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之類的藥方。人的五臟六腑都有火,但是一般人不知道這三條經脈的火氣,常常會變成許多疾病。
趙養葵說:喉嚨痛和咽喉痛不一樣。喉是肺部呼吸的門戶,主要負責呼出氣體而不納入;咽是胃部消化食物的通道,主要負責納入食物而不吐出。《黃帝內經》說:「足少陰經所產生的疾病,會出現口渴舌乾、咽喉腫脹、呼吸不順、噎住難以吞嚥或疼痛。」《素問》也說:「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的絡脈,會使人咽喉疼痛,難以進食。」又說:「足少陰經的絡脈會沿著喉嚨走,並連接到舌根。」凡是喉嚨痛的,都是少陰經的疾病,但有寒熱虛實之分。
少陰經的火,就像奔騰的馬匹,逆著往上衝。衝到咽喉這個緊鎖的地方,就會鬱積而難以舒展。所以就會出現腫脹或疼痛。這種病症必定會出現內部發熱、口乾、面色發紅、痰液湧上,而且尺脈會細數無力。這是因為腎水虧損,相火失去控制所導致的。必須使用六味地黃丸、麥冬、五味子等藥,大量煮成湯藥服用。還有的情況是因為性慾過度,導致元陽虧損,無根之火到處遊走而沒有控制,停留在咽喉,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八味腎氣丸大量煎煮,放涼後飲用,才能夠將火氣引導回原位。這樣的治療方法,正是褚氏所說的「上病治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