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12)
卷一 (12)
1. 附:格言一
東垣曰:百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東垣曰:兩寸脈實,謂之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兩寸脈俱虛,謂之陰陽俱虛,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竭,宜調之以甘藥。兩寸脈不足,求之於地,地者脾胃也,當從陰引陽。兩寸脈短小,乃陽氣不足,病在下也,謂之陰盛陽虛,取之下陵、三里。補瀉無形,是謂導氣固精,治在五亂中取法,乃不足病也,當取穴於腹募氣海,甚者取三里、氣衝,以毫針引之。兩關脈俱實,上不至發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藥湯瀉其土實。
兩關脈俱虛,脈沉細,宜服理中湯。脈弦遲,宜服建中湯,或加黃耆,附子之類。兩尺俱實,是陰盛陽虛,下之則愈。兩尺俱虛,宜服姜附湯補陽。問:何陰虛而補陽?曰:陰本根於陽。仲景云:兩尺脈俱虛者,不宜下,下之為逆,逆者死。兩尺或不見,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於五臟背俞。
或血絡經隧伏火,是天上有陰火,故陽不收藏也。又《難經》云:下部無脈,或兩尺竭絕,乃為食塞,當吐。
先哲曰:浮、沉、遲、數,滑、澀六者之中,復有大相懸絕之要,人多不識。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言表,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見沉緊,是沉不可概言里,可功內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消,脈多遲滑,是遲不可概言寒,可溫中乎?數為熱矣。
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散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概言熱,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蔽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虛,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概言實,可消伐乎?如是則綱領之中,復有大綱領存焉,醫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此脈之所以難言也。
王好古曰:脈之不病,其神不言當自有也。脈之既病,當求其中神之有與無焉。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有神也,瀉其熱而神在焉;寒而有神,去其寒而神在焉。寒厥之脈,苟無力無神,將何藥以泄熱去寒乎?使不知此,將何依以生。
白話文:
附:格言一
李東垣說:百病白天症狀加重,晚上症狀減輕,這是陽氣有餘,屬於氣病而非血病。晚上症狀加重,白天症狀減輕,這是陰氣有餘,屬於血病而非氣病。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這是陽氣下陷進入陰分,叫做熱入血室。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這是陽盛陰虛,應該迅速瀉掉陽氣,大力滋補陰氣。
晚上惡寒,白天安靜,這是陰血旺盛於陰分。晚上安靜,白天惡寒,這是陰氣上溢於陽分。晚上惡寒,白天也惡寒,這是陰盛陽虛,應該迅速瀉掉陰氣,大力滋補陽氣。白天惡寒,晚上煩躁,飲食不進,叫做陰陽交錯,這是危急情況,可能死亡。
李東垣說:寸脈(手腕兩寸處的脈象)有力,叫做陽盛陰虛,瀉掉一些就能痊癒。寸脈都虛弱,叫做陰陽俱虛,補陽則陰氣耗竭,補陰則陽氣耗竭,應該用甘味藥物調和。寸脈不足,需從脾胃(地)入手,引導陰氣以生陽氣。寸脈短小,是陽氣不足,病在下焦,叫做陰盛陽虛,應取下陵穴、足三里穴。補瀉手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叫做導氣固精,治療方法在五亂(指五種病症)中取法,屬於不足之病,應取穴於腹部募穴、氣海穴,嚴重者取足三里穴、氣衝穴,用毫針引導氣血。兩關脈(手腕關脈處的脈象)都有力,上不至發汗,下不至通便,應該用芍藥湯瀉去土氣壅滯。
兩關脈都虛弱,脈沉細,應該服用理中湯。脈弦遲,應該服用建中湯,或者加入黃耆、附子等藥。尺脈(手腕尺脈處的脈象)都有力,是陰盛陽虛,瀉掉一些就能痊癒。尺脈都虛弱,應該服用理中湯補陽。問:為何陰虛要補陽?答:陰的根本在於陽。張仲景說:尺脈都虛弱者,不宜瀉下,瀉下是逆治,逆治則死。尺脈不見或短小,病在上焦,應該從五臟背俞穴入手治療。
或者血絡經隧伏藏陰火,是上焦有陰火,所以陽氣不能收斂。又《難經》說:下焦無脈,或尺脈竭絕,是食物阻塞,應該催吐。
前賢說: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脈象,其中還有更重要的差異,許多人都不了解。浮脈是表證,但陰虛的人,脈象也常常浮而無力,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可以升散嗎?沉脈是裡證,但外邪初犯嚴重時,陰寒束縛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脈象必定先見沉緊,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可以攻裡嗎?遲脈是寒證,但傷寒初退,餘熱未消,脈象多遲滑,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可以溫中嗎?數脈是熱證,但虛損的時候,陰陽俱虧,氣血散亂,脈象必定急數,數脈越數越虛,越虛越數,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證,可以寒涼嗎?微細脈象類似虛證,但疼痛阻塞嚴重時,脈象多伏匿,所以伏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可以驟然補益嗎?洪弦脈象類似實證,但真陰大虧時,關脈必定格外有力,所以弦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可以攻伐嗎?這樣看來,脈象綱領中,還有更重要的綱領存在,醫生不能不參照四診而妄加治療,這就是脈象難以言喻的原因。
王好古說:脈象沒有疾病,其神氣自當存在。脈象有了疾病,應該察看其中神氣的有無。例如脈象六數七極,是熱證,脈象有力就有神氣;脈象三遲二敗,是寒證,脈象有力就有神氣。熱證有神氣,瀉去熱證神氣仍在;寒證有神氣,去除寒證神氣仍在。寒厥的脈象,如果無力無神,用什麼藥物瀉熱去寒呢?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將憑什麼而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