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推按法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係以手推病法,亦診例也。

白話文:

向外推壓,有內而無外的症狀,表明有心腹疾病。向內推壓,有外而無內的症狀,表明身體有熱氣。向頭部推壓,有上而無下的症狀,表明腰部和足部有寒氣。向底部推壓,有下而無上的症狀,表明頭部和頸部疼痛。按壓到骨頭,脈搏虛弱的,表明腰脊疼痛並有肢體麻痺。

柯韻伯曰:按脈內側推而外,欲候筋骨、氣血、肌肉等病,脈反內著,知病已在內,故牢不可移,是胸腹有積聚為患,故脈如是也。推脈外側而內求之,以候胸腹諸病,指欲內而脈反外鼓,是病已外發,氣從外向,形身有熱,為可證矣。

白話文:

柯韻伯說:按脈時由內往外推,想察看筋骨、氣血、肌肉等疾病,如果脈反覆內部著著,就知道疾病已經在內部,因此脈象牢固不能移動,這是因為胸腹有積聚的病患,所以脈象才會這樣。

按脈由外往內推,想察看胸腹的各種疾病,如果手指想往內按而脈象反覆鼓脹在外,這是疾病已經發作到外部,氣從外向,身體有熱,可以證明這一點。

寸脈為陽而主降,反脈為陰而主升,天地氣交,火既濟之理也。按寸推而上之,究其胸喉以上之病,其脈氣上而不下,是陽虛而不降,則陰中無陽,腰足清也。按尺推而下之,究其小腹腰股膝脛中病,其脈下而不上,是陰虛而氣不上升,陽中無陰,頭項痛可知也。

白話文:

寸脈屬陽,主下降,尺脈屬陰,主上升,這就像天地之氣交會,火候充足的道理。

按寸脈向上推,可探知胸喉以上疾病,如果脈氣只上不下,表示陽氣虛弱,導致下降功能失常,陰陽失衡,腰部和腿部容易虛寒。

按尺脈向下推,可探知小腹、腰部、膝蓋、脛骨部位的疾病,如果脈氣只下不上升,表示陰氣虛弱,導致氣血無法上升,陰陽失衡,頭部和頸部容易疼痛。

不內不外,是脈氣有餘;不上不下,皆因脈氣不足。然陰陽外降以為和,及其偏勝,則陽下陷入陰中而發熱,陰氣上入陽中而腦髓惡寒,更可以上下之法神而明之矣。

按之至骨,所以候腎。舉指不實,便是少氣,腎附腰脊,故痛,精髓不足,故身有痹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強勁,不虛浮也不沉緩,這是脈氣充足的表現;脈搏不浮在表層也不沉入深處,皆是脈氣虛弱的徵兆。然而,陰陽二氣相和而下降才能維持身體和諧,如果陰陽二氣偏勝,就會造成陽氣下陷進入陰氣中,進而發熱;陰氣上竄進入陽氣中,則腦髓感到寒冷刺骨。因此,治療時可以根據上下之法來靈活應變,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2. 脈主病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粗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上實者寸盛,下虛者尺弱,皆陽強之脈,故為陽厥巔頂之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陽氣受也。

來之徐,知上之虛,皆陽不足也。陽虛必惡風。

有脈俱沉細者,少陰厥也。

沉細腎脈,兼數則熱,陰中有火,此少陰之厥也。然愈虛則愈數。沉細之數,厥則何疑?又不可以火斷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脈數散,陰不固也。故或入之陰,或出之陽,而為來往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眴僕。

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陰氣脫,故為眴僕。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數動陽脈也,一代陽邪傷其血氣也,故為泄膿血。

白話文:

脈象粗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屬於內熱症狀。脈象來得快去得慢,上部實滿下部虛弱,屬於厥頂之疾。

粗大的脈象,像是浮脈、洪脈等,都是陽氣實盛,陰氣虛弱的表現,因此會出現內熱症狀。上部實滿,代表寸脈有力,下部虛弱,代表尺脈無力,都是陽氣強盛的脈象,因此屬於陽厥巔頂之疾。

脈象來得慢去得快,上部虛弱下部實滿,屬於惡風症狀。因此患有中惡風症,是因為陽氣受損。

脈象來得慢,代表上部虛弱,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虛弱的人,一定會害怕風寒。

如果脈象沉細,屬於少陰厥。

沉細的腎脈,如果又兼具脈數,代表內熱,陰中有火,這就是少陰厥的症狀。而且越虛弱,脈數就越快。沉細的脈象,又兼具脈數,這是厥症,有什麼好懷疑的呢?但是也不能單憑火來判斷。

脈象沉細又散亂,代表寒熱交戰。

沉細代表陰氣,數散代表陽氣,陰脈數散,代表陰氣不固。因此有時寒氣入侵,有時熱氣外出,導致來回寒熱交替的症狀。

脈象浮而散亂,屬於眴僕症。

浮脈代表陰氣不足,散亂代表神氣不守,浮而散,代表陰氣脫落,因此會出現眴僕症。

脈象數動而一代,代表疾病在陽氣的脈絡,會導致泄瀉、便血、膿血等症狀。

數動代表陽氣的脈絡,一代代表陽邪損傷了血氣,因此會出現泄瀉、便血、膿血等症狀。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壅,喘而兩脅滿,肝壅,兩脅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壅,脅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白話文:

當肝、腎、肺的經絡都壅塞不通時,會出現水腫。

肺經壅塞:喘氣,兩側肋骨下脹滿。

肝經壅塞:兩側肋骨下脹滿,躺下時驚醒,排尿困難。

腎經壅塞:肋骨下至小腹脹滿,小腿有大小腿之分,大腿和臀部腫大無力,容易偏癱。

滿,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三經皆能為滿,若其脈實,當為浮腫。肺居膈上,其系橫出腋下,故肺壅則喘而兩脅滿。肝之脈環陰器布脅肋,故壅則兩脅滿不得小便。肝主驚,臥則愈壅,故多驚也。腎脈循內踝,上腨出膕,絡膀胱而上行,故壅則脅下至少腹滿也。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跛。易偏枯,不能運行所致。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

白話文:

脹滿,是邪氣阻塞而導致身體腫脹。三條經脈(肺經、肝經、腎經)都可能導致脹滿,如果脈搏實大,則會形成浮腫。

肺部位於橫膈膜上方,它的經脈橫行於腋下,因此肺氣壅滯就會導致喘息和兩側肋骨脹滿。肝經脈絡陰部和肋骨,因此肝氣壅滯就會導致兩側肋骨脹滿和排尿困難。肝臟主驚嚇,臥牀時脹滿會加重,因此容易受到驚嚇。

腎經脈絡足內踝,向上延伸至小腿後側,連接膀胱再向上行,因此腎氣壅滯就會導致肋骨以下至小腹腫脹。

腫有時大有時小,稱為大小跛。容易偏向一側,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心脈滿大,火有餘也;火盛則血涸。故癇瘛筋攣。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餘,故為是病。夫癇瘛筋攣病一也,而心肝二經皆有之,一以內熱,一以風寒,寒熱不同,血衰一也。

白話文:

  • **脈象:**心脈搏動強而有力,表示火氣過盛。
  • **病理:**火氣過旺,導致血液乾燥。因此,才會出現癲癇發作和肌肉痙攣。
  • **臟腑:**肝臟儲藏血液,肝小表示血虛,肝急表示邪氣過剩,所以會引起這種疾病。
  • **病名:**癲癇發作和肌肉痙攣本是同種疾病,但既涉及心經(燥熱),也涉及肝經(風寒)。雖然寒熱不同,但導致的結果都是血虛。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騖,馳驟也。驚駭肝病,肝脈急亂,因驚而然。此特一時氣逆耳,通則無喑也。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脈細小而急,陰邪聚於陰分也,故當隨經而為瘕。

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白話文:

肝經脈絡快速跳動,遇到驚嚇時,脈搏微弱如同啞音,如果不治療就會危及自身。

這裡的「騖」指的是快速跳動。驚嚇會導致肝病,肝經脈絡急促紊亂,這是因為驚嚇所致。這只是一時氣逆,通暢後就不會出現脈搏微弱的現象。

腎經脈絡、肝經脈絡、心經脈絡都快速跳動且不鼓動,這都是瘕的表現。

三條經脈都細小而快速跳動,這是陰邪聚集在陰分導致的,因此會沿着經絡形成瘕。

肝腎經脈都沉下去則為石水,都浮起來則為風水,都虛弱則為死,都細小且弦急則預示著驚嚇。

水病有陰陽,腎肝在下,肝主風,腎主水。俱沉者陰中陰病也,石水凝結少腹,沉堅在下。俱浮者陰中陽病也,風水遊行四體,泛浮於上。並虛者,一為根本,一為發生,根本空虛,有表無里,當死。並小真陰虛,小而兼弦木邪勝,氣虛膽怯,故為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白話文:

水病分為陰性和陽性。腎和肝位於下部,肝主風,腎主水。同時沉在下方的,是陰中之陰的病症,腎結石凝聚在小腹,沉積堅硬。同時浮在上面的,是陰中之陽的病症,風水在四肢遊走,浮泛在上。同時虛弱的,一種是根本虛弱,一種是發病的徵兆。根本虛弱,有表無裏(虛有其表,內裡空虛),應當死亡。同時輕微的真陰虛弱,同時兼有肝氣鬱結,氣虛膽怯,因此會出現想要驚恐的表現。

疝者,寒氣結聚所為。急者,挾肝邪。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脈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居之,故疝,按疝病乃寒邪挾肝邪之證,或結小腹,或結睪丸,或結於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絞痛,脈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經曰肝風疝,脾風疝,皆兼一風字,其必挾肝邪可知。

白話文:

疝氣是由寒氣聚集造成的。發作急促的,是肝臟邪氣夾雜其中。發作緩慢的,在身體陰部。如果發作緩慢但劇烈,而且疝氣團塊很大,說明陰邪力量強盛。肝腎的經絡在小腹,連接陰莖,寒邪寄居其中,所以會出現疝氣。而疝氣按壓時疼痛劇烈,經脈跳動急促,大多是因為寒邪聚集在身體陰部,並挾帶了肝鬱風氣。經典中說:「肝風疝氣,脾風疝氣」,都包含了一個「風」字,可見疝氣必然夾雜了肝臟邪氣。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心脈搏滑急,寒挾肝邪乘心。肺沉搏,寒挾肝邪乘肺。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白話文:

心臟的脈搏滑而且急促是心疝,肺部的脈沈而且強是肺疝。

心臟的脈搏滑而且急促,是因為寒氣加上肝的邪氣影響到心。肺部的脈沈而且強,是因為寒氣加上肝的邪氣影響到肺。

三陽經的脈急促是瘕症,三陰經的脈急促是疝氣。

三陽,太陽也。三陰,太陰也。陽為瘕聚,陰為疝氣。凡脈急,皆邪盛也。寒邪氣聚,皆可名疝,故五臟皆有之。

白話文:

三陽,指太陽。三陰,指太陰。陽氣盛時,會引起瘕聚(腫塊)。陰氣盛時,會引起疝氣(腹痛)。所有脈搏跳動過快的情況,都表示邪氣過盛。寒邪聚集也會引起疝氣,所以五臟六腑都可能出現疝氣。

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脈急者為風寒邪乘心腎,故為癇為厥;木邪乘胃,故發為驚。

白話文:

如果兩條陰經的脈象緊急,會出現癲癇和昏厥的症狀;如果兩條陽經的脈象緊急,會出現驚恐的症狀。

這裡的兩條陰經指的是少陰經,而兩條陽經指的是陽明經。脈象緊急表示風寒邪氣侵入心腎,因此會引起癲癇和昏厥;木邪侵犯胃經,所以會導致驚恐的發生。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己。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肝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白話文:

脾臟脈象外凸,屬於腸液積聚,時間久了會自行消退。肝臟脈象緩和,也屬於腸液積聚,容易治療。腎臟和肝臟脈象微弱而緩慢,屬於腸液積聚導致下血,身體溫熱發燒的會死亡。心臟和肝臟積聚也會下血,兩種臟器同時發病可以治療。脈象細小、緩慢、粗糙的是腸液積聚,如果身體發熱的會死亡,發燒七天就會死亡。

腸澼,下痢也,凡心、肝、脾,腎皆主陰分,或寒濕,或熱,各有所傷,乃自大腸下血,均謂腸澼。血溫身熱者,邪火有餘,真陰衰敗,故死。心主血,肝藏血,故二臟澼於下血,同病為順而可治。若肝脾同病,為土敗木賊,其難治也明矣。小沉而澀為腸澼者,以陰不足而傷血也。然脈沉細不當熱,今身熱,是為逆。七日,六陰敗盡也。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

白話文:

腹瀉,也稱為腸澼。心、肝、脾、腎等臟器都屬於陰分。寒濕或熱邪侵犯這些臟器,導致大腸出血,都稱為腸澼。

如果出血時身體溫熱,說明邪火旺盛,真陰衰弱,患者會死亡。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心肝兩臟同時出血,這種情況屬於同一病因,可以治療。

但如果肝脾同時出現問題,稱為「土敗木賊」,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

脈象細弱,但患者卻發熱,這是脈證不符,稱為「逆」。這種情況發展到七天,六陰氣全部耗盡,患者就會死亡。

沉鼓澀,陽不足也。外鼓大,陰受傷也。小堅而急,心火鬱而內熱也,胃為水穀之海,胃氣既傷,心部又病,此上下痞滿,膈偏枯矣。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白話文:

陽氣不足時,脈搏會沉弱而澀。脈搏外圍跳動強勁,表明陰氣受損。脈搏細小堅硬而急促,表示心火鬱結導致內熱。胃是儲存食物和水分的海洋,如果胃氣受傷,又加上心部疾病,就會導致上下痞滿,膈膜發生偏移。

搏,脈堅強,陰虛最忌。若血衄脈搏身熱,真陰敗脫也。然失血之證多陰虛,陰虛之脈多浮大,故懸鉤浮乃其常脈,無足慮也。

白話文:

搏動有力、脈搏強勁,是陰虛最害怕的。如果發生血鼻、脈搏跳動且身體發熱,是真陰耗損脫落的徵兆。然而,失血的症狀通常是陰虛,陰虛的脈象常是浮大,所以脈搏懸浮有力是這種情況下常見的脈象,無需擔憂。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己。

如數,非真數之脈,以猝動肝心之火,故令人暴驚。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當消環自己。

白話文:

脈象出現像喘息一樣,這叫做突發的厥症,患這種厥症的人會說不出話來。脈象快速跳動,會讓人突然驚恐,三到四天後自然會好轉。

脈象看似快速,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數脈,而是因為突然間肝臟和心臟的火氣上升,所以讓人突然驚恐。

心脈搏動堅實而且延長,將會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言語;如果心脈柔軟而分散,則會自行消退恢復正常。

心脈堅搏,肝邪乘心,臟氣虧甚,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搏堅之脈,皆肝邪盛也,五臟皆畏之。蓋五臟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凡木強者土必衰,脈搏者胃多敗,故堅搏為諸臟所忌。搏之微,邪亦微;搏之甚,則幾於真臟矣。故當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淺深。

白話文:

心臟脈絡堅硬有力,是因為肝臟邪氣侵犯了心臟,導致心臟氣血虧虛。少陰脈絡從心臟部位向上延伸,沿着咽喉,因此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說話。堅硬有力脈絡,都是由於肝臟邪氣旺盛所致,五臟器官都會懼怕它。這是因為五臟器官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脈絡中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凡是肝氣過旺的人,脾胃必定會虛弱,因此脈搏有力是其他臟器所忌諱的。脈搏有力程度輕微,則邪氣也輕微;脈搏有力程度嚴重,則幾乎會傷及真正的臟器。因此,應根據脈搏有力程度的輕重,來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其不復發散也。

肺脈搏堅,邪乘肺也。肺系連喉,故為唾血。軟散,肺虛不斂,汗出如水且亡陽,故不可更為發散。

白話文:

肺部的脈象如果強硬而長,會出現咳血的症狀;如果脈象軟弱而散,會出現大量出汗的症狀,甚至使得汗液無法正常散發。

肺部脈象強硬,是因為邪氣侵犯肺部。肺與喉部相連,所以會引起咳血。脈象軟弱散漫,是因為肺虛無法收斂,汗液像水一樣流出並且伴有陽氣衰微,所以不能再使用發汗的方法。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當病食痹。

白話文:

肝臟的脈搏堅硬而有力,而且顏色不青,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墜脹感,就像有東西壓在身上一樣。這是因為血液淤積在肋骨下面,導致氣喘。

如果肝臟的脈搏柔軟而無力,而且顏色淺淡,則可能會出現水腫。水腫是指身體過度水腫,口渴劇烈,飲水過多,水分容易滲透到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

胃脈搏堅,木乘土也。色赤,則陽明火盛也。木火交熾,胃經必傷,陽明下行者,從氣街下行抵伏兔,故病髀如折也。軟散則胃氣本虛,食則氣逆,滯悶不行,而為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脛腫,若水狀也。

白話文:

胃脈搏動有力,表示肝氣旺盛而侵犯脾胃。如果面色發紅,表示陽明胃火旺盛。肝火與胃火互相加強,胃經必定受傷。陽明胃經的氣血從氣街流動,到達伏兔穴,所以小腿會感覺像折斷一樣疼痛。如果脈搏柔軟無力,表示胃氣本來就虛弱。進食後氣機逆亂,滯悶不暢,就成了食積。

邪脈乘脾,脾虛無以生血,故本臟之色見,脾弱不能生肺,故為少氣。若軟散色不澤者,尤見脾虛,脾絡內踝前廉。循䯒骨後,故病足脛腫。若水狀,以脾不制水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白話文:

邪惡脈絡侵犯脾臟,脾氣虛弱無法造血,因此本臟的膚色會顯現於外。脾臟虛弱無法滋養肺臟,因此氣息微弱。如果皮膚鬆軟而缺乏光澤,更能看出脾臟虛弱。脾絡從足內踝沿著脛骨前內側向上走,追循足厥陰肝經,因此患病會導致足部腫脹。如果腫脹如水,說明脾臟不能控制水分。

邪干腎氣必衰,色黃赤為火土有餘,故病腰如折也。軟散則本虛,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病少血。按五臟病脈,一曰搏堅,一曰軟散,而其為病多皆不足。蓋搏堅之脈,邪勝於正,是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軟散者,本原不足,謂正氣奪則虛也。有邪致虛,無邪本虛。虛若一而病本不同,所當辨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白話文:

邪氣入侵腎臟,腎氣就會衰弱。顏色發黃發紅,表示火土過盛,因此會出現腰部疼痛如同折斷的感覺。身體軟弱無力,則是腎虛所致。腎臟主水,負責產生津液。現在腎氣不正常運作,所以會出現血虛的症狀。

根據五行臟腑的脈象,一種是搏動強勁的脈象,另一種是虛弱無力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出現的疾病大多是虛弱所致。搏動強勁的脈象,表示邪氣盛於正氣,也就是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定虛弱。虛弱無力的脈象,則表示根本正氣不足,正氣一被打敗就虛弱。有的是邪氣導致虛弱,有的則是本身虛弱。雖然虛弱的表現相同,但病因卻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陰,主少陰而言。腎主子宮,胎孕之所主也。陽別者,言陰脈搏手,似乎陽邪,然其鼓動滑利,本非邪脈。蓋以陰中見陽,而別有和調之象,是謂陰搏陽別也。然猶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強素弱,斯足以盡其義矣。

白話文:

陰脈:主要指少陰脈。腎臟主管子宮,是胎兒孕育的地方。陽別脈:指的是陰脈在脈診時表現出的脈象,類似於陽邪脈,但它的跳動和緩通暢,本質上不是邪脈。這是因為在陰脈中呈現出陽脈特徵,並有和順調和的徵兆,稱為陰搏陽別。然而,仍然需要根據孕婦的體質強弱、年齡和日常生活中左右偏向以及脈搏寸口、關口和尺口的固有強弱情況來判斷,這樣才能完全理解其含義。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緩謂縱緩之狀,非遲也。盛則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

陰陽虛,腸澼死。

陰陽虛,尺寸俱虛也。胃氣不留,魄門不禁而陰陽虛者,臟氣竭也。故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言脈體,陰言脈位,汗液屬陰,而陽加以陰,陰氣泄矣。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虛,沉取不足;陽搏,浮取有餘。陽實陰虛,故曰內崩失血。

白話文:

脈搏快速跳動的,稱為疝氣、腫塊、小腹疼痛。脈搏滑利,稱為風症。脈搏粗澀,稱為痺症。脈搏緩慢且滑利,稱為熱中。脈搏強勁且緊實,稱為脹滿。

緩慢是因為胃熱,滑利是因為陽氣過盛,所以患上熱中。緩慢指的是脈象鬆弛的狀態,不是指脈搏遲緩。脈搏強勁則表示中氣壅滯而緊實,邪氣過盛,所以稱為脹滿。

陰陽虛弱,腸道積液就會導致死亡。

陰陽虛弱,寸脈和尺脈都虛弱。胃氣無法停留,魄門失守導致陰陽虛弱,臟腑氣機衰竭,所以會死亡。

陽氣加於陰氣,稱為出汗。

陽指的是脈象,陰指的是脈位,汗液屬於陰,而陽氣加於陰氣,陰氣就泄漏了。

陰虛陽盛,稱為崩漏。

陰虛,沉取脈象不足;陽盛,浮取脈象過盛。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所以稱為內崩失血。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白話文:

  • 三條陰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同時抽搐,半個月後死亡。
  • 兩條陰經同時抽搐,十三天後傍晚死亡。
  • 一條陰經抽搐,十天後早晨死亡。
  • 三條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同時抽搐並鼓脹,三天後死亡。
  • 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同時抽搐,心腹脹滿。
  • 全身發抖無法抑制,五天後死亡。
  • 兩條陽經同時抽搐,疾病發作導致發燒,無法治療,十天內死亡。

三陰俱脾肺也。搏即真臟之擊搏。二十日,肺脾成數。夜半陰極氣盡,故死。二陰俱心腎也。十三日,心腎之成數。夕時陰陽相半,水火分爭也。一陰俱心主與肝也。平旦木火旺極,而邪更甚,故死。三陽俱手足兩太陽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既搏且鼓,陽邪盛極矣。

白話文:

三陰是指脾和肺。搏指真臟的震動。二十天後,肺和脾發育完成。半夜陰氣達到極點,因此會死亡。

二陰是指心和腎。十三天後,心和腎發育完成。傍晚時陰陽各佔一半,水火相爭。

一陰是指心主和肝。黎明時木火旺盛到極點,而邪氣更盛,因此會死亡。

三陽是指手足兩陽明經絡。水一火二,因此會死亡。到了第三天,既有震動又有鼓脹,陽邪盛極。

三陰三陽,四臟俱搏,則上下俱病。故在上則心腹滿脹,至於發盡;在下則不得隱曲,陰道不通也。四臟俱病,惟以胃氣為主,五穀盡而死矣。二陽俱,大腸胃也。獨闕一陽,必脫簡。

白話文:

三陰三陽的經絡交錯,四臟同時受傷,上下都會發病。所以上部會出現心腹脹滿,嚴重者會脫髮;下部會出現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四臟同時有病,主要因胃氣受損,五穀不能消化吸收,進而導致死亡。兩條陽經氣血不通,即大腸和胃。如果只有一條陽經不通,必然會虛脫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