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11)
卷一 (11)
1. 附:格言一
何柏齋曰,足相火屬膽配肝,主血者也;手相火屬三焦配腎之命門,主精者也。肝與命門皆屬風木,木中有火,則精血之中有熱氣也。然精血體潤,水也。火與水相守,故不發。至發而為熱,則皆精血將枯之所致也,譬木枯則火易焚耳,故相火發者難治。今虛勞骨蒸之病,皆相火發熱之證也。
小水不能滅大火,法當補陰,則熱自退,此論丹溪主寒涼之誤。人之臟腑以脾胃為本,蓋人之飲食,皆入於胃而運於脾,為地之土也。然脾胃之能化與否,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胃之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症,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皆滲入血脈骨肉,血亦化水而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導其水,復補其火,使二氣平和,病斯去矣。
丹溪謂脾失運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經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本,迂而不切。
劉河間謂補瀉脾胃之本者,蓋以脾胃中和之氣也,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
丹溪曰氣無補法者,庸俗之論也。以其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知正氣虛則濁氣滯,正氣得補,而行健運之職,則濁氣自下而痞滿除,氣虛不補,邪何由退?《內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欲破滯氣,消脹滿,必補脾氣,至的至當,非淺見所知者。
大凡失血,脈皆洪大無力,即芤脈也。陰血既虧,陽無所依,浮散於外,故見此象。誤認為實火,大謬。
張三錫曰:大抵虛損宜分兩途:一則中氣虛,屬內傷,脈緩或虛大無力,可治;一則真陰虧損,陰虛火旺,脈弦數無力,難治。
又曰:心肺損而色敗,腎肝損而形痿。
發黃有陰陽:天五之土,為火所焚,陽黃也;地二之火,為水所溺,陰黃也。
虛損之微者,真火尚存,服寒涼猶可;虛損之甚者,真火已虧,藥用寒涼,豈能使之化為精血,以補其虛乎?人身之中,藏真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精乃臟腑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為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大氣,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
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榮,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而病生焉。
張三錫曰:勞傷五臟皆成瘵,獨肺勞莫治。以咳嗽、咳血,陰火上炎,日晡甚,久之咽喉生瘡,一邊睡,或左或右,寒涼滋陰則傷脾而增瀉,參朮益氣而助火則增嗽,添瀉添喘,死期迫矣。大抵脈細數,骨蒸,干嗽聲啞者,必不可救。乃真陰虧損,病在膏盲,藥莫能及也。其發潮熱者,俗以涼藥濟之,不知陰虛生內熱,非芩、連、知、柏所可治者。
如外感熱邪,邪淨則止;傷食發熱,宿滯化則止。此陰虛非一朝一夕,心靜可以養陰,而又全賴飲食從胃中生出陰血。若不顧脾胃,徒事坎離,則陰未必滋,熱未必除,脾胃轉傷,熱嗽愈甚矣。
白話文:
何柏齋說,足部的相火屬於膽,和肝臟相配,主要掌管血液;手部的相火屬於三焦,和腎臟的命門相配,主要掌管精液。肝臟和命門都屬於風木,木中有火,所以精血中含有熱氣。然而精血的本質是滋潤的,屬於水。火和水相互制衡,所以不會發熱。一旦發熱,都是因為精血將要枯竭所導致的,就像樹木枯萎容易燃燒一樣,所以相火發作是很難治療的。現在虛勞骨蒸這種病,都是因為相火發熱引起的。
用小水不能撲滅大火,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養陰液,熱自然就會消退,這是在批判朱丹溪主張用寒涼藥物的錯誤。人的臟腑以脾胃為根本,因為人吃的食物,都進入胃,再由脾運化,脾胃如同大地的土壤。然而脾胃是否能夠正常運化,實際上取決於水火二氣,而不是脾胃本身的能力。火氣過盛,脾胃就會乾燥;水氣過盛,脾胃就會濕潤,這兩種情況都不能正常運化食物,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水腫的病症,是因為水氣過盛,火氣無法運化;火氣衰弱,也不能運化水,所以水進入脾胃,就滲入血脈骨肉,血液也變成水,引起腫脹,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疏導水氣,再補養火氣,使水火二氣平衡,疾病就會痊癒。
朱丹溪認為脾胃功能失常是由於肝木克制脾土,所以他想清除心經的火,讓肺金發揮作用來制約肝木,這種方法迂迴而不切實際。
劉河間認為補瀉脾胃的根本,在於脾胃的中和之氣,乾燥的就使它濕潤,濕潤的就使它乾燥,這就是補和瀉的道理。
朱丹溪說氣虛沒有補的方法,這是庸俗的觀點。因為氣滯不通,感覺難以進補。卻不知道,正氣虛弱,濁氣就會停滯,正氣得到補養,就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濁氣自然下降,胸腹的痞滿自然消除。氣虛而不補養,邪氣如何能夠消除?《黃帝內經》說:身體強壯的人,氣機運行順暢就會痊癒;體質虛弱的人,氣機停滯就會生病。想要消除滯氣,消除脹滿,必須補養脾氣,這是非常正確的方法,不是見識淺薄的人能夠理解的。
一般來說,失血的脈象都是洪大而無力,也就是芤脈。陰血虧損,陽氣失去了依附,浮散在外,所以出現這種脈象。如果誤認為是實火,那就大錯特錯了。
張三錫說:虛損的病症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中氣虛弱,屬於內傷,脈象緩慢或虛大無力,可以治療;一種是真陰虧損,陰虛火旺,脈象弦數無力,難以治療。
他又說:心肺功能損傷會導致氣色衰敗,腎肝功能損傷會導致形體萎靡。
發黃的症狀也有陰陽之分:天五的土,被火焚燒,是陽黃;地二的火,被水淹沒,是陰黃。
虛損輕微的人,真火尚存,服用寒涼藥物還可以;虛損嚴重的人,真火已經虧損,用寒涼的藥物,怎麼能使它轉化成精血,來補養虛損呢?人體內有三種真藏:元精、元氣、元神。精是臟腑的精華,不是一般的血可以比擬的,所以叫做天癸。氣是臟腑的根本,是動靜的主宰,所以叫做神機。脈搏是天真之氣匯聚的地方,它的升降運行,都隨著氣的運行而動,因為血液而顯現。
精和氣是生命之源,相互資助,不會失去平衡,用來滋養全身,是人活命的根本。如果精不足,氣就失去資助而無法化生;氣不足,血就失去滋養;血不足,氣就沒有依附。天真之氣散亂,疾病就會產生。
張三錫說:五臟勞損都會形成癆病,只有肺癆最難治。因為咳嗽、咳血,陰火上炎,午後加重,久而久之咽喉生瘡,習慣側臥,無論是左側還是右側,用寒涼滋陰的藥物會損傷脾胃而加重腹瀉,用人參白朮補益氣血反而會助長火氣而加重咳嗽,腹瀉和氣喘更加嚴重,離死亡就不遠了。大體來說,脈象細數,骨蒸潮熱,乾咳聲音嘶啞的,一定無法救治。這是因為真陰虧損,病入膏肓,藥物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出現潮熱,俗人用寒涼藥物來退熱,卻不知道是陰虛生內熱,不是黃芩、黃連、知母、黃柏這些藥物可以治療的。
如果是外感熱邪,等邪氣消除就會退熱;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發熱,等宿食消化就會退熱。陰虛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心靜可以養陰,也要依靠飲食從脾胃產生陰血。如果不顧脾胃,只顧煉丹,陰液未必能夠滋養,熱也未必能夠消除,反而會損傷脾胃,熱咳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