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喻嘉言脈部位論

心之脈絡小腸,小腸之脈絡心;肺之脈絡大腸,大腸之脈絡肺。此可以論病機,如心移熱於小腸,肺移熱於大腸之類,不可定部位也。小腸當候之於右尺,以火從火也。大腸當候之於左尺,以金從水也。三焦屬火,亦候於右腎;膀胱屬水,亦候於左腎。一尺而水火兩分,一臟而四腑兼屬,乃天然不易之至道。

蓋胸中屬陽,腹中屬陰,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所傳渣滓、水液、濁氣皆陰,惟腹中可以部置,非若胃為水穀之海。清氣在上,膽為決斷之官,靜藏於肝,可得位之於中焦也。至於上焦,重重膈膜,遮蔽清虛之宇,惟心肺得以居之,而諸腑不與焉。所謂膈盲之上,中有父母者是也。

心主血為陰,肺主氣為陽,其營衛於周身,非父母而何。然心君無為而治,肺為相傅華蓋,而覆於心上,以布胸中之氣,而燮理其陰陽。膻中為臣使,包裹而絡於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是以心火寂然不動,動而傳之心胞,與三焦之火即為相火。

《素問》謂手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靈樞》謂手厥陰之脈出屬心胞絡,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陽之脈散絡心胞,合心主,正見心胞相火與於少陽相火為表裡,故歷絡於上下兩相輸應也。心君寧,相火安,而膻中喜樂出焉。心君擾,相火翕然從之,而百度改其常焉。心胞所主二火之出入關係之重如此,是以亦得分手經之一,而可稱為腑耳。

王叔和以相絡之故,大小二腸候之於上,而不知水穀變化,濁穢之氣去,膈上父母清陽之氣迥不相通,豈可因外絡連屬,反謂右寸之清陽上浮者為大腸?脈沉者謂肺脈,經所謂臟真高於肺者,乃真臟高於大腸矣。左寸之浮者為小腸脈,沉者為心脈,水中汙泥反浮於蓮花之上,有是理乎?夫心胞之脈裹擷乎心,代君主行事,從左寸候之,亦理之當然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中的臟腑理論和脈絡系統。內容大意如下:

心臟與小腸的脈絡相互聯繫,同樣肺臟與大腸的脈絡也相互聯繫。這種聯繫有助於理解疾病發生的機制,例如,心臟的熱能可能影響到小腸,肺臟的熱能可能影響到大腸。然而,這種聯繫並不能確定具體的身體位置。小腸的狀況應在右手的尺脈處診察,因為心臟屬火,小腸亦然。大腸的狀況應在左手的尺脈處診察,因為肺臟屬金,大腸屬水。這樣,在一個尺脈上就能區分水與火,一個臟器上能同時反映四個腑的狀態,這是自然界的真理。

胸部屬陽,腹部屬陰。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所處理的渣滓、水分、濁氣都屬於陰性,因此它們的位置在腹部。胃則是食物的海洋,其中的清氣上升。膽囊負責判斷和決定,靜靜地藏在肝臟中,這就是中焦的功能。上焦部分則被多重膈膜遮蔽,只有心臟和肺臟可以居住在這裡,其他腑臟不能。所謂膈盲之上,其中就有心臟和肺臟。

心臟主管血液,屬於陰性;肺臟主管氣息,屬於陽性。它們共同維持全身的營養和防禦,就像父母一樣。然而,心臟作為君主,無需主動工作,肺臟作為輔佐,覆蓋在心臟上方,調節胸腔中的氣息,平衡陰陽。膻中(即心包)作為臣使,包裹在心臟下方,負責咽喉的運作,宣佈政令。因此,心臟的火氣平靜,一旦活躍,會傳遞到心包,與三焦的火氣結合,形成相火。

根據《素問》和《靈樞》的記載,手少陽經與心包為表裡關係,手厥陰經的脈絡連結心包,向下穿過膈膜,貫穿三焦;手少陽經的脈絡散佈在心包,與心包相連,這表明心包的相火與手少陽經的相火互為表裡,所以它們在上下的聯繫非常緊密。當心臟平靜,相火安穩,膻中就會產生喜悅。反之,如果心臟受到幹擾,相火就會隨之活躍,導致身體機能失常。心包對於控制這兩種火氣的進出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它也被視為手經的一部分,可以稱為腑。

然而,王叔和認為因為大小腸與心肺有脈絡聯繫,所以應在上焦診察大小腸的狀況。但實際上,食物的消化和濁氣的排放,與膈膜上方的清陽之氣並無直接聯繫,不能僅憑外部脈絡的聯繫,就認為右手寸脈的清陽之氣來自大腸,或認為脈搏深沉的是肺臟。同樣,左手寸脈的浮動是小腸的脈象,深沉的是心臟的脈象,這就像是汙泥浮在蓮花之上,完全不符合道理。心包的脈絡包裹著心臟,代表心臟執行功能,因此在左手寸脈診察心包,也是合理的。

2. 趙羽皇參附宜虛論

萬病莫若虛證最難治。經云: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蓋虛之為言,空也,無也。家國空虛,非惠養元元,錙銖積累,必不能奠安邦本,家道豐享。病之虛者亦猶是也。故治虛之要,溫補為先,溫補之功,參附為首。

蓋參者參也,與元氣為參贊者也。體弱用此,恍若陰霾見睍,寒谷回春,生機勃勃欲露,是真起死之靈苗,回生之仙草也。故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宜用;內傷宜用,即外感亦宜用。煩渴由乎火邪,得人參而陰津自長;腫脹由乎氣壅,仗參力而痞悶全消。以至食不欲入,食反脹,或翻胃噎膈,泄利亡陰,灑淅惡寒,多汗漏風等症,無不賴人參之大力,作元氣之藩籬。而不知者,妄謂肺熱傷肺,參能作飽,尤屬駭異。

不知肺金之冤熱,非人參莫能救援;脾虛之滿中,非參朮何由健運?種種功勳,難以枚舉。昔賢嘉其功魁群草,信不誣耳。

至附子一味,有斬關之能,奪旗之勇。虞摶謂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藥達下焦,以驅除在裡之冷濕。其用亦宏矣哉。人止知手足厥冷,下痢完穀,一切陰寒等候而用之,此係正治,人所易曉。

然其最妙處,反能以熱攻熱。故胃陽發露而為口爛舌糜,腎陽發露而為面赤吐紅,入於滋陰補氣藥中,頃刻神清熱退,則其能反本回陽也,謂其能壯火益土也。

世人甘用寒涼,畏投溫劑,一用參附,即妄加詆譭,亦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乎?若乃強陽已極,房術用以興陽;外感伏陽,陽厥用之狂越,譬之服毒自刃。此自作之孽,豈參附之罪耶?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中,虛證是最難治療的。古書上說:如果不能處理虛證,其他還談什麼呢?虛證的意思,就是空虛、缺乏。一個家庭或國家如果空虛,除非好好照顧人民,一點一滴地積累,否則不可能讓國家安定,家庭富足。疾病中的虛證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治療虛證的關鍵,是以溫補為主,而溫補中最有效的,就是人參和附子。

人參,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能增強元氣。體質虛弱的人服用後,就像是陰霾天見到了陽光,寒冬中迎來了春天,充滿生機,它是真正能讓人起死回生的靈藥。所以不只是氣虛的人應該使用,血虛的人也應該使用;內傷需要它,外感也需要它。煩渴是由火邪引起的,有了人參,陰津自然會增加;腫脹是由氣滯引起的,依靠人參的力量,痞悶可以完全消失。就連食慾不振、食後脹氣、胃食道逆流、洩瀉脫水、寒戰怕冷、多汗漏風等症狀,都離不開人參的大力支撐,作為元氣的防護。然而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肺熱傷肺,人參會加重病情,這是極大的誤解。

實際上,肺部的虛假熱度,只有人參才能救濟;脾虛導致的腹脹,除了人參和白朮,還有什麼方法能調理?人參的種種功效,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古人稱讚人參是百草之王,確實不假。

至於附子,它有著破關的本事,奪旗的勇氣。有人說它能引導補氣藥進入十二經絡,追回失去的元陽;引導補血藥進入血液,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散發藥開通腠理,驅除表面的風寒;引導溫藥到達下焦,驅除裡層的冷濕。它的作用非常廣泛。人們只知道當手腳冰冷、下痢、各種陰寒症狀出現時才會使用它,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大家都知道。

然而,附子最奇妙的地方,在於能以熱攻熱。比如,胃部的陽氣過盛,導致口腔潰瘍、舌頭糜爛;腎臟的陽氣過盛,導致臉色紅潤、吐血。只要在滋陰補氣的藥中加入附子,立刻就能精神清爽,熱度退去,這就是它能反本回陽、壯火益土的能力。

現代人喜歡用寒涼的藥物,害怕使用溫熱的藥物,一旦使用人參和附子,就會隨便批評,但他們知道秋冬的氣候,並不是生長萬物的季節嗎?如果一個人的陽氣已經極度旺盛,使用壯陽藥反而可能導致身體受損;如果是外感潛藏的陽氣,使用溫熱藥物可能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這就像是服毒自殺。這都是自己造成的結果,怎能怪罪於人參和附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