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9)
卷一 (9)
1. 張景岳論東垣脾胃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脾胃為養身之本。惟東垣獨知其義,發為《脾胃論》。因引《內經》之義,如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為害也。陽氣者,煩勞則張。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此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又引《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又引《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凡十一藏者,皆取決於膽也。夫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安。故膽氣春生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此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又引本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此之謂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或乖錯,人何以生?此病從脾胃生者四也。諸如此論,皆東垣獨得之見。
茲察其所謂蒼天貴清淨,陽氣惡煩勞者,此指勞倦之為病也。所謂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者,此指陰盛陽衰之病也。所謂春生則萬物安者,此指降則無生之為病也。所謂氣或乖錯,人何以生者,此指陽氣受傷之為病也。東垣垂惠後世,開導來學,誠非小矣。
獨怪其論中有曰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所以為病,若此數語,大見矛盾。
夫元氣既損,多見生陽日縮,神氣日消,何以反助心火?脾胃屬土,得火則生,何謂火勝則乘其土位耶?且人之元氣,本貴清和,寒固能病,熱亦能病。而因勞動火者,固常有之,自不得不從清補,若因勞犯寒,而寒傷脾胃者,尤酷尤甚。第熱症顯而寒症隱,真熱症易辨,假熱症尤不易辨也。
矧元氣屬陽,熱為同氣,邪猶可制;陰為陽賊,寒其仇也,生氣被伐,無不速亡,由此觀之,寒與元氣,尤不兩立。若東垣前言,獨令後人之妄言火者,反忘前四條之格言,而單執火不兩立之說為成案。此白璧之瑕,余實不能不為東垣惜也。
及再考東垣之方,如補中益氣、升陽益胃、黃耆人參、清暑益氣湯等方,每用升、柴,此即其培養春生之氣。而每用芩、連,亦即其制伏邪之意。第二三分之芩、連,固未必即敗陽氣;而以五七分之參、術,果能斡旋元氣乎?思古仲景立方之則,用味不過三四品,用數每至二三兩。
且人之氣血本大同,疾病多相類,而仲景之方大而簡,東垣之方小而雜,何其懸絕一至如此?此其中必有至道存焉。實以後學不敢雌黃,而私心向往,不能不霄壤於其間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張景嶽對於李東垣的脾胃論的理解與評價。張景嶽認為,人體依賴飲食為生存基礎,因此脾胃健康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李東垣獨到地理解了這一點,並撰寫了《脾胃論》一書。
張景嶽引用了《內經》中的理論,比如「生氣通天論」指出,如果自然界的氣息清淨,人的意志就會得到調理,順應這種清淨的氣息可以鞏固體內的陽氣,即使有邪氣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然而,當人們過度勞累時,陽氣就會受到擾亂。這是脾胃相關疾病的其中一個原因。
他又提到了《五常政大論》中的一個觀點,即陰精充足的人會延年益壽,而陽精下降的人則可能短命。陰精充足指的是脾胃和諧,食物的能量能夠正常向上運行,遵循春夏的規律,使人健康長壽。反之,如果脾胃失調,食物能量向下流動,違反了自然的收藏規律,就會導致早逝。這是脾胃疾病產生的第二個原因。
再者,《六節藏象論》提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些器官是人體儲存營養的根基,它們與大地的氣息相通。所有重要的臟器都依賴膽汁的調節。膽汁的調節功能就像春天的生機勃發,如果膽汁在春季旺盛,其他臟器也會跟隨。但如果膽汁功能受損,就可能引發一系列消化系統的問題。這是脾胃疾病產生的第三個原因。
另外,《內經》還強調,天地提供給人類五種氣息和五種味道,這些是維持生命活力的關鍵。如果這些氣息和味道的平衡受到幹擾,人體的生命力就會受到影響。這是脾胃疾病產生的第四個原因。
張景嶽進一步分析,李東垣提出的「蒼天貴清淨」、「陽氣惡煩勞」、「春生則萬物安」以及「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等觀點,都是他獨到的見解,對後世影響深遠。
然而,張景嶽對李東垣的一些觀點表示懷疑,特別是關於「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的說法,認為這似乎存在矛盾。如果元氣受損,通常會看到體內陽氣逐漸萎縮,精神氣息逐漸減弱,怎麼反而會助長心火呢?脾胃屬於土性,得到火性能量的滋養才會更健康,為什麼說火氣旺盛會壓制脾胃的功能呢?
張景嶽認為,人體的元氣本質上追求清靜和諧,寒冷和過熱都能成為疾病的原因。勞動過度導致的火氣旺盛的確常見,確實需要清熱補益,但若因為勞動而受寒,寒氣傷害脾胃的情況同樣嚴重。然而,熱症比較明顯,而寒症往往隱蔽,真正的熱症容易辨識,而虛假的熱症則更難以判斷。
此外,張景嶽指出,元氣屬於陽性,熱性與其同質,邪氣尚可控制;而陰性是陽性的敵手,寒氣是其對立面,一旦生氣被破壞,生命將迅速走向終結。從這個角度看,寒冷與元氣更是無法共存。然而,李東垣的某些觀點卻讓後人片面強調火氣的破壞性,忽略了前面提到的其他重要原則。這是張景嶽認為李東垣理論中的一個缺陷。
最後,張景嶽評價了李東垣的處方,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黃耆人參湯和清暑益氣湯等,經常使用升麻和柴胡,這反映了他對培養春生之氣的重視。同時,他也常用黃芩和黃連,以抑制邪氣。然而,黃芩和黃連的使用量未必會破壞陽氣,而大量使用人參和白朮是否真能調理元氣,值得商榷。張景嶽認為,古代名醫張仲景的處方通常只使用三四種藥材,而每一種的用量可能達到二三兩。相比之下,李東垣的處方較為複雜,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或許蘊含著深奧的道理。作為後學者,張景嶽不敢輕易評判,但心中仍對此有所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