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8)
卷一 (8)
1. 張景岳虛損論(二則)
損分五臟,而五臟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但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餘義矣。
如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切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切不可再傷陽氣。此因陽氣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陽又亡矣。夫治虛治實,本是不同。實者陰陽固有餘,但去其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有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氣也。
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不得其主,陰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
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蘇垂絕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
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
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原,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試以天道言之,其象顯然,旱則多燥,燥則多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則陰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使陰氣復則風燥自除。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症,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症,有滯則實也。治虛者,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氣素虧,猝然倒撲,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
使非大劑參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裡,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陰,風藥皆散,散復傷氣,以內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
白話文:
損傷可分為影響五臟的不同類型,而五臟中所儲藏的主要是精與氣。精屬陰性,相當於人體的水分;氣屬陽性,相當於人體的火。當陰陽平衡時,精氣正常運作;一旦失調,便會出現過熱或過寒的症狀。這種偏損導致了身體的偏盛或偏衰。因此,水中必須有火,若缺乏火,陰性過剩,就會產生寒冷的病症;同樣地,火中也需有水,否則陽性過剩,會引起熱病。只要仔細辨別陰陽,虛損的治療原則就變得簡單明瞭。
例如,如果水分不足,即陰虛,應該大力補充真陰,絕對不能再損耗陽氣;若火氣衰弱,即陽虛,應著重補充元陽,切記不能再傷害陽氣。這是因為陽氣已經不足,若再損傷陰分,陰也會受損;陰已經不足,再損傷陽分,陽也會消失。治療實證和虛證的方法不同。實證時,陰陽仍有過剩,只需去除過剩部分,就能恢復平衡;虛證時,陰陽存在不足,若再進一步損耗,兩者都會受到破壞,生命如何得以延續?因此,治療虛證的關鍵是:對於陰虛伴隨熱象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辛燥藥物,以防助長陽性病邪;同時也要避免苦寒藥物,以免損傷生命力。
應選擇純甘滋養的藥物,補陰以調節陽性,這樣陽性就會受到陰性的制約,虛火自然下降,陽性回歸陰性。對於陽虛伴隨寒象的患者,應避免使用涼潤藥物,以免助長陰性病邪;同時也要避免辛散藥物,以免傷害陰氣。應該使用甘溫藥物來增強火氣,補陽以調節陰性,這樣沒有主導力量的情況下,陰寒自然收斂,陰性順從陽性。因此,對於氣虛,應在上部進行補充;精虛,應在下部進行補充;陽虛,應補充並兼顧保暖;陰虛,應補充並兼顧清熱,這些都是根據陰陽辨證治療的原則。
對於因精氣不足而導致氣虛的情況,應補充精氣以生成氣;精氣因氣而虛的情況,應補充氣以生精。此外,當陽性失去陰性支持而離散時,唯有補陰才能收斂散失的氣;當水分失去火氣而衰敗時,唯有補火才能拯救瀕臨死亡的陰性。這是陰陽相互補充的奇妙作用。因此,擅長補陽的人,會在陰中尋求陽性,讓陽性得到陰性的幫助,從而產生無窮的生命力;擅長補陰的人,會在陽中尋求陰性,讓陰性得到陽性的提升,確保源泉不斷。所以,如果將精氣分為陰陽,那麼陰陽是不能分割的;如果以寒熱來區分陰陽,那麼陰陽是不能混淆的。這也是陰陽邪正之間的分離和結合。
瞭解陰陽邪正的治療原則,就能實現陰陽和諧,生命之道得以延續。
人們通常只知道陰虛有一種,卻不知道陰虛還可以分為兩種。例如,在陰性中的水分虛弱,病症出現在精血上;而在陰性中的火氣虛弱,病症出現在精神氣息上。當陽性衰弱,氣息消散,精神狀態會變得混亂,這不是火氣虛弱嗎?當陰性虧損,形體破壞,肢體會變得無力,這不是水分虛弱嗎?如今面對精神和形體破壞的證狀,卻不去追根溯源,找出水分和火氣的根源,而只是用治療風病的方法,這樣的治療很少不會帶來危險。我們可以用天象來說明,其象徵顯而易見:乾旱時多燥,燥時多風,風木的變化跟隨著乾燥,這就是陰虛的表現。
因此,對於類似風病的治療,應專門培補真陰,以拯救根本,讓陰氣恢復,風燥自然消除。然而,對於外感疾病,並非完全不存在虛證,氣虛就是虛證的一種;對於內傷疾病,也未必全是實證,只要有阻滯,就是實證。治療虛證,要辨別是在陰性還是陽性上,直接進行補充;治療實證,要辨別是由於痰濕還是氣滯,暫時進行開導。在內傷外感以及虛實攻補之間,最應當仔細辨別其輕重程度,適當地調整治療方法。甚至有些患者,由於元氣本來就虧損,突然倒地,上方無痰,下方失控,閉眼昏迷,這是厥逆衰竭的證狀,尤其與風邪無關。
若非使用大量人參、附子,或七年陳艾,打破常規進行急救,又怎能期望在生命瀕臨終結時恢復真氣呢?如果不能分辨表裡,也不能辨別虛實,只是因為風病的名字,大量使用風藥,卻不知風藥多燥,燥會傷害陰分;風藥多散,散會傷害氣息。把內傷當作外感,把不足當作有餘,這是在加速患者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