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7)
卷一 (7)
1. 趙養葵水火論(三條)
心火者,有形之火也;相火者,無形之火也。無形之火由燥熱而津液枯,以五行有形之兌水制之者,權也。吾身自有上池之水氣也,無形者也,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為真水真火,升降即宜,而成既濟矣。
白話文:
心火是有形的火;相火則無形。無形的相火因燥熱而導致津液枯竭,用五行中屬水的兌卦(有形的)來抑制它,只是權宜之計。我們自身就擁有上丹田的水氣,它是無形的,用無形的水來滋潤無形的火,才能持久。這就是真正的水和真正的火,它們能夠自然升降運行,從而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
2. 喻嘉言秋燥論
病機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二條明指燥病言矣。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適相吻合。只以誤傳傷燥為傷濕,解者竟指燥為濕,遂至經旨不明。今一論之。
其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丈夫㿗疝,婦人小腹痛,目昧眥瘡,則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又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其所以致燥而令陰氣消亡之故,引而未發。又因《內經》脫遺燥症,後雖以東垣之大賢,其治燥諸方,但養營血,及補腎肝虧損,二便秘結而已,初不論及於肺也。
夫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非屬於肺之濕也。苟肺氣不燥,則諸氣稟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胡膹郁耶?諸痿喘嘔之屬於上,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統上焦心肺並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過膈而嘔出,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經文原有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其可稱為濕病乎?
《內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燥之由來遠矣。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則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不傳於肺,曾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見不足,其腸胃津液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夫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於不傾,則必無之事矣。
所以經文又云:二陽結,謂之消。手陽明大腸熱結而津不潤,足陽明胃熱結而血不榮,證成消渴,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與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文雖異而義則一也。治膈消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專救其肺。以施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罔不合矣。
繆仲淳治病,喜用潤劑,於以治燥,似乎獨開生面。然亦未有發明,偶因世之患燥病者多,聰明偶合。然可以治內傷之燥,不可以治外感之燥,節取其長可矣。
《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來,而未經揭出者。夫燥而令男子津液衰少,女子精血枯閉,亦云極矣。然其始但不利於隱曲之事耳,其繼則胃之燥傳入於脾,而為風消。風消者,風熱熾而肌肉消削也。
大腸之燥傳入於肺,而為息賁。息賁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是則腸胃合心脾,以其成肺金之燥。三臟二腑,陰氣消亡殆盡,可救療乎?夫由心之肺,已為死陰之屬,然脾氣散二陽之精,上輸於肺,猶得少蘇涸鮒。今以燥之為害,令生我者盡轉而浚我之生,故直斷為死不治也。
從前憒之,特繹明之。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指出,各種氣的鬱滯,都是因為肺部功能失調;各種萎縮、喘息、嘔吐,都發生在身體的上半部分,這兩點明確地指向了燥病的特徵。在「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秋天如果受燥邪影響,會導致氣逆而咳嗽,甚至出現萎縮和昏厥。燥病的關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與中醫理論中的兩點描述完全吻合。但因為錯誤的傳播,將「傷燥」誤解為「傷濕」,使得經典的宗旨變得模糊不清。現在,我們來討論這個問題。
當患者感到左側胸脅疼痛,無法翻身,喉嚨乾燥,面部失去光澤,皮膚缺乏油脂,腳外側感覺熱,腰痛驚恐,肌肉抽搐,男性可能有疝氣,女性可能有小腹痛,眼睛模糊,眼角生瘡等症狀,這些都是燥病源自肝臟,但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再看「痹論」中說:陰氣在平靜時得以保存,躁動時就會消亡。然而,導致燥病使陰氣消亡的原因尚未被充分揭示。由於《內經》中對燥病的描述有所遺漏,即使是像李東垣這樣的偉大學者,在治療燥病的各種方法中,主要集中在滋養血液、補充腎肝損耗以及改善便祕等方面,卻沒有特別強調肺部的作用。
那些因肺部功能失調而產生的氣鬱,實際上是因為肺部的燥,而不是濕。如果肺氣不處於燥狀態,全身的氣就能順應清肅的命令,流通無阻,又怎麼會有氣鬱呢?那些萎縮、喘息、嘔吐的症狀之所以屬於上半身,指的是肺部,而不是心臟。如果把上焦的心肺一起考慮,心臟的疾病通常不會引起萎縮、喘息和嘔吐。只有當肺部極度乾燥時,肺葉才會萎縮無法正常工作,肺氣逆流導致喘鳴,食物難以下嚥而嘔吐,這些都是極端的燥病症狀。經典文獻中提到,如果秋季的氣候影響到肺部,太陰(肺)的功能就會受損,肺氣變得焦躁,這能被稱為濕病嗎?
《內經》中提到:心臟的熱量傳遞到肺部,會導致膈膜消耗。肺部的燥病源遠流長。如果一個人的腎水充足,能夠上升並與心臟交流,那麼心臟的火氣就會下降,與腎臟交流,不會傳遞到肺部。當心臟的火氣不傳遞到肺部時,肺部的燥病就不會成為問題。即使腎水有時不足,腸胃的津液也能夠補充,肺部也不至於受到過度傷害。然而,如果中下焦的津液耗盡,而高處的水源仍能保持穩定,這種情況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內經》中還提到:兩個陽經的結聚,會導致消瘦。手陽明大腸的熱結導致津液無法滋潤,足陽明胃的熱結導致血液無法滋養,最終形成消渴病,舌頭表面紅裂,極度口渴,頻繁喝水,這與心臟熱量傳遞到肺部導致膈膜消耗的描述雖然文字不同,但意義相同。治療膈膜消耗的病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專門滋潤肺部,對於各種氣鬱、萎縮、喘息和嘔吐,都有很好的效果。
繆仲淳在治療疾病時,喜歡使用滋潤的藥物,用以治療燥病,似乎開創了一種新的方法。然而,他並沒有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只是偶然發現這種方法對治療內傷引起的燥病有效。但是,它不能用於治療外感引起的燥病。我們可以吸取他的經驗,但也要注意其侷限性。
《陰陽別論》中提到:兩個陽經的病變起源自心脾,如果心脾功能失調,男性可能會精子減少,女性可能月經不調,進而可能發展為風消病或息賁病,這些病癥無法治癒。這也是肺燥病的來源之一,但尚未被充分揭示。燥病導致男性津液減少,女性精血枯竭,這已經是極端的情況。起初,它可能僅影響生殖系統,但隨後胃部的燥病傳入脾臟,形成風消病。風消病是由於風熱過盛,導致肌肉消瘦。
大腸的燥病傳入肺部,形成息賁病。息賁病的特徵是呼吸有聲音,氣息上沖而下不去。這表明腸胃、心臟和脾臟共同作用,導致肺部金屬質地的燥病。三個臟器和兩個腑器的陰氣幾乎消亡殆盡,還有可能得到救治嗎?當心臟到肺部的通道受阻,已經屬於死亡的陰性範疇。然而,脾氣可以將陽性精華向上輸送到肺部,讓肺部得到一些舒緩。現在,燥病的危害導致那些應該滋養肺部的物質反而消耗肺部的生命力,因此直接判斷為無法治癒。
過去對於這些理論的理解有些混亂,現在我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