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格言二

趙養葵曰:陽統乎陰,血隨乎氣。古人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之論。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亟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

白話文:

趙養葵說:陽氣主導陰血,氣血相隨。古人治療血癥時,一定先調理氣血。如果血氣不足,就要補益氣血,所以有「補血不必用四物湯」的說法。例如血虛發熱時,可以馬上用補血湯,黃耆一兩為主藥,當歸四錢為輔藥。氣藥多而血藥少,這樣才能使陽氣生長,陰血增長。又例如失血過多,奄奄一息時,可以用獨參湯一兩,一次煮沸後服下,只用氣藥。此時,有形的血無法快速生成,必須先固本培元,讓無形的氣化生出有形的血。這就是陰陽的奧妙,它的根本來源於無。所以說:「無名的天地是萬物的開始。」

春秋晝夜,陰陽之門戶。又十二時而按分五臟之陰陽,醫者全憑此以明得病之根源,而施治療之方術。就中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啟無而有;陽極生陰,從有而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然其尤重獨在冬至。或問:冬至一陽,當漸向和暖,何為大寒,冰雪反盛;夏至一陰,當漸向清涼,何為溽暑,酷熱反熾?有說乎?曰:此將來者進,成功者退,隱微之際,未易明也。陽伏於下,逼陰於上,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

白話文:

春秋交替時期,是陰陽交替的關鍵時刻。而一天十二個時辰,也相應地分為五臟的陰陽時間,醫者就是根據這些原理,來瞭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並制定治療方法。其中,冬至和夏至兩個節氣最為重要,因為它們代表陰陽的極致。陰極生陽,在極度黑暗中誕生希望,無中生有;陽極生陰,從存在中走向虛無,陽變陰化,各有不同。然而,在這之中,冬至尤為重要。有人問:冬至本應陽氣初生,天氣逐漸轉暖,為何卻是大寒,冰雪反而更加繁盛;夏至本應陰氣初生,天氣逐漸轉涼,為何卻是酷暑,炎熱反而更盛?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回答說:這是因為,新的即將到來,舊的自然會消退。在交替不明顯的時候,很難看清變化。陽氣潛藏於地下,逼迫陰氣上升,於是井水中的水氣蒸騰而凝結成堅硬的冰塊。

陰生於下,格陽於上,井水寒而電雷合也。今人病面紅口渴,煩躁喘咳,誰不曰火盛之極?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吾不知其凡幾矣。談陰陽者,具言氣血,是矣。詎知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血之根?觀之天地,日為火之精,故氣隨之;月為水之精,故潮隨之。然此陰陽水火,又同出一根,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離。

白話文:

陰氣生存在下部,抑制陽氣在上部,就像井水寒冷而雷電交加。現在有人患了面色發紅、口渴、煩躁、喘咳的疾病,誰不說這是火氣過旺導致的?然而,有誰知道這可能是腎臟裡面的陰氣寒冷所逼迫的呢?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這種疾病而導致死亡的,我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例了。討論陰陽問題的人,都只談氣血,這還只是對的。然而哪裡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本,水是陰血的根本?從天地來看,太陽是火之精華,所以陽氣隨著太陽運行;月亮是水之精華,所以潮汐隨著月亮運行。但是,這陰陽水火,又同出一源,周而復始,相輔相成,永不分離。

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離也。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從陽而引陰,從陰而引陽。各求其屬,而窮其根也。世人但知水火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白話文:

因為陰陽源自同一根本,所以它們不可分離。因此,陰陽又各自成為對方的根本,陽的根源在於陰,陰的根源在於陽;沒有陽,陰就無法產生,沒有陰,陽就無法轉化;從陽引導陰,從陰引導陽。各自尋求其歸屬,並追溯其根本。世間的人只知道水火是陰陽,卻不知水火是陰陽的根源;能夠知道水火是陰陽,卻誤以為心腎是水火的真體,這就是道之所以不明瞭、無法實行的緣故。

陰陽者,虛名也。水火者,實體也。寒熱者,天之淫氣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淫氣湊疾,可以寒熱藥攻之。真元致病,即以水火之真調之。然不求其屬,投之不入。先天水火,原屬同宮,火以水為主,水以火為原。故取之陰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陽者,水中尋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熱之病,得其平矣;偏寒偏熱之士,不可與言也。

白話文:

陰陽只是虛幻的名稱,水火纔是真實存在的物質。寒熱是來自於天上的異常之氣,水火則是人體中的元氣。異常之氣聚集而產生疾病,可以使用寒熱藥物來治療。元氣引起疾病,則需要用水火之氣來調和。不過,如果不探究病情的屬性,胡亂用藥是不行的。先天性水火原本同源於身體內,火以水為中心,水以火為源頭。因此,取陰性藥物,應從火中尋求水,這樣水氣才能源源不絕;取陽性藥物,應在水中尋找火,這樣火氣才能持續。這樣可以治療極寒或極熱的疾病,讓它們達到平衡。對於偏寒或偏熱的病情,無法用這種方法治療。

土金隨母寄生,故欲補土金者,從寄生處而補其母。是以東垣有隔二之治,是從母也;有隔三之治,又從母之外家也。土金惟寄生,故其死為真死,惟水火從真生,故其死不死,絕處逢生矣。是以余於五行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克之妙用,又從先天之根,而與世論不同。

白話文:

土和金這兩個元素寄居於母體(木),所以想要補土和金,就從它們寄生的位置(木)來滋補它們的母體。因此,東垣派有「隔二」的治療法,這是從母體著手;又有「隔三」的治療法,這是從母體的親戚(火)著手。土和金只能寄居,所以它們的死是真正的死亡。只有水和火從真實中誕生,所以它們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在絕境中也能找到生機。因此,我在五行中特別重視水和火,它們生剋的奧妙作用,又來自先天之根,與世俗的看法不同。

王仲暘曰:風病至極,則似燥金之證,而皺揭燥澀。熱病至極,則似寒水之證,而戰慄厥逆。土病至極,則似風木之證,而濕鬱熱發。金病至極,則似二火之證,而為三消,癰疽瘡瘍。水病至極,則似濕土之證,而為跗腫肉泥。故推本至標,則知其源;從標至本,則識其所承。故醫不惑於症,病不惑於藥,始可與言治矣。

白話文:

王仲暘說:

風病到了極點,症狀類似燥金,皺紋乾澀。熱病到了極點,症狀類似寒水,戰慄抽搐。土病到了極點,症狀類似風木,濕熱發作。金病到了極點,症狀類似二火,消渴、癰疽和瘡瘍。水病到了極點,症狀類似濕土,浮腫和肌肉潰爛。

因此,從根本推論到症狀,就能瞭解疾病的根源;從症狀追溯到根本,就能知道疾病的承襲。所以醫生不會被症狀所迷惑,疾病也不會被藥物所迷惑,這樣才能談論治療。

滑伯仁曰: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陽明氣血俱多,少陽氣多血少。男子婦人均有此氣血也,男子多用氣,故氣常不足;婦人多用血,故血常不足。所以男子病多在氣分,婦人病多在血分。世俗乃謂男子多氣,女子多血,豈不謬哉。

白話文:

滑伯仁說:厥陰和太陽經絡陽氣不足而血氣旺盛,太陰和少陰經絡血氣不足而陽氣旺盛。陽明經絡陽氣和血氣都旺盛,少陽經絡陽氣旺盛而血氣不足。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有這四種氣血。男性多用陽氣,所以陽氣往往不足。女性多用血氣,所以血氣往往不足。因此,男性的疾病多在陽氣方面,女性的疾病多在血氣方面。一般人說男性陽氣旺盛,女性血氣旺盛,難道不是錯的嗎?

喻嘉言曰:病發而有餘,必累及於他臟他氣,先治其本,使不入於他腑他氣為善;病發而不足,必受他臟他氣之累,先治其標,不使累及本臟為善。

白話文:

喻嘉言說:疾病發作如果過剩,必定會累及其他臟器和氣血。應該先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使其不侵犯其他臟器和氣血。疾病發作如果不足,必定會受到其他臟器和氣血的影響。應該先治療疾病的表面症狀,使之不累及本臟。

春生本於冬藏,夏長本於春生,四時皆然。故冬不藏,無以逢春生;春不生,無以逢夏長。不明天時,則不知養藏,養生之道,從何補救?

白話文:

春天的生長源自冬天的儲藏,夏天的成長源自春天的生長,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所以,冬天不儲藏,就無法迎接春天的生長;春天不生長,就無法迎接夏天的成長。不瞭解季節變化,就不知道如何調養和儲藏,那麼養生的方法,從何下手呢?

《難經·二十二難》謂: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其義至今未解。曰:此正論營衛所主病先後也。一脈變為二病者,同一經脈。病則變為二,淺深不同也。邪入之淺,氣留而不行,所以衛先病也。及邪入漸深,而血壅不濡,其營乃病,則營病在衛病後矣。使衛不先為是動,而營何自後所生病耶?

白話文:

《難經·第二十二難》中提到:「中醫理論說脈象有某種變化時,表示會引發某種疾病,但脈象一個變化卻會引發兩種疾病」。這個道理至今仍未被理解。

回答:這是針對營氣和衛氣所主導的疾病的先後順序提出的理論。脈象一個變化引發兩種疾病,是因為同一部位的經脈中,病症會因深淺不同而分化成兩種。

邪氣侵入較淺時,氣滯留不通暢,因此衛氣會先生病。隨著邪氣逐漸深入,血液也會滯留不通暢,營氣才會生病,所以營氣的疾病會在衛氣的疾病之後發生。如果衛氣不先發病,那麼營氣怎麼會在之後生病呢?

朱丹溪曰,人間之火,可以濕伏,可以水滅,諸苦寒能瀉有餘之火是也。龍雷之火,逢濕則焰,遇水益燔,太陽一照,火即尋滅,桂附制相火是也。如火井之火,沃水彌熾,以土灑之即滅,亦陰火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人體的火能被濕氣壓制,也能被水澆滅,所有寒涼的藥物都能瀉除多餘的火氣。龍雷之火,遇到濕氣反而會燃燒,遇到水會更加猛烈,只有見到太陽,火才會熄滅。桂附這類藥物可以制約相火。至於火井之火,澆水會越燒越旺,用泥土覆蓋就會熄滅,這也是陰火。

《素問》云: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太僕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夫寒之而熱者,人徒知以寒治熱,而不知熱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熱之而寒者,人徒知以熱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

白話文:

《素問》上說:所有寒證而出現熱象的;要從陰方面著手治療;所有熱證而出現寒象的;要從陽方面著手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取之屬」。王太僕說:增加火的力量來消除陰寒;增強水的力量來抑制陽熱。那些寒證而出現熱象的,人們只知道用寒藥治療熱象,卻不知道熱象不能減退,是因為陽氣不足;那些熱證而出現寒象的,人們只知道用熱藥治療寒象,卻不知道寒象不能減退,是因為陰氣不足。

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屬由主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之不足而求之心腎也。

白話文:

所以滋養陰分,來補足腎水之不足,讓它能夠制約過盛的心火;滋養陽分,來補足心火之不足,讓它能夠勝過過剩的腎水。屬指歸屬,求其屬,就是說水火不足,就要找它的歸屬,也就是滋養腎臟和心臟。

張三錫曰:氣鬱久則中氣傷,不宜克伐,補中益氣佐舒郁,川芎、香附之類。又《難經》云:血主濡之,氣主煦之,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藥,流通而愈,乃屢驗者。

白話文:

張三錫說:氣長期鬱結會損傷中氣,不適合用藥物剋制和攻伐。應該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同時輔助疏解鬱結之氣,可用川芎、香附等藥物。另外,《難經》提到:血的功能是濡養身體,氣的功能是溫煦身體。對於所有氣血相關的疾病,如果用了氣藥而沒有效果,可以少許加入川芎、歸尾等補血藥物,促進氣血運行,就能痊癒。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

失血後,大熱大渴發熱,症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為異耳,誤用涼劑必死。當歸補血湯主之,方用黃耆一兩,當歸五錢。大凡病後咳嗽吐血,脈大而芤,屬上焦陽絡傷;下血溺血,為陰絡傷,俱死。

白話文:

失血後,出現高熱、口渴和發熱,症狀類似於「白虎」,但脈搏虛弱、洪大且不持續,這是一種不同的情況,如果誤用涼藥,可能會導致死亡。此時應使用當歸補血湯,方劑中使用黃耆一兩,當歸五錢。

總體而言,如果疾病後出現咳嗽吐血,脈搏洪大而柔軟,則屬於上焦陽絡受傷;如果出現下血或溺血,則為陰絡受傷,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死亡。

血不歸原,責之胃寒;涼藥屢用不效,甘草炙、炮乾薑等分,引血歸元,妙。

白話文:

如果血液無法回歸原處,可能是因為胃寒所致。多次使用涼性藥物但效果不彰,可以改用等量的炙甘草和炮乾薑,引血回到元氣運行的 اصلی途徑,效果會很好。

薛立齋曰:凡人飲食勞倦,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常以熱手按,口畏冷物。此形氣病氣俱屬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主。

白話文:

薛立齋說:一般人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各種熱症狀,這些其實都是內在真寒導致外在假熱的結果。因此,患者通常喜歡用熱東西保暖,常常用手按熱腹部,嘴巴也怕冷的食物。這種情況,形氣和病氣都是不足的,治療方法應該以促進元氣為主要目標。

中年後齒縫脹,皆氣虛而火泛上,補中自愈。

韓飛霞曰:肺氣虛而咳嗽自汗,脈緩不食,當先補脾。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白話文:

中年之後牙齦腫脹,都是因為氣虛而虛火上升,補充中氣自然會痊癒。

韓飛霞說:肺氣虛弱會導致咳嗽並且自汗,脈搏緩慢且食慾不振,應該先補脾。這就是所謂的虛就要補它的母。

張三錫曰:有潮熱似虛,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補藥不效者,此乃痰症,隨氣而潮,故熱隨飲而亦潮,宜以痰飲求之。

丹溪曰,陽旺則能生陰,如失血後即當用參、耆、歸、地大補之。若遷延日久,虛火克肺,即難用矣。

白話文:

張三錫說:有的人潮熱卻像氣虛,胸口和橫隔膜堵塞不舒服,後背疼痛,服用補藥無效。這是痰濕引起的癥狀,痰濕隨著氣機而潮起潮落,所以熱感也跟著痰濕的波動而時起時落。應把重點放在去除痰濕上。

夏月煩渴,不可遽為暑熱,而用香薷、益元散,須斟酌之。果脈虛大,自汗煩渴,遠行,不曾用冷物,無房勞,亦可作暑治。

白話文:

夏日口渴,不要急著認為是暑熱,就使用香薷和益元散,需要仔細辨別。如果患者脈象虛弱而有力,自發性出汗口渴,有遠行經歷,沒有食用過寒涼的東西,也沒有過度房事,也可以採用暑熱治療的方法。

李士材曰: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為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之;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之。

白話文:

李士材說:拯救腎臟一定要從陰血著手,血為陰,負責滋養下降,陰血不足時會導致血氣上逆,應當收束並抑制它;拯救脾臟一定要從陽氣著手,氣為陽,負責滋養上升,陽氣不足時會導致陽氣下降,應當升提並激發它。

虛勞起死,獨參有大力,可以倚賴。故主於滋陰,如朱丹溪治勞之案,用參者十有其七;神以治勞,如葛可久垂訓之方,十居其七也。自好古肺熱傷肺之說,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至死不悔,良可悲也。不知肺家本經自有熱者,肺脈獨實,參誠不宜用。若金被火乘者,肺方受虧。非參莫救。

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以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也。

白話文:

當身體極度虛弱甚至瀕臨死亡時,人參具有強大的補益功效,可以作為重要的救治藥物。因此,中醫治療虛勞,多以滋補陰液為主。例如朱丹溪治療虛勞的案例中,有十之七是用人參的;羅謙甫治療虛勞,更有七成方劑中使用人參。自從葉天士提出肺熱傷肺的說法,以及徐靈胎認為虛勞服參必死的說法之後,後世醫師迷信其說,寧願使用寒涼藥物,即使導致死亡也不後悔,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其實,肺經本來就有熱證,肺脈獨實的人的確不適合服用人參。但是,如果肺被火熱所傷,肺氣受損,就必須用人參來救治。

天下無逆流之水,人身無倒上之痰。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治痰無他法,健其脾而已矣;健脾無他法,去其濕而已,濕去則脾自健,脾健則痰自消,此治虛治本之法也。治痰無他法,清其火而已矣;清火無他法,順其氣而已矣。氣降則火自清,火清則痰自化,此治痰治標之法也。

白話文:

在自然界中,沒有水會倒流,在人體中,痰液也不會倒著流動。因此,精通治療痰液之道的醫生,不會直接治療痰,而會調理氣。當氣順暢時,全身的液體就會跟著氣順暢。治療痰液的方法並不多,只需強健脾臟即可。而強化脾臟的方法也很單純,就是祛除濕氣。濕氣去除,脾臟自然強健,脾臟健全,痰液自然消散。這是從根本上治療虛弱的方法。治療痰液的方法沒有其他,只要清熱即可。而清熱的方法也很簡單,只需順氣即可。氣下降,熱自然會清,熱清,痰液自然化開。這是針對症狀治療痰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