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五 (12)
卷五 (12)
1. 虛勞門
喻嘉言曰:虛勞之症,傷於精血。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不知正味,鼻孔乾燥,呼吸不利,乃至飲食不為肌膚,怠惰嗜臥,骨軟足酸,榮行日遲,衛行日疾,營血為衛氣所迫,不能守內而脫出於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陰之竅。血出既多,大熱進入,逼迫煎熬,漫無休止,營血有立盡而已。
更有勞之之極,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脫於外,但蓄於內,蓄之日久,周身血走之隧道,悉痹不流,惟就乾涸,皮鮮滑澤,面無榮潤,於是氣之所過,血不為動,徒蒸血為熱,或日晡,或子午,蒸熱不已,瘵病成焉。亦有始因脫血,後遂血痹者,血虛血少,艱於流布,發熱致痹,尤易易也。
《內經》云大肉枯槁,大骨陷下,胸中氣高,以致真臟脈見。然枯槁已極,即真臟脈不見,亦寧有不危者乎?
秦越人發虛損之論,謂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化。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可治。
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至於五臟齊損。越人歸重脾胃,旨哉言矣。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
故血不化精則血痹矣,血痹則新血不生,並素有之血淤積不行,血淤則榮虛,榮虛則發熱,熱久則蒸其所淤之血,化而為蟲,遂成傳屍瘵症。以故傷寒狐惑之症聲啞嗄,勞瘵之症亦聲啞嗄,是則聲啞者,營氣為蟲所蝕明矣。
巢氏《病源》不察,遂有種種分門異治,後人以其歧路之多,茫無所適,諱其名曰痰火,又謂有虛有實,肺虛用某藥,肺實用某藥,及心、肝、脾,腎,咸出虛實兩治之法。是以虛損虛勞中,添出實損實癆矣,豈不謬哉。
仲景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無非謂榮衛之道,納穀為寶,居常調榮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恃建中,復脈為主治。夫建中、復脈,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後人補腎諸方,千蹊萬徑,以治虛勞,反十無一全。
仲景及其血痹不行,為驅其舊、生其新,誠有一無二之聖法,第牽常者不能用耳。
然秦越人發明虛損一症,優入聖域。其論治損之法,損其肺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緩其中;損其腎,益其精。即此便是正法眼藏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虛勞這種病症,是因為精血受損。營血受損會導致體內發熱,常常感到手心、腳心發熱,眼睛會看到像火花一樣的幻影,耳朵裡像青蛙或蟬鳴叫一樣,口舌潰爛,嘗不出食物的味道,鼻孔乾燥,呼吸不順暢,甚至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變成肌肉,感到疲倦懶散、喜歡躺著,骨頭軟弱無力、腳部痠痛,營血運行變得遲緩,衛氣運行則變得急促,營血被衛氣逼迫,無法守在體內而向外散逸,導致吐血、流鼻血,或是從大小便的通道排出血液。當血液流失過多,體內會產生更嚴重的熱,不斷煎熬身體,沒有停止的時候,營血最終會耗盡。
還有一種情況是,勞損到極點,導致血液凝滯不行,血液不從體外流失,而是積存在體內,積存久了,全身血液運行的通道都會堵塞不通,只能慢慢乾涸,皮膚雖然光滑但沒有光澤,臉色沒有紅潤的氣色,這樣一來,氣運行到的地方,血液卻無法跟著流動,只是空耗血液產生熱,有的在午後,有的在子時或午時,發熱不停,最後形成癆病。也有些情況是開始因為失血,後來才導致血瘀的,這是因為血液虛少,難以運行,發熱又導致血瘀,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
《黃帝內經》說,肌肉極度消瘦枯槁,大腿骨、大腿的肌肉都凹陷下去,胸中的氣往上衝,導致出現真臟脈的脈象。但如果消瘦枯槁到極點,即使真臟脈也不會出現,難道這還不危險嗎?
秦越人提出虛損的理論,認為虛弱而感受寒邪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則陰氣就會旺盛,這種損傷是由上而下發生的:第一是損傷肺,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是損傷心,導致血液無法滋養臟腑;第三是損傷胃,導致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虛弱而感受熱邪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則陽氣就會旺盛,這種損傷是由下而上發生的:第一是損傷腎,導致骨骼萎軟、無法從床上起身;第二是損傷肝,導致筋脈鬆弛、無法收縮;第三是損傷脾,導致飲食無法消化。由上而下的損傷,如果超過胃就無法治療;由下而上的損傷,如果超過脾就無法治療。
一般來說,多吃食物就能產生血液,少吃食物就無法產生血液,血液不足則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這樣勢必導致五臟都受損。秦越人重視脾胃,說得太好了!他認為精血來源於食物,如果食物攝取不足就無法產生血液,血液自然也無法轉化為精血。《黃帝內經》提到精血不足的人,一定要用食物的滋味來補養,這裡的滋味指的是五穀的滋味。用食物補養,同時節制勞累,就能慢慢累積精血,保住生命。他提出的十個法則,都是針對沒有疾病的男子因為精血兩虛的情況而說的,虛勞的徵候,就像指著手掌一樣清楚明白。
所以說,血液無法轉化為精血,就會導致血瘀,血瘀就會造成新血無法生成,原本的血液也會淤積不行,血液淤積就會導致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就會發熱,發熱久了就會蒸發淤積的血液,使其化為蟲,最後就形成傳染性的癆病。因此傷寒引起的狐惑病會聲音沙啞,癆病也會聲音沙啞,這表示聲音沙啞是因為營氣被蟲侵蝕所導致的。
巢元方在《病源》這本書中沒有仔細研究,就出現各種分門別類的治療方法,後人因為這些治療方法太過分歧,不知道如何選擇,就將這種病症歸為痰火,又說有虛有實,治療肺虛用某種藥,治療肺實用某種藥,治療心、肝、脾、腎也各有虛實的治療方法。這樣一來,在虛損虛勞的病症中,又多出了實損實癆的病症,這不是很荒謬嗎?
張仲景對於一般健康的男子,諄諄告誡,無非是說營衛之氣的運行,要以攝取食物為根本,平常要調養營衛來安定脾胃;壽命的根本,在於積蓄精氣來強健身體,平常要節制慾望來產生精氣。等到疾病剛開始發生,脈象才剛出現一點端倪,就要依賴健脾補中的方法,來恢復脈象作為主要治療方法。健脾補中、恢復脈象,都是採用能滋養脾胃的甘甜藥物,完全遵照精血不足要用食物滋味來補養的原則。後世那些補腎的方劑,千奇百怪,用來治療虛勞,反而十個裡面沒有一個有效。
張仲景認為對於血瘀不行,要用驅除舊血、生成新血的方法,這確實是獨一無二的聖法,只是執著於常規的人無法使用。
然而秦越人闡明虛損這種疾病,他的見解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他論述治療虛損的方法是:損傷肺,就要補益氣;損傷心,就要調和營衛;損傷脾,就要調理飲食,使身體適應寒溫變化;損傷肝,就要緩和肝氣;損傷腎,就要補益精氣。這些都是治療虛損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