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23)
卷七 (23)
1. 肝腎虧損血燥結核等證
儒者楊澤之,性躁嗜色,缺盆結一核,此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不信,乃內服降火化痰,外敷南顯、商陸,轉大如碗。余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間以蘆薈丸,年餘,元氣漸復而消。
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微腫,漸大如升,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余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蓋氣而愈。亦有胸腹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如前法。
舉人江節夫,頸臂脅肋各結一核,誤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余曰:此肝膽經血少而火作也。彼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澀。余斷以秋金將旺,肝木被克,必不起,果然。
白話文:
【對於肝腎功能下降,血液乾燥及淋巴結核等症狀】
有位學者名為楊澤之,個性急躁且好色,胸部上方長了一顆結節,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血液乾燥,肌肉緊繃,應當滋養腎臟,促進肝臟血液循環。但他不相信,反而內服了降火化痰的藥物,外用南星和商陸,結果結節反而變大到像碗一樣。後來我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偶爾配以蘆薈丸,經過一年多時間,他的元氣逐漸恢復,結節也消除了。
另一位男士,平時容易生氣,左側頸部輕微腫脹,逐漸變大如升。他先使用了清痰順氣的藥物,但卻出現高熱口渴,小便頻繁混濁的情況。我認為這是腎臟功能減退所致,讓他服用了六味地黃丸和補中蓋氣湯,結果病情得到了改善。類似的病症也可能出現在胸腹部位,腫塊可能大如升斗,有的甚至破裂後形狀如菌類或石榴,無論大小,都可以按照前述的方法來治療。
還有一位名叫江節夫的舉人,頸部、手臂、脅肋部位各長了一顆結節,誤服了祛痰、降火、軟化結石的藥物,情況更加嚴重。我告訴他這是因為肝膽經絡血液不足,導致火氣旺盛。但他堅持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直到第二年的六月,所有的結節都潰爛了,脈搏浮大而滯澀。我判斷秋天金氣將盛,肝木將受剋制,他很可能無法康復,結果果然如此。
2. 腎虛火不歸經發熱等證
顧大有父,年七十有九,仲冬將出,少妾入房,致頭疼發熱,眩運喘急,痰涎壅盛,小便頻數,口乾引飲,遍舌生刺,縮斂如荔枝然,下唇黑裂,而目俱赤,煩躁不寐,或時喉內如煙火上衝,急飲冷茶少解,已瀕於危。脈大而無倫且有力,捫其身烙手。此腎經虛火遊行於外,投以十全大補加山萸、澤瀉、丹皮、山藥、麥冬、五味、附子一鍾,熟寐良久,脈證各減三四。再與八味丸,服之諸證悉退,後畏冷物而痊。
顧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後入房,精滑自遺,二日方止。又房勞、感寒怒氣,遂發寒熱,右脅痛連心腹,胸痞,自汗盜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驚悸,或覺上升如浮,或覺下陷如墜,遂致廢寢。或用補藥二劑益甚。脈大洪數,按之微細。此屬無火虛熱,急與十全大補加山藥、山萸、丹皮、附子,一劑,諸證頓愈。此等元氣,百無一二。二顧氏,父子是也。
州同韓用之,年四十有六,時仲夏,色欲過度,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秘結,唾痰如湧,面目俱赤,滿舌生刺,兩唇燥裂,遍身發熱,或時如芒刺而無定處,兩足心如烙,以冰折之作痛,脈洪而無倫,此腎陰虛而陽無所附,而發於外,非火也。蓋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六碗,冰冷與飲。
半響已用大半,睡覺而食溫粥一碗,復睡至晚,乃以前藥溫飲一碗,乃睡至曉,食熱粥二碗,諸證悉退。翌日畏寒,足冷至膝,諸證仍至,或以為傷寒。余曰:非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陽氣亦虛矣。急以八味丸一劑,服之稍緩。四劑,諸證悉退。大便至十三日不通,以豬膽導之,諸證復作,急用十全大補,數劑方愈。
白話文:
【腎虛火不歸經發熱等症狀】
顧大有的父親,年紀已經七十九歲,在初冬時節,因與年輕妾室親熱,導致頭疼發熱、眩暈氣喘、痰多壅塞,頻尿口渴,舌頭滿布紅刺,收縮如荔枝般,下脣乾裂發黑,眼睛通紅,煩躁無法入睡,有時喉嚨像有煙火上衝,只好喝冷茶稍微緩解,病情已非常危急。脈象大而無序且力道強,身體摸起來燙手。這是腎經虛火在外遊走的症狀,我給他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萸、澤瀉、丹皮、山藥、麥冬、五味、附子,他沉睡許久,症狀減輕了三分之二。接着再服用八味丸,各種症狀完全消退,之後只忌冷食就康復了。
顧仁成,六十一歲,痢疾後進行房事,出現精液自流,兩天後才停止。後來因房事過度、受寒生氣,開始寒熱交加,右脅疼痛連帶心腹,胸口悶脹,汗如雨下,四肢冰冷,睡眠中驚悸,有時感覺身體上浮,有時感覺下沉,導致無法正常睡眠。有人給他用了兩劑補藥,但症狀反而加重。脈象大且快,但按壓下去卻很細微。這屬於虛熱無火的情況,我立刻給他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萸、丹皮、附子,只用了一劑,所有症狀立刻好轉。這種元氣充沛的人,一百個裏可能只有一個。顧大有和顧仁成父子二人,就是這樣的例子。
州同韓用之,四十六歲,正值仲夏,因過度縱慾,感到煩熱口渴,不斷喝水,小便頻密,大便乾燥,咳嗽痰多,臉面紅潤,舌頭滿布紅刺,雙脣乾裂,全身發熱,有時感覺像被針刺,但位置不定,雙腳底如被烙鐵燙過,碰到冰塊會疼痛,脈象大而無序,這是腎陰虛而陽無所依附,導致症狀外顯,並非火旺。因爲極度的熱,用寒涼的方法卻無法降溫,這是體內水分不足。應當大力補充陰液,於是給他一斤的加減八味丸,內含一兩的肉桂,用水煎煮成六碗,冷卻後飲用。
過了半晌,他已經喝了一大半,然後醒來吃了溫熱的粥一碗,再次入睡直到晚上,再以溫熱的藥湯飲用一碗,然後睡到天亮,吃了兩碗熱粥,所有症狀都消退了。第二天他開始怕冷,腳冷到膝蓋,各種症狀又回來了,有人以爲他是得了傷寒。我說:不是的,極度的寒冷,用熱法卻不能升溫,這是體內無火,陽氣也虛弱了。趕緊給他一劑八味丸,服用後情況稍有改善。四劑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直到第十三天還未排便,使用豬膽導泄,各種症狀又復發,趕緊使用十全大補湯,數劑後才痊癒。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文獻的現代翻譯,描述的是三位患者在不同情況下出現的症狀及治療過程。
3.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證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門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耆附、參附等湯,其義自見。
州判蔣大用,形體魁偉,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余曰: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不能周也。遂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用八味丸以補脾母而愈。
一男卒中喎斜,不能言語,遇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此手足陽明經虛,風寒所乘。用秦艽升麻治之稍愈,乃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而痊。若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屬腎氣虛弱,名曰痱症,宜用地黃飲子治之。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強硬,語言不清,口眼喎斜,痰氣湧盛,肢體不遂,余以為脾虛濕熱,用六君加煨葛根、山梔、神麯而痊。
僉憲高如齋自大同回,謂余曰:吾成風病矣,兩腿逸則痿軟而無力,勞則作痛如針刺,脈洪數而有力。余曰:此肝腎陰虛火盛而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也。用壯水益腎之劑而愈。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盛,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余曰:麻屬氣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火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愈。
進士王汝和,因勞役失於調養,忽然昏憒。此元氣虛,火妄動,挾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漸爽。更用參、耆五錢,芎、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稍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冬,治之而安。
此人元氣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飲食勞倦,或因用心太過,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或口乾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肋作痛;或頭頸時痛,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澀,莖中作痛;或便溺餘瀝,臍腹陰冷;或形容不充,肢體畏寒;或鼻息急促;或更有一切熱證,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前湯固其根本,諸證自息。
若攻其風熱,則誤矣。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誤用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憒,脈大而無倫次,用六君加炮姜,四劑而安。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余曰: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浮虛,是氣虛也。此因胃虛,五臟虧損,虛證發見。服補脾胃之劑,諸證悉退。
白話文: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症狀
某位王公貴族乘車時,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眼歪斜,痰液不斷湧上,喉嚨有痰鳴聲,把脈發現脈象沉伏。這是因為真氣虛弱,又被風邪侵襲,用三生飲一兩,加上人參一兩煎服,就能恢復。如果出現遺尿、手撒開、口張開、打鼾等情況,就比較難治了,但用前面的藥方,也可能會有活下來的機會。這個藥方本來是疏通經絡、治療寒痰的藥,有很強的開路功效,每次服用必須搭配人參,用來駕馭邪氣並補充真氣,否則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看看前人使用黃耆、附子、人參、附子等藥方的道理就明白了。
一位名叫蔣大的地方官員,體格魁梧,但常常感到胸腹脹滿、想吐痰,一勞累就頭暈,他吃的藥都是清痰理氣的。我認為,胸腹脹滿是脾氣虛弱,痰多是脾氣無法運化,頭暈是脾氣無法上升,手指麻木是脾氣無法周流全身。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來補脾,再用八味丸來滋補脾的母臟(腎),他的病就好了。
一位男子突然中風,口眼歪斜,不能說話,遇到風寒就四肢抽筋,把脈發現脈象浮而緊。這是手足陽明經虛弱,又被風寒侵襲。我用秦艽、升麻治療,稍微好轉,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子,就痊癒了。如果出現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雙腳無力不能行走,就屬於腎氣虛弱,稱為「痱症」,應該用地黃飲子治療。
一位男子,體型肥胖、嗜好喝酒,舌頭僵硬、說話不清,口眼歪斜,痰液不斷湧上,肢體不靈活。我認為這是脾虛濕熱引起的,用六君子湯加上煨葛根、山梔子、神麯,就痊癒了。
一位姓高的長官從大同回來,對我說:我得了風病,兩腿放鬆時就軟弱無力,勞累時就疼痛如針刺,把脈發現脈象洪大且快而有力。我說:這是肝腎陰虛,火氣旺盛導致的,腿軟無力是真病的表現,疼痛如針刺是邪火的象徵。用滋陰補腎的藥方,他的病就好了。
一位叫劉孟春的長官,平常就有痰,兩臂麻木,兩眼流淚,他吃了祛風化痰的藥,痰反而更多,手臂反而疼痛到無法伸直,手指也彎曲。我說:麻木屬於氣虛,他吃錯藥反而傷了肝,火氣旺盛導致筋脈攣縮。而且,風是從火產生的,應該補脾肺、滋養腎水,這樣風就會自然平息,火氣也會消退,痰也會清除。於是,我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不到三個月他的病就好了。
一位進士王汝和,因為勞累又沒有好好休養,突然昏倒。這是元氣虛弱、火氣妄動,又夾雜痰液所致,趕緊灌他喝童子尿,他的意識就逐漸恢復。再用人參、黃耆各五錢,川芎、當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子、炙甘草各一錢,服用後稍微穩定。看他還是很疲倦,又用十全大補湯加上五味子、麥冬,他的病就好了。
這種人通常元氣虛弱,可能因為作息不正常、飲食勞累、或過度用腦,導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身體發熱、下午發熱、潮熱,或口乾舌燥、喉嚨痛、舌頭裂開,或胸部乳房脹痛、脅肋疼痛,或頭頸時常疼痛、頭暈眼花,或心神不寧、失眠,或小便赤澀、陰莖疼痛,或排尿不清、腹部陰冷,或體力虛弱、身體怕冷,或呼吸急促,或者還有其他各種熱症狀,這些都是沒有根基的虛火。只要服用前面的藥方來鞏固根本,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用攻打風熱的方法治療,那就錯了。
一位姓高的官員,他脾胃本來就虛弱,因為飲食勞累導致腹痛胸悶,他誤吃了大黃等瀉藥,結果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頭痛喘汗、頻繁吐瀉,有時還會昏倒,把脈發現脈象大而無規律,我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四劑藥後他的病就好了。但他還是很疲倦、食慾不振、口乾發熱,把脈發現脈象浮數,想用瀉火的藥。我說:間歇性的發熱,是沒有火的表現;脈象浮大,是血虛;脈象浮虛,是氣虛。這是因為胃虛弱,五臟都虧損,各種虛弱的症狀都顯現出來。服用補脾胃的藥,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