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24)
卷七 (24)
1.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證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兩腿痠痛,余用補中益氣湯治之。彼知醫,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劑,反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湧,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冬、五味,言語譫妄,兩手舉拂。屢治反甚。
復求余,用參、耆各五錢,歸、術各三錢,遠志、茯神、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理而愈。夫陰虛乃肺虛也,脾為至陰,因脾虛而致前證。蓋脾稟於胃,故用甘溫之劑,以生髮胃中元氣而除大熱,胡乃反用苦寒,復傷脾血耶?若前證果屬腎經陰虛,惟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耳,尤不宜用苦寒之藥,當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補其母。此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
大凡足三陰虛,多因飲食勞役,以致腎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而害脾土,不能滋化。但補脾土,則金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乃午前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肺之原,舉下陷之氣;午後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兩月而諸證悉愈。
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昨用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心喜手按,詢之果然,遂與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之不醒,及覺諸證悉退。再劑而痊。凡人飲食勞倦,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氣病氣俱不足,法當純補上元氣為善。
白話文: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證
徐克明因飲食不當,下午發熱、口乾乏力、小便赤澀、腿痛,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他自認為懂醫,自行服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反而頭暈目赤、耳鳴口乾、寒熱痰多、大便灼痛、小便赤澀;又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枳實等藥,結果胸悶、食慾不振、汗出如水;再次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麥冬、五味子等藥,出現神志不清,雙手亂動。多次治療病情反而加重。
後來他又來求治,我用人參、黃耆各五錢,當歸、白術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甘草各一錢,服用後睡得很熟,服藥四劑後症狀略微緩解,之後再用八珍湯調理,最終痊癒。陰虛本是肺虛,脾臟屬陰,因脾虛而導致之前的症狀。因為脾胃相連,所以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以滋生胃中元氣,去除大熱,為何反用苦寒之藥,反而傷了脾血呢?如果之前的症狀確實是腎經陰虛,也只是因為腎陽不足不能生陰,更不應該使用苦寒藥物,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來補益腎陽。這是把脾虛誤診為腎虛,濫用黃柏、知母等藥,反而損傷了胃中元氣,害人不少。
一般來說,足三陰經虛弱,大多是因為飲食勞累,導致腎臟不能滋養肝臟,肝臟不能滋生心火,從而損傷脾土,不能正常運化。只要補益脾土,則金旺水生,木氣平和,就能恢復陰陽五行之間的生生關係。
一位讀書人,平素勤勞辛苦,因飲食不規律,大便出血,血色或鮮紅或暗紅,半年後,不是便血就是盜汗,不是惡寒就是發熱,服用止血、止汗藥物無效,脈象浮大,心脾脈澀。這是思慮過度傷了心脾,導致不能攝血歸經。其實血和汗是互相依存的,血色鮮紅或暗紅,便血和盜汗,都是氣血升降失調;惡寒發熱,是氣血兩虛。於是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之氣,升提下陷之氣;下午服用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子,補益心脾之血,收斂耗散的津液。不到兩個月,諸症全部痊癒。
馬生發熱煩渴,有時頭痛,昨天服用發散藥物,反而喘促腹痛,汗出如水,晝夜說胡話。我認為這是勞傷元氣,誤用發汗藥造成的,他腹部和心窩喜歡用手按壓,詢問後果然如此,於是給他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一錢,服用後睡得很熟,叫不醒,醒來後諸症都消失了,再服一劑就痊癒了。凡是飲食勞累,作息不規律,出現各種熱症,都屬於內寒外熱,所以肚子和腹部喜歡溫暖,口怕冷飲。這是形氣、病氣都不足,應該純粹補益元氣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