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9)

1. 關格證

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謂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

夫關格症者,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者,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是可見陽病極於陽分,陰病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於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病至此,陽自陽,陰自陰,上下痞膈,兩顧不能,補瀉不可,有死而已。

此與真寒假熱、假熱真寒之症大有不同。凡見此症,總由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沉氣露,亢極如此。真陰敗竭,元海無根,誠亢悔之象,最危之危也。

然關格診法,後人不察人迎,但寸口為脈之大會,脈見於彼,未有不見於此者。若其弦大至極,四倍以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症。

蓋其症無實邪發熱,又無咳嗽失血,所以為異也,然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症,求其所因,無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雖與勞損症若有不同,實則勞損之別名也。

故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宜峻補真陰為主,然又當察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別處治。

白話文:

關格證

兩寸脈都非常盛,甚至超過四倍,怎麼還能說是寒邪在上呢?而且脈象如此洪大,浮而散漫,沒有根基,虛弱之症顯而易見,又怎麼能用吐法治療呢?這真是錯誤之極!

關格證,《內經》中認為,人迎脈診察六腑的陽氣,寸口脈診察五臟的陰氣。人迎脈盛到超過四倍,這是陽明經的陽氣獨盛,陰液不足以滋潤陽氣,所以稱為「格陽」。「格陽」是指陰氣被陽氣所阻隔。氣口脈(寸口脈)盛到超過四倍,這是太陰經的陰氣失控,氣不歸於精,所以稱為「關陰」。「關陰」是指陽氣被陰氣所阻隔。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盛到超過四倍,而且脈象洪大而數,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收藏於內,所以陰中沒有陽;陰氣不能上升,所以陽中沒有陰。陰陽離絕,因此稱為關格證。

《脈度篇》說:陰氣太盛,陽氣就無法滋養,所以稱為「關」;陽氣太盛,陰氣就無法滋養,所以稱為「格」;陰陽都太盛,都不能互相滋養,所以稱為「關格」。關格證,最終都會導致死亡。由此可見,陽病到了極點會表現在陽分,陰病到了極點會表現在陰分。凡是陽盛於陽分,似乎應該瀉,但陰分又見陰虛,卻不能瀉;陰盛於陰分,似乎應該補,但陽分又見陽虛,卻不能補。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陽屬陽,陰屬陰,上下痞塞,左右為難,無論補瀉都不管用,只能等死。

這與真寒假熱、假熱真寒的症狀大不相同。凡是見到這種症狀,都是因為酒色傷腎,情慾傷精,導致陽氣不能固守,所以脈象沉而氣粗,亢盛到這種程度。真陰精氣耗竭,元氣無根,確實是危險之極的徵兆。

但是,關格證的診斷方法,後人往往忽略人迎脈,只注重寸口脈,因為寸口脈是脈象的大會,脈象在寸口脈上出現,一定也在人迎脈上出現。如果寸口脈弦大到極點,超過四倍,而且脈象洪大而數,那就是關格證的脈象,不能誤認為是火症。

這種病症沒有明顯的邪熱發熱,也沒有咳嗽、出血等症狀,所以很特殊。而且,富貴之人和體型肥胖的人更容易患此病,其病因大多是沉溺於聲色犬馬,中年縱慾傷身所致。雖然與勞損症似乎不同,但實際上是勞損症的另一種表現。

所以,關格證的脈象一定是弦大到極點。弦脈代表氣血虛弱,洪大脈代表陰虛,這都是腎水虧損,有陽無陰的脈象。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以峻補真陰為主,但也要觀察虛證中的寒熱,陰證中的陰陽,分別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