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關格證

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正欲人調其榮衛,不偏陰偏陽,聽胃氣之自為敷布,乃始得協於平也。故不問其關於何開,格於何通,一惟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俟其趺陽脈不伏不澀,乃因其勢而利導之,庶不與藥扦格耳。惟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漸透於上;治不溲之關,由中而漸透於下;治格而且關,由中而漸透於上下可耳。

進退黃連湯腎氣丸治法論

黃連湯,仲景治傷寒之方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而不交於中土,於是陰不得升,而獨滯於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

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法,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以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其有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扦格矣。

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於上下,而不為表裡,即變柴胡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

夫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之辣以開之。仲景聖法灼然矣。前論所謂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俟其榮氣前通,衛氣後通,而為進退也。

夫格則吐逆,進而用此方為宜。蓋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中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調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至於五志厥陽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以火濟火,頭有汗而陽脫矣。

其關不得小便,退之之法,從胃氣以透入陰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關門已閉,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之關必不開矣。《內經》常兩言之,曰腎氣獨沉,曰腎氣不衡。夫真氣之在腎中,猶權衡也。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闔;有權無衡,則關門有闔無開矣,小溲亦從何而出耶?是以腎氣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腎氣交於胃則關門開,交於心則厥陽之火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時矣。

張景岳曰:關格一症,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症也。自越人以上魚為溢,入尺為覆,以尺寸言關格,已失本經之意。仲景亦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再至丹溪,則曰此症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

白話文:

關格證

張仲景以趺陽脈作為診斷依據,正是希望調整人體的榮衛之氣,使之不偏陰也不偏陽,讓胃氣自然地運行佈散,才能達到平衡協調的狀態。因此,他不去探究症狀究竟是屬於哪種「開」或哪種「通」,只專注於調理人體內部的氣機,掌握樞紐並加以運轉,慢慢地使氣血運行通達上下。等到趺陽脈不再浮腫滯澀,便順勢加以引導,這樣就不會與藥物的作用相違背了。治療吐逆的「格」,需從內部慢慢透達向上;治療小便不通的「關」,需從內部慢慢透達向下;治療既有「格」又有「關」的,則需從內部慢慢透達上下即可。

《進退黃連湯腎氣丸治法論》提到:

黃連湯是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劑。傷寒患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可用黃連湯治療。因為胃中有邪氣阻礙了陰陽升降的機制,陰陽之氣不能在中焦交會,所以陰氣不能上升,而停滯於下導致下寒;陽氣不能下降,而停滯於上導致胸中發熱,想嘔吐。服用此湯就能使陰陽升降,恢復正常。

而對於下肢濕腫,舌苔厚膩如胎盤,小腹(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的患者,也使用這個方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分表、裏、中三層,如果表裏的邪氣都盛,就要從中間調和。就像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一樣,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滋養胃氣,再加入柴胡一味藥疏通表證,黃芩一味藥疏通裏證,讓胃氣上升則隨著柴胡透達表層,胃氣下降則隨著黃芩透達裏層,這樣一調和,表裏的邪氣都消除了。如果還有餘邪未盡,再加強治療,就不會與藥物的作用相違背。

至於小腹和胸中的邪氣,則存在於上下,而不是表裏,這時就將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換成黃連,以調和上下,用桂枝代替柴胡,用黃連代替黃芩,用乾薑代替生薑,同樣是順應胃氣的上下佈散,所以無論是上熱下寒,還是上寒下熱,都能治療。

治療表裏的邪氣,就用柴胡和黃芩;治療上下邪氣,就用桂枝和黃連。治療表裏的邪氣,用生薑的辛溫之性來散之;治療上下邪氣,用乾薑的辛辣之性來開之。張仲景的治療方法精妙絕倫。前面所說的「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就是等待榮氣先通,衛氣後通,然後再決定進退治療的策略。

對於「格」證引起的嘔逆,進而服用這個方劑是適宜的。因為太陽經主開,太陽經不通,就會導致胸中阻塞,食物吃不下,即使吃下去也會吐出來,而桂枝是太陽經的藥物,可以調和榮衛之氣,運行陽氣,所以能起到開通的作用。但對於由於五志(喜怒憂思恐)導致厥陽之火上逆的情況,就不能用桂枝了。用桂枝來治療火邪,反而會導致頭部出汗,陽氣虛脫。

對於「關」證引起的小便不通,退之的法則,是從胃氣入手,慢慢透達陰分,也不需要桂枝。因為胃的關門已經閉塞,少陰經主閉合,少陰之氣不能上升,胃的關門就必然不會開啟。《內經》常常這樣描述,說「腎氣獨沉」、「腎氣不衡」。真氣在腎中,就像權衡一樣。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閉;有權無衡,則關門只閉不開了,小便又從何而出呢?所以,腎氣丸也是退之法中重要的藥物。腎氣與胃氣相通,則關門開啟;腎氣與心氣相通,則厥陽之火下降,有時候不得不使用它。

張景岳說:關格證,在《內經》中本是用脈象來描述,說明陰陽離絕的危急病症。從越人以下,認為脈象溢於尺脈為「溢」,覆於尺脈為「覆」,用寸尺來論述關格,已經偏離了《內經》的本意。張仲景也說,在尺脈為關,在寸脈為格。《內經》說人迎脈的脈象是寸口的四倍,四倍並不是指寸尺的數量。到了朱丹溪,則說此症寒在上熱在下,寸口脈都洪盛,超過四倍以上,應該採取吐法,以提升橫滯的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