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八 (9)
卷八 (9)
1. 血分水分腫滿證
薛立齋曰:血分水分腫滿二症,或因飲食起居失養,或因六淫七情失宜,以致脾胃虧損,不能生髮統攝,氣血乖違,行失常道。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名曰血分,宜用椒目丸治之。若因小水不利、後至身面浮腫、經水不通,水化為血,名曰水分、宜用葶藶丸治之。
此屬形氣不足,邪淫隧道,必用此藥以宣導其邪,而佐以輔補元氣,庶使藥力有所伏而行,則邪自不能容,而真氣亦不至於復傷矣。
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服濟陰丸,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不通。余曰:此血分也。朝用椒仁丸,夕用歸脾湯漸愈。後專用歸脾湯五十餘劑而全。
一婦人,月經不調,小便短少,或用清熱分利之劑,小便不利,三月餘身面浮腫,月經不通。余曰:此水分也。遂朝用葶藶丸,夕用歸脾湯漸愈。乃用人參丸問服而愈。以上二症,作脾虛水氣,用分利等藥而歿者多矣。
一婦人,素性急,先因飲食難化,月水不調。或用理氣化痰藥,反肚腹膨脹,大便泄瀉又加烏藥、蓬朮,肚皮腫脹,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痰喘氣急,手足厥冷,頭面肢體腫脹,指按成窟,脈沉細,右寸尤甚。余曰:此脾肺虛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滲泄之令不行,生化之氣不運。
東垣云:水飲留積,若土在雨中,則為泥矣。得和氣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生長。喜其脈相應,遂與金匱腎氣丸加減丸散服之,小便即通。數劑腫脹消半,四肢漸溫,自能轉側。又與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姜治之,全愈。後不戒七情,不調飲食,頓作泄瀉,仍用前藥加附子五分而安。
白話文:
【血分與水分腫滿症狀】
薛立齋說:血分和水分腫滿兩種病症,可能是因爲飲食作息不當,或是因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溼、燥、暑、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失調,導致脾胃受損,無法正常生成和統攝氣血,使得氣血運行異常,偏離正常軌道。如果月經先斷絕,之後出現四肢浮腫,小便不通暢,血液轉爲水分,這種情況稱爲血分,應當使用椒目丸治療。如果是小便不順暢,然後身體面部浮腫,月經不通,水分轉化爲血液,這叫水分,應使用葶藶丸治療。
這些症狀屬於體質虛弱,邪氣侵入經絡,必須使用特定藥物來宣導邪氣,並輔以補充元氣的藥物,使藥效能潛藏於體內併發揮作用,這樣邪氣自然無法存留,而正氣也不會再次受傷害。
一位女性,月經不調,下午發熱,飲食無慾,身體消瘦,小便頻繁,服用濟陰丸後,月經仍未來,四肢浮腫,小便不通。我說:這是血分的問題。早上服用椒仁丸,晚上服用歸脾湯,逐漸好轉。之後專服歸脾湯超過五十劑,完全康復。
另一位女性,月經不調,小便量少,有人給她用了清熱利尿的藥,但小便依然不順暢,三個月後,身體面部浮腫,月經不通。我說:這是水分問題。於是早上服用葶藶丸,晚上服用歸脾湯,逐漸恢復。後來服用人參丸,症狀消失。以上兩種病症,如果當作脾虛水氣處理,使用利尿等藥物治療,往往後果嚴重。
還有一位女性,性格急躁,起初飲食難以消化,月經不調。有人給她用理氣化痰的藥,反而造成腹部脹大,大便泄瀉,又加入烏藥、蓬術,腹部腫脹,小便不暢;再加入豬苓、澤瀉,出現痰喘氣急,手腳冰冷,頭面肢體腫脹,手指按下有凹洞,脈象沉細,右手寸脈特別明顯。我說:這是脾肺虛冷,無法正常調節水液代謝,向下輸送至膀胱,滲泄功能不暢,生理機能運轉不順。
東垣先生說過:水飲滯留積聚,就像土在雨中,會變成泥。只有在溫和的天氣和陽光下,水分蒸發,陽氣化生,萬物才能生長。她的脈象與上述情況相符,因此我給了她調整後的腎氣丸,小便立即通暢。幾劑藥後,腫脹消了一半,四肢逐漸回暖,能夠翻身。接着,我給她六君子湯加上木香、肉桂、炮姜,完全治癒。後來,她沒有控制好情緒,飲食不當,突然出現腹瀉,我再次給她前面的藥方,加上五分附子,病情得到控制。
2. 食症血症心腹疼痛等證
《良方》曰:婦人食症,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飲食,或勞傷元氣所致。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之類,為有形。
蓋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然,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婦人積年血症,由寒溫失節,脾胃虛弱,月經不通,相結盤牢,久則腹脅苦痛。蓋其症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統血,肝藏血。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屬肝脾二經症也。治法宜固元氣為主,而佐以攻伐之劑,當以歲月求之。若欲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
血氣心痛,主心絡傷。若寒邪所傷,溫散之。飲食停滯。
消導之。肝火妄動,辛平之。脾氣鬱結,和解之。
醫案
一婦人,患心痛,飲食少思,諸藥到口即吐。予以為脾土虛弱,用白朮一味,同黃土炒,每服一兩,以米泔煎濃,徐服少許,數日後自能大飲食用,三餘斤而安。
上舍陳履學長子室,素怯弱,產後患疥瘡,年餘不愈,因執喪旬月,每欲眩僕,一日感氣,忽患心脾高腫作疼,手不可按,而嘔吐不止,六脈微細。或見其形實,誤認諸痛不可補氣,乃用青皮、木香、五味、吳茱萸等藥而愈。繼復患瘧且墮胎,又投理氣行血之藥,病雖去,元氣轉脫。
再投參耆補劑,不應矣,六脈如絲欲絕,迎余診之。曰:形雖實而脈虛極,反用理氣之劑,損其真氣故也。連投參、耆、歸、朮、附、乾薑,桂二劑,間用八味丸,五日寢食漸甘,六脈全復。若心脾疼時,即服此等藥,瘧亦不作矣。
心腹疼痛,若氣滯血淤,用沒藥散。勞傷元氣,用益氣湯。肝脾鬱結,用四七湯。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肝脾血虛,用四物湯。脾肺氣虛,用四君子湯。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醫案
一婦人,每怒心腹作痛,久而不愈。此肝火傷脾氣也,用炒山梔一兩,生薑五片,煎服而痛止。更以二陳加山梔、桔梗,乃不發。
陸小村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膈滿嘔吐,手足俱冷,面赤唇麻,咽乾舌燥,寒熱不時,月餘竟夕不安,其脈洪大。眾以痰火治之,屢止屢作。迨乙巳春,發頻而甚,仍用前藥反劇。此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且脈洪。弦而有怪狀,乃脾氣虧損,肝木乘之而然。
當溫補胃氣,遂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吳茱萸、木香。一服,熟寐徹曉,洪脈頓斂,怪脈頓除,諸證釋然。
白話文:
食症、血症、心腹疼痛等病症
《良方》裡提到:婦女的食積症,是因為內臟虛弱,經期不忌吃生冷食物,或是過度勞累耗損元氣所導致的。如果身體虛弱,應該先調理脾胃為主,再輔助消食導滯;如果身體狀況還不錯,應該先疏通導滯為主,再輔助調理脾胃。如果因為氣血不通暢,可以使用烏藥散來疏通運行;如果因為脾氣鬱結導致氣血不暢,可以使用歸脾湯來疏解運行;如果因為肝脾血虛乾燥而不運行,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來清熱疏通。一般來說,像是食積痞塊之類的疾病,是有形的。
邪氣旺盛就會出現實證,真氣虛弱就會出現虛證,應該要扶持正氣、驅除邪氣,這樣積滯自然就會消除。雖然如此,堅硬的積塊要削磨,外來的邪氣要去除,如果胃氣還不虛弱,或許可以稍微使用這些方法;但如果病程很久,身體虛弱的,就不適合輕易使用這些方法。
婦女多年積累的血症,是因為寒熱失調、脾胃虛弱、月經不通,導致氣血結成團塊,時間久了就會腹部、脅肋疼痛。這類病症多半還伴隨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虧損,以及五臟氣血的失調所導致的。氣有溫煦的作用,血有濡養的作用,脾統攝血液,肝臟儲藏血液。所以,情緒鬱悶會傷害脾臟,生氣發怒會傷害肝臟,這些情況都容易導致疾病。腹部、脅肋疼痛,正是屬於肝經、脾經的病症。治療的方法應該以固護元氣為主,再輔助使用攻伐的藥劑,需要時間慢慢調理。如果想要快速見效,使用猛烈的藥物,反而會導致錯誤。
血氣心痛,主要是心臟絡脈受損。如果是因為寒邪入侵導致的,要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氣。如果是飲食停滯,要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來處理。如果是肝火過旺,要用性質平和的藥物來平息肝火。如果是脾氣鬱結,要用調和的藥物來疏解。
醫案
一位婦人,患有心痛,食慾不振,各種藥物吃下去就吐。我認為這是脾土虛弱,於是只用了白朮這一味藥,和黃土一起炒過,每次服用一兩,用米湯煎煮濃稠後,慢慢少量服用,幾天後就能正常飲食,一次可以吃三斤以上而痊癒。
有一位名叫陳履學的官員的長子媳婦,平時身體就比較虛弱,產後得了疥瘡,一年多都沒好。又因為服喪一個多月,常常覺得頭暈想昏倒。有一天,因為外感而突然出現心脾脹痛,痛到手都不能按壓,還不停地嘔吐,六脈微弱。有人看到她身體看起來壯壯的,就誤以為各種疼痛都不該補氣,就用了青皮、木香、五味子、吳茱萸等藥,結果病是好了,卻又得了瘧疾,還導致流產,又用了理氣活血的藥,雖然病好了,元氣卻更虛弱。
再用人參、黃耆等補藥,也沒有效果,六脈細微到快要消失了,於是請我來診治。我說:她雖然看起來壯壯的,但脈象卻虛弱到極點,反而用理氣的藥,是損耗了她的真氣。於是連續給她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附子、乾薑、桂枝等藥兩劑,中間穿插服用八味丸,五天後,她就開始能正常進食,六脈也恢復正常。如果心脾疼痛發作,就服用這些藥,瘧疾也不會再發作了。
心腹疼痛,如果是氣滯血瘀,可以使用沒藥散。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而耗損元氣,可以使用益氣湯。如果是肝脾鬱結,可以使用四七湯。如果是因為發怒而導致肝火妄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是肝脾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如果是脾肺氣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如果是中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氣血俱虛,可以使用八珍湯。
醫案
一位婦人,每次生氣就會心腹疼痛,很久都沒好。這是因為肝火傷了脾氣,使用炒山梔一兩,生薑五片,煎煮服用後疼痛就停止了。再用二陳湯加上山梔、桔梗,就沒有再復發。
陸小村的母親,長期患有心腹疼痛,每次發作都會胸悶嘔吐,手腳冰冷,面色潮紅、嘴唇麻木,咽喉乾燥,時冷時熱,一個多月整夜都不得安寧,脈象洪大。大家都用化痰降火的方法來治療,雖然能暫時止住,但還是會復發。到了乙巳年春天,發作更頻繁也更嚴重,還是用之前的藥,反而更嚴重了。這就是因為寒涼的藥物損傷了真氣,體內是真寒,外表卻看起來是假熱的現象。而且脈象洪大、弦急,出現怪異的樣子,這是因為脾氣虧損,肝木趁虛而入所導致的。
應該溫補胃氣,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茯苓、吳茱萸、木香。服用一劑後,就安穩睡到天亮,洪大的脈象也立刻收斂,怪異的脈象也消失了,各種病症都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