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15)
卷六 (15)
1. 腰痛
《治法綱》曰: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賴轉移者也。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有腎虛而腰痛者,有淤血而痛者,有挫閃而痛者,有痰而痛者,有濕熱而痛者,有風寒而痛者,有氣滯而痛者。
腰者腎之府,不能轉搖,腎將憊矣。戴氏曰:腰痛而不已者,是腎虛也,宜補腎。淤血作痛,日輕夜重是也,宜行血順氣。有暑熱動作必有痰,或一塊作痛,遇天陰而發也,宜燥濕行氣豁痰,使痰隨氣運化也。腰樞因拗抐忽然不可俯仰,此淤血為患,以桃仁、大黃、蘇木、當歸、紅花之類。
若痛轉側如錐刺者,尤是也。腎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間如帶五千錢,治宜去濕之藥,兼用溫散之劑。
又曰:腎虛腰痛者,其脈必大,不能轉側,如疲弱嗜臥,痛而不已,宜用加味虎潛丸之類。風傷腎腰痛者,其脈必浮,或左或右,痛無常處,牽引兩足,宜用獨活寄生湯。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用五積散去桔梗,加吳茱萸。氣滯而作痛者,其脈必沉,宜烏藥順氣散,可加木香。
腰軟而不能強者,是肝腎二經受病,宜消息用藥。凡腰痛之症,多因腎臟真陰虛損,外被風寒之郁遏,內有濕熱之流注,以致營衛不通,故作痛也。
《千金》云所感不同,腰痛有五:一曰陽氣不足,少陰腎衰之故;二曰風痹,風寒濕著之故;三曰腎虛,勞役傷腎之故;四曰墜墮傷腰之故;五曰濕地寢臥之故。此皆各有所因而致之,治宜審症用藥。
大抵腰之作痛,亦不宜補氣之藥,又不宜峻用寒涼。因而氣虛作痛者,非補不可,不能不用補氣之藥,當監製之,又何執一論哉。
背痛有靜坐久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八物湯。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痰與虛,除濕化痰,兼補腎脾。醉飽後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禁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為要。又有素虛後,及病後、產後、經行後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背肩,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利,愈利愈虛。發汗後患此者眾,惟宜溫補。
拘於痛無補法,謬矣。汗者心之液,陽受氣於胸中,汁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柯柏齋曰:腰痛之證,多因腎虛所致。蓋腎虛則精血之真氣不足,寒濕之氣乘虛而入,久則結滯不通,真氣與之相攻,故痛。先瀉其邪,後補其氣,此治法也。未瀉而補,則補而不效;瀉而不補,則痛必復作,蓋邪乘其虛而再入也。腰痛亦有因閃挫而得者,閃挫之初,必有凝滯之處,亦宜先瀉而後補也。
疝痛與腰痛皆起於腎虛寒濕,由前而入則為疝,由後而入則為腰痛。
張景岳曰:腰痛之虛症,十居八九。但察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年衰勞苦,或酒色斫喪,或七情憂鬱所致者,悉屬真陰虛症。凡虛證之候,形色必青白,間或見黧黑;脈息必和緩,而或細微;或行立勞動更甚,而臥息少可。蓋積而漸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餘,治宜辨之。
白話文:
【腰痛】
《治法綱》提及:腰部是腎臟外部的反映區域,是支撐全身活動的關鍵部位。因爲各種經脈都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腰椎,一旦腎氣虛弱,腰部必然會感到疼痛。腎虛導致的腰痛、瘀血引起的疼痛、扭傷導致的疼痛、痰溼引發的疼痛、溼熱引起的疼痛、風寒造成的疼痛、氣滯造成的疼痛,都是腰痛的原因。
腰部是腎臟的所在,如果無法轉動或搖晃,說明腎臟功能可能已經受損。戴氏指出:持續的腰痛,通常是腎虛的表現,應補腎。瘀血引發的疼痛,通常在夜間更爲嚴重,應該採取行氣活血的治療方法。夏季炎熱時,過度運動可能導致痰溼,或者形成腫塊引起疼痛,在陰雨天氣時症狀會加重,此時應使用燥溼行氣、化痰的藥物,讓痰隨氣運行並消化。腰部突然無法上下移動,可能是因爲瘀血問題,可以使用桃仁、大黃、蘇木、當歸、紅花等藥材。
如果疼痛如同錐子刺痛,尤其可能是瘀血問題。腎冷如冰,飲食正常,小便順暢,腰部感覺像是纏繞了五千錢,治療時應使用去溼藥物,並結合溫熱散發的藥劑。
腎虛引起的腰痛,脈象通常會變大,無法側身,身體疲憊嗜睡,疼痛不止,適合使用加味虎潛丸之類的藥物。風寒侵襲腎臟導致的腰痛,脈象會呈現浮象,疼痛位置可能在左側或右側,沒有固定的位置,疼痛會牽扯兩腿,適合使用獨活寄生湯。因寒冷導致的疼痛,脈象會緊繃,遇到熱會減輕,遇到寒冷則會加劇,治療時可以使用五積散去掉桔梗,加入吳茱萸。氣滯引起的疼痛,脈象會下沉,適合使用烏藥順氣散,可以加入木香。
腰部無力,無法挺直,這可能是肝腎兩條經絡受到傷害,用藥時需要根據情況調整。所有腰痛的症狀,多數是因爲腎臟真陰虧損,外部被風寒阻礙,內部有溼熱流動,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從而產生疼痛。
《千金方》認爲,不同的原因會導致腰痛,主要分爲五類:一是陽氣不足,腎衰弱所致;二是風溼痹症,風寒溼氣侵襲所致;三是腎虛,勞累損傷腎臟所致;四是跌打損傷腰部所致;五是在潮溼環境睡覺所致。這些腰痛都有特定原因,治療時應審慎判斷病情並使用藥物。
腰痛不一定不能使用補氣藥物,也不能盲目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疼痛,必須進行補氣,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補氣藥物,但用量需控制,不應固執一端。
背痛有時是因爲長時間靜坐導致,屬於虛證,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肥胖者多有痰溼,年紀大的人常需要別人按摩才能緩解疼痛,這屬於痰溼和虛證,治療時應祛溼化痰,同時補腎健脾。醉酒飽食後常感疼痛想要按摩,這是因爲脾胃運化不良,溼熱積聚,應節制飲酒。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不能禁酒和油膩食物,養血清火是關鍵。還有些人在疾病、生產、月經後出現心痛,或牽引到乳房、脅肋,或轉移到背部、肩膀,這是元氣上逆,應引導元氣迴歸本位,不可再用下泄利尿的方法,越利越虛。發汗後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很多,此時應採用溫補。
拘泥於疼痛不能補益的觀點是錯誤的。汗液是心臟的液體,陽氣在胸部接受氣息,汗液過多會使心液消耗,陽氣不足,從而導致疼痛。
柯柏齋說:腰痛多數是因爲腎虛所致。腎虛使得精血真氣不足,寒溼之氣趁虛而入,久而久之就會滯留不通,真氣與寒溼之氣相互抗衡,所以產生疼痛。首先應排除病邪,然後補充正氣,這是治療的原則。如果沒有排除病邪就補充正氣,補充的效果會不佳;如果只排除病邪而不補充正氣,疼痛可能會復發,因爲病邪會再次趁虛而入。對於因爲扭傷挫傷導致的腰痛,初期一定會有瘀滯,也應先排除病邪再補充正氣。
疝痛和腰痛都源於腎虛寒溼,從前部進入就會成爲疝痛,從後部進入就會成爲腰痛。
張景嶽說:腰痛的虛證,佔了八九成。只要觀察發現沒有表面邪氣,也沒有溼熱,或者是年老勞累,或酒色過度損耗,或情緒憂鬱等原因導致的,都屬於真陰虛證。凡是虛證的表現,面色通常蒼白或青色,偶爾會呈現黧黑色;脈搏平緩,有時細弱;或者站立、行走、勞動後疼痛加劇,躺下休息後稍微好轉。長期逐漸積累導致的狀況都是不足,突然劇烈疼痛的多是有餘,治療時應區分清楚。
對於腎水真陰虛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地黃飲和左右歸丸;如果病情較輕,或疼痛不嚴重,虛損不嚴重,可以使用青蛾丸、煨腎丸、補髓丹、通氣散。
丹溪提到:對於各種腰痛,不可以使用人參來補氣,也不可以過量使用寒涼藥物。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一般來說,因勞損虛損導致陽氣不足的情況,多伴有氣虛症狀,爲什麼不能使用人參?又比如,火氣聚集在下焦,疼痛難以忍受,應迅速清火。但如果熱度不明顯,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虛實夾雜,不適合使用人參的情況也是有的。籠統地說不可以使用寒涼藥物,是否合理呢? 以上是現代漢語的翻譯,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