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14)
卷六 (14)
1. 心胸胃脘腹痛諸證
附醫案:余治一上舍,年近三旬,因食麵角,午刻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堅突如拳,痛劇之甚。余察其明系面積已入大腸,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疑藥未及病,更投神佑丸瀉之,又不效。又疑藥性皆寒,故滯不行,因再投備急丸,連得大瀉,而堅痛毫不為減。
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嚮導不能得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進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然小腹之塊,仍在半年許始得盡消。
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惟宜以行氣為先也。且知飲食下行之道,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因筆之廣聞見云。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一位年近三十歲的秀才,他因為吃了麵食,從中午到晚上,食物停積在小腹下方的右側,結成像拳頭一樣的硬塊,疼痛非常劇烈。我判斷積滯已經進入大腸,於是給他服用木香檳榔丸,連續服用兩三次,疼痛依然如故。懷疑藥物沒有到達病灶,又給他服用神佑丸瀉藥,還是沒效果。我又懷疑藥性都偏寒,所以導致積滯無法排出,於是再給他服用備急丸,雖然導致他大瀉,但硬塊和疼痛一點也沒有減輕。
於是深入思考,他的病因不過是食物積滯,難道就沒有辦法制服它嗎?既然驅逐積滯的方法都失效了,就必須借助氣的運行來幫助排出。我認為麵食的毒性非大蒜不可解,氣滯不通非木香不可行,而且積滯位置深且路途遙遠,非精銳之物引導,無法到達。因此,我用火酒磨碎木香,讓他嚼一瓣生蒜,再用加了香料的酒送服下去。服用一次後,疼痛稍減,服用三四次後,疼痛逐漸消失,食慾也慢慢恢復,最終痊癒。但是小腹的硬塊,直到半年後才完全消失。
由此可知,要消除食物積滯,即使是大黃、巴豆也未必能奏效,而應該優先考慮行氣。而且我還發現,食物下行的通道,必定經過小腹下方的右側,然後才能排出到結腸。這一點古人從未提及,所以我記錄下來,以廣泛傳播我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