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赤白濁遺精

王節齋曰:夢遺滑精,世人多作腎虛治,而用補腎澀精之藥不效。殊不知此證多屬脾胃,飲食厚味,痰火濕熱之人多有之。蓋腎藏精,精之所生由脾胃,飲食化生而輸歸於腎。今脾胃傷於濃厚濕熱,內郁中氣,濁而不清,則其所化生之精,亦得濁氣。腎主閉藏,臟靜則寧,今所輸之精既有濁氣,則邪火動於腎中,而水不得寧靜,故遺而滑也。此症與白濁同,丹溪論白濁為腎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而云無人知此也。

其有色心太重,妄想過用而致遺滑者,自從心腎治。但兼肺胃者不少,要當審察。

張介賓曰:夢遺精滑,總皆失精之病,無不始由於心,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動腎必應之。凡少年多欲妄想,多致此。然精之藏蓄在腎,而主宰在心,精之蓄泄聽命於心,治此宜淨心為要。遺精有九:有注戀而夢者,此精為神動,因於心。有欲事不遂而夢者,此精失其位,因於腎。

有勞倦即遺,此肝脾氣弱也。思慮而遺,心脾虛陷也。濕熱下流,相火妄動,肺腎之火不清也。有無故滑而不禁,此下元虛。腎肺不固也。有素稟不足而精滑者,此先天元氣薄也。有久服冷利等藥,元陽失守而滑也。有年壯節欲而遺,精滿而溢也。諸症五臟皆有所主,心主神,肺主氣,脾主濕,肝主疏泄,腎主閉藏,當各求其所因治之。

夢遺有情有火,情動者清心,精動者固腎。滑精無非因腎氣不守而然。若暴滑兼痛,當從赤白濁論治。

凡勞倦思慮,每觸即遺,當補心脾,歸脾湯去木香。氣分稍滯,不堪耆者,人參吞茯苓白朮菟絲丸。

凡心火甚者清火,相火甚者壯水,氣焰者升舉,滑泄者固澀,濕熱乘者分利,虛寒利者溫補下元,元陽不足,精氣兩虛,專培根本。若概用坎離丸輩,苦寒適害腎耳。

濁症有赤、白、精、溺之辨:赤者多由於火,白者寒熱俱有,由精者在心腎,由溺者在膀胱肝脾。有濁在溺者,色白如泔,凡肥甘辛熱所致,此濕熱由內生也,宜清之。

柯韻伯曰:白赤濁之病,有傷精傷血之分,由腎肝相火搖動之所致也。夫腎者作強之官,其人或妄想淫欲,或好為陰陽,腎火內熾,不能藏精,強忍其精而精逆焉。精未泄而離其處,不復仍歸於腎,乃滲入於水道,與小便同出。敗精雖出,腎火內蘊,因之竅孔不閉,熱虛相搏,新精虛應之,淋瀝不止,因名為白濁。

肝者罷極之本,其人或勞役苦辛,或惱怒內傷,肝火下流,不能藏血,熱傷陰絡而血溢焉。血未行而離其經,不得反於肝,亦滲入於水道,合小便同出。敗血雖盡,陰絡未完,肝極不攝,鬱火內守,復以新血繼之,浸淫不絕,是名曰赤濁。白濁與遺精、膏淋不同,赤濁與血淋、尿血亦異。

治之必當兼浚其源。源者何?至陰是也。脾為陰中之至陰,精血所由生。又腎為陰中之太陰,精為陰中之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血為陰中之陽。故白濁當理脾腎之陰,法在滋陰降火,先用導赤散加知柏以清之,繼用六味加五味子以收之,而精自藏矣。赤濁當理脾肝二陰,法在升陽散火,先用逍遙散加丹皮以清之,繼用補中益氣加白芍以收之,而血自藏矣。夫下者舉之,白濁用補中益氣湯而不應,是陰虛,不宜升,助陽則陰愈虛也。

白話文:

赤白濁遺精

王節齋認為,很多人將夢遺滑精歸咎於腎虛,服用補腎澀精藥物卻無效。其實,這種病症多半與脾胃有關,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痰火濕熱的人容易患此病。因為腎臟雖然藏精,但精的生成卻依靠脾胃將食物化生,再輸送到腎臟。如果脾胃受損,積聚濃厚的濕熱之邪,導致中氣鬱滯,精氣濁而不清,則由脾胃化生的精液也會帶有濁氣。腎臟的功能是閉藏精氣,臟腑安靜才能精氣充足,但現在輸送到腎臟的精氣已有濁氣,就會導致邪火動於腎中,精液不能安靜,所以就會遺精滑精。這種症狀與白濁相同,朱丹溪認為白濁是腎中的濁氣下流,滲入膀胱,而世人大多不知其理。

有些人是因為色慾過重,妄想過度而導致遺精滑精,這就需要從心腎入手治療。但也有不少病例兼夾肺胃病症,需要仔細辨證。

張介賓認為,夢遺精滑都是失精的病症,都始於心。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動則腎必隨之而動。年輕人慾念旺盛,妄想過多,容易導致此病。然而,精氣的藏蓄在腎,但主宰在心,精氣的蓄積和洩漏都聽命於心,治療此病,關鍵在於淨心。遺精有九種:因戀慕而夢遺,精氣因神志活動而耗損,屬於心火過旺;因慾望得不到滿足而夢遺,精氣失其常位,屬於腎虛;因勞倦而遺精,屬於肝脾氣虛;因思慮過度而遺精,屬於心脾虛陷;因濕熱下注,相火妄動,屬於肺腎之火不清;因無故滑精不禁,屬於下元虛弱,腎肺不固;因先天不足而精液滑泄,屬於先天元氣不足;因長期服用寒涼泄瀉的藥物,導致元陽虧損而滑精;因壯年性慾旺盛而遺精,屬於精滿而溢。這些症狀都與五臟有關:心主神明,肺主氣,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腎主閉藏,治療時應根據各自病因而治。

夢遺有情志因素和火熱因素,情志因素引起的應清心,精氣因素引起的應固腎。滑精都是由於腎氣不固所致。如果滑精且伴有疼痛,則應根據赤白濁的理論治療。

凡是因勞倦思慮,稍微觸動就遺精的,應該補益心脾,可用歸脾湯去木香。如果氣機略微滯塞,又不能服用辛辣之物,則可以用人參湯加茯苓、白朮、菟絲子。

凡是心火旺盛的,應清心瀉火;相火旺盛的,應滋陰降火;氣機鬱滯的,應升舉氣機;精液滑泄的,應固澀止遺;濕熱盛的,應利濕清熱;虛寒的,應溫補下元;元陽不足,精氣兩虛的,應專注於培補根本。如果一概使用坎離丸等寒涼藥物,反而會傷及腎陽。

濁證分為赤濁、白濁、精濁、溺濁四種:赤濁多由火熱所致;白濁寒熱兼有;精濁與心腎有關;溺濁與膀胱、肝脾有關。溺濁者,小便色白如米泔水,多由肥甘辛熱之物所引起,是濕熱內生,應清熱利濕。

柯韻伯認為,赤白濁之病,有傷精傷血之別,都是由腎肝相火妄動所致。腎主藏精,如果妄想淫慾過度,或房事過度,腎火內盛,不能藏精,強忍精液,則精液逆流。精液尚未排出,卻離開腎臟,滲入水道,與小便一起排出,這就是白濁。雖然敗精排出,但腎火內蘊,竅孔不能閉合,熱邪與虛弱互相搏結,新的精液又虛應而出,淋瀝不止。肝主藏血,如果過度勞累,或情志鬱怒,肝火下注,不能藏血,熱邪傷及陰絡,血液外溢。血液尚未排出,就離開經絡,滲入水道,與小便一起排出,這就是赤濁。雖然敗血排出,但陰絡未復,肝火依然鬱結,新的血液又繼之而出,浸淫不止。白濁與遺精、膏淋不同,赤濁與血淋、尿血亦異。

治療必須兼顧其根本,根本在哪裡呢?在於至陰。脾為陰中之至陰,精血由此而生;腎為陰中之太陰,精為陰中之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血為陰中之陽。所以白濁應調理脾腎之陰,方法是滋陰降火,先用導赤散加知柏地黃丸清熱,再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以收斂固澀;赤濁應調理脾肝二陰,方法是升陽散火,先用逍遙散加丹皮清熱,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芍以收斂固澀。下陷者應舉之,如果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白濁無效,說明是陰虛,不宜升提,助陽則陰愈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