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經漏

李東垣曰:經水漏不住有二。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病熱明矣,必腰痛成臍下痛。

臨經欲行,而先發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證出見,或四肢困倦,心煩悶不得眠臥,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可一服而愈。或貴而後賤,富而後貧,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或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顏色似不病者,此心病也,下形於脈,故脾胃飲食不調,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

治當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滿,數溲血也。故經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治宜升陽益胃湯。血脫益氣,古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

薛立齋曰:血崩,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又云: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藏血。其為患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行;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肝經鬱結,血傷而不歸經;或因怒動肝火悲哀太過,胞絡傷而下崩。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脾胃虛陷者,補中益氣加白芍、山梔;肝經血熱,四物加柴、梔、苓、術;肝經風熱,加味逍遙,或小柴胡加山梔、白芍、丹皮;若怒動肝火,亦用前藥;脾經鬱火,歸脾加山梔、柴胡、丹皮;哀傷胞絡,四君加升、柴、山梔。故東垣、丹溪諸先生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以收功。

斯言厥有旨哉。若大去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其發熱、咳嗽脈數,乃是元氣虛弱,假熱之脈也,尤當用人參之類。此等證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察其有胃氣受補可救。誤用寒涼之藥,復傷脾胃生氣,反不能攝血歸元,是速其危也。

薛立齋醫案

一婦人,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近左初如雞卵,漸大四寸許,經水三月一至,肢體消瘦,齒頰似瘡,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此肝脾鬱結之證。外貼阿魏膏,午前用補中益氣湯,午後以加味歸脾湯。兩月許,肝火少退,脾胃尚健,仍與前湯送六味丸,午後又用逍遙散送歸脾丸。

又月餘,日用蘆薈丸二服,空心以逍遙散下,晡時以歸脾湯下,喜其調理謹慎,年餘而愈。

一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兩腿無力,服祛風滲濕之劑,腿痛體倦,二膝浮腫,經事不通。余作脾、肝、腎三經血虛火燥,證名鶴膝風,用六味丸、八味丸,兼服兩月,形體漸健,飲食漸進,膝腫漸消,不半載而痊。前證若脾腎虛寒,腿足軟痛,或足膝枯細,用八味丸。若飲食過多,腿足或臀後痠痛,或浮腫作脹,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主之。

白話文:

經漏

李東垣說:經血止不住,漏出來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婦女脾胃虛弱,導致命門脈象沉細而快,或者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也一樣。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虧虛,下陷到腎,與相火結合,濕熱往下迫,經血就漏個不停,顏色紫黑,像夏天腐爛的肉一樣臭。如果伴有白帶,脈象一定是弦細,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如果有赤帶,脈象洪數,明顯是體內有熱,一定會腰痛或肚臍下方疼痛。

在月經要來的時候,先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兩側肋骨感覺收縮緊繃,同時也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或者四肢疲倦,心煩悶無法入睡,心下感覺急迫。應該大補脾胃,調理氣血的升降,可能吃一服藥就好了。有些人由富貴變貧賤,或者由富有變貧窮,這種情況叫「脫營」,是心氣不足,導致體內火氣旺盛,在血脈中過於旺盛。又或者因為脾胃飲食失調,火氣乘機侵入體內,外表看起來肌肉顏色好像沒病,但這是心病,表現在脈象上,所以脾胃飲食失調的症狀就很明顯,而且經血會不按時來,或者時來時斷,或者突然大量流血不止。

治療時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補養脾胃,稍微加上一些鎮定心火的藥來治療心病,補陰氣而瀉陽氣,經血自然就會停止。《痿論》說: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就會使陽氣內動,發作時會感覺心下脹滿,小便次數增多而且有血。所以《內經》說:大經空虛,就會導致肌肉麻痹,進而轉為脈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治療應該用升陽益胃湯。血流失後要補氣,這是古人的方法。先補養胃氣來幫助生長,所以說「陽生陰長」,各種甘味的藥是首要任務。

薛立齋說:血崩,《內經》說:「陰虛陽搏,就叫做崩。」又說:「陽絡受傷,血就會流到體外;陰絡受傷,血就會流到體內。」還說:「脾統攝血液,肝儲藏血液。」這種病的原因是脾胃虛弱,不能夠攝取血液回到原本的管道;或者因為肝經有火,血液遇到熱就往下流;或者因為肝經有風,血液遇到風就亂走;或者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血液受熱而沸騰;或者因為肝經鬱結,血液受損而不回到正常的經絡;或者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過度悲傷,胞絡受損而導致血崩。

治療方法:脾胃虛弱的人,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柴胡;脾胃虛弱下陷的人,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芍、山梔子;肝經有血熱的人,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子、茯苓、白朮;肝經有風熱的人,用加味逍遙散,或者小柴胡湯加山梔子、白芍、丹皮;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也用之前的藥方;脾經有鬱火的人,用歸脾湯加山梔子、柴胡、丹皮;如果是因為悲傷而傷到胞絡,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山梔子。所以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師說:凡是下血的病症,都必須用四君子湯來收功。

這些話非常有道理。如果大量失血之後,不要用脈診,應該趕緊用獨參湯來救治。如果出現發熱、咳嗽、脈搏快速,那是因為元氣虛弱,是假熱的脈象,更應該用人參之類的藥。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脾胃先受損,所以脈象才會洪大,觀察到有胃氣,可以補救。如果誤用寒涼的藥,反而會傷害脾胃的生機,反而不能夠攝取血液歸於正常,這會加速病情惡化。

薛立齋的醫案

一位婦女,體內發熱口渴,食慾不佳,腹部左側開始像雞蛋大小,慢慢長到四寸左右,月經三個月來一次,身體消瘦,牙齦和臉頰像長瘡一樣,脈搏洪數而虛,左關脈尤其明顯,這是肝脾鬱結的症狀。外敷阿魏膏,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下午服用加味歸脾湯。兩個月左右,肝火稍退,脾胃也還健康,仍然服用之前的藥方,並送服六味丸,下午又服用逍遙散送服歸脾丸。

又過了一個月左右,每天早晚服用蘆薈丸兩次,早上空腹用逍遙散送服,傍晚用歸脾湯送服。因為她調理謹慎,一年多就痊癒了。

另一位婦女,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兩腿無力,服用祛風滲濕的藥,反而腿痛身體疲倦,兩個膝蓋腫脹,月經不來。我認為這是脾、肝、腎三經的血虛火燥,病名為「鶴膝風」,用六味丸、八味丸,同時服用兩個月,身體漸漸強健,食慾也漸漸好轉,膝蓋腫脹也漸漸消退,不到半年就痊癒了。如果之前的症狀是脾腎虛寒,腿腳軟弱疼痛,或者腳和膝蓋枯細,應該用八味丸。如果飲食過多,腿腳或臀部後面酸痛,或者浮腫脹痛,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