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口鼻齒證

張三錫曰:《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口屬上焦心肺,有病則口亦病。胃中有邪熱,亦炎上作楚。原其所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皆能致此。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甜,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又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有脾胃氣弱。

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者,故口瘡舌破,炎上之故,不獨脾也。而丹溪又曰: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效,屬中氣虛。虛火炎上,遊行無制,用炮薑、理中湯。理可見矣。

趙養葵曰: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補中益氣,重則六君子。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

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日晡發熱,或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加參、朮、五味、麥冬;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肺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塗湧泉穴。若概用寒涼,為害非輕。

王節齋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其原無舊症,一時偶感者,自作風寒調治。

鼻齄者,由飲酒血熱熏肺,外遇風寒,血凝不散也;亦有非飲酒而自赤者,肺風血熱之故。其鼻瘡、鼻痔、鼻癰,皆因肺熱所致,但有淺深之不同,受病之有異。日久不已,經成瘜肉,如棗塞鼻中。丹溪曰: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故濁凝結而生瘜肉也。鼻齄宜化滯生新,四物加片芩、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等藥,調五靈末服,如氣弱加黃耆。

齒屬腎,上下齦屬陽明,上齦陽明胃,下齦陽明大腸。凡動搖袒脆而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全具如欲落之狀者,皆屬於腎。齦腫不動,潰爛痛穢者,皆屬陽明。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俱分虛實治之。腎經寒者,安腎丸、還少丹,重則八味丸主之。如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胃虧損之症,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並服。

如喜寒惡熱者,乃胃血傷也,清胃湯。若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者,口渴而黧,或遺精者,皆脾胃虛熱,補中益氣,用六味丸或十全大補湯。若齒齦腫痛,焮連腮頰,此胃經風熱,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頰焮腫,此胃經濕熱,清胃湯加葛根,或解酲湯。

白話文:

口、鼻、牙齒的病證

張三錫說:《內經》提到,中央的黃色對應到脾,脾的竅是口。又說口屬於上焦心肺的範圍,心肺有病,口也會跟著生病。胃裡有邪熱,也會向上引發發炎疼痛。追究這些原因,多半是情緒煩躁、飲食過量造成的。因此,肝有熱會口酸,心有熱會口甜,肺有熱會口辛辣,腎有熱會口鹹。如果口中沒味道,通常是胃有熱。還有,如果思慮太多無法決斷,肝熱傳到膽,就會口苦;也有些人是脾胃虛弱。

木氣太強壓制土氣(指肝氣太過影響脾胃),就會口酸;膀胱的熱傳到小腸,導致腸胃不適,向上引發口糜(口腔黏膜潰瘍),所以口瘡、舌頭破,都是發炎上行的原因,不單只是脾的問題。丹溪又說,過度勞累,虛火向上燃燒,吃涼藥沒效,是因為中氣虛弱。虛火向上竄,沒有方向,需要用炮薑和理中湯來治療。這其中的道理很明顯。

趙養葵說,口瘡是因為上焦有實熱、中焦虛寒、下焦有陰火,而且各經脈之間會互相傳染變化,所以要仔細分辨病因來治療。像是發燒、口渴想喝冷飲,這是實熱,輕微的用補中益氣湯,嚴重的用六君子湯。如果食慾不佳、大便稀軟,是中氣虛,用人參理中湯。如果手腳冰冷、肚子痛,是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如果下午發熱、身體內部發熱,這是血虛,用八物湯加丹皮、五味子、麥冬。

如果發燒、口渴、有痰、小便頻繁,是腎水虛,用八味丸。如果下午發熱,或是從小腹開始發熱,是陰虛,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五味子、麥冬。如果沒效果,就用加減八味丸。如果發熱的狀況反覆不定,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是晚上出現白天消失,沒有固定的時間,或是沒有固定的部位,或是從肺開始,這是沒有根的虛火,也要用前面的藥丸,以及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更可以用附子粉調和唾液塗抹在湧泉穴。如果隨便使用寒涼藥,會有很大的危害。

王節齋說,鼻塞聞不到氣味,或是只有在冬天容易鼻塞,或是稍微感冒就鼻塞;這種狀況時常發生,一般人都認為是肺寒,用辛溫解表的藥來治療。殊不知這是因為肺經本來就有火邪,火氣鬱積嚴重就會喜歡熱而不喜歡冷。所以遇到冷就鼻塞,遇到感冒就發作。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清肺降火為主,輔助使用通氣的藥。如果鼻塞很久聞不到氣味,要仔細觀察平時的狀況,通常都是肺熱引起的,要用清熱瀉火、化痰的藥來治療,可以用藥丸含在嘴裡慢慢化開,或用藥粉調和後慢慢服用,長期下來就會有效。如果原本沒有這種症狀,只是偶爾感冒引起的,就按照風寒感冒來治療。

鼻子上長酒糟鼻,是因為喝酒導致血熱,熱氣熏到肺部,加上遇到風寒,血凝結不散造成的;也有不是因為喝酒而自己變紅的,是肺風血熱引起的。鼻瘡、鼻痔、鼻癰,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只是病情的深淺、發病的部位不同。久病不癒,就會形成鼻息肉,像棗子一樣塞在鼻孔裡。丹溪說,是胃中有積食熱痰流注,導致濁氣凝結形成息肉。治療酒糟鼻應該要化解淤積、促進新生,可以用四物湯加片芩、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等藥,調和五靈脂粉服用,如果氣虛可以加黃耆。

牙齒屬於腎,上牙齦屬於陽明胃經,下牙齦屬於陽明大腸經。凡是牙齒鬆動、脆弱易斷、疼痛或不痛、出血或不出血,呈現快要脫落的樣子,都屬於腎的問題。牙齦腫痛但不鬆動,潰爛且疼痛,都屬於陽明經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其他經脈的邪氣與外感因素造成的,要分辨虛實來治療。腎經寒冷的,用安腎丸、還少丹,嚴重的用八味丸。如果牙齒疼痛鬆動、身體疲勞、食慾不佳,是脾胃虧損的症狀,用安腎丸搭配補中益氣湯服用。

如果喜歡寒冷、討厭熱,是胃血受損,用清胃湯。如果討厭寒冷、喜歡熱,是胃氣受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牙痛遇到勞累就發作,或是在下午比較嚴重、口渴、臉色發黑,或是會遺精,都是脾胃虛熱,用補中益氣湯,搭配六味丸或十全大補湯。如果牙齦腫痛,熱到連臉頰都腫起來,這是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湯。如果喜歡喝酒,牙痛、臉頰紅腫,是胃經濕熱,用清胃湯加葛根,或是解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