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12)
卷六 (12)
1. 心胸胃脘腹痛諸證
若夫謀慮不決,不眠辛苦,膽氣傷而作痛,用歸、芍、人參、麥冬、茯神、棗仁,有火加元參,此膽虛脅痛也。
方約之曰,脅痛之症,多是肝火上升,不得條達之故。予每度其左脅痛甚者,即是肝火盛,木氣實也,宜用龍薈丸、左金丸,辛涼之劑以治之;凡右脅痛微者,即是痰疰,宜用鹽煎散、順氣丸,辛溫之劑以治之是也。
又嘗論左脅痛,胃脘痛之症,婦人為多,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灌於中,發則上衝,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而不得條達,故作痛也。故治婦人諸痛;必以行氣開鬱為主,而破血散火兼之,庶乎得法矣。諺云: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此之謂也。
張景岳曰:脅痛者,左右氣血之辨,若左無氣,右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此謬談也。予以為莫若察其有形無形。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痛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症,詳察所因,自可辨識。凡屬有形之症,亦無非由氣之滯,但得氣行,則何聚而不散?無論是氣是血是痰,必皆兼氣為主,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可也。
一內傷虛損,房勞腎虛之人,多有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倘於此症不知培氣血,而但知行滯通經,則誤矣。
王節齋曰: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滯,便與和中消導之藥。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乾燥,大小便澀難,則內有鬱熱矣,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症如前者,俱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
但治心腹久痛,須於溫散藥內,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
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郁,而火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見熱愈喜,雨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錮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誤認為沉寒錮冷,而益投之,至死不悟。然則如之何?曰從治法,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是也。
朱丹溪曰:心膈之痛,須分新久。病久則成郁,久鬱則蒸熱,古方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用梔子炒,去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大概胃中有熱而作痛者,用山梔不可,須佐以薑汁、臺芎開之。痰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
痛甚者,加乾薑從之,反治之法也。若用山梔並劫藥不止,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白話文:
心胸胃脘腹痛諸證
若因思慮過多、睡眠不足、勞累傷及膽氣而導致疼痛,可用歸脾湯加人參、麥冬、茯神、棗仁,若有火熱症狀則加元參,這是膽虛脅痛的治療方法。
關於脅痛,多因肝火上升、氣血不通暢引起。左側脅痛嚴重者,是肝火旺盛、肝氣過盛,宜用龍薈丸、左金丸等辛涼藥物治療;右側脅痛較輕者,多為痰飲阻滯,宜用鹽煎散、順氣丸等辛溫藥物治療。
左脅痛、胃脘痛在女性中較常見,因其常有憂思、憤怒等情緒,導致氣鬱,加上濕痰、瘀血阻滯氣機,而引起疼痛。故治療女性諸痛,應以行氣解鬱為主,並兼顧破血散火,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俗話說:「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就是這個道理。
張景岳認為:脅痛的病因在於氣血的虛實和左右的分布,單純說左側無氣、右側無血,或食積痰飲必然與左側有關,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應觀察病症是否有形體上的表現。瘀血有形體,位置固定,按壓時堅硬;氣痛則遊走不定,無固定位置,時聚時散。食積痰飲屬於有形之症,需詳細診察病因才能辨別。所有有形之症,都是由於氣機阻滯所致,只要氣機通暢,則積聚之物自然會消散。無論是氣、血還是痰飲,都應以疏通氣機為主,再根據情況選用其他藥物輔助治療。
內傷虛損、房事過度導致腎虛的人,常有胸脅隱隱作痛的症狀,這是因為肝腎精氣不足,不能化生氣血,氣虛不能生血所致。人體的氣血如同水源,充足則流暢,不足則阻塞。氣血不虛則不滯,氣血虛則必然阻塞。治療此症,不能只注重通經活絡,而忽略了培補氣血,否則會誤治。
王節齋認為:治療心腹疼痛,如果是新發病,需詢問患者飲食情況、受寒情況、是否有積滯,然後用和胃消導的藥物。如果病程較長,已服用過辛溫燥熱的藥物,出現嘔吐、食慾不振、胸膈飽滿、口乾舌燥、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則表明體內有鬱熱,或原有舊病,因外感而發,久治不愈,症狀如前述,應使用開鬱行氣、清熱潤燥的藥物,如川芎、香附、山梔子、黃連、生薑汁等。嚴重者可加芒硝。
治療心腹久痛,應在溫散藥中加入苦寒、鹹寒的藥物,溫藥治療表面症狀,寒藥治療根本病因。
各種積聚和疼痛,都喜溫惡寒,熱藥與病情相符,積久成鬱,火邪深入,鬱熱已深,則見寒加重,見熱反而喜歡,熱症和寒症交錯出現,因此不會產生其他疾病,這就是「火極似水」的道理。但如果真氣受損,陰血枯竭,病情日益加重,則難以治療。很多人不理解,只看到患者不畏熱,誤以為是寒邪凝滯,而加重熱藥,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那麼該怎麼辦呢?根據治療方法,熱證用寒藥治療,寒證用熱藥治療,要抓住主要病因,先治療主要病因。
朱丹溪認為:心膈疼痛需區分新舊。久病則成鬱,久鬱則化熱,古方多用山梔子作為清熱藥的先導。用炒梔子,去皮,每次服用十五枚,濃煎湯一小口,加入生薑汁使其辛辣,再煎沸,加入川芎一錢,效果更佳。一般來說,胃熱疼痛不宜用山梔子,需配合生薑汁、川芎等藥物疏通氣機。痰濕型疼痛,可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並增加炒梔子的用量。
疼痛劇烈者,可加乾薑,這是反治的方法。如果使用山梔子等峻下藥物效果不佳,可服用元明粉,一服即可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