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1)
卷四 (1)
1. 暑證
王節齋曰:夏至後病熱者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而大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證,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痛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白話文:
中醫學家王節齋說:夏至後因為暑氣而生病的稱為暑症。暑症是因為相火(心火)過於旺盛引起的。在夏季,人容易受到暑氣侵襲,暑氣從口鼻進入身體,損傷心和胞絡系統經絡。暑症的脈象虛弱,有的虛浮而脈搏擴散,有的弦細緩慢。這是因為暑氣損傷氣血,導致氣血虛弱。暑症的症狀包括:煩躁口渴,安靜時也會嘮叨,身體發熱煩躁,心痛,口渴難耐,頭痛出汗,倦怠乏力,甚至出現便血、黃疸、皮疹。嚴重的暑症,心火旺盛剋制肺金,無法抑制肝木,導致抽搐昏迷。治療暑症最好的方法是清心降火,利尿排毒。
暑傷氣,宜補其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藿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白話文:
夏季暑氣傷人,應以補氣為治療重點。但如果有惡寒、四肢冰涼,嚴重者意識不清、嘔吐腹瀉,或痰液阻塞、嘔吐反胃、腹痛腹瀉等症狀,這就不是單純的暑邪侵襲,而是因為暑熱而自行導致的疾病。由於其由暑熱引起,所以也稱為暑病,但治療方式與一般的暑傷不同。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症也。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火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白話文:
如果行人或農夫在大中午勞動而發病,這是因為陽氣外傷引起的。這種病一定會出現劇烈的頭疼、發燒、厭惡熱氣、觸摸皮膚感覺很燙,還會口渴想喝水、出很多汗、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傷害了人體的元氣。治療時應該清熱益氣,可以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物。
暑熱發渴、脈虛,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天氣炎熱口渴,脈搏虛弱,可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水閣,大扇風車,是靜而得之,陰症也。其人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之類。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天中,即使沒有生病,有人也會為了避暑而躲進深宅大院、涼閣水榭,打開大風扇降溫。這是一種因為過分靜止而導致的陰證。
這種情況下,人會出現頭痛、怕冷、身體僵硬、關節疼痛、心煩意亂,皮膚發燙,卻不流汗。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滯了身體,導致周身的陽氣無法舒展。
此時應該服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表寒,例如:厚朴、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朮等。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砂仁、神麯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到外部寒氣侵襲,又吃了性質生冷的瓜果類食物,除了之前開的藥方外,可以再加入乾薑、砂仁、神麴等藥材。這些藥材並不是直接治療暑熱,而是針對因暑熱而導致的疾病。
若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砂仁、蒼朮,溫中消食也。
白話文:
如果不受寒,只是因為內部食用了冰水和冷的東西,導致腹痛、腹瀉,甚至霍亂和嘔吐,可以使用縮脾飲或理中湯,再加入神曲、麥芽、砂仁、蒼朮,溫中消食。
若吐瀉脈沉微者,不可用涼藥,宜用大順散加熟附等分,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脈象沉弱不明顯,不宜使用寒涼藥物。建議使用大順散,加入等量的熟附子,或附子理中湯,加入炒制過的芍藥。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益氣,而以理脾為主。東垣立方,已兼此意。其用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朮、神麯、青皮、陳皮、澤瀉、是補脾也。
白話文:
如果既遭受暑熱的侵襲,又遭受生冷食物的損傷,導致外熱內寒,應當先治療內寒,溫暖中焦以消食,其次再治療外熱,清暑益氣,而以調理脾胃為主。東垣派的方劑已兼具此意。方中黃耆、升麻、人參、白朮、甘草、麥冬、當歸、五味子、黃柏、葛根,具有清暑補氣的作用;蒼朮、神麯、青皮、陳皮、澤瀉,具有補脾的作用。
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炒黃柏、白芍。挾痰加半夏、橘紅,或用生脈湯。
白話文:
朱丹溪說:除了暑熱病之外,還有「注夏」這種病證,是因為陰虛氣血不足所造成。在夏初和春末時,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的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但是要減去升柴,加上炒黃柏和白芍。如果有痰液積聚,可以再加入半夏、橘紅,或是使用「生脈湯」治療。
喻嘉言曰:暑症,日中勞役而觸冒其暑,此宜清涼,解其暑毒。若深居廣廈,襲風涼,餐生冷,遏抑其陽而病者,一切清涼之方,即不得徑情直施。如無汗,仍須透表,以宣其陽。如吐利,急須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溫藥以從治之。故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夏天的病,是在白天勞動時受到暑氣侵襲而發生的,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解暑毒。如果是住在寬敞的房子裡,吹了涼風,吃了生冷的食物,阻礙了陽氣而生病的,就不可以隨便使用清涼的藥方。像沒有出汗的,還是要讓表氣疏通,來宣暢陽氣。像有嘔吐腹瀉的,就要趕快使用和解藥物,來安撫中焦。嚴重的還可以適量使用溫熱藥物來輔助治療。所以,在烈日下發生的霍亂嘔吐腹瀉,要以治療暑症為主;在避暑時發生的霍亂嘔吐腹瀉,要以調理中焦、溫暖中焦為主,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
元豐朝立和劑局,萃聚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夏月暑症,五方歷試,見聞廣耳。其取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厚朴為主方。如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
白話文:
在元豐年間設立的和劑局,集合了許多醫家的經驗方,對於中暑尤其詳細記載。在夏季流行的中暑症狀,五湖四海各地都見識過,聽聞很多。他們使用「小半夏茯苓湯」,並非只治療中暑,而是專門治療中暑引起的濕氣。另外還用半夏、茯苓,少加甘草,製成「消暑丸」,因為治癒中暑的關鍵在於消除濕氣,所以藥名為「消暑丸」,名符其實。而「香薷飲」則以香薷、扁豆、厚朴為主藥。如果暑熱嚴重,則去掉扁豆,加入黃連為君藥,以治療心火旺盛。
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其縮脾飲,則以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於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惡之濕。甚則用大順散、來復丹,以治暑症之多泄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醫者於熱濕虛寒,淺深緩急間酌而用之,其利溥矣。
白話文:
如果濕氣太盛,就去除黃連,加入茯苓和甘草,治療脾濕。而縮脾飲,則是將脾臟視為被濕氣浸淫而變得沉重,在扁豆、葛根、甘草中,加入烏梅、砂仁、草果,以促進脾臟運作,去除脾臟所厭惡的濕氣。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大順散或來復丹,來治療暑症中出現頻繁腹瀉和利尿的情況,並且也適用於縮脾飲的治療原理。醫生在運用時,應根據熱、濕、虛、寒的不同情況,以及病情輕重緩急,靈活調整用藥,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治療效果。
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或用十味香薷飲,於局方五味中增參、耆、朮、陳、木瓜,益虛以去濕熱。
白話文:
後來,許多名醫在桂苓甘露飲後,又提出了益氣補虛的方劑。像張景嶽等人研製的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散,主要目的都是生津液來補益脾胃虛弱。而朱丹溪的桂苓甘露飲,在補益氣血的同時,還加入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等藥,既能補虛,又能祛除體內的濁氣。此外,還有十味香薷飲,在局方規定的五味藥材的基礎上,加入參、耆、朮、陳、木瓜等,既益氣補虛,又能祛除濕熱。
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耆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肥白內虛之人,勿論中暑與否,所宜頻服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之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
白話文:
就連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人參黃耆湯,也是用來補充體內的中氣和衛氣,來去除濕熱。對於肥胖虛弱的人,無論是否中暑,都應該經常服用。中暑的人通常有煩躁、發熱、悶熱的症狀,東垣仿照仲景的竹葉石膏湯,製作了清燥湯,仍然以祛濕為主要目的。燥與濕本來是相反的,但清燥也重視祛濕,如果不是東垣擁有過人的見識,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並去其熱;五苓散之去濕而加人參以補其虛,加辰砂減桂以去熱;白虎湯加人參以益虛,加蒼朮以勝濕。合之局方,則大備矣,然尚有未備者焉。
白話文:
就如益元散去除濕氣時加入辰砂,就能同時去除熱氣;五苓散去除濕氣時加入人參補充虛弱,加入辰砂減少桂皮用量去除熱氣;白虎湯加入人參補充虛弱,加入蒼朮抑制濕氣。這樣結合方劑就非常齊備了,但還是有些不足的地方。
暑風一症,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其卒倒類乎中風,而不可從風門索治。《百一選方》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然有中暍昏死,以此方灌之立蘇。但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此方慎不可用。《良方》復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風,良莫良於此矣。
白話文:
暑風症是因為內心的火氣過於旺盛,焚燒了體內的陰血,導致身體突然倒地,類似中風,但不能按照治療中風的方向來治療。
雖然《百一選方》中有大黃龍丸,但這顆藥並不是專門用來治療暑風的。然而,如果有人中暑昏迷,可以用這顆藥灌服,可以讓昏迷的人清醒過來。
但是,如果人的陰血本身就比較虛弱,暑熱已經深入到血液中,就不能使用大黃龍丸。
《良方》中還有地榆散,用來治療中暑昏迷不省人事,甚至命懸一線的病人。地榆散只使用常見的清涼血液的藥物,來清除深入血液中的暑熱,沒有比這更好的藥方了。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暍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後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暍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白話文:
中暑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叫做暑風。一般而言有虛實兩種類型:實證是指痰濕壅實,平時痰濕積聚,阻塞經絡,一旦受到盛暑的侵襲,痰濕阻礙氣機運行,導致突然昏倒流涎,這是濕熱合病中最嚴重的,應該先祛除痰濕,再清解暑熱,這樣治療會比較容易。虛證是指陽氣虛弱,平時陽氣不足,陰寒已久,一旦受到盛暑的侵襲,邪氣乘虛而入,濕熱病由虛寒所致,應該使用回陽藥物,同時清解暑熱,治療起來是最困難的。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走不正,腳欹眼花,黑欲倒者,此腎也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汗多則津液傷,筋骨失養則痛或渴,不可作暑熱治。
白話文:
東垣說:脾胃虛弱的人,到了六七月份,會出現汗流浹背,身體沉重,氣喘吁吁,嚴重時四肢無力,走路不穩,腳歪眼花,頭暈目眩,甚至有昏倒的現象。這是腎和膀胱都虛竭的表現。應該緊急救治,滋養肺氣以補充水液的來源。而且出汗過多會損傷津液,筋骨失去滋養就會出現疼痛或口渴,不能當成暑熱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