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三 (27)
卷三 (27)
1. 瘧疾門
繆仲淳曰: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瘧論一篇,發明已詳。蓋其間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暑邪乘虛客之而作,雖隨經隨症投藥解散,必先清暑益氣,調理脾胃為主。有食者兼消導奪食,有風兼散風,有老痰、伏飲者,兼豁痰逐飲,感瘴癘者兼消瘴癘,汗多者固表,無汗者解表,泄利兼升發、利小便,便燥者兼益陰潤燥。
久而不解,必屬於虛,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兩虛者氣血兼補,非大補真氣,大健脾胃不得瘳也。
蓋瘧邪由於中氣虛,破氣則傷中氣,邪不能解,甚則中滿不思飲食,作泄,惡寒口乾。惟傷食宜消,不同此法。若誤下則邪氣陷於內,變為滯下,或腹痛、腫脹、嘔惡、不思食。凡破氣下泄藥,切戒勿用。宜清暑益氣,健脾開胃,兼消痰。
宜分臟腑、手足六經所見症施治。先清暑熱,宜服白虎湯加減,消息用之。其藥俱宜黃昏煎以井水,澄冷,露一宿,五更時溫服。蓋瘧乃暑邪,得露則散也。
若足太陽見症,其人腰痛、頭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或遍身骨痛,小便赤,宜羌活、廣皮、黃芩、前胡、甘草、豬苓、知母。若渴者,即兼陽明,宜加石膏,倍知母、麥冬。渴而汗少,加葛根。若涉深秋,或入冬,宜多加姜皮。因虛加人參。
虛汗多加黃耆、桂枝,汗止即止,桂枝不可多用。若病人素有熱,去桂枝,以芍藥、五味代之。若發於陰,並加當歸。小便短澀,與六一散二三服,下午服理脾健胃藥橘紅、豆蔻、茯苓、山楂、麥芽、藿香、人參、白朮、白芍、扁豆。有肺火者,去參、術,加麥冬,釵斛、烏梅肉。
停食者必惡食,加消導藥,食消即已,多服則損中氣。胃家素有濕痰者,其症不渴、寒多,方可用半夏、橘紅、二術,大劑與之。嘔甚者兼用姜皮。
若症見足陽明,其人發熱頭痛,鼻乾,欲引飲,目眴,眴不得眠,甚則煩躁,畏火光、人聲、木聲,可加葛根。虛而作勞者,加人參。汗多加白朮,痰多加貝母、橘紅。寒熱俱盛,指爪見紫暗者,加桂枝。久而不解,用人參、姜皮兩許,下午服理脾健胃藥如前。
若症見足少陽經,其人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痛或嘔,宜服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石膏、麥冬。肺熱去人參,加知母,倍加麥冬。有痰不渴,本方加貝母、白朮、茯苓、姜皮。病人陰虛而有熱者,雖嘔惡,忌用半夏、生薑,宜竹茹、橘紅、麥冬、茯苓、烏梅代之。以上三陽經瘧。
邪在三陽,藥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如葛根、麥冬、竹葉、粳米,苦寒如黃芩之類為君,乃可以散暑邪,除熱渴,墜頭痛。兼寒甚者,則間用辛溫,如姜皮、桂枝以為嚮導,以伏其邪,則病易退。凡寒甚者,病因於虛,或作勞者,亦因於虛,皆宜甘溫,以人參、黃耆,術為君,佐以辛甘,如桂枝、姜皮之屬。
白話文:
繆仲淳說:「古書說:『夏天受了暑邪,秋天一定會得瘧疾。』關於瘧疾的論述,先前已經詳細說明過了。瘧疾的發生,多半是因為身體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暑邪趁著虛弱侵入身體而導致。雖然可以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用藥來驅散病邪,但必須先以清熱解暑、補益氣血、調理脾胃為主。如果患者有飲食積滯,要同時幫助消化、減少飲食;有風邪,要同時驅散風邪;有老痰、潛伏的痰飲,要同時化痰逐飲;感染了瘴癘之氣,要同時消除瘴癘;汗多的人要固表止汗;沒有汗的人要發汗解表;腹瀉的人要同時升提脾氣、利小便;便秘的人要同時滋陰潤燥。
如果瘧疾久治不癒,一定是屬於虛證。氣虛要補氣,血虛要補血,氣血兩虛要氣血雙補,必須大力補養真氣,強健脾胃,才能痊癒。
瘧疾的病因是由於中氣虛弱,如果使用破氣的藥物,會損傷中氣,反而不能解除病邪,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腹脹、不想吃東西、腹瀉、怕冷、口乾。只有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才可以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和這種情況不同。如果誤用了攻下的藥物,會使邪氣陷入體內,變成痢疾,或者腹痛、腫脹、噁心、不想吃東西。凡是破氣、使大便洩瀉的藥,千萬不要用。應該用清暑益氣、健脾開胃的藥,同時也要兼顧化痰。
應該根據病邪侵犯的臟腑、手足六經所表現的症狀來進行治療。先清解暑熱,可以服用白虎湯加減,靈活運用。藥應該在黃昏時用井水煎煮,放涼,露天放置一宿,在清晨五更時溫服。這是因為瘧疾是暑邪引起的,接觸露水可以使暑邪散去。
如果患者出現足太陽經的症狀,例如腰痛、頭痛、頭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冷後熱,發熱時感覺身體像被火烤一樣,熱退後汗出不止,或者全身骨頭痠痛、小便發紅,可以使用羌活、陳皮、黃芩、前胡、甘草、豬苓、知母等藥。如果口渴,說明兼有陽明經的症狀,可以加石膏,多加知母和麥冬。如果口渴但汗少,可以加葛根。如果到了深秋或入冬,可以多加薑皮。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加人參。
虛汗多的可以加黃耆、桂枝,汗止後就要停止用藥,桂枝不可以多用。如果患者本身有熱,可以去掉桂枝,用芍藥、五味子代替。如果瘧疾發作在陰分,可以再加當歸。小便短澀,可以服用六一散兩三劑,下午服用理脾健胃的藥,例如陳皮、豆蔻、茯苓、山楂、麥芽、藿香、人參、白朮、白芍、扁豆。如果有肺火,可以去掉人參和白朮,加入麥冬、石斛、烏梅肉。
因為飲食停滯而引起的惡心厭食,可以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等食物消化了就停止用藥,多用反而會損傷中氣。如果患者胃裡本來就有濕痰,症狀是不口渴、怕冷,可以用半夏、陳皮、白朮、蒼朮,用較大的劑量。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同時用薑皮。
如果患者出現足陽明經的症狀,例如發熱頭痛、鼻子乾燥、想喝水、眼睛發花、難以入睡,嚴重的話會煩躁不安,害怕火光、人聲、木頭的聲音,可以加葛根。身體虛弱又勞累的,可以加人參。汗多的可以加白朮,痰多的可以加貝母、陳皮。寒熱都很嚴重,指甲發紫發黑,可以加桂枝。如果久治不癒,可以用人參和少量的薑皮,下午服用理脾健胃的藥,和之前一樣。
如果患者出現足少陽經的症狀,例如時冷時熱、口苦耳鳴、胸脅疼痛或嘔吐,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石膏、麥冬。如果有肺熱,可以去掉人參,加入知母,加倍麥冬。如果痰多不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再加入貝母、白朮、茯苓、薑皮。如果患者是陰虛體質又有熱,即使有嘔吐噁心的症狀,也要忌用半夏和生薑,可以用竹茹、陳皮、麥冬、茯苓、烏梅代替。以上是關於三陽經的瘧疾。
邪氣在三陽經,用藥應該用辛寒的藥物,例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的藥物,例如葛根、麥冬、竹葉、粳米;苦寒的藥物,例如黃芩之類作為主要藥物,才能散去暑邪,消除熱渴,減輕頭痛。如果寒冷症狀嚴重,可以間雜使用辛溫的藥物,例如薑皮、桂枝作為引導藥,來伏藏病邪,這樣病就容易痊癒。凡是寒冷症狀嚴重的,病因都是由於虛弱,或者是勞累引起的,也是因為虛弱,都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例如人參、黃耆、白朮作為主要藥物,輔以辛甘的藥物,例如桂枝、薑皮之類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