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4)
卷七 (4)
1. 腦漏證
繆仲淳曰:腦者諸陽之會,而為髓之海,其位高,其氣清。忽下濁者,其變也。東垣云:上焦元氣不足,則腦為之不滿。經云:膽移熱於腦為鼻淵。夫髓者至精之物,為水之屬;腦者至陽之物,清氣所居。今為濁氣邪熱所幹,遂下臭濁之汁,是火能消物,腦有所傷也。治法先宜清肅上焦氣道,以鎮墜心火,補養水源,此其大略耳。
藥多取夫辛涼者,辛為金而入肺,有清肅之義,故每用以升散上焦之邪,如薄荷、荊芥、甘菊、連翹、升麻、黏子、天麻之屬;鎮墜心火,補養水源,如犀角、人參、天冬、麥冬、五味、硃砂、甘草、山藥、生地、茯苓、丹皮之屬。然須兼理乎肺肝,蓋鼻乃肺之竅,而為腦氣宣通之路,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肅之令;膽為春升少陽之氣,與厥陰為表裡,而上屬於腦。戴人有云:膽與三焦尋火治。
《內經》謂膽移熱所幹,義亦明矣。理肺用桑皮、黏子、桔梗、二冬、花粉、竹瀝,清肝膽以柴胡、白芍、羚羊角、竹茹、棗仁、川芎。或者又謂世人多用辛溫辛熱之藥取效,以辛熱甘溫多能宣通發散,故病之微者亦能奏效耳。此從治劫法,非不易常經,明者察之。
白話文:
繆仲淳說:大腦是所有陽氣的匯聚處,也是骨髓的海洋,它的位置在身體的上方,氣質清澈。然而當出現渾濁的情況,就是一種異常。李東垣提到:如果上焦的元氣不足,大腦的功能就會受影響。根據古籍記載:膽囊若將熱量傳到腦部,會導致鼻淵(鼻竇炎)的問題。骨髓是非常精純的物質,屬水的一類;大腦是非常陽性的物質,由清新的氣息居住。如今被濁氣和邪熱幹擾,導致流出帶有臭味的液體,這就像火可以消融一切,顯示大腦已受到損傷。治療方法首先應該清除上焦的氣道,以鎮定心火,補充水源,這是基本的原則。
藥物多選擇辛涼性質的,因為辛是金屬的屬性,可以進入肺部,有清理的意義,所以常用來提升和分散上焦的邪氣,如薄荷、荊芥、甘菊、連翹、升麻、黏子、天麻等;鎮定心火,補充水源,如犀角、人參、天冬、麥冬、五味子、硃砂、甘草、山藥、生地、茯苓、丹皮等。然而,還需同時調理肺和肝,因為鼻子是肺的出口,是大腦氣息通暢的道路,同時要處理上焦,執行清理的命令;膽囊是春季升起的少陽之氣,與厥陰互為表裡,且向上連接大腦。戴人曾說:膽囊與三焦的火氣治理有關。
《內經》指出膽囊移動熱力幹擾大腦,道理非常明確。調理肺部使用桑白皮、黏子、桔梗、二冬、花粉、竹瀝,清潔肝膽用柴胡、白芍、羚羊角、竹茹、棗仁、川芎。有人認為,一般人多用辛溫或辛熱的藥物來治療,因為這些藥物通常能宣洩和發散,因此即使是輕微的病情也能見效。這種方法是逆向治療,並非不能改變常規,聰明的人應當理解。
2. 痧疹
繆仲淳曰: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殆時氣瘟疫之類歟!其症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淚,多泄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用藥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
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誤施溫補。禍不旋踵。辛散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清涼如元參、花粉、薄荷、竹葉、青黛,甘寒如麥冬、生甘草、蔗漿,苦寒如黃芩、黃連、貝母、連翹,皆應用之藥也。
蓋肺胃熱邪,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後咳嗽,但用貝母、花粉、甘草、麥冬、苦梗、元參、薄荷,以清餘熱、消痰壅則易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多喘,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元參、薄荷各二錢。
如天寒甚,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凡熱勢甚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多泄瀉,慎勿止瀉,慎用黃連、升麻、乾葛、甘草,則瀉自止。疹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熱邪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乾葛、白芍、甘草、扁豆,黃連,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
痧後牙疳最危,外用雄黃、牛糞尖,煅存性,研極細,加真腦片一分,研勻吹之;內用連翹、荊芥、元參、乾葛、升麻、黃連、甘草、生地,水煎,加生犀角汁一二匙調服,緩則不可救。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宜用白芍、炙草為君,蓮肉,扁豆、山藥、青黛、麥冬、龍眼肉為臣,多服必漸強,慎勿輕用參、術。
痧後生瘡不已,餘熱未盡故也,宜用銀花、荊芥、元參、甘草、生地、鱉蝨、胡麻、川連、木通,濃煎飲之良。
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症自除矣。
白話文:
繆仲淳說:所謂的痧疹,是手太陰肺和足陽明胃這兩條經絡的火熱病氣爆發所導致的疾病。這種病兒童比較常見,但成人也會偶爾發生。這可能是一種季節性的瘟疫類型吧!其主要症狀通常包括頻繁的咳嗽、打噴嚏,眼睛像有淚水,多次的腹瀉,大量產生的痰液,體溫過高,口渴,以及頻繁的煩悶感,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躁動不安,咽喉疼痛,嘴脣乾燥,精神混亂等症狀。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清涼解熱和發汗散熱為主,使用辛冷、甘冷、苦冷的藥物來提升和促進身體的排毒。
唯一要避免的是酸性收斂的藥物,而更適合使用辛散的藥物。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的藥物,後果將不堪設想。辛散的藥物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清涼的藥物如元參、花粉、薄荷、竹葉、青黛,甘冷的藥物如麥冬、生甘草、蔗漿,苦冷的藥物如黃芩、黃連、貝母、連翹,都是適用的藥物。
因為肺部和胃部的熱邪,在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伴隨咳嗽,此時應清除熱氣和毒素,而不是單純止咳。在疹子後的咳嗽,只需使用貝母、花粉、甘草、麥冬、苦梗、元參、薄荷等藥物,來清除殘留的熱氣和消除痰液的積聚,這樣病情就容易好轉,千萬不要使用五味子等收斂的藥物。如果呼吸困難,這是因為熱邪壅塞在肺部,切記不要使用定喘藥,而應該使用大量的竹葉和石膏湯,加入一些西河柳,以及元參和薄荷,每次約二錢。
如果天氣非常寒冷,痧毒被寒氣困在體內無法透出,可以加入蜜酒炒製的麻黃,服用一劑即可立即停止發病。對於熱度非常高的情況,可以直接使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但是不要使用升麻,因為使用後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對於多次的腹瀉,切記不要去止瀉,而是應使用黃連、升麻、乾葛和甘草,這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在疹子的狀況下,我們不需要避免腹瀉,因為腹瀉能幫助陽明經的熱邪得到釋放,這也是從表裡雙方面進行排毒的意義。在痧疹後的腹瀉和便血,都是由於熱邪深入體內所導致的,因此千萬不要使用止血的藥物,而應該使用升散的藥物,如升麻、乾葛、白芍、甘草、扁豆,黃連,如果有便血的情況,則可以加入滑石粉,這樣病情一定會好轉。
痧疹後期的牙齦潰爛是最危險的,外部可用煅燒過的雄黃和牛糞尖,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一分的真腦片,均勻混合後吹到患處;內部則可使用連翹、荊芥、元參、乾葛、升麻、黃連、甘草、生地,用水煎煮,再加入一二匙的生犀角汁調服,如果拖延時間太長,可能就無法挽救了。痧疹後期,如果元氣未能恢復,脾胃變得虛弱,可以使用白芍和炙草作為主藥,蓮肉、扁豆、山藥、青黛、麥冬、龍眼肉作為輔助藥物,長期服用一定能逐漸增強體力,但是千萬不要輕易使用人參和白朮。
痧疹後期,如果一直長瘡,這是由於殘留的熱氣尚未完全消散,此時可以使用銀花、荊芥、元參、甘草、生地、鱉蝨、胡麻、川連、木通,濃煎後飲用,效果很好。
對於痧疹的治療,不能單純根據症狀來對症下藥,而應該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病因就是手太陰肺和足陽明胃這兩條經絡的邪熱,只要能解除邪熱,那麼所有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