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7)
卷七 (7)
1. 面病
張景岳曰:形色者,氣之質,神之華,而皆見於面。然易見者形中之色,而難辨者色中之神。
凡病人面赤氣盛,必火證。
兩顴鮮赤,如脂如縷,餘地不赤者,陰虛。
如面紅不退,邪甚病進,為難愈。
面色白,氣虛。
白兼淡黃而氣不足,必失血。
面白枯,血氣俱敗,證有痰火,尤難治。
面青兼白,陽虛陰勝。
面黃潤微赤,必主濕熱。
面黃兼青,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面色青蒼,主疼痛。
病瘥而面色如煤,終凶。
平人面色如塵,眼下青黑,病至必重。
女人色青,必肝強脾弱,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
顴頰鮮紅,有虛火。
若久病人,面轉黃蒼,此欲愈也。
面腫有虛實,腫為實,浮為虛。實為風火上炎,脈緊數,症寒熱,或清或散或下,邪去而腫自消。虛浮者,無痛無熱。
面目浮肺,因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肝腎陰虛,水邪泛溢。
然浮而就上,其形虛軟者,多由乎氣;腫而就下,按而成窩者,多由乎水。實而調之泄之,氣虛補之,水虛化之。然水氣有相因之治,不可執也。眼下如臥蠶者,亦水病。氣浮亦有虛實:虛者多因乎脾,或勞倦色欲,或瀉痢中寒所致,脈必微弱,氣必虛餒;實者多因乎胃,或木火熾盛,或縱酒縱食,脈必滑數,症必多熱。
白話文:
張景嶽說:形態和顏色是氣的物質表現,精神的外在光華,這些都可從臉上看出。然而容易看到的是臉上的顏色,難以辨別的是顏色中的精神狀態。
凡是病人臉色紅潤且氣色旺盛,肯定是火旺的症狀。
兩側顴骨呈現鮮紅,像脂或細線般的紅色,但其他地方並不紅,這代表陰虛。
如果臉紅久久不褪,表示邪氣嚴重,病情在進展,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
臉色呈白色,是氣虛的表現。
臉色白且帶淡黃,氣色顯得不足,必定是失血的跡象。
臉色白而枯槁,顯示血氣皆衰敗,症狀中可能有痰火,尤其難以治療。
臉色青白,代表陽虛陰盛。
臉色黃而油亮微紅,肯定有濕熱的問題。
臉色黃且夾雜青色,是肝氣侵犯脾胃的表現,大多無法根治。
臉色青蒼,代表身體正在經歷疼痛。
疾病好轉後臉色卻像煤炭一樣黑,最終結果可能是兇險的。
一般人臉色像蒙了灰塵,眼下方有青黑色,一旦生病病情必定嚴重。
女性臉色青綠,必定是肝臟功能過強、脾臟功能弱,易怒、食慾不佳,或者月經週期紊亂。
兩側顴骨呈現鮮紅,代表有虛火。
若是長期患病的人,臉色轉為黃蒼,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
臉部腫脹有虛實之分,實腫是因為風火上炎,脈象緊數,症狀伴隨寒熱,可以選擇清熱、散寒或攻下,邪氣去除了腫脹自然就會消失。虛性浮腫則無痛無熱。
面部浮腫與肺有關,因為脾肺陽虛,輸送和消化能力異常,或者肝腎陰虛,水氣泛濫。
然而浮腫向上,形狀虛軟的,多是由氣所致;腫脹向下,按壓會形成凹窩的,多是由水引起的。實性腫脹需調理或排泄,氣虛需補充,水虛需化解。然而水氣相互影響,治療時不能固執一端。眼下像臥蠶的腫脹,也是水氣的問題。氣浮也有虛實之分:虛性多由脾虛引起,可能是勞累、色慾過度,或者瀉痢、中寒所致,脈象必然微弱,氣色必然虛餒;實性多由胃氣旺盛引起,可能是肝火熾盛,或者飲酒過度、暴飲暴食,脈象必然滑數,症狀必然多熱。
2. 目證
趙養癸曰:經曰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腎藏精,故治目者以腎為主。目雖肝之竅,子母相生,腎肝同一治也。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此滋目之源液山。神膏者,目內包涵膏液,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而成者,能涵養瞳神,衰則有損。
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元氣所化,目上潤澤之水是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多益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火之用事也。火衰則有昏瞑之患,火炎則有焚燥之殃。雖有兩心,而無正輪。
心,君主也,通於大眥,故大眥赤者,實火也;命門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於小眥,故小眥赤者,虛火也。若君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易行之血,即天一所生之水,故謂之真也。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
真精者,乃先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乃此數者,一有損目則病矣。
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消脆肉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鑑視空闊無窮者,是曰水輪,內應於腎,北方壬癸亥子之水也。五輪之中,惟瞳神乃照。或曰瞳神水耶,氣耶,血耶,膏耶?曰:非氣,非血,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即維持。
喻以日月,理實同之。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此皆各得其陰陽氣分之正也。
許學士云,經曰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又曰:少陰所謂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此蓋房勞目昏也。左腎陰虛,益陰地黃丸、六味丸;右腎陽虛,八味丸、補腎丸。
東垣曰能遠視而不能近視者,陽有餘、陰氣不足也。陰精不足,陽光有餘,病於水者,此光華髮見散亂,而不能收斂近視。治之在心腎,心腎平則水火調而陰陽和。夫水之所化為血,在身為津液,在目為膏汁。若貪淫欲,飢飽失節,形脈勞甚,過於悲泣,能斫喪真陰,陰精虧則陽火盛,火性炎而發見,陰精不能制伏挽回,故越於外而遠照,不能近之而反視也,治之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能近視不能遠視,陽不足,陰氣有餘也。
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者,故光華不能發越於外,而猥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木火通明,神氣宣暢,而精華遠達矣。夫心之所用為氣,在身為威儀,在目為神光。若縱恣色欲,喪其元陽,元陽既憊,則云霾陰翳,腎中之陰水僅足以回光自照耳,焉能健運精汁以滋於膽,而使水中之火遠布於空中?治之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白話文:
趙養癸說:《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的精華都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腎臟儲藏精華,所以治療眼睛問題,要以腎臟為主。眼睛雖然是肝臟的竅門,但由於母子相生的關係,治療腎臟和肝臟可以同時進行。
華元化說:眼睛的形狀像圓球,瞳孔位於中央且偏前,像日月從東南方升起,在西北方隱沒一樣。眼睛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這些都是滋養眼睛的源泉。
神膏,是指眼睛內包涵的膏狀液體,這種膏液是由膽中的精汁滲透潤澤而成的,能夠涵養瞳孔,衰退就會受到損害。
神水,是由三焦產生,先天真一元氣所化,是眼睛上潤澤的水液。如果神水衰退,就會有火氣過盛、乾燥暴躁的問題,神水枯竭就會有眼睛輪廓大小的問題,如果損耗澀滯,就會有視物昏花不清的危險。虧損的多,益處的少,所以世上沒有眼睛完全健康的人。
神光,源於命門,通過膽,發於心,是火的作用。如果火衰退,就會有視物昏暗的問題,如果火過旺,就會有焚燒乾燥的災禍。眼睛雖然有兩處,但沒有正中的眼輪。
心,是君主,與眼睛的大眥相通,所以大眥發紅是實火;命門是小心,小心是相火,代替君主發號施令,與眼睛的小眥相通,所以小眥發紅是虛火。如果君主安靜,相火自然清寧。
真血,是肝臟中上升運行滋養眼睛的血液,這種血不同於肌肉間容易流動的血液,是由天一生水而產生的,所以稱為真血。真氣,是指眼睛經絡中往來生用的氣,是先天真一發生的元陽。
真精,是先天元氣所化的精汁,起於腎臟,施於膽,然後到達瞳孔。這幾種物質,只要有一個受到損害,眼睛就會生病。
大致來說,眼睛圓而長,外層有多層堅硬的殼,中間有柔軟的肉包裹著黑色的稠狀神膏。神膏外層是白色的稠狀神水,神水用來滋養神膏;神水外層都是血液,血液用來滋養神水;神膏中有一點黑色的晶瑩物,這是腎臟和膽聚集的精華。只有這一點,能夠照亮、觀察廣闊無邊的事物,這叫做水輪,內部對應於腎臟,是北方壬癸亥子的水。五輪之中,只有瞳孔是負責照看的。
有人問,瞳孔是水呢?還是氣?還是血?還是膏?回答說:既不是氣,也不是血,也不是水,也不是膏,而是由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是陰陽的精妙蘊藏,是水火的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保護瞳孔。氣負責運行,神負責維持。
用日月來比喻,道理其實是相同的。男子的右眼不如左眼精華充足,女子的左眼不如右眼光彩明亮,這都是各自得到了陰陽氣分的平衡。
許學士說,《黃帝內經》說,足少陰腎經發病時,會出現坐下後想站起,眼睛茫然看不見東西的症狀。又說:少陰經所說的站起時眼睛茫然看不見東西,是因為陰氣內奪,所以眼睛茫然看不見東西。這大概是房事過度導致的眼睛昏花。左腎陰虛,用益陰地黃丸、六味丸;右腎陽虛,用八味丸、補腎丸。
東垣說,能看遠處卻不能看近處,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陰精不足,陽光有餘,病情表現在水方面,是因為光華散亂,不能收斂聚焦看近處。治療要在心腎方面,心腎平和,水火調和,陰陽才能平衡。水所化生的,在身體是津液,在眼睛是膏汁。如果貪圖淫欲,飲食不節制,身體過於勞累,過度悲傷哭泣,就會損耗真陰,陰精虧虛則陽火旺盛,火性炎上而顯露在外,陰精不能制伏陽火,所以向外發散而遠照,不能看近處,反而能看遠處。治療應當壯大水的主氣來抑制陽光。能看近處卻不能看遠處,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病情表現在火方面,所以光華不能向外發散,而是向內聚集看近處。治療要在膽腎方面,膽腎功能充足,木火通明,神氣宣暢,精華就能遠達。心所發揮的作用是氣,在身體是威儀,在眼睛是神光。如果放縱情慾,耗散元陽,元陽衰竭,就會像陰霾遮蔽,腎中的陰水僅夠回光自照,怎麼能順利地運送精汁來滋養膽,讓水中的火遠布在空中呢?治療應當增益火的源頭來消除陰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