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醫藥學著作,由蘇敬等二十餘位學者於公元659年完成。這部書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編纂、正式刊行的藥物學著作,對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反映了唐代醫學技術的高度,也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一、藥物的科學分類

《新修本草》首次將藥物按性質、功效和來源進行分類,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類:

  1. 上品藥:無毒,可長期服用,主要用於養生保健,如人參、茯苓。
  2. 中品藥:部分有毒,需慎重使用,主治病補虛,如黃芩、當歸。
  3. 下品藥:多具毒性,主要用於攻邪祛病,如巴豆、大黃。

這一分類法不僅便於醫者選擇適當的藥物,也為藥物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二、強調藥物的道地性

《新修本草》特別重視藥材的道地性,即藥材的產地與其品質密切相關。例如,書中提到川產的黃連和北方的黃芪效果最佳。這種道地藥材的觀念啟發了現代藥材質量標準的制定。

三、藥性與療效的理論基礎

書中詳細描述了藥物的性味、歸經及其主治功效,並結合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藥物的作用機理。例如:

  • 四氣:寒、熱、溫、涼反映藥物的溫度屬性,適用於不同的病理狀態。
  • 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五臟,具有調理身體的功能。

此外,該書強調「毒性藥物宜慎用」的原則,如巴豆、附子等雖具強效,但需經過加工以減少毒性。

四、藥物的製備與配伍

《新修本草》介紹了藥材的採集與加工方法,包括採摘的最佳時節、炮炙和調配的技術。例如,天雄和附子需炮炙以減毒增效;生姜與半夏搭配可減輕其刺激性。書中還詳細記載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 君藥:主攻疾病的核心藥物。
  • 臣藥:輔助君藥,加強療效。
  • 佐藥:緩解主藥的毒性或補益虛弱。
  • 使藥:引導藥效到病變部位。

這種系統化的配伍理論為中醫處方提供了理論支持。

五、治未病的理念

該書不僅記錄了藥物治療疾病的功效,也特別強調「治未病」的養生理念。它認為上品藥物如靈芝、人參等可用於增強體質、延年益壽,並倡導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通過調理五臟來維持健康。

六、圖文並茂的創新形式

《新修本草》開創性地將藥材的形態繪製成圖,便於讀者直觀辨識藥物,這種形式在中國醫藥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七、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新修本草》的出版奠定了中醫藥學的學科基礎,其影響持續至今。許多後世本草著作如《本草綱目》均以此為藍本進行拓展。此外,其對藥物分類與標準化的探索對現代醫藥學也具有重要啟示。

結語

《新修本草》是中國古代醫藥學智慧的結晶,其內容涉及藥物的理論、實踐與文化內涵。該書不僅在唐代成為醫學指導的重要依據,也為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寶貴資源。在全球越來越重視傳統醫學的今天,重新學習和研究這部經典,不僅有助於弘揚中醫藥文化,也為解決當代醫學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第二 (9)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3)

卷第二 (14)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6)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9)

卷第二 (20)

卷第二 (21)

卷第二 (22)

卷第二 (23)

卷第二 (24)

卷第二 (25)

卷第二 (26)

卷第二 (27)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四 (7)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六 (7)

卷第六 (8)

卷第六 (9)

卷第六 (10)

卷第六 (11)

卷第六 (12)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七 (6)

卷第七 (7)

卷第七 (8)

卷第七 (9)

卷第七 (10)

卷第七 (11)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八 (7)

卷第八 (8)

卷第八 (9)

卷第八 (10)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九 (5)

卷第九 (6)

卷第九 (7)

卷第九 (8)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一 (1)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二 (1)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5)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7)

卷第十二 (8)

卷第十二 (9)

卷第十三 (1)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3)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5)

卷第十三 (6)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7)

卷第十五 (1)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五 (5)

卷第十五 (6)

卷第十五 (7)

卷第十五 (8)

卷第十五 (9)

卷第十五 (10)

卷第十五 (11)

卷第十五 (12)

卷第十五 (13)

卷第十五 (14)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六 (8)

卷第十六 (9)

卷第十六 (10)

卷第十六 (11)

卷第十六 (12)

卷第十六 (13)

卷第十六 (14)

卷第十六 (15)

卷第十六 (16)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八 (5)

卷第十八 (6)

卷第十八 (7)

卷第十八 (8)

卷第十八 (9)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4)

卷第十九 (5)

卷第十九 (6)

卷第二十 (1)

卷第二十 (2)

卷第二十 (3)

卷第二十 (4)

卷第二十 (5)

卷第二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