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在中國醫藥學悠久的發展史中,每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都承載著時代的印記與學術的飛躍。《神農本草經》奠定了藥物理論的濫觴,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完成了首次系統性的梳理與綜合。然而,真正將本草學從個體學者的鑽研提升至國家級的科學典範,並創立沿用千年的圖文標準的,則非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的《新修本草》莫屬。這部由蘇敬領銜,長孫無忌等二十餘位當時頂尖學者奉詔編修的巨著,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官方頒布的藥典,更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其編纂理念、方法與體例,皆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與科學精神,對後世中醫藥乃至世界藥學的發展,產生了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一、從一家之言到國家法典:編修的時代必然性
《新修本草》的誕生,並非偶然的學術活動,而是基於對前代本草學成就的繼承與批判,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其編修的直接動因,在於孔志約的序言中對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深刻反思。孔氏首先肯定了陶弘景「研精藥術」、「勒成一家」的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敏銳地指出了其局限性:「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意即陶弘景身處南北朝分裂之時,其見聞受地域所限;且畢竟是個人著作,缺乏廣泛的學術共議與驗證,導致書中存在不少謬誤。
孔志約列舉了諸多實例,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錯認藥材道地產區)、「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混淆不同科屬的植物)、「鉛、錫莫辨,橙、柚不分」等,直指當時藥物鑑定與應用的混亂狀況。這些問題在一個分裂的時代或許難以避免,但對於一個進入鼎盛、疆域遼闊、政令統一的大唐帝國而言,建立一套權威、準確、通行全國的藥物標準,既是保障民眾健康、尤其是「君父」用藥安全的迫切需求,也是彰顯國家文治與科技實力的象徵。
因此,蘇敬「遂表請修定」,得到了唐高宗的鼎力支持。朝廷下詔,由宰相長孫無忌監修,命蘇敬與尚藥奉御許孝崇等二十餘位精通醫藥、經史、繪畫的學者組成編纂團隊。此舉標誌著本草學研究從陶弘景時代的「山中宰相」個人治學,躍升為一項動用國家力量的龐大學術工程。其最關鍵的舉措便是「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向全國各地徵集藥材實物與相關知識,確保了信息的廣泛性與準確性。「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這不僅是一次文獻的修訂,更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全國性藥物資源普查,使其結論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權威性與法定地位。
二、批判繼承與全面考訂:超越前人的學術 rigor
《新修本草》的編纂,並非全盤否定前人,而是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嚴謹的批判性繼承與全面增訂。全書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陶氏的框架,如沿用藥物上、中、下三品分類,並在卷首附錄陶弘景原序,以示對其開創之功的尊重。然而,其真正的價值體現在「謹案」之中。
「謹案」是蘇敬及其團隊對《本經》及《別錄》原文(經由陶弘景整理)的註解與考訂。通過這些按語,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學者是如何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實證的精神,去修正和補充前人的不足。
-
藥物來源與道地性的更新:陶弘景的知識多限於南朝疆域,而《新修本草》憑藉全國性的採集,極大地更新了對藥材產地的認知。例如,在「茯苓」條下,陶弘景認為郁州(今江蘇連雲港一帶)所產多為人工斫松而成,品質不佳。而《新修本草》的「謹案」則補充道:「今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者。」這明確指出了當時品質最佳的茯苓來自華山,體現了知識的更新與地理範圍的擴大。
-
藥物形態與品種的辨正:對於前人記載模糊或錯誤之處,《新修本草》進行了精準的辨析。最具代表性的是對「人參」的考訂。陶弘景對人參植株形態的描述有誤,蘇敬等人在「謹案」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陶說人參,苗乃是薺苨、桔梗,不悟高麗贊也。」他們根據實物與更可靠的資料,糾正了陶弘景將薺苨或桔梗的苗誤認為人參苗的錯誤,並引用了「三椏五葉」的正確描述。這種基於實物鑑定的考證,是其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
增補新藥,擴充藥庫:在陶弘景730種藥物的基礎上,《新修本草》又新增了114種唐代常用藥物,如白扁豆、胡椒、訶子等,使收錄藥物總數達到850種。這些新增藥物,許多來自於與西域及南海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唐代開放的國際視野和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也極大地充實了中藥的武庫。
三、圖文並茂的革命性創舉
如果說內容的考訂與增補是《新修本草》的學術深化,那麼其「圖文並茂」的形式則是對本草學載體的一次革命。孔志約序中自豪地宣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這說明《新修本草》不僅有文字描述的《本草》,還配有詳細描繪藥物形態的《藥圖》和《圖經》。
這一創舉的意義極其重大。在沒有攝影技術的古代,藥物的辨識主要依賴師徒口耳相傳和文獻中「葉似XX」、「根如XX」之類的文字比擬。這種描述方式極易產生誤解,導致藥物混用、誤用,甚至危及生命。陶弘景本人也曾感嘆「俗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而《新修本草》配以精美的藥圖,將藥物的真實形態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得藥材的鑑定有了「可視化」的標準。這不僅是藥物學的進步,更是古代自然科學觀察與記錄方法的一次質的飛躍。
藥圖的頒行,意味著全國的醫者和藥商都有了一套統一的、官方的藥材鑑別標準,極大地減少了因品種混淆而引發的醫療風險。儘管《新修本草》的原始圖經早已散佚,但這一「圖文對照」的編纂思想,開創了後世圖譜類本草的先河,對後來的《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產生了直接影響。
四、深遠的歷史影響與傳承
《新修本草》的頒行,確立了其在本草學史上「承前啟後,一代之宗」的地位。作為國家級的藥典,它迅速成為唐代乃至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醫學教育、臨床用藥和藥材貿易的法定標準。日本在近代發現的《新修本草》殘卷,足以證明其在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廣泛傳播與權威地位。
在學術傳承上,《新修本草》既是漢魏六朝本草知識的集大成者,又是宋明本草學發展的直接源頭。宋代的唐慎微編纂《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時,就將《新修本草》的內容悉數收入,並作為核心依據。後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引用和考證的內容,也大量源於此書。可以說,《新修本草》的內容,通過後世諸多本草巨著的轉載與引述,其精華得以保存流傳至今。
總而言之,《新修本草》不僅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它是大唐盛世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在科技領域的集中體現。它以國家之力,完成了從個體經驗總結到建立全國統一標準的歷史性跨越;以集體智慧,對前人知識進行了嚴謹的考訂與補充;以圖文並茂的創新形式,為藥物學的精準傳承開闢了全新的道路。雖然原書已殘缺不全,但其精神與內容,已深深融入中醫藥學的血脈之中,成為後世本草學家們不斷回溯與汲取靈感的源頭。它所代表的官方組織、集體協作、實證求真、圖文對照的科學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為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著寶貴的歷史鏡鑒。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第二 (9)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3)
卷第二 (14)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6)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9)
卷第二 (20)
卷第二 (21)
卷第二 (22)
卷第二 (23)
卷第二 (24)
卷第二 (25)
卷第二 (26)
卷第二 (27)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四 (7)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六 (7)
卷第六 (8)
卷第六 (9)
卷第六 (10)
卷第六 (11)
卷第六 (12)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七 (6)
卷第七 (7)
卷第七 (8)
卷第七 (9)
卷第七 (10)
卷第七 (11)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八 (7)
卷第八 (8)
卷第八 (9)
卷第八 (10)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九 (5)
卷第九 (6)
卷第九 (7)
卷第九 (8)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一 (1)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二 (1)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5)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7)
卷第十二 (8)
卷第十二 (9)
卷第十三 (1)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3)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5)
卷第十三 (6)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7)
卷第十五 (1)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五 (5)
卷第十五 (6)
卷第十五 (7)
卷第十五 (8)
卷第十五 (9)
卷第十五 (10)
卷第十五 (11)
卷第十五 (12)
卷第十五 (13)
卷第十五 (14)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六 (8)
卷第十六 (9)
卷第十六 (10)
卷第十六 (11)
卷第十六 (12)
卷第十六 (13)
卷第十六 (14)
卷第十六 (15)
卷第十六 (16)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八 (5)
卷第十八 (6)
卷第十八 (7)
卷第十八 (8)
卷第十八 (9)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4)
卷第十九 (5)
卷第十九 (6)
卷第二十 (1)
- 卷第二十
- 青玉
- 白玉髓
- 玉英
- 璧玉
- 合玉石
- 紫石華
- 白石華
- 黑石華
- 黃石華
- 厲石華
- 石肺
- 石肝
- 石碑
- 石腎
- 封石
- 陵石
- 碧石青
- 遂石
- 白肌石
- 龍石膏
- 五羽石
- 石流青
- 石流赤
- 石耆
- 紫加石
- 羊實
- 犀洛
- 鹿良
- 菟棗
- 雀梅
- 雀翹
- 雞涅
- 載
- 慶
- 腂
- 雄黃蟲
- 天社蟲
- 桑蠹蟲
- 石蠹蟲
- 行夜
- 蝸離
- 麋魚
- 丹戩
- 扁前
- 蚖類
- 蜚厲
- 梗雞
- 益符
- 地防
- 黃蟲
- 薰草
卷第二十 (2)
- 終石
- 玉伯
- 文石
- 曼諸石
- 山慈石
- 石濡
- 石芸
- 石劇
- 路石
- 曠石
- 敗石
- 越砥
- 金莖
- 夏臺
- 柒紫
- 鬼目
- 鬼蓋
- 馬顛
- 馬唐
- 馬逢
- 牛舌實
- 相烏
- 鼠耳
- 蛇舌
- 龍常草
- 離樓草
- 神護草
- 黃護草
- 吳唐草
- 天雄草
- 雀醫草
- 木甘草
- 益決草
- 九熟草
- 兌草
- 酸草
- 異草
- 癰草
- 䒻草
- 莘草
- 勒草
- 英草華
- 吳葵華
- 封華
- 北荇華
- 𨹻華
- 棑華
- 節華
- 徐李
- 新雉木
- 合新木
- 俳蒲木
- 姑活
- 別覊
- 牡蒿
- 石下長卿
- 麇舌
- 練石草
- 弋共
- 蕈草
- 五色符
- 蘘草
- 翹根
- 鼠姑
- 船虹
- 屈草
- 赤赫
- 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