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5)

1. 遠志

味苦,溫,無毒。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久服輕身不老,好顏色,延年。葉名小草,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一名棘菀,一名葽繞,一名細草。生太山及宛朐川穀。四月採根、葉,陰乾。

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珍珠、藜蘆、蜚蠊、齊蛤。案藥名無齊蛤,恐是百合。宛朐縣屬兗州濟陰郡,今猶從彭城北蘭陵來。用之打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正得三兩皮爾,市者加量之。小草狀似麻黃而青。遠志亦入仙方藥用。

〔謹案〕《藥錄》卷下有齊蛤,即齊蛤元有,不得言無,今陶云恐是百合,非也。

白話文:

遠志,味道苦澀,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咳嗽、氣逆上衝、身體內部受損,能補益虛弱不足,去除邪氣,使身體各孔竅通暢,增進智慧,使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意志堅強,增強體力。能使男子受益,安定心神,止住驚恐心悸,補益精氣,去除胸膈下方的滯氣,治療皮膚內的熱症,以及面色發黃。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不顯老,容光煥發,延年益壽。

遠志的葉子稱為小草,主要功效是補益精氣,滋補陰氣,止住虛損,以及治療夢中遺精。遠志又名棘菀,又名葽繞,又名細草。生長在泰山以及宛朐的川谷中。四月採集根和葉,放在陰涼處陰乾。

遠志與茯苓、冬葵子、龍骨一起使用效果好,能解除天雄、附子的毒性,但忌與珍珠、藜蘆、蜚蠊、齊蛤同用。經考證,藥名中並無齊蛤,可能是指百合。宛朐縣屬於兗州濟陰郡,現在仍然從彭城北面的蘭陵一帶來。使用遠志時,要去除中間的硬心,只取其皮。現在用一斤的遠志,只能得到三兩的皮,市面上販賣的遠志往往會加量。小草的樣子像麻黃,但是顏色是青色的。遠志也被用於仙方藥中。

〔考證〕《藥錄》的卷下確實有齊蛤,應該是確實存在,不能說沒有,現在陶弘景說可能指百合,是不對的。

2. 澤瀉

味甘、咸,寒,無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

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畏海蛤文蛤。葉,味鹹,無毒。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五月採。實,味甘,無毒。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九月採。

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弋,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水上。

〔謹案〕今汝南不復採用,惟以涇州、華州者為善也。

白話文:

澤瀉,味道甘甜、帶鹹味,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痹(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關節疼痛),產婦乳汁難下,能消除體內水腫,滋養五臟,增強體力,使人強壯。能補虛損五勞(指長期勞累造成的虛弱),消除五臟痞滿(胸腹脹滿),振奮陰氣,止住遺精、消渴(糖尿病)、小便淋瀝不暢,排除膀胱和三焦停滯的水液。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不易感到飢餓,延年益壽,身體輕盈,面色光澤,並能行走於水面上。扁鵲說,過量服用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別名又叫水瀉、及瀉、芒芋、鵠瀉。

生長在汝南的池澤中。在五月、六月、八月採挖根部,陰乾後使用。忌與海蛤、文蛤同用。葉子,味道帶鹹,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大風(指風邪引起的疾病),產婦乳汁不下,產程困難,能增強陰氣,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在五月採摘。果實,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痹、消渴,能補益腎氣,增強陰氣,補益不足,去除邪濕。長期服用能使面色光澤,但會導致不孕。在九月採摘。

汝南郡隸屬豫州。現在近處也有出產,但品質不好。只有漢中、南鄭、青弋的澤瀉,形狀又大又長,尾部一定有兩個分叉的才是好貨。這種藥材容易腐朽生蟲,所以必須妥善密封保存。葉子狹長,叢生在淺水中。《仙經》中記載服食澤瀉可斷絕穀物,又說能使身體輕盈,能行走於水面上。

【考證】現在汝南已經不再使用,只有涇州、華州的澤瀉品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