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卷第一
2. 孔志約序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盲,期於夭折。
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財成,日用不知,於今是賴。歧、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
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
秋採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採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
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敬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
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白話文:
天地間最大的美德是孕育生命,它運行陰陽來繁衍萬物;生物所珍視的是生命,需要依靠養育來度過一生。那些冬眠穴居、築巢而居的生物,對外界的感知比較少;而人類打造工具、追求慾望的方式卻日益增長。飲食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忽略食物甘甜辛辣的時節;氣候變化稍有差錯,就容易不適應寒冷或炎熱的變化。內外夾攻,身體和精神產生對抗。飲食上的漏洞會導致腸胃疾病;風濕侵入則會引起手腳的病痛。起初病症只是侵犯皮膚表面,人們卻不知道如何治療;慢慢地病入膏肓,最終導致夭折。
直到炎帝神農時代,人們才認識到藥物的功效;在黃帝時代,有了專門的醫官,並研究出了診斷病情的技術。草木的藥性被充分了解,鬼神也無法隱藏病情。人們剖開麝取香、砍下犀牛角,用來驅除邪惡;煉製丹藥、石頭,用來吸納清和之氣。這些藥物可以廣泛庇護百姓,普遍救濟民眾;其功績堪比造物,恩惠超越財物,人們每天使用卻不自知,今天仍然在依賴它。像岐伯、和緩、彭祖、醫緩這些古代名醫,他們的成就已成為後人難以超越的典範;李時珍、華佗、張仲景、吳普這些後世名醫,也以他們的卓越醫術而聞名。過去秦始皇焚書坑儒,這部醫藥經典沒有受到波及;永嘉之亂時,醫學之道也得以保存。
梁朝的陶弘景熱愛養生,精研醫藥之術。他認為《本草經》是神農氏所著,是不能刪改的經典。可惜的是年代久遠,書簡殘破,與桐君、雷公等人的記載,頗多矛盾之處。因此,他著手編撰,整理成一家之言,也算是雕琢古老的醫方,潤色了醫學事業。然而當時各地相互對立,消息閉塞,見聞有限;加上他個人的獨學,詮釋難免有所偏頗。例如,他重建平的防己,廢棄槐里的半夏。
秋天採摘榆樹皮,冬天收集雲實。他把粱米的黃色和白色搞混,把荊子的雄性和藤蔓混淆。把繁蔞誤認為雞腸,把由跋當作鳶尾。把防葵和狼毒妄稱為同根,把鉤吻和黃精牽強附會地聯繫在一起。鉛和錫無法分辨,橙子和柚子也分不清楚。類似這樣的錯誤,實在是太多了。自那以後,一直到現在,雖然醫學技術有所發展,名醫不斷出現,但大家只是互相沿襲,很少有人能夠加以訂正。大家仍然採集杜蘅當作及己,尋找忍冬當作絡石。
捨棄陟釐而使用莂藤,拋棄飛廉而改用馬薊。繼承錯誤的做法,卻從未察覺。疾病導致多人死亡,這實在令人感到深深的慨嘆。後來,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指出了陶弘景的錯誤,辨別了民間常用的藥物混亂之處。於是上表請求修訂本草,深得皇帝的讚許。於是皇帝下詔,命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敬共同詳細編纂。我認為,動植物的形狀和生命,會因為地區和季節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藥性;不同季節的變化,也會影響藥物的功效。
離開原產地,藥物的品質相同,藥效卻會不同;採摘時間不對,即使是同一種藥物,也會藥效不同。藥名和實物已經不符,藥性的寒溫也有許多謬誤。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欺騙已經很過分了;用在君王和父母身上,罪過就更大了。因此,他們向上請示皇帝的指導,向下詢問大家的意見;向全國頒發詔令,廣泛徵求藥物。羽毛、鱗甲等動物藥材,無論多遠都送達;根莖花實等植物藥材,只要有名都收集。於是詳細探究藥物的秘密,廣泛研究醫方藥理。《本經》雖然有所缺失,但只要有療效就一定要記錄下來;《別錄》雖然存在,但只要是沒有根據的地方就一定要加以改正。
考證藥物的相同和差異,選擇正確的保留,刪除錯誤的。文字清晰地記錄下來,確定眾多說法的正確與否;用丹青彩繪出精美的圖畫,描寫出各種藥物的形態。他們編纂的本草包含圖經、目錄等,總共五十四卷。希望藉此包羅古今,開啟人們的視野。竭盡醫方精妙之處,拯救蒼生的性命。傳承萬世而不衰敗,長久流傳而不朽。